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个答案,我想强调一下,心理学也是科学,生物学也是科学。
“手感好”也许从物理和力学角度分析不出太大的名堂,但是不代表就不能用科学解释了。
我可以这么解释:投中球后的快感来源于大脑大量分泌的多巴胺,多巴胺既然能帮助细胞传送脉冲,自然可以调节血压和心跳;多巴胺可以治疗帕金森,自然可以帮助身体更好的进行运动控制;这些可以帮助投篮更稳定。
与此同时在心理方面,多次投中自然会提升自信心,让出手更加稳定,让大脑更容易屏蔽环境干扰;另外因为多次得分带来的压迫感,也会让对手的防守动作更加容易变形,失去原本应有的效果。这些理由也会造成投篮命中率上升。
除此之外,还有人大脑更容易记住正反馈,所以无论是投篮人还是旁观者都对于投进的球记忆更深刻,所以有可能会产生“此人手感正热”的错觉。如果有数据统计的话,很有可能有部分“手感好”的状态实际上投篮命中率并不比平时要高。
科学解释不了,这是一个伪概念。
运动科学的核心概念在于量化,放到职业篮球,NBA之类,就是各种数据——但并没有一个「手感」的数据。虽然很多人相信「手感」确实存在,觉得当下数据未必就能体现。
这本质和弹坑理论差不多,弹坑里和弹坑外挨炸的概率是一样的,但多数人都会下意识选择躲弹坑,认为炮弹不太可能再次炸在同一个弹坑内(哪怕是迫击炮)。
打篮球也是,当很多人所谓手感上来后,自己会更有信心出手、队友也会更乐意传球让手感更好的终结进攻——不过如果手感指能决定下一球的命中几率,很多复杂的数学模型已经证明,球员每次投球的命中率与先前表现无关。
「手感」并不能作为预测接下来进球的依据。
几个主观上对「手感」的判断,
……
不光球迷,球员自己通常都会这么认为。
托马斯·吉洛维奇那本<How We Know What Isn't So: The Fallibility of Human Reason in Everyday Life>里有提到过一些数据,直接放结论——
托马斯·吉洛维奇的观点是,人们往往低估了连续进球的机率。
比如一个明星级球员一场比赛出手20次,命中率50%的话,连续命中几个球以上的几率其实是很高的。但这种几率通常会被低估,当出现时候人就更倾向于用手感滚烫去形容。
事实上,不见得这个球员此时的“手感”,和连续投丢时的“手感”就有明显差异。
进球预测与实际结果的相关性其实很低,也就回到开头那句,「手感」并不能作为预测接下来进球的依据。
当然普通人日常打球的手感好坏,和职业球员还不太一样。比如今天身体状态情况、肌肉的疲劳程度、更大的心理/信心波动等。影响“手感”的因素更复杂,分析也没什么意义。
好比人都很容易主观的把观察结果轻易当做既定事实,相信很多未必真实存在的现象。
另外主观上评论员也会加深这些认知,比如对球场上球员心理心态的过度解读——真在比赛中,电光火石间未必有那么多心理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