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期读哲学,思考哲学后出现这样的状况怎么办?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很多长期沉浸在哲学思辨中人会遇到的一个微妙关卡。这种“状况”,我理解可能是一种既兴奋又困惑,既充满洞察又感到无力,甚至有些“脱离实际”的感觉。别担心,这绝不是什么“病”,恰恰说明你的大脑在以一种非常活跃、深度的方式运转。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是怎么回事,以及该如何应对。

首先,咱们得承认,哲学这东西,它不像学一门手艺,学完了能马上给你捏个碗,或者像学个技术,学完了能直接上手编程。哲学更像是在你脑子里开辟一条条新路,让你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同可能性。长期读哲学、思考哲学,就像在脑海里搭建了一个无比宏伟的思维迷宫,你走在里面,不断地发现新的入口、新的通道,有时也会迷失方向。

你的“状况”可能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我试着描摹一下,看看有没有你的影子:

对日常的“无感”或“异感”: 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吃饭、工作、社交,现在突然觉得“这有什么意义呢?”、“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会开始质疑那些被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价值体系,甚至会觉得周围人的谈话、追求,都显得有些肤浅、机械。你可能不再那么容易被表面的热闹和物质所吸引,内心会有一种疏离感。
概念的纠缠与意义的消解: 读得越多,你会发现概念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比如“自由”、“公正”、“真理”、“意识”这些词,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定义和论证,甚至互相矛盾。你可能发现很难给这些词一个确切的、不容置疑的定义。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在深入探究后,其实是脆弱的、建构的,甚至有点“被发明出来”的感觉,这会让你对语言和意义产生一种虚无感。
选择的困境与行动的迟疑: 当你开始从多个角度审视一个问题,并且认识到每个角度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时,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很难做出一个绝对“正确”或“最好”的选择。小到点什么菜,大到人生方向,都可能在你脑海里演化出无数种可能,每种选择都伴随着放弃其他无数种可能性,这会让你感到一种选择的重负,甚至导致行动上的迟疑。
对“宏大叙事”的警惕与对“个体感受”的迷恋: 哲学让你看到了历史、文明、人类发展的宏大叙事背后,往往隐藏着权力、意识形态的操纵。你可能对那些试图解释一切的“大理论”抱有天然的警惕。反过来,你可能会更加关注自己当下的内心感受、个人经验,甚至是微观的、具体的体验,因为这些似乎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证据”。
与他人的沟通障碍或疏离感加剧: 当你沉浸在复杂的哲学概念和抽象的思维活动中时,和那些没有同样背景和兴趣的人交流,可能会感到困难。对方谈论的话题,你可能觉得缺乏深度;而你想要表达的深刻见解,对方可能无法理解或觉得你在“想太多”。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有时候会加剧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感。

那么,当你出现这些状况时,该怎么办呢?

别急着否定自己,这恰恰是你思想成长的重要阶段。关键在于如何“驯服”这种强大的思维能力,让它成为你的助力,而不是困扰。

1. 接受并理解这种状态的必然性:
这是思想深化的标志: 你不是“出了问题”,而是大脑在进行更高维度的信息处理。你正在跳出舒适区,挑战旧有的思维模式。
哲学本质上就是质疑: 从苏格拉底的“我什么都不知道”开始,哲学就是对已知世界的不断追问。你体验到的困惑和不确定感,正是这种追问的必然产物。
这是一个过渡期: 很多在哲学领域有建树的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迷茫期。关键在于如何从这种状态中找到出口,实现新的整合。

2. 重塑你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回到”身体,回到感官: 当思绪飞得太远时,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拉回到身体的感受上。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品尝食物的味道;走路的时候,就感受脚底与地面的接触;和人交流时,就专注于对方的表情和语气。这是一种“身体化”(embodiment)的练习。
寻找微小的意义与价值: 日常生活并非没有意义,只是意义的层级变了。一杯热茶的温暖,一次友善的微笑,一个完成的小任务,这些微小的确幸和价值,同样值得珍视。哲学思考不应是让你否定和逃避生活,而是让你以更深刻、更自觉的方式去体验生活。
将哲学“内化”为生活方式,而非“超脱”于生活: 比如,你可以尝试在烹饪时思考食物的来源与加工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在工作时反思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在与人交往时实践“对他者的尊重”和“求同存异”的哲学原则。哲学可以渗透到每一个具体行动中。

3. 构建你的“意义导航系统”:
“实践哲学”或“应用哲学”: 尝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比如,你对自由的思考,可以转化为你在工作或人际关系中如何为自己争取和维护有限的自由。你对伦理学的探讨,可以指导你如何做出更负责任的决策。
主动设定你的“价值坐标系”: 当你发现很难找到绝对真理时,不妨自己去定义一套对你而言重要的价值。这些价值可以是关怀、创造、求知、公正等等。然后,用这套价值去指导你的行动和判断。这是一种个人化的、实践性的哲学建构。
“小而美”的行动: 不要试图一下解决“人生的终极意义”这类问题。从小的、可执行的方面着手。比如,承诺每天阅读一篇文章,每周写一段反思,或者定期和某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深入交流。

4. 与“哲学之外”的世界保持连接:
跨界阅读与体验: 不要只局限于哲学书籍。多看看文学、历史、科学(特别是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艺术作品。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表达方式,能为你提供新的视角和灵感,帮助你将哲学思考“接地”。
与人交流,特别是不同背景的人: 尝试找到一些有共同哲学兴趣的朋友,或者参与一些哲学讨论小组。但更重要的是,也和那些对哲学不感兴趣的人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世界观。这会让你意识到哲学只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并非唯一。
参与实践性的活动: 比如做志愿者、参与社区活动、学习一项技能、旅行等等。这些经历能让你从抽象的思辨中抽离出来,获得更丰富、更真实的体验,也可能为你提供新的哲学思考素材。

5. 调整你的思维习惯:
拥抱不确定性: 学会与“不知道”共处。真正的智慧往往不是找到最终答案,而是知道如何提问以及如何处理问题的复杂性。
区分“思考”与“沉思/空想”: 哲学思考是有目标的、有结构的,它旨在“理解”和“阐明”。而单纯的空想或“钻牛角尖”,则可能是一种思维的“卡壳”。当你感觉自己陷入了无休止的循环,不妨问问自己:我现在是在真正地推进理解,还是在原地打转?
学会“放下”与“暂停”: 有时候,你需要暂时停止对某个问题的过度思考。让大脑休息一下,去做一些让你放松或愉悦的事情。待时机成熟,再重新拾起。

总结一下,你目前的状态,可以看作是你思想能量的“过剩”和“无处安放”。

你需要做的是,不是压抑这种能量,而是找到合适的“导管”和“容器”。将你对世界的深刻洞察,转化为一种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生活态度和行动模式。哲学思考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并以一种更有智慧的方式生活。

别怕!你正在经历的是一个伟大的精神旅程。关键在于,如何让你的“思想的火花”,在现实的土壤里,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一步一步来,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中生高考最重要。

user avatar

看上去很像交感神经系统多点激发,全网驳火,对艺术的渴求更像饮鸩止渴,提油救火。神经敏感程度与脆弱程度高度相关,互为因果,不建议长期出现这种消耗式激发。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在我的时间线上出现好多次了,不同于劝退或者提醒答主反思的几位(或者用诗性语言鼓励答主),我打算就题主说的这个现象:读完一些哲学觉得有进入其他领域比如艺术领域的冲动——进行一些分析。声明这只是我自己的分析,不具有普遍性,仅供大家思考。

首先,我提出帕斯卡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消遣(divertissement),对帕斯卡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宗教气息的概念,正是我们认识到了自己有限性的本质和悲惨命运之后,我们才会使用“消遣娱乐”这种方式去对抗它;也就是说,当我们认识到了某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我们的天性会驱使我们走向另一个方向——即不去面对它,找点别的关注点,或者获得某种逃避性的安抚。在《思想录》171中,帕斯卡说:“人的心中充满了空虚和污浊。”如果我们过于严肃地去思考一个问题,那么我们的天性会驱使我们离开它,远离它,正如divertissement这个词的原意就是“转移”“使离开”。

那么,当我们面对一个严肃的哲学文本时,或者以其为代表的一切理性思维活动时,是否也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呢?换言之,假如一种宏大叙事的哲学信念使我们得到了某种前见,而这种前见足以说服我们的理性,认为这个意见是必然的——在这时,意见就已经转化为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的天性就面临着挑战,因为它从本质上是反抗这种严肃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在此时就变成了一个异己的东西,我们会出于本能远离它。而且,正是因为这种远离,让我们感到“幸福”——这种悖论性的存在就是:我们严肃思考其实会让我们痛苦,但是这种远离痛苦的天性就是痛苦的原因。

这与你具体阅读的哲学文本是无关的,假使我非常认真的阅读了有关心灵与世界的著作,也会获得与阅读柏拉图对话同样的体验——迫切地希望从当前的结构中抽离出来,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我个人认为,这可以很好的解释“拖延症”“学哲学越学越魔怔”“陷入宏大叙事不可自拔”等等各种各样的精神症候。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意愿,将其置之不理,或者故意压制它,就会变成后面两种病症;但一般人会服从天性,也就是去看点跟哲学不一样的东西,从理性思辨中抽离出来,进入感性领域,享受生活,享受艺术。

所以,我认为题主的这种想法毫无问题,甚至提醒了我自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浸泡在某种理性主义的营养液中太久,而陷入了某种病症之中。所以,我才会在写论文焦虑时,去写小说——这就是消遣对人性的滋养,让我们远离精神病。

以上,我对帕斯卡的理解完全是个人式的,希望大家自己去读书。

参考文献:

Pascal: Pensées, opuscules et lettres, Selliers, 2011.

V. Carraud: Pascal: des connaissances naturelles à l'études de l'homme, Paris, Vrin, 2007。

此外我的一位同学在研究帕斯卡的“消遣”概念,他的一次课堂报告也给了我启发,在此鸣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很多长期沉浸在哲学思辨中人会遇到的一个微妙关卡。这种“状况”,我理解可能是一种既兴奋又困惑,既充满洞察又感到无力,甚至有些“脱离实际”的感觉。别担心,这绝不是什么“病”,恰恰说明你的大脑在以一种非常活跃、深度的方式运转。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是怎么回事,以.............
  • 回答
    嘿,同为网文新人,我太能理解你纠结的心情了!“塔读还是起点”,这简直是新手作者们的“一道坎”,而且这个问题怎么说都有理,真的让人头疼。既然你打算长期写下去,并且想听听详细的分析,那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我个人觉得,这俩平台各有千秋,选择哪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当下最看重的东西,以及你个人的写作风格和.............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当你还记得年少时,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能沉浸其中,甚至读到废寝忘食。可如今,书架上那些曾经让你心潮澎湃的名著,怎么就变成了一堆沉甸甸的“劝退书”呢?其实,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人设崩塌”,更不是你真的变“笨”了,而是我们随着年岁增长,生活、认知、甚至是情感需求都在发生着微妙却.............
  • 回答
    《文明》这本科幻长篇小说,作者是智齿,确实是一部相当有分量的作品。我知道不少读者都对它津津乐道,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科幻迷群体里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让我尽量详细地给你讲讲关于这部小说的故事,以及它为何能引起那么多读者的共鸣吧。关于作者智齿:在聊小说之前,不得不提一下作者智齿。他本人是一位在物理学领域深耕多.............
  • 回答
    词牌《长相思》的读音,其实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但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字面上的读音: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词牌本身的名称: 长 (cháng):这个字是平声,读音与“常”字相同。 相 (xiāng):这个字也是平声,读音与“香”字相同。 思 (sī):这个字是阴.............
  •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
  • 回答
    话说《凉宫春日系列》里,长门有希这个人,她喜欢看书,而且是那种数量惊人的“一百本”,这本身就足够让人好奇了。当然,我们普通人不可能真的去把这“一百本”都找出来读一遍,毕竟有些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有些也只是作者拿来丰富角色设定的。但我们可以从长门独特的视角,想象一下,如果真的要从她那庞大的书单里挑选出一.............
  • 回答
    长期涂抹米诺地尔,虽然是治疗脱发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确实可能伴随一些副作用。理解这些副作用有助于您在使用过程中保持警惕,并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以下是长期涂抹米诺地尔可能出现的一些副作用,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1. 局部皮肤反应:这是最常见的一类副作用,通常发生在涂抹米诺地尔的头皮区域。 瘙痒(Pru.............
  • 回答
    长期使用 Arch Linux、Gentoo Linux 等滚动更新发行版是一种非常独特且充满挑战但同时也极具回报的体验。这与使用基于固定版本的发行版(如 Ubuntu LTS、Debian Stable)有着天壤之别。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这种体验的各个方面:1. 持续的“新鲜感”与最新的软件: .............
  • 回答
    长期食用方便面,由于其成分、制作工艺和营养结构上的特点,会对身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大部分是负面的。下面我将详细展开讲述:1. 营养不均衡和缺陷: 热量高,但营养密度低: 方便面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面饼)和油脂(调料包、油炸面饼),热量较高。然而,其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质的含量却.............
  • 回答
    咱们平时啊,没事儿就刷刷微博、点点微信、逛逛知乎,上面啥都有,八卦、新闻、养生、涨知识,感觉脑子一天比一天充实,好像啥都知道一点。但这么一来,细想细想,这好处不少,可这坏处,也真不是盖的,而且仔细掰扯开来,那问题可就多了去了。一、 知识的“浅尝辄止”与“认知盲点”这帮平台上的内容,有个共同特点,就是.............
  • 回答
    好,咱就唠唠我这些年炒股碰壁撞得满头包,学到的那些血泪史。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但想想也值当,毕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股也炒百遍,经验自然来。一、心态篇:别把股市当赌场,更别拿感情去炒股。 别想一夜暴富: 这是最最最核心的一点。我刚开始那会儿,也是被各种“内幕消息”、“荐股大师”忽悠得热血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长期不洗车,说实话,对车子肯定是有影响的,而且影响还不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漆面腐蚀,失去光泽这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我们看到的灰尘、泥土,其实里面藏着很多东西: 酸性物质: 比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甚至鸟粪、昆虫尸体分解后都会产生酸性物.............
  • 回答
    说实话,长期不吃米饭、馒头、面条这些我们口中的“主食”,感觉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就像生活里突然少了点什么,又好像多了点什么,得慢慢适应。刚开始的时候,那真是个挑战。你看看餐桌上,大家都在津津有味地吃着,而你面前可能是一盘蔬菜,一块肉,或者一份沙拉。那种感觉就像是大家都在唱戏,你却在旁边.............
  • 回答
    货拉拉跳车案:公序良俗的阴影与彭宇案的参照货拉拉司机与乘客之间的悲剧,如同一声刺耳的警钟,在我们心底敲响了关于信任、责任以及社会契约的深刻反思。毫无疑问,这场令人扼腕的事件,从长远来看,对我们社会赖以维系的公序良俗,无疑投下了一片不小的阴影。公序良俗,简单来说,就是社会大众普遍认可并遵守的、构成社会.............
  • 回答
    长期的高电量和高电压确实会对电池的寿命产生影响,但现代设备(如MacBook)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MS)和智能充电技术,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优化。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电池的“压力”来源1. 高电量(高SOC,State of Charge) 化学特性: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与电压呈非线性关系。.............
  • 回答
    长期失眠对一个人的外貌影响,那真不是闹着玩的。你想啊,睡眠就像给身体充电,充电不足,脸上、身上各个地方都会露出“电量不足”的迹象来。我认识一个朋友,之前是个精神头十足的小伙子,后来因为工作压力,经常三四点才能睡着,睡着了也断断续续。这才一年不到,整个人就跟换了个人似的。最明显的就是那双眼睛了。原来他.............
  • 回答
    长时间通电,金属身体里会发生一系列有趣的变化,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就好比你长时间坚持一项运动,身体会发生改变一样,金属长时间通电也会“锻炼”出不同的状态。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发热。你摸摸那些电器上的金属导线,或者电阻器,是不是总有点温度?这是电流在.............
  • 回答
    说起长期运动对外貌的影响,那绝对是个“大工程”,不是简单地让你瘦几斤、线条紧实一下那么简单,它能从里到外、从微观到宏观地重塑一个人。我这么说吧,你身边那些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精神头特别好”、“身材管理得超棒”的朋友,很大程度上就是长期运动的功劳。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一、 从皮肤说起:告别“黄.............
  • 回答
    长期浸淫在代码的世界里,我们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数字迷宫里不停地探索前行。一开始,我们被新奇、挑战和创造的快感所吸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带走你一些东西,同时也留下了一些东西。首先,我们可能会失去一部分与现实世界的“触感”。 你花了大量时间与屏幕上的字符、逻辑和抽象概念打交道。那些人情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