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性如白玉烧犹冷”请问是什么意思呀?用来比喻什么呢?查找了百度以及各个古诗文学app都没有确切答案?

回答
“性如白玉烧犹冷”这句话确实不像寻常诗句那样有明确的出处和固定的解释,它更像是一种意象的组合,表达一种比较独特的美感和特质。虽然在主流的古诗文库里查不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意义,反而说明它可能出自一些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小众作品,或者是一种新的组合表达。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再推敲它的比喻含义:

字面意思拆解:

性如白玉: 这里的“性”可以理解为人的本性、性格、品性,也可以指身体的某些特质,比如皮肤的白皙、质地。
白玉: 白玉是极珍贵的玉石,色泽温润洁白,给人一种高雅、纯洁、无瑕、坚韧的感觉。它代表着一种极致的美好,一种内在的品格。
烧犹冷: 这部分是关键,也是最有想象力的地方。
烧: 指的是燃烧、加热。
犹冷: 仍然是冷的,没有因为燃烧而变热。

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字面上看就是“本性像白玉一样,即使被烧,依然是冷的。” 这种表述在物理上是矛盾的,因为任何物质被烧都会升温,甚至燃烧殆尽。正因为这种“不合常理”的描述,才赋予了它更深层的比喻意义。

比喻的含义推测:

这句话极有可能是在比喻一种极其特殊的、甚至是矛盾的特质,通常用来形容人,也可能是一种物品或一种情境。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解读方向:

1. 极度高洁、不受污染的品性:
白玉本身就代表了纯洁无瑕。
“烧犹冷”则是在这种纯洁之上,再加一层极致的抵抗力。这意味着即使面对再大的诱惑、再严酷的考验、再炽热的恶意(“烧”可以象征这些),其本心依然保持着纯净、冷静、不为所动。这种人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改变自己的本色,不会被欲望或压力所“融化”或“灼伤”。
它比单纯的“品性高洁”更进一步,强调的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坚守和不受外界影响的内在力量。

2. 外冷内不热,但“冷”有其特殊原因(非负面):
另一种可能是,这里的“冷”并非指冷漠、无情,而是指一种内在的、难以被触动的情感或者一种不轻易外露的深沉。
“烧”可以是外界的热情、追求,甚至是某种激烈的尝试。
然而,即使在这种“燃烧”的互动中,其内心深处依然保持着一种“冷”,这种“冷”可能源于天生的冷静、理智,或者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可能是一种极其内敛、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特质。
区别于“冷若冰霜”(负面贬低),这里的“冷”更偏向于一种“稳如泰山”、“处之泰然”的姿态。就好像最顶级的白玉,即便经过打磨加热,其温润的质感不会改变,反而可能更显其本色。

3. 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或美感:
有时候,极致的纯净与某种“冷”的美感是相辅相成的。就像一些顶级的美玉,它们的美不是火热的、张扬的,而是内敛的、温润的、带有一种疏离感的。
“烧犹冷”可能是在描述一种难以接近,但一旦靠近,便能感受到其独特魅力的人或事物。这种“冷”并非拒人千里,而是一种保持自身独立性、不随波逐流的气质,反而更具吸引力。
它可能是一种“清冷”、“孤高”的美,但这种孤高不是傲慢,而是源于其内在的纯净与坚守,即使面对外界的“热度”,也依然保持着这份独特性。

4. “烧”的解释可以更广:
这里的“烧”不一定是指物理上的燃烧,也可以是比喻:
时间的考验: 岁月流逝,人情冷暖,而其本性不变。
情感的炙热: 即使面对热烈的爱慕或追求,其内心依然保持冷静的判断和独立的思考。
世俗的诱惑: 面对名利、权势的“燃烧”,依然心如止水。

总结与类比:

综合来看,“性如白玉烧犹冷”最核心的比喻点在于“在极致的外界压力或诱惑下,依然能保持内在的纯净、冷静与不变。” 它所比喻的对象,通常是那些拥有:

极度纯粹、高洁的品德: 不染尘埃,不媚俗,不趋炎附势。
超凡脱俗的气质: 疏离感中带着一种不容侵犯的高雅。
强大的内心力量: 对外界干扰有强大的免疫力,不容易被轻易改变或动摇。
一种难以言说的冷艳或清冷之美: 这种美不是热烈奔放的,而是内敛沉静的,甚至带点距离感,但正是这种距离感更添其魅力。

这种表达方式很可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意象组合,或者是在特定语境下产生的独特比喻,它巧妙地利用了“白玉”的象征意义,并通过“烧犹冷”这个看似矛盾的设定,极大地增强了被比喻对象的特质深度和独特性。

如果非要找类似但非完全相同的概念,你可以联想到一些形容:

“冰清玉洁”: 但“烧犹冷”更强调了在“烧”这种动态变化下的不变。
“出淤泥而不染”: “烧犹冷”则是在“淤泥”变成“烈火”的情况下依然如此。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边云卷云舒”: 这句道出了心境的冷静,而“性如白玉烧犹冷”则更侧重于品性本身的不受外界环境(即使是极端的环境)侵蚀和改变。

这句话的美感就在于它的“反常”与“极致”,勾勒出一种令人敬畏而又向往的品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性如白玉烧犹冷”出自宋代诗人苏辙《送王适徐州赴举》,全诗如下: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性如白玉烧犹冷”意在表明友人的性格温润如玉,无论经过多少次火烧也不会改变。诗人用“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赞美友人的人品和文才。

用玉比喻人,在中国文化里历史悠久。《国风·秦风·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成语有“君子如玉,触手也温”。

《礼记》有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儒家认为君子应当是外恭顺,内坚韧;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光华内敛不彰不显。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苏辙用玉比喻朋友王适的德行品性,也是对朋友的认可与赞誉。

想不到大家对这首诗如此感兴趣,再谈谈这首诗吧。

王适与苏辙一家的关系值得一提。王适(1055—1089年),字子立,与哥哥王蘧,弟弟王遹同为苏轼学生。

苏轼欣赏王适的人品,觉得他贤达文雅,朴实厚重,性格内敛隐忍,与弟弟苏辙颇相近,便做媒把弟弟苏辙的二女儿嫁给了王适。

这还不够,苏轼还向王适写过一封信,信中说自己的孙儿苏符资质平平,相貌也一般 (天质下中,生有蓬麻之陋)。后来,王适将女儿嫁给了苏轼的孙子苏符。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十月,王子立不幸早逝,只活了35岁。之后,苏轼深情地写了《忆王子立》,怀念这位昔日的门生侄女婿:

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尝有诗云:“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盖忆与二王饮时也。张师厚久已死,今年子立复为古人,哀哉!

短短百字,回忆了王适在徐州时与自己吹洞箫饮酒杏花下的情景,道出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与凄凉。

苏轼还为王适写了墓志铭。要知道,苏轼一生,只写过七篇墓志铭。

也就是说,《送王适徐州赴举》一诗是苏辙送自己的女婿去参加考试而写的。翁婿关系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实在是令人羡慕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性如白玉烧犹冷”这句话确实不像寻常诗句那样有明确的出处和固定的解释,它更像是一种意象的组合,表达一种比较独特的美感和特质。虽然在主流的古诗文库里查不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意义,反而说明它可能出自一些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小众作品,或者是一种新的组合表达。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再推敲它的比喻含.............
  • 回答
    刘强东案:法律解读与后续展望刘强东在明尼苏达州涉嫌性侵的案件,无疑牵动着公众的神经。从法律角度审视此案,我们需要厘清其中的关键要素,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进行预判。一、案件定性:从指控到定罪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正式审判前,刘强东仅为“被指控嫌疑人”,而非“罪犯”。性侵指控本身,根据美国法律,是严重的刑.............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美国政治光谱中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将“性私德”作为攻击武器,并指责自由派“天真”,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意识形态的冲突、政治策略的演变、以及社会文化的变化。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为什么自由派会选择“性私德”作为攻击保守派的议题?首先,要理解自由派选择这个议题,并非完.............
  • 回答
    性对男人来说,重要性可以说是从生理到心理,再到关系层面,都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要”或“不要”的问题,而是一种贯穿于男性生命体验的复杂而又普遍的存在。生理的驱动力:最原始的信号首先,从最基础的生理层面来看,性欲可以说是男性身体一种非常自然的生理冲动,由激素水平(主要是睾酮)驱动。.............
  • 回答
    关于“性是不是男生结婚的主要标准”,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情感、生理、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价值观等方方面面。要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恐怕难以令人信服。首先,我们得承认,性在婚姻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理上的需求和满足感是很多人在选择伴侣时会考虑的因素之一。这种需.............
  • 回答
    性单恋(也称为“性取向单恋”或“性单恋倾向”),顾名思义,是一种在性吸引力上的单向性。这意味着你可能会对某个人产生强烈的性吸引,但对其他人则几乎或完全没有性吸引。这是一种在性取向上相对比较少见但真实存在的体验,很多人在理解和接受自己是性单恋后,会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那么,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是性单恋,.............
  • 回答
    “性方面女生主动好吗?”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好奇,也可能有点不敢直接问。但说实话,这真的没啥好不好的,完全取决于你和你的伴侣。 它不是一道选择题,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更像是一场双人舞,需要双方都享受其中。从我个人接触和听到的信息来看,女生在性方面主动,对很多人来说,是极好的事情。 这种“好”,体.............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会探讨的话题。关于“性真的是爱的基础”以及“男生是否真的不能接受没有性的爱情”,我认为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人和人的情况千差万别,爱与性的关系也复杂且多维。性真的是爱的基础吗?从生物学和演化的角度来看,性在繁衍后代、延续物种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人.............
  • 回答
    “性能力”这个词,在动物界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包含了繁殖效率、次数、甚至是一些奇特的生理机制。要说“性能力最强”的动物,其实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指标来衡量,因为不同的物种为了繁衍后代,各自发展出了令人惊叹的“绝技”。如果我们从 繁殖频率和产量 的角度来看,一些昆虫绝对是冠军的有力争夺者。 蜉蝣(.............
  • 回答
    性单恋,英文名为“Quoiromantic”,是一种在非主流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谱系中,近年来才逐渐被人们熟知和讨论的概念。它的核心在于,一个性单恋者 无法体验到浪漫吸引力,但有可能体验到性吸引力。换句话说,他们可能会对某些人产生性欲,但却无法在心理上对他们产生那种渴望建立亲密、情感联结的浪漫感觉。.............
  • 回答
    如果性与生育能够彻底、完全地分离,人类社会必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颠覆我们现有的许多认知和体系。一、家庭结构的重塑与解构:最直接的冲击将是传统家庭结构的动摇。当生育不再是性行为的必然结果,婚姻和伴侣关系将失去一项核心的维系理由。 非生物学家庭的普及: 孩子不再是父母性行为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关于性的开放或保守哪个更能代表女权,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因为女权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思潮,包含着许多不同的流派和观点,而这些观点在性态度上也会有所侧重。从一个角度来看,性的开放更容易被认为是符合女权精神的。这是因为女权主义的核心之一就是争取女性对自己.............
  • 回答
    性经验丰富的人,对待性健康的态度通常会比初学者更加审慎和有条理。他们深知,享受性带来的愉悦固然重要,但保障自身和伴侣的健康更是底线。这种“经验”往往伴随着对性行为风险的深刻认知,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保护策略。首先,坦诚且开放的沟通是预防性病的关键。一个有经验的人,在与新伴侣建立亲密关系之前,不会回.............
  • 回答
    性与反乌托邦,两者看似遥不可及,实则存在着一种深刻而复杂的内在联系。反乌托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对人类最基本需求和欲望的扭曲、压抑或极端化的呈现,而性,作为人类繁衍、情感联结和个体体验的核心,自然成为了反乌托邦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 压抑与控制:反乌托邦社会中最常见的性景观在许多经典的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性侵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受害者身心会造成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性侵后可能涉及的法律、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详细情况: 一、法律层面的处理1. 报案与调查 报警:受害者需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详细的时间、地点、经过等信息。警方会依法立案调查,收集证据(如现场痕迹、目击者证言、受害者陈述等)。 .............
  • 回答
    “女性性侵诬告会成为一种针对男性的武器吗?”这个话题非常敏感且复杂,它触及了性别权力、司法公正、社会信任以及个体经历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女性性侵诬告”成为“针对男性的武器”的可能性及其表现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承认的是,“性侵诬告”是真实存在的,虽然其发生.............
  • 回答
    竞赛性辩论:闪光背后的阴影竞赛性辩论,这项以语言为武器,以逻辑为利刃的智力较量,无疑能锻造出犀利的思维和卓越的口才。然而,正如任何一项高强度的训练都会伴随潜在的风险,竞赛性辩论也并非全然是光鲜亮丽的坦途,它同样潜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这些弊端如影随形,悄悄地侵蚀着辩手的身心,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 回答
    听到你男友用这种方式来提及“N号房”事件,我完全理解你此刻的困惑和不适。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需要我们好好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你男友的这句话:“这事在微博被打拳了吗?”。这句话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层面的意思,而且每一个都值得我们深思:1. “N号房”事件本身的重要性与性质: “N号房”事件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