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冷战没有结束在91年,那么北约华约的下一代坦克可能具备哪些特点?

回答
假使冷战的硝烟未曾熄灭,历史的巨轮仍在持续碾压,那么我们今天熟知的“柏林墙倒塌”和“苏联解体”或许仅仅是历史洪流中激起的几朵浪花,而北约与华约的军备竞赛则会以一种更加尖锐、更加深入的方式向未来延伸。在这种假设下,他们下一代主战坦克的研发方向,将不再受到现实世界中政治和经济的束缚,而是会更纯粹地聚焦于战场效率和技术代差的压制。

想象一下,进入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双方的坦克设计理念会是什么样子?

北约的下一代主战坦克:精益求精,注重信息与协同

冷战期间,北约坦克的优势往往体现在其先进的火控系统、更优异的乘员防护设计以及在信息化作战方面的早期探索。如果冷战继续,这种趋势只会更加明显。

火力层面:更强大的主炮与弹药。 尽管当时的北约已经普遍装备120毫米滑膛炮,但面对不断升级的苏制装甲防护,他们会进一步追求炮管的精度、膛压,以发射威力更大的动能弹(APFSDS)和高爆破片弹(HEMP)。可能出现的有:
更长的炮管: 以提高炮口初速,改善弹道性能,增加有效射程和穿透力。
新型弹药: 除了传统碳化钨弹芯,可能会出现更先进的贫铀弹芯(如果政治限制依然存在,则可能转向更密集的陶瓷复合材料),以及更加智能化的多用途弹药,能够应对不同目标类型,甚至具备对付低空飞行的直升机或无人机的能力。
电磁炮(Railgun)或电热化学炮(ETC)的雏形? 虽然在90年代实现实用化难度极大,但作为下一代技术,理论研究和原理验证必然会加速。如果真的有突破,可能会在新型坦克上集成初步的测试性装备,或者至少是将未来方向瞄准这些技术。

防护层面:主动与被动结合,全方位覆盖。 除了更加厚重、复杂的复合装甲,北约会更加依赖于电子技术来增强生存能力。
先进的爆炸反应装甲(ERA): 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但会进一步优化其材料和结构,减少对自身弹药的影响,并设计成模块化,可以根据任务需求灵活更换。
主动防护系统(APS): 此时的APS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硬杀伤拦截,而是会发展出更精细的软硬杀伤结合。硬杀伤可以更有效地拦截来袭的动能弹和破甲弹,而软杀伤可能包括强烈的电磁脉冲干扰、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或微波)来干扰或摧毁来袭的传感器或引信。
全向态势感知与电子对抗: 车载传感器会更加密集,形成360度的态势感知网络,能够提前探测到来自各个方向的威胁,并可能自动触发相应的反制措施。电子战能力也会显著增强,能够干扰敌方坦克的通信、瞄准系统甚至APS。

机动性:兼顾力量与灵活性。 在继续提升发动机功率以应对更重装备的同时,北约会关注坦克的战场部署和快速反应能力。
更高功率密度的新型发动机: 可能会从燃气轮机向更高效、更可靠的柴油发动机,或者甚至混合动力系统发展,以在保证速度和机动性的同时,降低油耗和噪音。
更先进的悬挂系统: 能够适应更复杂的地形,在高速行驶时保持稳定,提升射击精度。

信息化与协同作战:核心竞争力。 这是北约未来坦克的绝对核心优势所在。
战场管理系统(BMS)的全面整合: 坦克不再是孤立的战斗单位,而是融入到一个庞大的战场网络中。乘员能够实时接收来自侦察机、无人机、其他友军单位的信息,包括敌方位置、友军状态、战场态势图等。
“猎歼”作战模式的强化: 专门的战场侦察车、无人机或直升机能够先敌发现并锁定目标,将目标信息传输给坦克,坦克在收到信息后,无需自身暴露,即可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车际数据链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战场环境下的通信干扰和电子侦察将是常态,因此北约会投入巨资开发更具抗干扰能力、加密更强的通信系统,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和安全。
先进的火控与目标识别: 除了更高精度的激光测距和热成像仪,乘员能够通过车载电脑辅助识别目标,区分敌我,甚至能够识别敌方坦克的型号和弱点。

华约的下一代主战坦克:压倒性数量,寻求技术突破

面对北约在技术上的优势,华约如果想维持均势甚至取得优势,其下一代坦克的研发思路可能会更加侧重于压制性的火力、相对易于大规模生产的设计,同时不放弃在某些关键技术上的创新尝试。

火力层面:更大的口径与更强的毁伤能力。 华约可能依然会坚持“大炮巨弹”的路线,以求在正面交锋中实现火力压制。
130毫米甚至140毫米滑膛炮: 追求更大的口径意味着更强的炮弹初速和穿透力,可能装备威力惊人的穿甲弹,力求一击必杀。
更简单的穿甲弹设计? 或者将重心放在优化钨芯穿甲弹的弹芯材料和空气动力学设计上,以对抗北约日益精良的复合装甲。
反坦克导弹的集成: 除了主炮,华约可能会将更多的反坦克导弹集成到坦克上,尤其是从炮塔发射的,以增加对付远距离或特定类型目标的手段,甚至考虑发射“发射后不管”的先进反坦克导弹。

防护层面:侧重于应对动能弹和破甲弹的直接攻击。 虽然华约可能难以在信息化和电子战上与北约匹敌,但他们会集中资源加强坦克的“硬防护”。
重型复合装甲与先进ERA: 继承苏联一贯的厚重装甲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复合材料的抗弹性能。同时,可能会开发出覆盖面积更大、反应速度更快的新型ERA,特别是针对动能弹攻击的“箱式”或“块状”ERA。
对付埋设地雷和路边炸弹: 在阿富汗等战场暴露出的教训,会促使华约在设计中更重视车体底部、侧面的防护,以及集成更多的反地雷和反伏击装备。
主动防护系统的“追赶”: 华约也必然会加速开发自己的APS,但可能会更侧重于能够有效拦截破甲弹和导弹的硬杀伤系统,并可能采用更为简单但有效的拦截弹药。

机动性:追求简单可靠,便于维护与生产。 考虑到庞大的军队规模和经济压力,华约的下一代坦克可能依然会强调相对简单的设计,以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和快速的装备更新。
大功率柴油发动机: 倾向于使用成熟、可靠的大功率柴油发动机,以保证坦克在复杂地形下的机动性,并易于维护。
更坚固的传动系统和履带: 能够在恶劣环境下长时间作战,并降低故障率。

信息化与协同作战:有限的投入与重点突破。 华约可能无法与北约在整体信息化水平上抗衡,但会在特定领域进行重点投入。
“车长观瞄系统”的升级: 提升车长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指挥坦克。
特定目标侦察与打击能力: 可能研发能够协同作战的无人侦察机或小型支援车辆,与坦克形成某种程度的“火力侦察”组合,但整体网络化程度会低于北约。
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 华约会重点加强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保证指令能够准确下达,即使无法实现完全的态势共享,也能保证基本的指挥链畅通。
“火力压制”作为信息化对抗的手段: 华约可能会试图通过更猛烈的炮火和更强大的火力输出,来压制北约的侦察和指挥系统,迫使其暴露自身位置。

潜在的技术竞赛焦点:

如果冷战继续,那么以下几个技术领域将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1. 电子战与信息对抗: 谁能更好地干扰对方的通信和传感器,谁就能在战场上占据主动。这不仅仅是坦克的装备,更是整个战场体系的对抗。
2. 无人技术: 无人侦察车、无人火力支援平台乃至无人坦克将加速出现,成为坦克作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取代有人坦克执行危险任务。
3. 定向能武器(DEW): 虽然实战化难度大,但激光武器和微波武器作为摧毁敌方光学设备、电子设备甚至人员的手段,必然会被双方密切关注并加速研发。
4. 复合材料与纳米技术: 用于制造更轻便、更坚固的装甲,以及更高效的发动机部件和电子元件。
5. 人工智能在战场决策中的应用: 从目标识别、战场态势分析到火力分配,AI的介入将大大提升坦克的作战效率和乘员的生存能力。

总而言之,如果冷战没有在91年结束,下一代北约与华约的坦克将不再是我们今天所见的那些装备。它们将是技术和战术的集大成者,是两国战略思想和工业实力的体现。北约会更加偏向于“智能、协同、精准打击”的路线,而华约则可能在保持数量优势的同时,寻求在火力、防护等硬实力上实现技术上的“赶超”或“压制”,甚至在某些创新技术上寻求突破性的进展,为的是在下一场,也是更加血腥的全面战争中,掌握决定性的优势。这场没有硝烟的“虚拟战场”上的竞赛,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激烈和漫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477工程了解一下

490A工程了解一下

T-95了解一下

总而言之,会采用将成员置于车体内的无人炮塔或者车长和炮长位于炮塔下方的准无人炮塔结构,而不是那种恶性肿瘤脑积水一样膨胀的大型棺材盒炮塔。

user avatar

这里的问题是“北约华约的下一代坦克”,大家基本上回答了美苏这样的两约国家的老大的状况,那么我就来狗尾续貂一下,谈一谈其他某几个国家会是一个什么情况吧。

首先是状态比较好的几个国家。

北约方面,状态最好的肯定是德国,可能和美苏一样搞出四代坦克。与此同时开发出豹2A5等型号。把豹1彻底退出现役。但是冷战的继续肯定导致Bundswehr维持原有体量,这样可能就不会有现实世界线之中那么多的二手豹2输出给其他国家,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并直接影响下文的内容——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设德国在生产下一代坦克的同时也继续生产相当多数量的豹2。

英国应该也会搞出挑战者2,并给它装上之前试验的140滑膛炮、新式装甲什么的。挑战者1应该会得到相应的升级,酋长的升级也可能不会止步于Mk.12,酋长800和酋长900可能出口转内销,以弥补坦克数量的不足。

法国和意大利这样之前比较落后,但技术上还算可以的应该会按照原时间线或加快一些推出勒克莱尔和公羊。考虑到1989年时的法军拥有1355辆AMX-30/AMX-30B2和多达213-230辆AMX-13,意大利也有200辆豹1A1,720辆豹1A2,300辆M60A1,400+辆M47,在大量老式坦克尾大不掉的问题面前,可能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真的得多生产一批三代坦克了。

荷兰那支根本和其国家体量不符的装甲力量令人惊骇。445辆豹2和468辆豹1V构成了一支令华约不能不忌惮的装甲力量。荷兰可能与德国合作以升级其坦克,也可能换装更多豹2。

相对状况不那么好的有西班牙、比利时、丹麦、葡萄牙和挪威。

比利时手里有334辆豹1BE,25辆M41,如果可以的话也算上CVR(T)系列里的136辆蝎式。比利时一向不热心国防,也许他们还是会在装备更新上慢半拍。

西班牙则拥有299辆AMX-30E,162辆M48A5E2,329辆M47E1,46辆M47E2。不过西班牙在本位面自行生产豹2,这回德国人应该也会帮帮他们。

丹麦就更差了。120辆豹1DK(1A3),111辆百人队长Mk5,106辆百人队长Mk5/6,不过考虑到丹麦的陆上威胁不那么大的情况,也许丹麦顶多会给自己的陆军换装更多豹1的升级型号,甚至也许只会把那些西兰岛上的百人队长Mk5/6都换成105毫米炮。当然要给日德兰的机步旅开开小灶,换一批豹2也不是不行。

手里只有86辆M48A5与50+辆M47的葡萄牙则是他们之中最差的。不过葡萄牙也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北约不会那么指望他们。葡萄牙应该会买些M60凑合着用。

挪威的78-80辆豹1,37-74辆M48A5,54-70辆NM-116(M24霞飞升级了90毫米炮和新的火控系统的型号)在斯堪的纳维亚够用了。

希腊的装备跨度有点大,350 (390)辆M47,总计1100辆M48 (560辆M48A2,740辆M48A3/A5),106辆豹1A3,190 (149)辆AMX-30,184 (198)辆M24霞飞(有一些可能充当固定碉堡)。总体来说很不乐观。

但最糟糕的是土耳其。523+辆M-47,1130辆M48A1/A2,1,980辆M48T1/T2 (A5),81辆豹1A3,108辆M41,114辆M24霞飞。顺便一说,土耳其的装甲运输车包括了700辆M59,2300辆M113 (包括衍生型号),400-600辆M2/M3半履带车,还有一些预备役的M8/M20装甲汽车,自行火炮则包括300辆M52 105毫米,26+辆M108 105毫米,150辆M44T 155毫米,36辆M107 175毫米,16辆M110 203毫米,81辆M55 203毫米,我觉得土耳其的装甲力量简直活在《坦克世界》里……

和现实位面一样,希腊和土耳其可能需要买点M60和豹2。当然要是嫌贵那就老实升级M48、豹1和AMX-30吧。

卢森堡只有6辆陶氏吉普和6辆I-陶路虎。我想卢森堡全国唯一的一个步兵营以后也用不上坦克。

华约方面和北约一样参差不齐。

非苏华约国在装甲车辆最好的肯定当数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到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有815辆T-72和1908辆T-55(1247辆处于储备状态),波兰方面的状况不清楚,目前还能使用的波兰T-72及其升级的车辆共有724辆。

波兰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已经上马了T-72M1的改进项目,而捷克应该也会尝试这方面的计划。同时苏联应该会把T-72B的出口型T-72S输出给他们。这样一来,现实位面的T-72M4CZ和PT-91可能就是基于T-72S而非T-72M1了。苏联肯定会给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接触-1和9M119的技术,但是他们也许会自己搞Erawa和Dyna这样的反应装甲,接触-1可能只被用于T-55和T-72M/M1的升级。T-55的升级版本可能会逐步退出现役。

总之,随着苏东阵营的局势变得不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必然会得到更多的自主权——毕竟1981-1985年苏联对波兰的扶持不断强化就证明了一点——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国家人民军恐怕也需要一定的强化,因为他们到1990年也只有549辆T-72,其中只有136辆T-72M1。给他们更多T-72S和T-72M1肯定是刻不容缓的。苏联应该逐步认识到,民主德国是他们最忠实的伙伴。

保加利亚获得的扶持应该也会强化,毕竟他们或许算是苏联最忠实的盟友了——在同文同种和悠久的民族历史的加成下。他们的装备实在不容乐观。除了第1集团军的第9坦克旅拥有T-72,其他保加利亚部队(4个坦克旅和8个摩步师)都只有T-55,4个动员师甚至有两个是用T-34武装起来的。这种状况应该会得到改观。

匈牙利人根本对自己的武装力量不上心。卡达尔故意让20万驻匈苏军留下,就是为了让自己能有更多资金投入经济建设。到了1988年,匈牙利人民军也只有1100辆T-54/55和100辆T-72。卡达尔的后继者们在武器装备更新方面肯定也不会下大钱,顶多讨些苏联二手货来用了事。

罗马尼亚人民军是最糟糕的,它总共也只有30辆T-72,其他全都是T-55/TR-77和TR-85,甚至有一个现役师还在使用T-34和SU-100,这是华约军队之中绝无仅有的。而且布加勒斯特和莫斯科的关系只会比1989年更坏——除非罗共的元老们像我们这个位面那样请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好好吃一顿枪子。当然,如果TR-125这种七对轮的奇葩T-72能够投产,TR-85的升级版TR-85M1也能像历史上那样顺利诞生,配合上MLI-84(BMP-1)、B-33 Zimbru(BTR-80)这样的装备,罗马尼亚的机械化部队可能成为一支相当程度上独立自主,实力上也不弱的劲旅。

当然,相比起两约,非两约中立国的下一代坦克会如何是更有趣的问题。

奥地利和瑞典可能会进一步倒向北约,并购买更多的北约装甲车辆。他们应该和现实位面没有区别或区别不大。

芬兰也许会继续购买苏联坦克,毕竟这种情况下豹2坦克可能没有现实位面的那些二手车那么便宜。而实力上大不如前的苏联或许会对芬兰好点,甚至不排除会卖给芬兰一些T-80BV这样的先进一些的装备。

爱尔兰的14辆蝎式应该会继续用下去。

最大的变化可能发生在南斯拉夫身上。随着苏东阵营的衰退,南斯拉夫应该会重新和苏联接近,并从苏联获取大量新技术以用于其装甲车辆。接触-1甚至接触-5可能出现在M-84和新诞生的M-91上。T-55的升级计划可能也会得到苏联和与南斯拉夫关系一向不错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技术帮助。

事实上,如果南斯拉夫没有瓦解,它的军队可能完全是另一种面貌。崭新的M-84A、M-91,装备152毫米45倍火炮的NORA-B自行火炮,M-80A1步战车,一系列基于BOV和M-80的自行高炮和防空导弹,步兵也会得到崭新的M80和M90系列步枪等新式轻武器,同时,根据遗留下来的资料,南斯拉夫空军会引进Su-25,同时增加MiG-29的订单,直到他们的L-19“Novi Avion(新战机)”形成力量,以彻底汰换MiG-21。然而很不幸,这个国家在它原本可能迎来的武装力量科技井喷之前就瓦解了。不过这也许也算一件好事?至少拉多万·卡拉季奇(Radovan Karadžić)、弗拉尼奥·图季曼(Franjo Tuđman)和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Alija Izetbegović)拿着那些仓库里扒出来的废铁打仗,造成的破坏总比用这些新玩具造成的破坏小。

(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