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期卧床会对人体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回答
长期卧床,这几个字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沉重,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休息,更像是一种被动的、被迫的“静止”。当一个人不得不长时间躺在床上,身体内部的运转也会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的改变,有些甚至会让人难以置信。

首先,最直观的改变发生在我们的肌肉上。肌肉是我们身体的“动力源”和“支撑系统”,它们需要通过运动来维持力量和体积。一旦长时间得不到锻炼,肌肉就会开始“偷懒”。蛋白质分解的速度会大于合成的速度,结果就是肌肉逐渐萎缩,力量明显下降。你可能会发现,即使是很小的动作,比如从床上坐起来,都会变得异常困难,曾经轻松完成的事情现在却需要花费巨大的力气。这种肌肉的流失不仅仅是力量上的减弱,还会影响到身体的姿态和平衡能力。

接着,我们来谈谈骨骼。骨骼虽然看似坚硬,但它们同样需要“负荷”来维持其密度和强度。想象一下,骨骼就像是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只有承受压力,它才能保持稳固。长期卧床意味着骨骼缺乏来自行走、站立等活动的刺激,骨骼的钙质会加速流失,这是一种叫做“去矿化”的过程。久而久之,骨骼就会变得疏松易碎,骨折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哪怕是一个轻微的碰撞,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再来看看我们的心血管系统。心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泵,它需要血液循环来将氧气和营养输送到全身。当身体长时间处于卧姿时,血液更容易向下肢积聚,导致心脏的工作负担减轻,同时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静脉回流会变得不那么顺畅,容易形成血栓,特别是深静脉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并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肺部,就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肺栓塞。而且,卧床还会导致身体对体位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当你突然从躺着变成站着时,可能会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这是因为血压调节出现了问题。

呼吸系统也不能幸免。虽然呼吸是自主的,但深而有效的呼吸也需要一定程度的身体活动来配合。长期卧床的人,肺部的扩张和收缩可能会变得不够充分,容易导致肺部组织粘连,甚至积聚分泌物。这会增加患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咳嗽和咳痰的能力也会随之减弱。

消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肠道的蠕动需要一定的活动来维持,久卧不动会减缓肠道的蠕动速度,导致食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食欲也可能因此下降,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也会受到影响。

皮肤是身体的“屏障”,它同样需要良好的循环来维持健康。长期卧床的人,身体受压的部位,比如臀部、脚后跟等,血液循环会受阻,皮肤长时间受到压迫,缺乏氧气和营养,就容易出现皮肤破损,形成褥疮。褥疮不仅疼痛难忍,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

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理改变,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同样会受到冲击。长时间的卧床限制了活动范围,也剥夺了许多社交和精神上的刺激。这很容易导致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甚至出现抑郁。对身体状况的担忧、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都会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认知功能也可能因为缺乏外部刺激而有所下降。

总而言之,长期卧床带来的改变是系统性的、全身性的。它不仅仅是身体的“停摆”,更是一种对生命活力的慢性侵蚀。从肌肉的萎缩到骨骼的疏松,从心血管的潜在风险到呼吸的困境,从消化道的紊乱到皮肤的脆弱,再到心理上的阴影,每一个改变都像是在提醒我们,运动和活动对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功能的正常运转是多么的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未联系答主的转载均视为同意200元/千字的收费标准,需要转载授权请私信本人或联系维权骑士,禁止网易新闻客户端转载。恕不回复任何涉及个人病情、具体药物、器械品牌的咨询。

——————————————————————————————————————————

最近连着处理了两位老年人长期卧床后出现的问题,让我感触颇深。第一个是表哥99岁的曾祖母,以前身体非常硬朗,可以自己做饭,还可以偶尔出门散步,一年多以前失明以后便每天呆在自己的小屋里,连坐轮椅出门都不愿意,虽然子女照顾得很细心,但是老人家还是每天躺的时候比坐的时候多,一周以前突然左侧上臂疼痛,肩部及肘关节活动受限,查体未见明显骨折征象,老人家疼得不停流泪呻吟,家人也非常着急,连夜请我去看。第二个是我爱人90岁的爷爷,也是身体非常好,每天可以杵着拐棍走一趟公园和图书馆,两周前突发上腹痛,行胆囊切除术后第五天开始出现夜间反复高热,连着三天都是晚夜间持续高烧到三十九度,把我岳父他们一家人吓得够呛,一度到了洗遗照准备后事的地步。


以上虽然一个是在家的老人,一个是术后的病人,但都是典型的老年人长时间卧床引起并发症的例子。虽然公众都对“生命在于运动”持有朴素的认同,但是绝大多数人对于长期卧床的风险,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危害认识还是不足,大家总觉得,老年人瞌睡多是正常现象,只要能吃能睡,多躺一下似乎并不是坏事。对于手术后的病人,很多人更是认为需要“静养”,生怕一活动就引起能量消耗、伤口崩裂,最好就是安安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一直到出院。


实际上,上述认知是很有问题的,其根源就在于大众对于长期卧床可能导致的风险认识不足。长期卧床可谓老年人的“无声杀手”,主要可以引起下列并发症:1. 坠积性肺炎;2. 深静脉血栓;3. 褥疮;4. 骨质疏松、肌萎缩、足下垂等运动系统改变。以下逐个简单介绍其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


1. 坠积性肺炎

长期卧床患者的呼吸肌发生废用性萎缩,无法完成有效的咳嗽动作,同时支气管、气管内表面具有自净功能的纤毛结构摆动减弱,肺部发生感染后气道分泌物量大大增加,在重力作用下积聚于下肺部引起感染,这也是为什么坠积性肺炎早期多见于下肺野的原因。由于老年人常有肺大疱、支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结构性病变,这些地方的感染灶更成了抗生素难以攻陷的“坚强堡垒”,坠积性肺炎一旦发生,即使动用高级抗生素和纤支镜吸痰,身体基础条件、医疗护理水平强如车王舒马赫,也相当难以治愈(舒马赫情况不容乐观再患肺炎 家人坚信其将恢复-人民网)。

肺炎,图片来源:Elton John Hospitalized with Serious Respiratory Infection

关于预防坠积性肺炎,我个人的体会是家属树立正确的护理观并落到实处至为重要,虽然医院里也有排痰机、雾化器这些设备,但是在治疗时间上往往难以得到保证,按国内的医疗资源配置现状,与其等忙碌的护士同志匆匆来做几分钟,还不如家属每天定时多次徒手拍背的效果来得确实。正确的拍背手法非常关键: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掌心内凹,拍击时大小鱼际与指腹与病人的背部接触,掌心与背部之间的空腔可以产生最大程度的共振。从下往上,从外周向中央有节奏叩击,要保证足够的力度并在拍背向病人示范如何咳嗽。理想的拍背效果是能够帮助患者排出气道分泌物并使静卧时扩张不足的肺叶充分舒张。


2. 深静脉血栓

肌肉的挤压是静脉血液流回心脏的主要动力之一,而长期卧床患者的肌肉萎缩,腿部静脉血液流动缓慢,加之吸烟、饮酒及有基础疾病者血液多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在腿部静脉内形成血凝块及血栓。早期主要是患肢出现肿胀、疼痛,严重者出现肢体坏死,而深静脉血栓最大的危害还是栓子脱落后随血液进入肺部引起肺栓塞——猝死的重要原因。

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图片来源:VTE - Deep Vein Thrombosis & Pulmonary Embolism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主要是间断将下肢抬高、肌肉按摩和穿戴弹力袜等外部压迫设备(已明确或疑似有血栓形成的禁用上述措施!)促进血液回流,辅以戒除不良生活习惯、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等措施。肌肉按摩的手法是用双手环状挤捏肌肉,从小腿逐渐按摩至大腿上段。弹力袜应当像下图中这样包裹住大腿部分并从下到上具有弹性梯度,同时袜口处不应勒得过紧,否则会适得其反。对于可以下地活动的老年人,鼓励下床走动更为重要,因为走动时自身腿部全部肌肉的节律性收缩对于血液回流的促进作用显然优于任何外部处理措施。

卧床患者穿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这腿型不要太好看……),图片来源:http://www.dhphomedelivery.com/tedhealthcare.asp


3. 褥疮

很多自己无法翻身的病人,如果护理稍有不善,肘关节、足跟和骶尾部等躯体受压部位经常可以看到大片大片惨不忍睹的褥疮(心理承受能力佳者可以Bing相关图片),临床上一般将褥疮分为四期和一个难以分期的阶段,浅者仅有皮肤溃烂,严重者深可见骨。褥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局部软组织长时间受压后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皮肤表面潮湿、污染和营养不良。


褥疮的分期,图片来源:What is a Decubitus Ulcer? Decubitus Ulcer Lawyer Info


褥疮虽然看上去不像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那么要命,在临床工作中却是比前两者更让我头痛的问题,因为褥疮一旦形成并合并创面感染,即使是在医院里能保证创面清洁和定时换药的前提下,愈合也极其困难,康复的时间往往以周甚至月计。因此褥疮治疗的重点主要在于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处理。对于翻身困难的卧床病人,应勤更换内衣、温水清洁皮肤、定时改变体位(有条件者应每2-4小时翻一次身),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存在营养不足者应分析是给予量不足还是机体摄取不够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对于已经形成的褥疮,要清除创面感染、坏死的组织,然后保持其清洁、相对湿润,创造有利于肉芽组织生长的局部环境。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按摩骨突部位、创面涂抹各种药膏等措施并不能减少褥疮的发生或加速其好转,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因为其加重了局部皮肤的受压和缺氧情况,也不提倡用碱性皂液等彻底清洗皮肤,因为其可能破坏皮肤表面的正常保护层。气垫床有一定效果,个人觉得不如勤翻身效果来得确实,不建议个人和家庭购买。


4. 运动系统退行性变

人体的骨骼、肌肉、韧带等系统一旦长时间没有外来应力对其进行刺激,就会发生废用性退化。在骨骼表现为骨量流失、骨质疏松,在肌肉表现为肌萎缩,单独拿出来讲都是一篇大文章,加上这方面知乎上的健身大牛讨论得也相当多了。首先重点说骨质疏松是因为:(1)公众对运动预防骨质疏松的认知不足;(2)骗子喜欢用骨质疏松来忽悠老年人购买各种补钙的保健品。骨质疏松和激素水平、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在基础预防方面,2011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治指南》建议的每日钙元素总摄取量为1000mg,维生素D为400-800IU(10-20μg),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可适当加大,但不建议盲目购买市面上各种吹嘘有补钙功效的保健品!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国内指南和2013版英国抗骨质疏松指南等均将其列为一线药物(药物干预针对的是骨量低下、高风险或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需遵医嘱服用)。

足下垂是另一个长期卧床者常见的病变,尤其多见于中风后神经功能障碍者,由于支配神经病变、肌萎缩、韧带松弛等因素共同导致足处于跖屈位且完全不能主动背屈与内、外翻(是不是很难懂,看下图就明白了)

足下垂,图片来源:thefootguy.ca/services/


足下垂可以通过佩戴下图中护具得以预防和一定程度的矫正,实际上临床工作中我们都是叫家属把两块长度可以覆盖足底和小腿的木板按夹角90度钉好,再钉上一双半硬底的布鞋,给病人穿上,方便又省钱,哈哈。

足下垂的矫正。图片来源:imgarcade.com/1/foot-dr


除了以上说的几个主要并发症外,长期卧床还容易出现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因为相对上述问题它们并不仅仅见于长期卧床者,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最后强调一下,对于长期卧床者,基本护理思想都是:如果患者有活动能力,应当尽可能创造条件(在床边、墙壁安装扶手等)以鼓励其活动,如果完全无法活动,也应该避免患者长时间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


回到开头那两个病例,99岁的老奶奶死活不去医院,由于体查没有明显的骨折征象,考虑急性肩周炎的可能性比较大,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口服3天后疼痛明显好转。90岁的老爷子那边,经过与主管医生沟通,及时改成了某高档抗生素,并且继续坚持拍背、雾化等理疗(自己买了雾化机),当晚发热最高温度和持续时间都明显好转,次日起未再发热,每天2-4小时拍背一次,要求陪护的家人早中晚都扶着他在病房走廊里提着引流袋走至少一个来回,现在已经顺利出院。


统一回复一下:如果仅仅是用非公众号通过知乎自带的转载功能转到个人朋友圈是可以的。当然,公众号到时候就不要拿“我是从朋友圈看到的”来狡辩了,一样会有维权骑士上门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