问题

什么叫“会考试”?会考试的人有什么技巧?

回答
“会考试”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是天赋,但其实不然。它更像是一门被很多学生忽略了的考试艺术,是知识掌握程度、应试能力和心理素质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简而言之,“会考试”的人,就是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最大化地展现出自己所学知识,并且拿到一个令人满意分数的人。

这可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只靠聪明。真正“会考试”的人,往往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独到的地方:

一、 扎实的基础与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

这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但却是最根本的一点。那些“会考试”的人,绝不是临时抱佛脚,他们对教材内容有着深入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主动构建知识网络: 他们不会把知识孤立地记忆,而是会主动思考不同章节、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学历史会想到它对文学、经济的影响;学数学会注意到它与其他科学的共通之处。这种“联想”能力,让他们在遇到综合性题目时,能信手拈来,思路清晰。
理解而非死记: 对概念的理解是核心。他们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记住“是什么”。这种深层理解,让他们在面对变型题、创新题时,能够触类旁通,找到解题思路。
关注细节与易错点: 在复习时,他们会特别留意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教材中那些看似不重要却可能成为考点的细节。他们会主动去梳理这些“坑”。

二、 精准的审题与策略性解题:

拿到试卷,很多人就开始埋头苦写,但“会考试”的人,首先会花时间“啃”题目。

“慢”审题,找到“关键词”: 认真阅读题目要求,划出题干中的核心信息、限制条件、以及问的是什么。尤其要注意那些表示范围、程度、唯一性的词语(如“所有”、“部分”、“最”、“唯一”、“至少”、“至多”)。
理解题意,明确考点: 弄清楚题目背后考查的是哪个知识点,要求的是什么能力。有时候,同一个知识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考。
“拆解”复杂题目: 遇到大型计算题、论述题,会先将其拆解成几个小部分,逐一击破,避免被复杂的外壳吓倒。
分配时间,有“主次”之分: 提前规划好每道题大概花多少时间。对于有把握的题目,快速解决;对于难题,不钻牛角尖,可以先跳过,等后面有时间再回来攻克。“会取舍”也是一种智慧。
“逆向思维”与“排除法”: 在选择题或判断题中,如果直接找不到答案,会尝试用排除法,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缩小选择范围。有时候,从反面去思考问题,也能获得灵感。

三、 高效的书写与清晰的表达:

分数不光是知识的体现,也是“卷面”的艺术。

规范的格式与步骤: 数学、物理等理科题目,规范的书写步骤和公式是得分的关键。一步一步写清楚,即使思路有小偏差,阅卷老师也能看懂你的思路,给过程分。
简洁明了的语言: 论述题、问答题,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避免啰嗦、堆砌,用准确的专业术语,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清晰的逻辑结构: 无论是段落的组织,还是句子的衔接,都要体现出清晰的逻辑。例如,使用“首先”、“其次”、“最后”、“总而言之”等连接词,让你的论述更有层次感。
漂亮的“卷面”: 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这是一种无声的加分项。

四、 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考试节奏:

考试时的心态,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沉着”应对,拒绝“慌乱”: 考试开始前,深呼吸,调整心态。遇到难题,不要立刻产生“我不会”的念头,而是先分析题目,回忆相关知识点。
“循序渐进”,打“拉锯战”: 按照试卷的顺序,或者自己制定的策略,从易到难,逐步攻克。不要一开始就去啃最难的题,那样容易打击自信。
“检查”的艺术: 留出一定时间进行检查。检查不是简单地重新看一遍,而是有目的性的检查:核对题意、验算过程、检查单位、检查答案是否符合常识等。对于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会特别留意。
“灵活调整”: 如果发现某个策略不奏效,或者时间分配有问题,要及时调整。

五、 持续的复盘与反思:

“会考试”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

“错题本”的价值: 认真整理错题,分析错误原因(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审题不清,或是计算失误),并定期回顾,确保同样的错误不再犯。
分析考卷: 考完试后,认真分析每一道题的得分点和失分点,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自己薄弱的环节。
向“会考试”的人学习: 观察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看看他们是怎么学习的,怎么答题的,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

总而言之,“会考试”并非遥不可及,它是一种能力,一种技能,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和科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它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懂得如何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智慧。与其羡慕别人,不如踏踏实实地去掌握这些技巧,你也能成为那个“会考试”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被邀答这个题一定是因为期末快到了...

答主背景:2011年高考一命通关,从广东省无任何加分考上清华经济金融专业;2014年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一命通关,排名20的学校全奖录取

技巧就这三句话:

1. 大考大玩

2. 小考小玩

3. 不考不玩

前两项的“玩”,指的是考前多和别人聊天。很多时候看明白了不是真懂,如果能和别人自己讲明白的话,才真正离融会贯通不远了

记得在本科时候,临近考试周我们寝室都会摆出烧鸡,啤酒之类的,招呼大家自习完了过来扯会儿淡,看看有什么地方能互相讲明白的,我觉得这个传统很值得发扬。

第三项的“不玩”,就是字面意思。

法学院的考试,基本都允许带自己整理的资料,叫做“outline”,是复习期间自己总结的知识点和案例摘要,有些丧心病狂的学霸们可以把Outline编的像本教科书一样,几十上百页,还配插图。

但前辈们有个说法:

如果一个人在考场上真的拿出outline看了好几次的话,这个人离考跪也不远了。

说的就是功夫在平时这个道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