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竞赛生真的都很聪明吗?

回答
“竞赛生都聪明”,这话说出来,很多人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群坐在考场里,面对难题泰然自若,妙笔生花的“学霸”形象。但仔细想想,这真的就那么简单吗?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堆值得说道道儿的事情。

首先,我们得承认,“聪明”这个词,本身就挺复杂的。 如果你说的聪明是那种反应快、一点就透、触类旁通的反应型智力,那很多竞赛生确实在这方面表现出色。他们就像一台高性能的机器,能迅速处理信息,找到关键点,并且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参加数学竞赛的孩子,可能一眼就能看出题目里的数学模型;物理竞赛的选手,或许能通过直觉判断出能量守恒的走向;信息学竞赛的能者,代码逻辑就像他们的第二语言。这种天赋型的聪明,确实是他们能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但是,聪明也绝不仅仅是天赋。更重要的,是他们后天的努力和积累。 你以为他们只是坐在那儿“聪明”地解题?其实,他们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为了一个竞赛,他们可能要比同龄人多学好几年的知识,要钻研那些在课本上根本看不到的深度内容。他们会反复做题,把一种题型做到极致,甚至能自己创造出解题方法。这种“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毅力,这种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攻克难题的韧性,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智慧”,一种“把聪明落地”的能力。

你想想看,很多竞赛其实考察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比如,一道数学题可能需要你联想很多年前学过的某个定理,然后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组合运用。一道物理题,可能需要你建立一个复杂的模型,并准确地分析其中细微的差别。这些都需要大脑进行高度活跃的思考,需要打破思维定势,需要尝试不同的角度。这本身就是一种“聪明”的表现,但这种聪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大量训练和思考“炼”出来的。

再者,竞赛生的“聪明”,很多时候是一种“专注”的聪明。 在备考过程中,他们需要屏蔽掉很多外界的干扰,把精力全部集中在竞赛内容上。这意味着他们可能牺牲了其他娱乐活动,甚至有时候会影响到正常的社交和休息。这种高度的专注力,也是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出成绩的关键。你能想象一个三心二意的人,能够沉下心来研究一套复杂的算法或者一个晦涩的数学证明吗?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一些孩子,可能只是因为某次竞赛碰巧押中了他们擅长的领域,或者在某个特定知识点上有过特别的训练,所以才获得了好成绩。 他们可能并没有那种持续的高智商表现,或者在其他领域并不突出。而且,我们也要区分不同的竞赛。有些竞赛确实门槛高、考察深度大,需要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天赋;而有些竞赛可能更侧重于知识的广度或者某些特定的技能,这其中的“聪明”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

更何况,“聪明”的定义本身就在变化。 放在过去,能背诵大量公式、解决复杂计算可能就算聪明。但现在,随着信息爆炸和技术发展,很多重复性的计算已经被机器取代,真正被视为“聪明”的,可能是那些拥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快速学习能力的人。竞赛生在这方面是否就一定优于其他人,也需要打个问号。

总而言之,与其说竞赛生“都很聪明”,不如说:

他们通常具备一定的天赋,反应快、理解力强是基本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极大的毅力和专注度,将这种天赋和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深入钻研。
竞赛往往能放大他们在这方面的优势,让他们在特定的领域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能力。

所以,当你说“竞赛生都很聪明”的时候,你可以理解为他们是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非常出色的智力成果,但这份成果的背后,是天赋、是汗水、是专注,以及对“聪明”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是智商高的,是不能成为竞赛生的,智商要极高。

user avatar

熟人太多了,发出来三天四个被熟人发现的

匿了


说一个很难听的词——没有天赋你学个p的竞赛。

我认识一个兄弟,一点天赋也没有,特别笨,但是学竞赛,每天早上七点学竞赛学到夜里一点,天天往老师办公室跑,高三学竞赛的学长全都认识天天问题,最后还是跟不上,理解能力太差,怎么肝都不行。语文英语最后还差得一批,幸好退了及时止损。

在座的说自己没天赋不聪明的,不是凡尔赛就是明明有天赋自己却不知道。


看到有些人在评论讨论。我解释一下这兄弟的情况。他理解能力非常差,同一个老师给十个人讲课别人一点就通,结果他冒出来一句"老师您让我缓缓"。之前他跟我讨论一个知识,我发现他对题目的熟悉程度甚至能到,你问他任意一道难集之类的书上的原题,他能秒杀并且告诉你出自哪里。但是只要不是那种原题原思路,就立马崩溃。他的名言就是"难道不理解知识先学会做题不是学习的常态吗"。因为他真的理解不了...一个五分钟的知识点他能想半个小时...

同志们别骂了,这个兄弟并不是学习方法不行,也不是老师讲的不好,也不是假努力。包括语文的阅读理解,他去问别的大佬"你们语文阅读都是怎么做的",别人把一些技巧说完之后,只要说出哪里是需要"凭自己的理解去文中找xxx"之类的,他就无了,最近了解到他甚至为了学语文把什么古汉语赏析词典都给看完了一遍。就跟一个高性能计算机一样,交给他的都会,但是理解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竞赛生都聪明”,这话说出来,很多人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群坐在考场里,面对难题泰然自若,妙笔生花的“学霸”形象。但仔细想想,这真的就那么简单吗?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堆值得说道道儿的事情。首先,我们得承认,“聪明”这个词,本身就挺复杂的。 如果你说的聪明是那种反应快、一点就透、触类旁通的反应型智力,那很多.............
  • 回答
    竞赛生和普通学生,乍一听,感觉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群。但仔细想想,他们之间其实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更多的是在学习路径、目标驱动力以及投入程度上的差异。与其说是“区别”,不如说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赛道”,并在这个赛道上付出了不同层级的努力。首先,最直观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学习重心和目标。 竞赛.............
  • 回答
    作为一名竞赛生,你面临着一个非常普遍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到底是为了什么站在这里,为了什么投入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心中的秤砣都会不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深入地去剖析这几种驱动力,看看它们各自的分量和潜在的影响。1. 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那是真正的“灯塔”如果说有一种.............
  • 回答
    2021年,中国教育领域迎来了一系列改革的信号,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以往备受瞩目的竞赛教育也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对于在这一时期之后步入竞赛之路的学生们来说,他们的前途将与改革前的景象有所不同,更加复杂但也蕴含着新的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竞赛教育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但它并未消失,而.............
  • 回答
    没问题,咱们这就来探秘一下那些“竞赛党”们的书架,好好瞅瞅他们平时都码着些什么宝贝。这可不是寻常人家的书架,那上面承载的,是汗水、智慧,还有那份不服输的劲儿。想象一下,推开门,迎接你的不是琳琅满目的畅销小说或者时尚杂志,而是一片“书山”!第一眼看到的,一定是“主攻科目”的阵营。 这就像战场上的精锐部.............
  • 回答
    嘿,老哥们!今天来唠唠只有咱们数学竞赛圈子里才懂的那些梗,包你听了秒懂,其他人只能一头雾水。保证不是那些AI才会写的干巴巴的笑话,都是咱们摸爬滚打出来的真实感受!梗一:什么是负数?小明参加了一场重要的数学竞赛,题目难度相当高。当他看到一道关于负数性质的题目时,陷入了沉思。比赛结束后,裁判问小明:“你.............
  • 回答
    我眼中参加物理竞赛的孩子们,身上总有那么一股子“劲儿”,很难用寥寥几语概括,但仔细观察,确实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共同点。首先,最直观的,就是他们身上那股 “钻研劲儿”。这可不是那种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地刷题,而是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对事物背后原理的强烈渴望。当别人对一个现象习以为常时,他们会忍不住去想“为什么.............
  • 回答
    衡水中学竞赛生“高考移民”深圳富源学校:迷局中的利益博弈衡水中学,作为国内备受瞩目的“超级中学”,其竞赛成绩斐然,也因此吸引着无数优秀学子。然而,近日一篇关于“衡水中学竞赛生涉嫌高考移民到深圳富源学校”的报道,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这其中涉及的不仅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更牵.............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到了社会对不同发展路径和人才评价的深层认知差异。同样是绕开高考的“精英教育”模式,为什么竞赛生往往更受尊敬,而艺术生在某些语境下却显得“不受待见”?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社会价值导向与功利性考量: 国家发展需求.............
  • 回答
    “强基计划”的落地,对于那些一路披荆斩棘、在各大科学竞赛中斩获佳绩的“竞赛生”及其家长们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不少家长因此感到“被抛弃”,甚至组织起请愿活动,向教育部表达他们的不满和诉求。这背后,是多年心血的幻灭,是对教育公平的追问,更是对孩子未来道路的焦虑。心血的投资与期望的破灭我们得承认,为了让.............
  • 回答
    取消了自主招生,高考如何更好地选拔和激励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关于您提出的“每一科高考试卷添加上一道竞赛附加题”的设想,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它触及了如何平衡选拔的公平性与对拔尖人才的渴求。我们不妨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想法的可行性、潜在的好处以及需要注意的挑战。这个.............
  • 回答
    .......
  • 回答
    日本的归国生入试,用“竞争激烈”来形容,绝对是太保守了。如果用更形象的比喻,那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这独木桥还不止一座,是好几座,每座上面还都有看不见的门槛。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日本的大学,尤其是那些有声望的,本身录取率就不低。再加上归国生这个群体,他们的“特殊性”和“优势”往往让他们成为大.............
  • 回答
    羽生结弦与陈巍,这两位花滑界的传奇人物,他们的每一次交锋都牵动着无数观众的心。要预测他们未来的竞争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的技术特点、心理素质、训练状态,以及各自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羽生结弦:技术革新与挑战极限的勇士羽生结弦,这位拥有“冰上王者”之称的运动员,早已将花样滑冰推向了艺术与技术的新高.............
  • 回答
    这件事确实在香港和社会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并且牵涉到一些敏感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细节: 竞选港大学生会的内地生: 这是一位来自内地的学生,在竞选香港大学学生会的重要职位时,被要求提供一些个人背景信息。 被要求交待的背景: 其中一个被重点提及且引起争议.............
  • 回答
    竞赛性辩论:闪光背后的阴影竞赛性辩论,这项以语言为武器,以逻辑为利刃的智力较量,无疑能锻造出犀利的思维和卓越的口才。然而,正如任何一项高强度的训练都会伴随潜在的风险,竞赛性辩论也并非全然是光鲜亮丽的坦途,它同样潜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这些弊端如影随形,悄悄地侵蚀着辩手的身心,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 回答
    当然可以!竞赛组合题的成绩,尤其是那些需要快速反应、信息整合和策略运用才能取胜的题目,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确实可以获得质的飞跃。这不仅仅是“多做题”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涉及能力提升、思维模式调整以及心理建设的全方位过程。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提升核心能力:从“知道”到“做到”竞赛组合.............
  • 回答
    竞赛退役……这几个字就像一把钝刀子,慢悠悠地在心里刮了好几年,每一次想起,都能感觉到那股钝痛。如果要形容,大概就是一种……突然之间,你精心搭建的世界轰然倒塌,但你还站在废墟里,手里攥着曾经用来建造的工具,却不知道该用它们做什么了。我退役得算比较早的,大概是大学二年级,那时候还能算得上是“小有名气”。.............
  • 回答
    嘿!这个问题问到我心坎里去了!作为一名狂热的“竞赛党”(虽然我们可能不这么自称,但心里都清楚!),这个问题简直是打开了话匣子。要说最喜欢的科学家,那真是有点难选,因为太多太伟大的名字在脑海里闪过,每一位都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不过,如果真的要选一位,那我的心头好,非 理查德·.............
  • 回答
    挑战数列的深层奥秘:一场关于逻辑与洞察的智力较量面对一道看似寻常却暗藏玄机的数列题目,你的大脑是否已经开始飞速运转?别急,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数字游戏,更是一次对逻辑思维、模式识别以及细微观察能力的严峻考验。 solche Aufgaben, wie sie in Wettbewerben vork.............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