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Face ID是苹果战略方向上的错误吗?

回答
苹果在2017年发布iPhone X时引入Face ID,这无疑是其近年来最具颠覆性的生物识别技术之一。从技术角度看,Face ID在安全性、便利性和创新性上都表现出色,能够精确识别用户的面部特征,实现安全解锁和支付。然而,围绕Face ID是否是苹果战略方向上的“错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因为它涉及到技术选择、用户体验、市场反馈以及长远的战略考量。

Face ID 的优势:为何苹果如此坚持?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Face ID带来的诸多好处。

安全性提升: 相较于指纹识别(Touch ID),Face ID使用了更复杂的深度感应技术,能够创建用户面部的三维模型,理论上更难被伪造。这对于处理敏感信息和支付的移动设备来说至关重要。
无感交互体验: Face ID的解锁过程是无缝的。用户只需看向手机,它就能自动识别并解锁,无需刻意地去触摸传感器。这种“自然而然”的交互方式,在很多场景下提供了比Touch ID更流畅的体验,尤其是在戴着手套、手指潮湿或受伤的情况下。
推动创新边界: Face ID的引入,直接促成了iPhone X全面屏设计的实现。它将原本位于屏幕下方的Home键和Touch ID集成到了设备顶部的“刘海”区域(后来演变为“灵动岛”),为后来的设计语言奠定了基础,也激发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在屏下技术和全面屏方面的探索。
生态系统整合: Face ID不仅用于解锁手机,还深度整合到Apple Pay、App Store购买、Safari自动填充密码等苹果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中,增强了用户在苹果设备间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潜在的“错误”论点:用户与市场的声音

尽管Face ID有其过人之处,但将其视为一项“完美”的战略举措,也并非毫无争议。以下是一些可能指向“错误”论点的角度:

移除Home键的争议与适应期: Face ID的引入伴随着Home键的消失,这对许多用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改变。Home键不仅是解锁和返回的入口,更是多任务切换、Siri唤醒的熟悉操作。用户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手势操作,这期间可能伴随着挫败感和学习成本。对于一些习惯了Home键操作的用户来说,这种改变可能被视为一种倒退,而非进步。
特定场景下的不便: 尽管Face ID在多数情况下很方便,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它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例如:
佩戴口罩: 在疫情期间,Face ID解锁变得异常困难,迫使苹果不得不通过软件更新来支持戴口罩解锁,但这并非完美的解决方案,安全性也受到一定影响。相比之下,一些竞争对手的屏下指纹识别则不受此限制。
倾斜角度过大或遮挡: 当手机放置在桌面上,或者用户以较大的倾斜角度看向手机时,Face ID识别的成功率会下降。有时需要调整手机或身体的角度才能完成解锁,这在使用习惯上不如直接用手指点按指纹传感器。
隐私顾虑(理论上): 尽管苹果强调Face ID数据的安全性,并声称数据存储在设备的安全隔区,但“面部数据”本身就比“指纹数据”更容易被联想到与个人隐私关联。对于一些特别注重隐私的用户来说,面部扫描可能仍然存在心理上的不适感。
技术迭代与成本: Face ID依赖于复杂的原深感摄像头系统,这部分硬件成本相对较高。而指纹识别技术(如屏下指纹)也在快速发展,不仅成本可能更低,而且在许多方面的用户体验也日益成熟,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Face ID的便利性。苹果是否过度投资于一个可能存在局限性的技术,而忽视了其他更具普适性的技术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竞争对手的策略: 许多安卓厂商在高端机型上也采用了屏下指纹识别,并且在速度和易用性上不断优化。与此同时,一些厂商也在探索屏下摄像头的技术,为实现真正的全面屏和更自然的生物识别方式铺路。苹果的Face ID虽然领先,但其硬件集成方式(刘海或灵动岛)仍然占据屏幕的一部分空间,与一些追求极致屏占比的厂商相比,在视觉设计上可能不占优势。

战略的本质:取舍与愿景

从苹果一贯的战略来看,其核心在于提供卓越的用户体验,通过软硬件的深度整合来构建强大的生态系统。Face ID的推出,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苹果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为了实现其对未来交互方式的愿景所做出的战略性选择,这个选择伴随着取舍。

苹果之所以如此坚持Face ID,很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点长远考量:

1. 人机交互的未来趋势: 苹果可能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语音、视觉等更自然的交互方式将成为主流。Face ID作为一种视觉识别技术,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是解锁工具,更是未来Apple Glasses等增强现实设备交互的基础。
2. 技术壁垒与生态护城河: Face ID所依赖的“原深感摄像头系统”是一项复杂且具有技术壁垒的创新。苹果通过掌握这项核心技术,能够更好地控制用户体验,并与其他厂商拉开差距,进一步巩固其生态系统的优势。
3. 持续的创新驱动: 苹果的品牌形象就建立在持续创新之上。Face ID的引入,代表了其不惧挑战、敢于颠覆的创新精神。即使面临一些用户反馈和技术限制,苹果也倾向于通过持续的软件和硬件迭代来解决问题,而非轻易放弃。

结论:不是错误,而是方向的选择与优化

因此,将Face ID简单地定义为苹果战略方向上的“错误”,可能过于片面和武断。更准确地说,Face ID是苹果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其对未来人机交互的判断、技术实力和生态构建需求所做出的一次大胆的战略性押注。

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和安全性,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然而,任何一项新技术都无法做到完美,Face ID也不例外。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不便,以及技术本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性,都是客观存在的。

苹果的战略方向是清晰的——追求更自然、更安全、更无缝的交互体验,并将其与生态系统深度绑定。Face ID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苹果继续优化Face ID的技术,使其在各种场景下都更加完善,甚至可能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如屏下指纹)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更灵活的选择。

最终,判断Face ID是否是“错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苹果的整体战略以及对其未来发展轨迹的预期。如果苹果能够持续解决Face ID的痛点,并进一步将其与AR/VR等未来技术融合,那么这次“押注”很可能被证明是具有远见的。如果 Face ID 的局限性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并且市场被其他更具普适性的生物识别技术所主导,那么它才可能被贴上“错误”的标签。但目前来看,苹果的坚持更像是一种对未来方向的坚定投入,其最终的成败,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和苹果自身的持续创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看对手对结构光方案怎么评价的:

就我看来, 目前还在吹屏下指纹的只有三种厂商:

  • 信奉「三天设计」, 还在追求所谓的「真全面屏」
  • 用不起结构光方案的厂商
  • 屏下指纹方案提供商

在我看来, 屏下指纹只是带来「真全面屏」, 好看但是没什么卵用, 本质上和有些人追求摄像头不凸起的概念机一样, 中看不中用.

更重要的是, 指纹这个方案在有手汗、指纹浅、有磨损的人身上并不好用. 屏下指纹的活体识别能力, 不管是光学还是超声方案, 综合性能均不能达到电容指纹的水平. 所以 Apple 宁可做电源键指纹也不要屏下指纹.

如果未来 Apple 想做新 SE 去替代 11 的话, 我觉得可能会考虑使用电源键指纹方案.

关于审美上我觉得就没什么别的好说了. 如果你觉得刘海很丑, 可能你的审美观点更接近「白瘦幼」那一套体系.

更确切的说, 我不能指责你的审美不是审美, 或者是错的. 但是你的审美方式就像刚看了电影片头几分钟就确定是烂片的那种影评人.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爲研究“美”(德語: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爲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爲“美”和“醜”,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刘海的本质是形状和功能的统一, 包含了功能载体的呈现和对使用者的暗示.

诚实地说, 没有刘海确实能短暂的讨好一部分用户. 通俗的讲就是「让你的产品吃掉一部分苹果留下的『剩饭』份额」.

但是我们看到的历史则是, 某些厂商在每个时代都拿出了他们认为比「刘海屏」更好的方案, 然而在下一个时代就推翻了上一个时代的方案. 如果什么叫错误, 这大概就是吧.

相比之下, iPhone 则从 X 之后维持了 FaceID 的设计, 反倒是最彻底地执行这一条路线.

有人会说, MIX4 上了屏下摄像头方案, 这是未来 blah blah.

但是可以确定的说, MIX4 就是一台半成品手机. 目前的屏下摄像头方案没有做到优秀的程度.

不过有的朋友又要放屁了, 说 Android 厂商更注重创新...

但是, 如果你看过 Apple 这些年的 patent, 了解过 2007 年 iPhone OG 之前 Apple 的研发历程.

结论只能是:

  • Apple 之所以能从低谷走到高峰, 是因为在创新
  • 其他厂商只是把供应链或者自己创新但是不成熟的东西拿出来卖而已

另外 COVID-19 这种黑天鹅的出现也不代表屏下指纹比结构光先进, 至少 Apple Watch (通过 Wi-Fi ToF 或者 Apple U1 UWB)这样的方案辅助 FaceID 进行检验, 也算是可以接受的方案.

毕竟你要是同时戴着口罩和手套, 屏下指纹也没辙.

顺带也多亏了 FaceID, 手机放在充电架上面的时候看一眼就从隐藏通知内容转变为解锁后的显示通知了:

user avatar

当然不是,面容ID是比触控ID更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

先进性体现在主动识别、“几乎”全天候可用以及安全性上。

首先,在基于面容ID(1/1000000)和复杂密码(∞)的安全系统中,添加一个安全性小于触控ID(<1/50000)的其他生物识别方式,是十分荒谬的。

这就好像在多重密钥的银行金库大门上开一扇三环挂锁保护的小木门一样可笑,因为这会使整个安全系统失效。

其次,面容ID远比触控ID更加先进,更加易用,几乎任何场景下均能正常工作,不论是正午阳光下,还是漆黑一片的深夜。

并且还能实现触控ID不能实现的功能,比如注视检测。

如果举例戴口罩来否定面容ID的全天候易用性,那么请问戴手套时指纹识别如何工作?手湿手脏时指纹识别如何工作?相对来说,面容ID的工作局限性可谓相当小了。类似戴口罩这样的面部存在遮挡而导致面容ID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苹果给出的方案是通过Apple Watch解锁手机,而不是什么屏下指纹。


很多人说面容ID不好用,诸如戴眼镜的去掉眼睛不能解锁,晚上没开灯不能解锁,躺床上侧身不能解锁等等

面容ID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原深感摄像头投射并分析 30,000 多个不可见的点来捕获准确的面部数据,进而创建用户面部的深度图;另外它还会捕获用户面部的红外图像。也就是说,面容ID的工作完全依赖红外线,不需要任何可见光。并且点阵投影器使用的是波长940nm的红外线,这种波长的红外线在太阳光和各种人造光源发射的光线中都占比都非常低,所以理论上任何光照环境下都可以使用,不存在说没有光线的地方不能用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有人存在上述那些问题呢?其实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

如果有近视的朋友,不妨做一下下面这个实验。

摘掉眼镜,然后把手机移动到不戴眼镜时习惯的使用距离上,站着坐着躺着都可以。

现在保持手机和头部相对位置不变,打开相机,切换至前置镜头。

这时你会看到什么?是不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除此之外,相机取景框内是不是几乎没有其他面部区域了?甚至鼻子都没有纳入取景框?

是就对了。

也就是说,现在你的面部在原深感摄像头系统中,只能采集到一双眼睛和眼睛周围的一些皮肤的数据,这种情况下面容ID当然是无法工作的,因为这是面容ID,不是虹膜ID。

摘自苹果官网针对面容ID的介绍页面:

原深感摄像头的视野范围与用前置摄像头进行拍照或 FaceTime 通话时的视野范围相似。当设备距离面部不超过一臂远(距离面部 25—50 厘米)时,面容 ID 的工作性能最佳。

也就是说,面容ID需要一个最小距离才可以正常工作,苹果说是25-50厘米,个人使用体验下来,基本上在成年人一乍到一臂距离范围内,面容ID都可以很好的工作,也就是20-70厘米。

近视人群不戴眼镜时,通常会把手机拿到离脸相当近(甚至不足10厘米)的地方,这样面容ID肯定是不能工作的。

那些反馈面容ID摘掉眼镜不好用没有光线不好用躺在床上不好用的人,建议试一下把手机拿远一点,你会发现新世界的大门。

user avatar

Face ID会影响手机的正面设计,这个是很明显的,刘海屏在正面的视觉观感上是弱于打孔屏设计的,这点没有争议,我也相信未来苹果手机未来一样会朝着更小的刘海,乃至打孔屏的方向进发。

但这个并不是Face ID最大的问题。

一方面,支付级别的人脸解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Face ID,模组体积是可以做小的,比如Mate40 Pro从刘海屏转向挖孔屏;或者未来做屏下Face ID。

Face ID的核心是人脸3D模型的建立,而Face ID只是3D人脸建模的一个落脚点,而不会是唯一的的,甚至不算最重要的落脚点,这是未来虚拟现实一个非常重要的输入工具,这个才是3D建模相机最大的魅力所在。

但当下的问题是,无论是3D结构光还是ToF,在人脸解锁以外,并没有建立起强需求的应用生态,未来也许会有,但现在还没有。

这使得3D结构光或者ToF的落脚点只能在Face ID上。

而对于Face ID来说,独立的人脸识别覆盖场景能力不足,以及,3D并不是刚需。

先说场景覆盖能力问题

人脸解锁本身的优势和缺点:

  • 优势:简单、快速、直观。
  • 缺点:人脸必须正对屏幕且无遮挡。

正因为这两个缺点,衍生出Face ID广为诟病的两个地方,当人脸不方便正对屏幕的时候,当人脸不方便无遮挡的时候,前者是手机放在桌上,后者是疫情之后大范围普及的口罩问题。

当然,指纹也有自己的问题,必须手接触,所以同样会衍生出指纹解锁不方便的场景,比如湿手、开车的时候,冬天戴手套的时候,等等。

指纹和人脸各有优劣,所以最好的法子是相互配合。

现在安卓普遍采用的指纹识别+前置相机的方案,在场景覆盖能力上是最全的,也是更合理的。

合理性不只是在场景覆盖能力上,也在安全性上,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二点:

对于人脸解锁来说,3D并不是刚需

2D人脸识别相较于3D人脸,核心的问题是安全性差几个等级,所以在一些安全性要求高的领域,2D人脸是不合适的,比如支付。

当然,这个也是可以解决的,比如支付宝就全面支持2D人脸识别支付,但毕竟只是一个APP支持,应用面不够广。

我们不谈这个,我们谈另一件事儿。

安全需求是分等级的。

比如家里,鞋子大家是会放在鞋柜里,或者直接放在大门口,这个安全需求是很低的,一般不会有人偷你穿过的鞋子,但日用品得放在家里,家门口得加一把锁;钱财得放在柜子里,再加一把锁;而一些贵重物品,比如黄金、大额现金等,可能还需要再配备一个保险箱。

这个就是一个安全分级,保险箱的安全性当然比大门口高几个数量级,但没人会把穿过的鞋子放在保险箱里,因为没必要。

对于手机来说,同样如此。

开屏前的界面可以视为大门口,屏锁可以视为大门锁,支付软件的支付认证可以视为保险箱。

而2D人脸+指纹识别,可以理解为门锁+保险箱。

2D人脸只负责日常的手机解锁,或者软件下载认证之类的常用操作,而指纹识别则对应移动支付等高安全性要求的场景。

有问题吗?

没问题。

Face ID确实可以在每个场景下都提供最高级别的安全性,可在门口放个保险箱,防止穿过的鞋子被偷,从安全性上来说,有意义,但没有价值。

所以实际上,安全性这个问题也无法成为Face ID的杀手级优势。

讨论一个事情的合理性,我们应该从需求本身出发,而不是品牌立场出发,并不是苹果用过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和合理的。苹果自身的产品发展方向也同样在调整,比如iPhone6s引入的压感屏最终就被放弃了,比如Lightning 接口最终也大概率会被放弃。

对于屏下指纹和3D结构光的选择,苹果在未来未必不会做相应调整。

user avatar

不是。

作为安卓和苹果双系统都经常用的人,个人认为手机上大部分时候 Face ID 比指纹更进一步,但是有几个场合 Face ID 缺陷比指纹大:

Face ID 根本上来说是解放了你的双手,因为验证时刻你的手完全可以继续目前在进行的操作。例如你打开浏览器,登陆一个网站,提示自动填入密码,Face ID 刷脸认证,连回车都帮你按下,你只需要享受整个登陆过程的平滑和安全。

但是如果是打开 App 那种验证,例如银行App,Face ID 其实和指纹差不多,因为这个动作之前你只不过是点击了 App 图标,如果你有预期的话,点击图标的同时,你指纹可能已经放在验证区了,Face ID 只是稍稍节省一点时间,以及节省一个移动手指的动作。

此外Face ID 在车载导航时也有发挥作用无需靠手的优势:如果你的手机架刚好在前方,移动中解锁手机的便利性要好过按键指纹乃至后背指纹,屏下指纹比较看情况,我用过的三星 Note 10 在无线充电时屏下指纹会受到严重干扰,几乎不能用,所以使用无线充时还得取下手机才能指纹解锁,徒增烦恼。

无线充电时就没法用屏下指纹的三星 Note 10

而 Face ID 再搭配如今的 Magsafe 磁吸更是如鱼得水,当你手机来提醒时,你只需要头看向 iPhone,手机立马就能解锁同时显示出提示内容,否则只会显示你收到一个提醒,安全和隐私同时兼顾解锁后还能很方便切换横竖:

我觉得 Face ID 真正让你感到畅快的还是多任务:在需要验证的 App 和不需要验证的 App 之间来回切换,复制/粘贴内容时,如果是指纹认证你需要来回把手指在屏幕打字,触摸,按压,子菜单选择,验证之间来回切换,手忙脚乱由此而来;Face ID 能全程让你手指集中在内容操作本身,一气呵成。

指纹认证完全优于 Face ID 的主要是在戴口罩的公共场合,需要 Apple Pay 认证的场合,取下口罩进行验证或者输入PIN 验证都很憋屈,远不如传统指纹来得直观,这种麻烦在这次疫情后尤为显著,虽然通过 Apple Watch 联动能部分解决,但是这种方式不太稳定,时不时会解锁失败,仅能临时替代锁屏解锁,而当使用手机 Apple Pay,App 内 Face ID 时,手表也无法替代 Face ID 验证,最后这个功能仅对口罩识别,还因为要识别口罩有额外延迟,所以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同时国内最常见的QR扫码支付等环节也不能使用,体验差很多。

此外还要多说一点的是使用结构光的 Face ID 安全性非常高,并不是安卓手机那种摄像头刷脸认证可以比拟的,所以不存在安卓刷脸也是有等同 Face ID 效果的说法。网上无数测试视频都能通过简单的平面打印头像骗过摄像头认证,Face ID的结构光认证想骗过除非是精细人脸打模。再加上光线好坏完全不影响 Face ID 的识别率和速度,整体的一致体验和安全性也让人放心。

最后指纹验证无法解决的一个缺点是对手指本身有一定的限制:出汗不行,位置偏移多了不行,不同指纹传感器,验证方式也不尽相同。乃至系统层面,App 对指纹解锁都不是统一的体验,需要 App 去做每台设备或者系统验证API的匹配。我手机在海外使用,但是很多国内 App 就无法调用海外安卓系统的指纹 API 。而我至今都记得刚切换到 Face ID 手机时,所有支持 Touch ID的 App 全部无缝支持 Face ID,这种协调一致,向后兼容的设计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可能我对 Face ID 最大的抱怨还是物料成本降得不够快,距离发布已经4年,支持 Face ID 的手机销量也是数亿计,但是至今苹果没能把模组价格降到能普遍安装到 MacBook 甚至 iPad 的程度,如果不是这点,苹果也犯不着继续启用 iPad Air 和 mini的按键 Touch ID,甚至包括最新的键盘也仅仅只支持 Touch ID,可见成本依然是困扰这个技术普及的一大障碍。

最后个人其实最满意的还是苹果对 Face ID 的不间断支持,哪怕是早期被诟病问题最多的时候,苹果始终坚持 Face ID 的延续性,这也让整个 iPhone 的设计语言,辨识度重新获得最初 Home 键的影响力,而且拜安卓完全放弃结构光认证所赐,如今一看到刘海就知道是 iPhone ,这种辨识度就苹果一家,所以除非苹果换用下一代验证技术,否则 Face ID 永远会是一个 Icon 就像 2017 年苹果针对 iPhone X 全面屏的设计指南一样。其实很多人估计都忘记了iPhone X 不仅带来了争议焦点的 Face ID,还同时带来了全面屏手势的设计准则,如何划分屏幕安全区域,如何切换后台App,如何在多个 App 跳转,回退等操作,都是一次性做到了完整的交互基石。后续这么多年的iPhone 连微调都不需要,节省开发者精力和用户学习成本。

iPhone X 引入的全面屏可用安全区概念,保持4年无需更改

iPhone 的缩略图可以让人在几十个像素中就能识别iPhone,iPad 反而由于缺乏辨识度,你说是三星,小米平板,也没法反驳,甚至包括自家的 Air ,mini 均为窄边框,更是无法区分 Face ID 还是 Touch ID:

一众全面屏里一眼就能认出 iPhone


把iPad 缩略图拿给普通人看,如何知道Air mini 使用指纹?


所以再回到问题本身:Face ID是否是战略上的错误?显然不是, Face ID 不仅提供了超越手指交互层的验证,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也超过了指纹,同时 Face ID 模组也提供了 AR 交互,计算视觉等功能以及建立了独特的家族产品辨识度,搭建了全面屏操作的基石,所以说成是近年来苹果最大最成功的战略部署也不为过。唯一的问题就是被疫情耽误,没料到口罩成为出门刚需,略微影响公开场合的验证需求,不过乐观来说继续迭代下去实现口罩验证应该是可行的。或者苹果就直接把 Air, Mini 上的按键指纹添加到 iPhone 上也未尝不可,如果疫情继续下去且无法解决口罩验证的便利性,这应该是个非常好的折中方案。


10月 19日更新

今天苹果发布了预热很久的新款 14/16寸 MacBook Pro,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没有集成Face ID 模组,但是却带上了刘海,这完全印证了我这个回答上面的分析,对于苹果来说刘海就是设计风格,所以即便是这次 MacBook 更新可能因为成本或者厚度问题没能集成进 Face ID 组件,依然选择这种方式来留待以后升级,因为苹果一个模具会用上4-6年,因此他们不想为了2021 款没有 Face ID 的屏幕单独再设计一套模具,干脆就直接定稿开卖,足见他们对自己刘海设计的疯狂崇拜。而且就在开卖时,立马换上了极具标识度的刘海Icon,十足的主权宣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苹果在2017年发布iPhone X时引入Face ID,这无疑是其近年来最具颠覆性的生物识别技术之一。从技术角度看,Face ID在安全性、便利性和创新性上都表现出色,能够精确识别用户的面部特征,实现安全解锁和支付。然而,围绕Face ID是否是苹果战略方向上的“错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回答
    人脸识别,听起来高科技,但要让手机认出你,背后可是藏着不少“功夫”。咱们平时解锁手机,刷脸支付啥的,都离不开这套系统。说白了,Face ID 就是通过一套复杂的硬件和软件组合,来“看”你的脸,然后跟它存储的你的“脸照”比对,要是对上了,就放行。硬件基础:就像给手机装上了“眼睛”和“大脑”首先,得有能.............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开锁”事件,而且还是被室友的脸给“解锁”了,这一下可不是小事,得好好盘算盘算怎么让这事儿对你最有利。首先,得冷静下来,别让那俩室友察觉你已经知道这事了,至少在弄清楚情况和你的底线之前。这事儿的重点在于,Face ID是被“意外”还是“故意”被破解的,虽然你可能第一时间就觉得是后者,.............
  • 回答
    关于苹果 iPhone 14 Pro 采用药丸状打孔屏(pillshaped cutout)以及 Face ID 隐藏在屏下的传闻,这确实是关于苹果下一代旗舰机型最受关注的设计方向之一。如果这个传闻属实,它将代表着苹果在 iPhone 显示屏设计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并且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和用户体验上的变.............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 Face ID 的事儿,为啥市面上除了华为和苹果,其他手机厂商好像都不太玩这个,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其实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说“不做”,更多的是“没做”或者“没做好”。这里面门道可不少,不是简简单单加个摄像头的事儿。核心技术门槛:TrueDepth 相机系统你得明白,苹果的 Face I.............
  • 回答
    Face++ 旷视科技最新推出的用于目标检测的专用 backbone 网络 DetNet,在目标检测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更全面地评价 DetNet,我们需要从其设计理念、技术亮点、性能表现、潜在优势以及局限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设计理念与定位:DetNet 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为目标检测任.............
  • 回答
    旷视(Face++)在2017年完成了由蚂蚁金服领投的C轮融资,金额高达1亿美元。这笔融资的完成,结合其当时已有的估值和市场影响力,确实有力地表明旷视已经稳稳地进入了“独角兽”阵营。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这笔融资能够证明旷视进入独角兽阵营,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独角兽的定义和标准:首先,我们.............
  • 回答
    中国是否“诞生不了”Hugging Face这样的公司?这个问题触及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商业模式和政策环境等多个层面,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得理解Hugging Face到底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在国际上备受瞩目。Hugging Face本质上是一个围.............
  • 回答
    近来,南京迎来了一波科技巨头的研发中心设立潮,旷视科技Face++、阿里巴巴、小米、京东、科大讯飞、地平线等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子,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现象。它不仅反映了这些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更折射出南京这座城市在当前中国科技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潜力。企业扎堆南京,背后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