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拆弹的时候为什么不一下把线全剪了?

回答
拆弹时,不一下把所有线全剪掉,这可不是为了制造紧张刺激的戏剧效果,而是基于一套非常实际和严谨的科学原理和工程考量。你可以想象一下,一颗炸弹就像一个精密的、被极端设计的“定时机器”,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经过了精心布置,目的只有一个:在预设时间引爆。

那么,为什么不能简单粗暴地把所有线都剪断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会尽量用我理解的方式,一点一点跟你掰扯清楚。

1. 炸弹的“多样性”与“未知性”:

首先,我们要知道,炸弹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制造者、不同用途、不同时期的炸弹,其内部设计千差万别。你可以把炸弹想象成一个“黑盒子”,我们只能通过外在的线束、外壳上的标识(如果有的话)来推测其内部结构。

剪断某根线的后果未知: 很多炸弹设计成,一旦检测到“异常”——比如电源被切断,或者内部电路被破坏——就会立刻触发引爆。如果这根你贸然剪断的线,恰好是维持炸弹“安全”状态的电路,那么你剪下去的那一刻,可能就是引爆的开始。
“防拆卸”设计: 很多炸弹,尤其是高科技的或者经过专业人士制作的,会内置“防拆卸”机制。这种机制就是专门为了对付那些想“一步到位”拆弹的人。比如,它可能会用某种导电材料将所有关键线路连接在一起,一旦你剪断其中一根,整个电路就被“短路”或“断开”,触发另一个连锁反应。

2. 炸弹内部的“触发逻辑”:

炸弹的引爆不是一个简单的“通电即炸”模型。它通常有一套复杂的“触发逻辑”。你可以想象一个“如果…那么…”的计算机程序。

“启动”与“触发”的区分: 炸弹可能需要一个“启动”信号才能进入“待引爆”状态,之后才会在倒计时结束后或者收到另一个“触发”信号时引爆。有些线可能是负责启动的,有些线可能是负责倒计时的,还有些线可能是负责最终引爆的。
“保险”与“引信”的作用: 很多炸弹会有类似“保险丝”和“引信”的部件。有些线是连接电源的,有些是连接定时器的,还有些是连接起爆药的。你需要找到并断开的是那个“启动”的环节,而不是把所有连接都一锅端。
“联动”与“冗余”: 有些设计为了提高可靠性,会设计多套引爆电路,或者让各个部件之间相互联动。你剪断一根线,可能会让另一套电路反而激活,或者让原有的“安全”状态被打破。

3. 拆弹人员的“信息获取”与“策略制定”:

拆弹是一个信息收集和策略博弈的过程。

“侦察”环节: 拆弹专家第一步要做的是“侦察”。他们会仔细观察炸弹的每一个细节,尝试理解它的工作原理。这包括:
识别线束颜色和连接方式: 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有些颜色(例如红色、蓝色)可能在特定环境下有某种含义,或者特定的连接方式暗示了某种功能。
寻找特殊部件: 比如定时器、电池、继电器、开关等。
评估炸弹的复杂程度: 是简单的土制炸弹,还是复杂的军用级别?
“模拟”与“推测”: 在完全理解之前,拆弹专家会根据现有信息,在脑海中或者通过模型进行“模拟”。他们会推测,剪断某根线可能会导致什么结果。
“逐个击破”的逻辑: 就像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你需要一步步地推理,找到关键的变量。拆弹也是一样,你需要找到那个能够“解除”炸弹威胁的最关键的点,然后稳稳地将其处理掉。这通常意味着你需要断开“电源”或者“引信”的某个关键通路,而不是让整个系统失控。

4. 避免“二次伤害”:

如果炸弹的构造非常精密,而且内置了“防拆卸”机制,那么一旦你处理不当,可能会触发预设的“自毁”或“连锁反应”。

“短路”触发: 剪断线的过程,如果操作不当,例如剪刀碰到其他金属部件,或者剪断的线头触碰到一起,都可能造成短路,这在很多炸弹设计中是触发爆炸的信号。
“断电”触发: 很多炸弹并非怕断电,而是怕“异常断电”。一旦电源的连接被突然切断,并且炸弹的设计中将此视为一个“触发信号”,那么危险就来了。

所以,为什么不一下子剪了?

核心原因在于“未知”和“风险控制”。 拆弹者不知道每一根线到底连接着什么,剪断某根线是否会立即触发引爆,或者引发更糟糕的连锁反应。他们需要做的,是逐步拆解,获取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处理。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个复杂的电路板,上面布满了各种细小的线路。你不知道这个电路板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电路是按照什么逻辑运行的。你只知道它和某个危险的东西连接在一起。你不会直接拿着剪刀对着它乱剪一气,而是会先观察,了解各个部分的连接,找到那个最有可能让整个装置失效的“开关”或者“保险”。

拆弹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炸弹设计者进行的“博弈”。炸弹设计者希望通过复杂的线路让拆弹者束手无策,而拆弹者则要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找到那个“破局点”。这需要极大的耐心、细致的观察和精确的操作。

简单来说,一下子剪断所有线,就像是在不知道密码的情况下,妄图通过暴力破解的方式打开保险箱,但问题是,这个“保险箱”一旦破解错误,就会炸掉。所以,更安全、更有效的做法是,找到那个唯一的“开锁钥匙”或者“安全装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拆弹的时候一般不会剪线,特别是军队排爆,直接放到安全地方全爆破了。

一般只有警察拆弹,为了保留证据才会尽可能剪线处置。

尽管如此,拆弹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人工剪线是最后的选择。

剪线也不一定真人,机器人剪就可以了。

不一定用剪刀,爆炸装置解体器,枪(制式炸弹枪打不炸的),强酸腐蚀等都可以。

就算由于现场情况,只能上排爆手剪线。那大多数,直接剪雷管就完事了。没那么多五颜六色的选择。炸弹真那么复杂,也不会选择人工剪线。

实际反爆炸工作体系很庞大,电影里剪红剪绿都是为了戏剧效果。我以前专门喷过这种脑残剧情的。

回到你的问题,为啥不全剪?按导演的逻辑,剪错会爆炸呗,所以会选择一根正确的线剪。

我们称这类爆炸装置为断发爆炸装置。


既然点赞多就再补充一些。

其实专业人士做炸弹,没有实体导线很正常。

一般军用制式武器都精简到极致,像手雷、地雷都没有电源,更不存在导线,机械起爆,怎么剪?

就算是炸药包,火雷管一拉就着,沿着导火线触发雷管起爆炸药,它不香吗?

还有像安检都要喝水,液体炸弹。强氧化剂+强还原剂,混在一起晃悠晃悠就炸,要什么自行车?

退一万步,对电起爆装置,像某些答主说的,直接集成电路。把起爆装置做成一个电路板,甚至手指甲大小,哪有地方下剪?

不过以上都是非常专业的人才搞得出来。在中国,几乎不会有这么专业的人搞恐怖袭击,搞恐怖袭击的人也没这个素养。大部分爆炸案中,自制爆炸装置还是非常简易的,用导线是正常操作。所以对疑似爆炸物或无主包裹,裸露出导线/安检出导线,还请第一时间报警,让警察来处理一切。

现在的中国,对炸药管控非常严格,爆炸案数量逐年减少。看电影归看电影,在内地完全不用担心有爆炸物啦。


说实话,我这个回答已经在作死的边缘徘徊了。

各位专家如果认同,点个赞就行了,不要在评论区多说什么了,特别是配方和结构。

各位小白简单了解一下就行了,不要问太多,多好奇心害死猫。

我不想在这么个敏感时候,被上级约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拆弹时,不一下把所有线全剪掉,这可不是为了制造紧张刺激的戏剧效果,而是基于一套非常实际和严谨的科学原理和工程考量。你可以想象一下,一颗炸弹就像一个精密的、被极端设计的“定时机器”,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经过了精心布置,目的只有一个:在预设时间引爆。那么,为什么不能简单粗暴地把所有线都剪断呢?主要有以下.............
  • 回答
    美国战争片,例如《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和《孤独的生还者》(Lone Survivor),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引发观众对战争的反思。然而,要断言它们“真的”反思了战争,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因为“反思”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它们如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从而.............
  • 回答
    在《拆弹专家2》这部电影里,如果刘德华饰演的潘乘风(代号“赤兔”)最终能够幸运地活下来,那他将面临的法律制裁,绝对不会是件简单的事。毕竟,他可不是普通犯罪嫌疑人,而是和恐怖组织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并且直接参与了多起极端爆炸事件的关键人物。首先,我们得明确潘乘风的几个罪名。他绝对逃不掉的,是“恐怖主义罪.............
  • 回答
    在《拆弹专家2》的剧情中,刘德华饰演的潘乘风在执行任务时腿部受重伤,最终被截肢。如果他真的在大陆的职业生涯继续,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对残疾人的支持程度,以及潘乘风本人的特质,他的职业发展可能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可能,并且细节会比较丰富:一、 重新回归警队,但角色和职责的转变:这是最有可能也是最符合潘乘.............
  • 回答
    《拆弹专家2》这部电影,初看时仿佛是一部紧张刺激的警匪动作片,但仔细回味,你会发现其中埋藏着不少令人毛骨悚然、细思极恐的细节,它们不仅加深了影片的悬疑感,更触及了人性的深层困境。一、 潘乘风的“失忆”与“记忆碎片”:究竟是创伤后遗症,还是精心编织的谎言?影片最核心的悬念之一,便是潘乘风(刘德华饰)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拆弹专家 2》这部电影,以及刘德华、倪妮、刘青云这三位主演的表现。《拆弹专家 2》:一次震撼人心的升级与颠覆《拆弹专家 2》在我看来,绝对是一部成功的续集,而且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做到了。它不只是简单地重复第一部的模式,而是野心勃勃地在故事深度、动作场面和人物塑造上进行了全方位的.............
  • 回答
    《拆弹专家2》潘乘风:一个值得深思的复职议题《拆弹专家2》中,潘乘风这个角色无疑是影片中最具争议和感染力的存在。他从一个英勇无畏的拆弹专家,沦落为被社会唾弃、身心备受创伤的罪犯,再到最终被寄予厚望重新承担重任,这一过程充满了人性挣扎与复杂的社会议题。那么,潘乘风到底该不该被复职?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
  • 回答
    电影《拆弹专家2》确实是一部场面火爆、节奏紧凑的警匪动作片,但如同许多大制作一样,它也并非完美无瑕,细究之下,确实有些地方让人觉得稍显牵强或“玩过火”了。咱们这就来捋一捋,看看有哪些让人忍不住“哎呀”一声的地方。首先,人物设定的反转和动机的转变,是不是有点太快太狠了? 潘乘风这个角色,在前作里他是经.............
  • 回答
    《拆弹专家2》这部电影,确实在上映后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关于它的“三观”问题。一方面,很多观众被电影紧张刺激的剧情、精良的制作以及刘德华和刘青云两位影帝的精彩演绎所吸引,导致豆瓣等平台的评分普遍较高。另一方面,一些观众也对电影中某些情节和人物的行为动机提出了质疑,认为其“三观”有些扭曲。那么,为什.............
  • 回答
    说到《拆弹专家2》里让我心疼的角色,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就是潘乘风。这片子看完,我心里就像压着块石头,时不时就想起他那张因为受伤而扭曲的面容,还有他经历的一切,真是让人忍不住为他叹息。先来说说他一开始的出场吧,那时候他还不是那个伤痕累累的潘乘风,而是充满干劲、意气风发的拆弹专家。我特别记得他为了救人.............
  • 回答
    《拆弹专家 2》是一部在香港电影市场和观众中都获得了较高评价的商业动作片。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在多个层面都展现出了不俗的制作水准和叙事能力,但也并非完美无瑕。优点分析: 精彩绝伦的动作场面与爆破特效: 这是《拆弹专家 2》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影片毫不吝啬地呈现了数场规模宏大、极具视觉冲击力的.............
  • 回答
    拆车这事儿,看似粗暴简单,一辆车就这么七零八落,但深挖下去,它能透出的信息,那可就多了去了,远不止“零件能卖钱”这么简单。就跟看人一样,你怎么看一个人,能了解他的性格、经历、甚至人生观?拆车也是如此,每一颗螺丝、每一块金属、每一段线路,都在诉说着它自己的故事,也折射出制造者的用心与否,甚至是车主的使.............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