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常生活中如何苏维埃风一些?

回答
苏维埃风格并非单指政治意识形态,它更是一种带有时代烙印、地域特色和文化情感的复合体。在日常生活中“苏维埃风”可以体现在多个层面,从物品选择、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都能找到一些有趣的体现。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苏维埃风”一些:

核心理念:实用主义、集体主义、坚韧耐劳、朴素节俭、怀旧情结。



一、 物品选择与家居布置:

苏维埃时期的物品往往强调实用性、耐用性和功能性,设计上偏向简洁、质朴,甚至略带工业感。同时,集体主义也体现在家具的共享性和家庭的紧凑布局上。

1. 家具风格:
实木家具是基础: 选择厚重、棱角分明的实木家具,如深色木质的餐桌椅、衣柜、书柜。避免过于花哨的雕刻或曲线设计。
功能性优先: 例如,折叠式家具(如折叠餐桌、折叠椅)非常实用,便于空间利用,符合当时居住空间有限的情况。
沙发与扶手椅: 选择线条硬朗、填充物厚实的沙发和扶手椅,皮质或厚重的布艺都可以。有些带有复古图案的单人沙发椅也很有味道。
床架: 简单的金属床架或实木床架,可能带有木质或金属的床头板。床垫则倾向于厚实但不会过于柔软。

2. 家居装饰:
墙面装饰:
海报与宣传画: 购买或打印带有复古风格的苏维埃宣传画、电影海报、歌剧海报等,例如列宁的肖像、 नारे语海报、航天主题海报等。
挂毯与壁毯: 选择带有传统图案或风景画的厚重挂毯,增加墙面的厚实感和保暖性。
老照片与全家福: 装饰墙面可以使用黑白或泛黄的老照片,尤其是家庭成员的合影,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灯具: 选择带有金属元素、玻璃罩、或者工业风格的台灯、落地灯、吊灯。例如,带有搪瓷灯罩的吊灯,或者简单的金属框架台灯。
纺织品:
窗帘: 厚重、不透光的窗帘,颜色多为深色系(如棕色、绿色、深红)或带有朴素条纹、格纹的棉麻材质。
地毯: 选择厚实、带有几何图案或传统花纹的地毯,尤其是在客厅或卧室。
桌布: 亚麻或棉质的带有格子或条纹的桌布。
绿植: 在室内摆放一些绿叶植物,如吊兰、虎皮兰、非洲紫罗兰等,这些植物在当时非常普遍,也能为家居增添生机。
实用摆件:
搪瓷制品: 搪瓷杯、搪瓷碗、搪瓷盆等,非常有时代特色。
老式收音机或唱片机: 如果能找到,这些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装饰品。
书籍: 厚重、装帧简单的书籍,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技术手册或历史读物。将它们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
木质收纳盒或金属箱: 用于存放小物件,增加复古感。
厨房用品:
不锈钢或搪瓷餐具: 选择设计简洁的金属餐具。
玻璃罐头: 储存食物的玻璃罐头,有时会在上面贴上手写的标签。
旧式水壶: 例如,底部平坦、可以放在炉灶上的金属水壶。



二、 服装与配饰:

苏维埃时期的服装强调实用、舒适和耐穿,但也发展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或时代风格的元素。

1. 服装风格:
外套: 选择羊毛大衣、厚实的棉衣、或者带有翻毛领的军装风格外套。颜色偏向深色、大地色系或军绿色。
内搭: 穿着质朴的针织衫、毛衣,可以是纯色、条纹或简单的菱形格纹。高领毛衣也很受欢迎。
裤子: 厚实的棉质或羊毛裤子,直筒剪裁。
裙子: 长度及膝或过膝的款式,多为A字裙或直筒裙,材质多为棉、羊毛或混纺。
衬衫: 朴素的棉质或亚麻衬衫,可以是纯色或带有细条纹。

2. 配饰:
帽子: 俄罗斯绒帽(Ushanka)是最具代表性的苏维埃风格配饰,保暖且有辨识度。此外,简单的毛线帽、贝雷帽也很常见。
围巾: 厚实的羊毛围巾,可以选择带有民族图案(如霍赫洛马、格热利风格)、格子或条纹的款式。
手套: 皮质或羊毛手套。
包袋: 帆布包、皮质的单肩包,或者带有复古金属扣的邮差包。
鞋子: 皮质靴子、结实的皮鞋或帆布鞋。

3. 发型与妆容:
发型: 简洁、利落的发型,例如盘发、马尾辫,或者自然的卷发。避免过于夸张或复杂的造型。
妆容: 妆容偏向自然,强调健康的肤色和清晰的眉毛。口红颜色选择复古的红色或玫瑰色。



三、 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

苏维埃时期的生活方式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体现了集体主义、朴素生活和对知识的尊重。

1. 节俭与实用主义:
物尽其用,物尽其材: 不浪费,重复利用旧物。例如,将旧衣物改造成抹布,将玻璃瓶清洗干净用于储存。
自己动手: 许多日常用品选择自己制作或修理,例如缝补衣物、制作简单的家具或装饰品。
购买与储备: 在有折扣或有货的时候,可能会大量购买耐用品,以备不时之需,这是一种应对不确定性的策略。
公共交通优先: 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公交车、电车、地铁,并养成守时候车的习惯。

2. 集体主义与社区感:
互助精神: 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分享资源(如农作物、书籍、工具等)。
集体活动: 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例如集市、节日庆祝、志愿劳动等。
家庭成员的紧密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共同承担家务和生活责任。

3. 学习与文化:
阅读风潮: 鼓励阅读,尤其是经典文学、科学技术书籍。家中有摆放的书籍是重要的装饰和精神食粮。
艺术欣赏: 欣赏古典音乐、歌剧、芭蕾等高雅艺术。去剧院、音乐厅是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活动。
知识分享: 与他人讨论书籍、新闻、科学技术等话题,乐于分享和学习。

4. 饮食习惯:
家常菜为主: 多吃炖菜、汤、土豆、面包、酸菜等简单朴实的食物。
自己动手制作: 喜欢自己发酵酸菜、制作果酱、烘焙面包等。
饮茶文化: 饮用红茶是常见的习惯,有时会搭配糖块或柠檬。

5. 精神与心态:
坚韧乐观: 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未来会更好。
国家荣誉感: 对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勤奋努力: 鼓励勤奋工作,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



四、 如何在当代生活中“苏维埃风”?

不是盲目模仿,而是提取元素: 不要全盘复制,而是选择一些符合自己喜好和生活习惯的元素来融入。
怀旧与复古: 很多时候,对苏维埃风格的喜爱源于一种怀旧情结,或是对那个时代某些精神的向往。
DIY精神: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复古物品,增添个人特色。
信息收集: 多看相关的电影、纪录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细节,会更有感触。
从小处着手: 可以先从选择一件具有苏维埃风格的物品开始,例如一件搪瓷杯,或者一张复古海报,慢慢体会其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要在日常生活中“苏维埃风”一些,核心在于拥抱实用主义、朴素节俭、坚韧耐劳、集体精神和一丝怀旧情怀。这不是一种简单的风格模仿,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价值的认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这个问题从题设就错了。“苏维埃风”一定就和布尔什维克有关系吗?在更庸俗一点的人那里,“苏维埃”就意味着坦克飞机大炮,意味着大国沙文主义,意味着俄罗斯式的粗犷和豪放(然而我觉得这叫做罗曼诺夫风、杜马风更适合一点)。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1905年的彼得格勒,苏维埃中占多数的是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布尔什维克居于少数。

在1917年,苏维埃里曾有很多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只是后来由于布尔什维克的错误,才把他们赶了出去。而这个错误的恶果自然在后来显现出来了。

在巴伐利亚的苏维埃那里,主导政权的是从社会民主党里脱离出来的独立社会民主党和一批无政府国家主义者。 @Militant 在B站写的这一篇文章讲得非常清楚了:

在奥地利,甚至社会民主党自身就领导了苏维埃,尽管这个苏维埃失败了,可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仍然在顽强斗争。在1934年,正是他们勇敢地站出来,向陶尔斐斯的天主教法西斯主义政权发起了英勇而悲壮的反抗斗争。

在柏林的苏维埃,那就更不必说了,一切的独立社会主义者,或者说,第二国际内部的左翼反正统马克思主义派系,都加入了它,伯恩斯坦派、考茨基派和李卜克内西-卢森堡派的通力合作使得这个苏维埃富于活力和生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所以说,我们应该如何苏维埃风一些呢?

我的答案是学会宽容,友善对待与你意见不同而思想、价值观接近的人。不要粗暴地指控对方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代理人”,指控对方是“敌人”、“叛徒”、“特务”,一副基本盘铁板一块,我是左你就是形左实右,我进步你就反动,我社你就资,忠诚不绝对等于绝对不忠诚的样子。这种用二分法粗暴地通过判断立场来区分敌我的做法只能让人反胃。就像 @高林 先生所讽刺的那样,“从主义到主义的大字报一个一个都挺在行,真拿自己当莫洛托夫了,我看倒更像李春姬。”

正如 @Militant“正统”与倒退,论第四国际统一书记处派(USFI)的评论区所说的那样:

布尔什维克主义是毫无疑问的带有了俄国民粹派的色彩(列宁导师同时也是布尔什维克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普列汉诺夫曾是民粹派重要人物),换而言之就是旧沙俄式的精英主义和政治俱乐部思想,由此而来的先锋队和布尔什维克监察体制使得苏维埃没能成为民主集中制的民主之盾,成为了后来的血腥的政治清洗运动的起因。
但党的存在还是有其重要性的,这点列宁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在革命活动中,党的团结统一才能让群众无方向的力量凝成一团,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罗莎卢森堡所说的:“群众如果不站出来,党在关键时刻的行动将会变得软弱无力”,革命的主体永远是工人群众,党,甚至是先锋队都不能替代这个主体作用。
关于暴力,我认为这永远是无产阶级的可选项,或者说这几乎就是必选项,“无产阶级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是和资产阶级无法相容的另一个阶级”-饶勒斯,只不过暴力必须要有规划的使用,什么时候都提暴力,只不过是另一种民粹主义的体现而已,“改良也是革命”-饶勒斯,“改良主义与革命改良只有一个不同点,那就是是否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为最终目的”-罗莎卢森堡,革命者更不应该害怕改良,改良要和暴力并行,在民主内改良,以暴力保护改良成果,在资本主义陷入困境时暴力推翻资本主义,这是我作为独立社会主义者对于革命的态度。

“苏维埃”的原意是“代表会议”,它意味着无产阶级对民主的憧憬,寄托了那一代左翼战士们对团结、合作的向往。我认为,是时候让我们重拾它们了。

也正如 @Militant“正统”与倒退,论第四国际统一书记处派(USFI)的评论区所说的那样:

斯托之争是苏维埃民主失去活力的表现,政治斗争充斥在布尔什维克的监察机关,但是民主的群众结社却不能做出任何群众表态,这本身就是病态的。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日后都开始了自己国际革命的尝试,第三国际和第四国际都是他们努力的表现。斯大林派的社会主义社会容不下一切非斯大林派,而托洛茨基派尽管充满活力,但是他们内部的官僚化和实用主义民粹化也严重的阻碍了他们自己的行动。
我原则上不在斯托之争上站队,因为斯大林派肯定容不下任何异见,但今天的第四国际也不愿意接受现实。我主张带有政治原则的互相合作,反对斯大林派左翼清洗,也反对正统托派的独善其身宗派主义,以及托派的无条件合作策略。
今天的世界上,不仅仅只有托派,或者斯大林派在战斗,还有霍查派,毛派,拉美的格瓦拉派,无政府派,所以我说一个新的工人国际是今天所必须的,但为了这个新的工人国际,我们就必须破旧立新,反对改良主义的社会党国际,反对自诩正统的国际工人党与共产党大会和第四国际统一书记处,建立起一个真正横跨激进左翼的新的工人国际。

我觉得这一段话基本符合了我对目前局势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展望,但有一些地方我持异议,我不会如此激烈地反对社会党国际,因为我理解他们在议会之中在右翼政党的挤压和极为恶毒的攻击下为工人争取权利的艰难,我理解他们的苦衷。

就说这么多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