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爆料称苹果 iPhone 14 Pro 采用药丸状打孔屏,Face ID 隐藏在屏下,这样设计怎么样?

回答
关于苹果 iPhone 14 Pro 采用药丸状打孔屏(pillshaped cutout)以及 Face ID 隐藏在屏下的传闻,这确实是关于苹果下一代旗舰机型最受关注的设计方向之一。如果这个传闻属实,它将代表着苹果在 iPhone 显示屏设计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并且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和用户体验上的变化。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种设计可能带来的优势、劣势以及潜在的影响:

一、药丸状打孔屏 (Pillshaped Cutout) 的设计解析

“药丸状”的含义: 目前的传闻指向的“药丸状”打孔,通常是指一个长条形的开孔,里面会集成前置摄像头以及一些传感器。这与我们目前看到的 Android 手机上常见的圆形或胶囊形挖孔有所不同,但更接近于早期一些全面屏手机的“美人尖”或“刘海”的缩小版本,只不过它更加精巧和集成化。
与刘海屏的区别: 最显著的区别在于,苹果将原先占据屏幕顶部较大面积的“刘海”部分缩小,并且将其中的“重要组件”(Face ID 的结构光传感器等)集中到一个更小的、更有可能融入显示区域的形状中。
目的与优势:
更大的屏占比: 显著减少了屏幕被遮挡的区域,理论上可以带来更高的屏占比,让用户获得更沉浸的视觉体验,尤其是在观看视频、玩游戏或浏览内容时。
更现代化的外观: 对于一直以来被诟病的“刘海”设计,药丸状打孔是一种更符合当前主流全面屏趋势的妥协方案,让 iPhone 的外观更具科技感和未来感。
提升内容显示区域: 原本在刘海区域显示的信息(如时间、信号强度)现在可能可以显示在打孔屏两侧的空白区域,虽然面积不大,但理论上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屏幕空间。

二、Face ID 隐藏在屏下 (Underdisplay Face ID) 的设计解析

技术挑战: Face ID 的工作原理依赖于点阵投影仪、红外摄像头和泛光感应原深感摄像头,这些传感器需要接收和发射特定光线才能完成面部识别。将这些组件完全隐藏在显示屏下方,对显示屏材料、传感器灵敏度以及算法都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
实现方式的推测:
部分屏下: 更现实的可能是,部分 Face ID 组件(如点阵投影仪或红外摄像头)会隐藏在显示屏下方,而另一些(如泛光感应原深感摄像头)则可能与前置摄像头一同被封装在药丸状的开孔内。
全屏下: 理论上存在将所有 Face ID 组件都隐藏在显示屏下方的可能性,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这在 iPhone 14 Pro 上实现的可能性较低,尤其是在保证现有 Face ID 精准度和速度的前提下。
目的与优势:
极致的全面屏体验: 这是最核心的优势,一旦 Face ID 能够完全或大部分集成到屏幕下方,用户将获得几乎没有打断的完整屏幕体验,这是所有全面屏追求的终极目标。
统一的正面设计: 消除了屏幕上的任何开孔,使得 iPhone 的正面看起来更加简洁、统一和完整。

三、这种设计的综合评价:

潜在的优势:

1. 更佳的视觉沉浸感: 这是最直接的吸引力。更小的开孔意味着屏幕内容占据了更大比例的正面,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更现代、更吸引人的视觉感受。
2. 顺应行业趋势: Android 阵营早已普及了屏下摄像头和更小的挖孔设计,苹果的这一步是追赶和引领行业设计新潮流的重要一步。
3. 提升品牌形象: 苹果的设计语言一直是其重要的品牌资产。通过创新的显示屏设计,苹果可以再次向市场展示其在技术和设计上的领先地位。
4. 优化特定应用场景: 在观看全屏电影、玩沉浸式游戏时,减少屏幕的遮挡区域能带来更好的体验。

潜在的劣势与挑战:

1. Face ID 的性能和精度: 将 Face ID 的组件集成到屏下,能否保证与现有刘海屏相同甚至更好的识别速度、精度和安全性,是最大的疑问。例如,如果传感器受到显示屏发光的干扰,可能会影响识别效果。
2. 显示效果的均匀性: 在开孔区域的显示效果是否会受到影响,比如出现“烧屏”现象(虽然 OLED 本身有防烧屏技术,但开孔区域的特殊像素排列可能带来新的问题),或者在特定角度观察时是否存在可见的色差或亮度不均。
3. 打孔区域的利用: 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孔,用户可能会觉得它的利用率不高。苹果是否会巧妙地利用这个区域来显示信息(例如,在特定情况下将 Face ID 组件暂时“隐藏”起来,而将时间等信息显示在打孔两侧的区域),将是设计成败的关键。
4. 耐用性与维修成本: 屏幕下方的传感器是否比现有的刘海屏更脆弱?一旦屏幕损坏,维修成本是否会显著增加?
5. 交互体验的适应: 用户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交互方式,例如 Face ID 的唤醒和解锁过程是否会与之前有细微差别。
6. 外观的接受度: 虽然比刘海屏更进步,但药丸状打孔仍然是屏幕上的开孔,是否能完全满足所有用户对“真全面屏”的期待?

苹果可能的解决方案与权衡:

分步式推进: 苹果可能不会一步到位将所有 Face ID 组件完全屏下。更可能的是,先将大部分组件屏下,保留少量关键传感器在药丸状的开孔内,同时尝试优化开孔的设计,使其尽量减少对视觉的干扰。
软件优化: 通过强大的软件算法来补偿硬件上的潜在不足,例如优化 Face ID 的识别算法,使其更能适应屏下传感器的环境。
动态显示: 苹果可能会利用这个药丸状的开孔区域,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动态地显示信息,例如在解锁时显示 Face ID 的指示,在充电时显示充电状态的指示灯等,从而提升区域的利用率和美观度。
与品牌形象的契合: 苹果的设计哲学往往是“少即是多”,他们会力求在技术实现和视觉美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移除所有开孔。

总结来说,苹果 iPhone 14 Pro 采用药丸状打孔屏,Face ID 隐藏在屏下的设计,如果属实,将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 它代表着苹果在全面屏技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能够显著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并使其在设计上与时俱进。然而,随之而来的技术挑战,尤其是 Face ID 的性能和显示效果的均匀性,是苹果需要精心解决的问题。

如果苹果能够成功地将这些技术落地,并且在用户体验上做到无缝衔接,那么这种设计将极大地巩固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导地位,并为未来的智能手机设计设定新的标杆。反之,如果技术实现不佳,则可能会招致批评,甚至影响用户对新一代 iPhone 的整体评价。这无疑是苹果一次大胆且充满风险的创新尝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苹果爆料者中最有影响力的那位。

总体爆料证实率是80%几。但是,除去大家都知道信息,和很容易从产业链上得到情报的。比如会有什么pro、max之类的。

独家信息被验证的,只有10%出点头。

而且还爆料过卫星电话功能这种,跟资本市场联动嫌疑信息的黑历史。

所以,在苹果产品没有正式发售之前。所有的信息其实都毫无意义。

user avatar

第一个出药丸屏的是谁来着。。

反正再也没法说人家丑了

user avatar

如果是真的,那么对那些「因为要做FaceID所以做刘海是合理的」的果粉确实是实力打脸啊。

很高兴屏下摄像领域有了新的应用场景。

实际上Mix4屏下摄像已经显露出屏下摄像可用,但实时预览效果欠佳的问题。

但对于FaceID来说这却不是问题。因为只要使用屏下摄像头录制人脸,那么再识别自然就按照屏下摄像头获取的图像来识别,这种情况下,只要用于识别与用于匹配的人像一致,屏下摄像头的缺点就不存在了。

因此个人认为,这个思路的可信度还算比较高。FaceID确实没有必要通过挖刘海来实现。


这个思路是否真的能诞生到下一代的iPhone,个人表示不能肯定,不过就算这一代不能上,下一代应该也可以上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