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竞赛性辩论对辩手有哪些弊端?

回答
竞赛性辩论:闪光背后的阴影

竞赛性辩论,这项以语言为武器,以逻辑为利刃的智力较量,无疑能锻造出犀利的思维和卓越的口才。然而,正如任何一项高强度的训练都会伴随潜在的风险,竞赛性辩论也并非全然是光鲜亮丽的坦途,它同样潜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这些弊端如影随形,悄悄地侵蚀着辩手的身心,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一、过度功利化与“赢”的执念:扭曲的价值导向

在以输赢为最终目的的竞赛环境中,辩论很容易被异化为一场纯粹的“游戏”。辩手们会发现,为了赢得比赛,有时候不得不选择看似“正确”但未必“真诚”的立场。这背后潜藏的“赢”的执念,可能会导致辩手将真理的探求、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流等辩论的初衷抛诸脑后,而将全部精力聚焦于如何构建最能说服评委、压倒对手的论证,即使这个论证建立在片面的事实、断章取义的证据,甚至是刻意引导的逻辑谬误之上。

更进一步,这种对“赢”的过度追求,会滋生出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辩手可能会逐渐学会区分“有用”和“无用”的观点,而“有用”的标准往往是能否在辩论赛中获得胜利,而非其本身的深度、启发性或人文关怀。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习惯于将一切事物都置于一个“利弊权衡”的框架下考量,失去对那些看似“无用”但却充满诗意、哲思或情感价值的事物的敏感度和欣赏力。这种思维模式一旦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可能会让辩手变得过于现实,甚至冷漠。

二、情感的压抑与压力的累积:心理健康的潜在威胁

辩论赛场,往往是情绪的角斗场。为了在激烈的交锋中保持冷静和理智,辩手需要学会压抑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面对不公平的对待、攻击性的言辞或突如其来的质疑,也必须保持镇定自若。长期下来,这种情绪的压抑可能会导致内心的压抑感,不利于健康的情绪表达和疏导。

同时,高强度的备赛和临场表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表现的焦虑、对失败的恐惧、对评委评判的担忧,这些都可能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如果辩手缺乏有效的心理调适机制,长期的压力累积可能引发焦虑、失眠、自信心下降等问题,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影响到身心健康。

三、论证的技巧化与修辞的过度化:疏远了真诚的表达

辩论比赛讲究的是技巧和说服力,而这些技巧往往是通过对语言的精雕细琢、对修辞的巧妙运用以及对逻辑链条的精心编织来实现的。当辩手过于沉浸于这些技巧的打磨时,很容易陷入一种“表演式”的表达。他们可能会过度依赖套话、模板化的论证结构,学会用华丽但空洞的辞藻来包装观点,甚至将辩论变成一场“谁比谁更会说”的口才秀。

这种技巧的过度运用,最直接的弊端在于,它可能疏远了真诚的表达。辩手可能会发现,即使内心对某个观点持有怀疑,或者对对手的观点心生共鸣,在辩论场上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用尽一切办法去“驳倒”对方。这种将个人情感和真实想法与论证策略割裂的做法,长期下来,可能会让辩手在沟通中变得不那么真诚,习惯于用“姿态”代替“心声”。

四、思维的局限与“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忽视了复杂世界的 nuance

竞赛性辩论的赛制设计,往往鼓励辩手在有限的时间内,就一个议题形成鲜明的正反两方观点,并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证。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辩手快速分析和清晰表达的能力,但同时也可能将复杂的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辩手们在反复练习中,可能会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遇到任何问题,都会习惯性地去寻找正反两方,去构建对立的论点。这种思维模式在辩论场上或许是有效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性,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就能解决。过度沉浸于这种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可能会让辩手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时,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接受和理解那些没有明确答案的灰色地带。

五、群体归属感与“我们”vs“他们”的心理:可能加剧偏见

在辩论队伍内部,辩手之间会形成一种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共同备赛、共同进步。然而,这种紧密的团队关系,也可能在辩论赛场上延伸为一种“我们”与“他们”的心理。当辩论的对手来自不同的队伍,甚至持有截然相反的观点时,这种“我们”与“他们”的心理就可能被放大。

在追求团队胜利的驱动下,辩手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对手的观点和人格进行负面解读,甚至产生敌对情绪。久而久之,这种心理惯性可能会让辩手在与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交流时,更容易产生偏见和不信任,难以做到真正地倾听和理解,从而在更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加剧群体间的隔阂与对立。

六、学术的碎片化与知识的浅尝辄止:难以形成系统性认知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某个议题进行深入论证,辩手往往需要大量查阅资料,梳理论点。然而,辩论的本质决定了其对知识的运用是“快餐式”的。辩手需要快速吸收信息,提炼出最能支持自己论点的部分,而对于那些与自己立场相悖,或者过于深奥、晦涩的内容,则可能被轻易忽略或浅尝辄止。

这种碎片化的知识获取和运用模式,不利于辩手形成系统性的认知体系。他们可能擅长在某个特定的议题上,如数家珍般地列举论据,但一旦跳出辩论的框架,他们可能对该议题的整体认知仍然停留在表面,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长远思考。

总而言之,竞赛性辩论是一把双刃剑。它固然能雕琢出精湛的技艺和锐利的思维,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到这些弊端,并积极寻求应对和平衡之道,才能让辩论真正成为促进个人成长和思想进步的有效工具,而不是被功利与浮躁所吞噬的短暂游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推荐张书帏老师的回答,还是读书人讲究啊,骂人都骂得文邹邹的。---------------------------------------------------鞭尸一发,说的就是你们的非谦卑和愚蠢,还真有连文本都看不清的小伙子屁颠屁颠地往评论区里钻,连我的回答都没仔细看清楚就敢发表评论的诸位?麻烦看看我替你们标注的关键词好吗?

————————————————

谜之过百,评委诸位,若没打中你们的痛点,这么急急忙忙地出来洗什么地,反正我说的也不是你。

---------------------------------------------------

不抖机灵,今天突然有感而发,作为一个辩手,大家都太多次的为了一场比赛即时地去定向学习一类知识,然后比赛场上就可以笑傲风云了,鼓励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往往会容易导致一个辩手养成一种陋习:对某个领域只了解了一点点有限的知识,便特别乐意于去就这个领域发表大量的言论,这种非谦卑的态度和愚蠢的语态,大概才是辩圈目前对于人最大的危害

user avatar

知乎首答,选个自己了解的领域来回答。


我大一的时候在学校参加了辩论队,大二也经常活跃在学校里的辩论圈,此后一直作为一个爱好者在关注辩论。由于身边的朋友甚至自己的女朋友都是辩论圈的,所以在回忆以及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时,辩论总是绕不开的一个点,对这个问题,感觉有很多话想说。


题主在问的时候提及到了两个方面,首先是从辩手的心里性格方面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其次是辩论风的盛行对高校教育和社会又有什么弊端。


现在先说出我个人的结论,我认为:辩论不管是对辩手个人还是高校教育乃至社会,都是有巨大好处的,几乎没有坏处,带来坏处的,不是辩论,而是辩手个人的肤浅以及人心。


先说对个人:


1 让人自大:

别的学校不知道,在我们学校里,隐隐约约在辩论队里有一种骄傲自豪感,动辄自称自己是玩辩论的人,极其容易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这种感觉我也曾经体会过,自己曾经在大一时候鄙视过太多人,这一点也一直让我自责不已。有些领队甚至还会去鼓动这种情绪的蔓延,让队伍里保持着一种高队外人一等的自豪感。

2 很难让人谦虚的去学习:

参与过辩论赛的人都会知道,因为辩题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准备一场辩论赛需要大量阅读各种资料,甚至可以说天文地理、历史科技无所不包。但是,问题在于,大家都是这种赛前突击式的去学习一类知识,极其容易造成不求甚解的一种学习态度。而且因为赛场上的演绎,需要装出自己很懂这一行的样子,很容易就让人养成一瓶子醋不满,半瓶子醋晃荡的陋习。

3 让人习惯性的发表长篇大论:

刚接触辩论的人,有时候还会受到领队的一些错误引导,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是好事,但是很多时候,都多多少少会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场景中发表长篇大论。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结合上面那一点,很多人会在肤浅的了解某一领域后,用一种极其傲慢的态度发表针对这个领域的长篇大论。我曾经在聚会中见识过某些人针对一个话题高谈阔论,殊不知其余人对自己的鄙夷。

4 让人沉迷于技巧:

辩论毕竟是语言的艺术,有的辩论人喜欢追求一字一句的错误,在比赛中追求对手一句言语上的失误,并且在逻辑以及语言的表达上追去“诡辩”以及“花辩”。而且这种对于技巧的追求多多少少会影响人在生活中的态度。

而且在现今的辩论比赛中,刚开始接触辩论的人极其容易将辩论比赛变为一种吵架,或者变成语言上的相互攻击。而在这种比赛中,巧妙的逻辑以及花哨的言语无疑成为了最有力的武器。这让诸多的辩手沉迷于对于技巧的把玩而无以自拔。我在我们学校就深深感受到,真正有思考的立论被人唾弃,“花辩”“诡辩”大行其道。

其实上述这些点的错误,都不是辩论带来的,而是一些所谓的“辩论人”,自己没有真正认识到辩论的真谛,肤浅的认为自己学会了“辩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重点是这种肤浅,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辩论圈大风气的问题,我自身就曾经深受其害。


再说对学校:


这方面我并不想讲太多,我重点想表达我的一个观点:水平不够的学校,少搞辩论。


我的大学是一个三本,自身感受就是一个没有文化沉积,学生基本的素质相对较低的一个学校。再这样的学校搞辩论,尤其有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我们学校商业氛围浓厚,基本上没有让人安静读书的感觉。


而我个人认为辩论中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多看,多听。先学会看书、倾听,在学着去表达。

而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学校中,辩论能发展成一个什么样子基本上可想而知。辩论赛的评委基本上就是看观众给谁鼓掌更多一些来投票的。一所学校本身的文化以及阅读风气没有养成的时候,去搞辩论一件很难的事情,更是一个风险很大的事情。


而更可怕的是,各个学院之间的辩论队把一年一度的学校辩论赛视为最大的荣誉。学院的自身队伍里面,为了参与院赛,勾心斗角。领队为了赢得院赛,不让新队员自由发挥,老资历的人随意控制队伍;学校的各个队伍之间,各位领队为了争取胜利也基本上是无所不用其极。在我们学校辩论圈里的烂事拿出来基本可以比得上一本《冰与火之歌》。



最后一句话,辩论没害处,害人的永远都是人心,不只是别人,还有自己的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