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擂台竞技化能推动传武真正的发展吗?(请看备注)?

回答
擂台竞技化能否推动传统武术(传武)的真正发展,这实在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而且大家的看法也相当多元。要我说,这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添砖加瓦,用不好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首先,咱们得明白,“真正的发展”到底指什么。如果说“真正的发展”是指让传武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了解它、学习它、甚至以此为职业,那么竞技化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杠杆。

擂台竞技化带来的积极影响,那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提升技艺和实战性: 擂台比赛,尤其是那些规则相对开放、注重实效的比赛,会迫使习武者在攻防转换、节奏控制、力量运用、战术策略等方面下苦功。为了在比赛中获胜,那些花哨但不实用的招式会逐渐被淘汰,更有效、更具杀伤力的技术会被提炼和强化。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剔除糟粕,保留精髓,让传武的“武”字更加名副其实。
激发传承热情和吸引新血: 想想看,当你看一个人在擂台上打出漂亮、刚猛、又不失精妙的招式,并且赢得了掌声和认可,是不是很容易被吸引?竞技化能够让传武变得更直观、更有观赏性,也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那些在擂台上闪闪发光的高手,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牌,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传武产生兴趣,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比枯燥的理论讲解要生动得多。
科学化训练和理论体系的构建: 为了在竞技中取得优势,习武者会自然而然地去探索更科学的训练方法,比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的训练,以及伤病预防和恢复。这也会促使人们去研究和总结传武的训练体系,尝试用现代科学的视角去解释和优化那些传承下来的经验。长此以往,有可能形成更系统化、更易于掌握的传武理论和训练模式。
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 竞技化往往伴随着商业运作。比赛的举办、运动员的包装、相关产品的开发等等,都可以形成一个产业链,为传武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生存空间。这让传武不再仅仅是爱好者们的个人爱好,而是有可能成为一种可以养活人的事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其中。

但话又说回来了,竞技化也可能带来一些挑战,甚至误导:

“唯胜论”的风险: 一旦擂台成为评判传武优劣的唯一标准,就容易出现“唯胜论”。为了赢比赛,一些人可能会走向极端,只追求那些最容易在比赛中得分或致胜的技术,而忽略了传武本身更广阔的内涵,比如养生、道德修养、哲学思考等等。传武的很多价值,并不是通过擂台比拼就能完全体现的。
规则的束缚与变形: 为了比赛的公平性和观赏性,比赛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但任何规则都会对技术有所限制。如果规则过于僵化,或者与传武的原始技法存在较大出入,可能会导致传武在竞技化的过程中发生“变形”,失去其原有的风貌。比如,有些传武的很多关节技、摔法在一些搏击比赛中受到很大限制,或者根本不允许使用。
商业化与“表演化”的界限模糊: 为了吸引观众,比赛需要一定的表演性和戏剧性。但如果这种“表演化”过重,就可能演变成为了迎合市场的“作秀”,而非真实技艺的展现。一些看起来很“厉害”的桥段,可能只是为了烘托气氛,与实战相去甚远。这反而会误导观众,让他们对传武产生错误的认知。
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削弱: 传武不仅仅是格斗技巧,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比如“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武德”等。如果竞技化过于强调力量、速度和对抗,而忽略了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传武的文化属性就会被削弱,变成一种纯粹的体育竞技,甚至是一种“暴力美学”。

所以,要让擂台竞技化真正推动传武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做”:

1. 规则设计要科学且包容: 规则的制定应该在保证公平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体现传武的技击特点,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现代搏击规则。可以考虑根据不同传武的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比赛模式,比如允许一定程度的摔法、关节技,或者设立不同侧重点的评分标准。
2. 兼顾竞技与传承的平衡: 竞技化不应该成为传武的唯一出路。应该同时保留和发展那些不适合擂台竞技但同样重要的传武技艺和文化内涵,比如养生功法、套路展示、理论研究等。可以有专门的竞技擂台赛,也可以有专门的传统套路表演赛、养生推介会等,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3. 强调武德和文化教育: 在竞技比赛中,要大力倡导和弘扬武德精神,比如尊重对手、遵守规则、谦虚谨慎。同时,要加强对参赛者和观众的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了解传武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明白传武的意义远不止于擂台胜负。
4. 保持开放和学习的态度: 传武要发展,就不能闭门造车。应该乐于学习其他优秀的技术和理念,包括现代搏击的技术,但要学会消化吸收,而不是照搬照抄,最终要服务于传武自身的提升和发展。

总而言之,擂台竞技化对于传武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能让传武更具生命力、更接地气、更吸引人,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导致其价值的扭曲和文化的流失。所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引导和驾驭这股力量,让它成为推动传武真正走向复兴的强大动力,而不是使其变成一曲为了迎合市场而走向变异的“哀歌”。这是一个需要智慧和远见的探索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也是有擂台的,只不过那时候的擂台比今天更残酷。大家默认是不能打裆部这类。一人上台比武获胜,就留在那里守擂。下面人不分体重级别,不分年龄,比武不计时间。可以随意挑战。擂主不能拒绝。如果能守擂到比赛结束。这人就是擂主(那时候没冠军一说)。因为是公开挑战,所以能守擂到最后功夫会得到全体武林(起码是当地)同仁认可。尽管默认不踢裆打后脑。人倒地不打,但是毕竟是没护具没拳套的。打雷下来鼻青脸肿牙掉几颗是常见的,甚至肋骨被打断、内伤养一年都不好也是常见的。

所以这种形式到了民国后期以后,就很少出现了。建国后彻底没了……

80年代散手试点时候,的确尝试了很多种比赛规则和装备。今天留下来的老录像资料里,还能找到两次带武术味道的试点比赛。一次是86年的四川蓉城武术比赛。(网上有误传为83年)。这次比赛采用无护具无拳套比赛。当然也不能踢裆插眼打后脑。

比赛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是非常精彩的,武术味道也非常浓厚。只是没有传说用的一掌把人打飞,发功击人等。但其中也暴露出了非常多的问题。


1忽视重击,注重的点

可能是没护具,怕打出问题,所以规则是打中对方有效部位。无论轻重都得一分。摔倒两分。互相踢打不得分,击中有效部位得分就停,这有点像80年代松涛馆空手道的规则。

在这种规则下,身高臂长的选手占尽了优势。因为个子矮小的选手还没等反应过来,就被叫停击中得分。即便小个子选手有重击,也以计点形式计算,并不多加分,也不鼓励重击

这场比赛中,黄色上衣的瘦高个儿利用身高臂展优势频频得分,而小个子抓住机会一拳把瘦高个击倒,按照现在的规则看,无论拳击比赛,还是散打、踢拳、泰拳比赛,这种被一拳打得站不住,自己摔倒的都应该被视作直接KO,即便裁判数8他站起来了,也应该判定本回合小个子胜利。但是当时规则很奇怪,被击倒后,裁判招呼医生上场抢救,经过一番抢救,黄色瘦高个站起来,脱掉上衣重新比赛,而小个子选手仅仅得到2分.........规则实在不公平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3392028683001856

2比赛细节看出中国赛事组织落后

还以刚才那场比赛为例,黄色上衣瘦高个自己扑通摔倒,说明被重击很严重,这种情况裁判为了保护选手就应该直接终止比赛,而裁判却叫来医生治疗后继续让选手上场,并且又是无护具无拳套比赛,可见80年代我们国家对赛事安全保障这一块有多落后............

回合间休息,选手们居然一人拿着一瓶玻璃瓶汽水在喝...........的确在80年代初期,能喝上一瓶汽水儿是相当大享受,但是在运动中喝汽水,可见当时运动知识有多缺乏.............


1988年,可能是吸取了上次比赛教训,国家举办了散手精英赛,这次选手带护具,还有类似于分指手套的装备(

不过后来有参赛者说哪只不过是一个很硬很薄的牛皮手套)

关于这场比赛的录像,就是大名鼎鼎的乔立夫留下的,在这种小拳套规则下,他几拳就把对手鼻子打喷血了

尝试来尝试去,可能迫于装备和伤害频繁发生。后来中国再无尝试举办过类似比赛。而是转为中规中矩的竞技散手擂台比赛。


中国武术擂台化能否推动发展?

首先肯定能!但是,这个擂台化,怎么发展,我认为需要从上到下去做。单独靠商业模式是不行的。因为武术已经几十年没有商业化运作。 已经失去自身商业化运作能力和价值。商人目的是投资获利,就武术目前状况。办个比赛,谁投资?不排除有少数有情怀的人,但是不能拿情怀当饭吃。武术目前就像大熊猫一样。需要国家去出资、出力拯救保护。拿86容城武术大赛,对比头几年的康龙武林大会,我们痛心发现20年过去了,武术不但没发展,反而落后了……

我个人对武术擂台化发展是“国家孵化雏形,国家做依托吸收社会商业化运作做大“

传统武术要想打回名气和牌子,必须要首先在主流比赛获得胜利,展示自己流派特色打法。踢拳是竞技规则,不让搂抱,不利于传统武术技术发挥。散打已经脱离武术多年,并且散打和传统武术渊源一家,很多人会不服气。所以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参加mma比赛。就像传统空手道,在町田龙太之前没人认为传统空手道能实战,而在龙太用典型空手道动作获得UFC冠军后。再没人敢质疑。

要参加比赛就得有好的运动员,但是运动员也会根据发展前途挑项目,怎么办呢?国家出面组织在已经在散打、拳击里训练2.3年的队员里选拔“传统武术实战队员”,统一组织训练试点。教练采用竞聘制聘用一位到两位目前传统武术里比较综合、技法功法相对简单的教练教学。

我相信3年后就会初见成效。然后再组织武术自己的格斗赛事。这样才有影响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