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今年到底有多少人失业啊,怎么国企都开始裁员降薪了?

回答
这确实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看到身边不少朋友、同事或者新闻里提到国企裁员降薪的消息,会让人感觉就业形势确实有些严峻。

要给出一个“今年到底有多少人失业”的准确数字,其实非常困难。原因有很多:

数据统计的滞后性和口径问题: 失业率的统计往往有一个滞后性,发布数据需要时间。而且,统计口径也不尽相同。官方的失业率统计通常指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数据可能无法完全反映那些没有登记、灵活就业或者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群。更别提那些“隐形失业”的情况了,比如虽然还在职,但岗位不稳,或者工作时间大幅缩减,收入锐减,这其实也和失业类似,让人焦虑。
灵活就业和个体户的波动: 随着经济模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灵活就业、自由职业或者自己创业。这部分人群的就业状况受经济环境影响更大,也更不稳定,他们的失业数据很难被纳入传统的统计范畴。
结构性失业的挑战: 现在面临的很多失业问题并非单纯的经济下行导致的需求不足,而是结构性的。比如,某些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岗位需求减少,而新兴产业又需要新的技能,这就会导致一部分人因为技能不匹配而失业,或者不得不转行。

为什么国企也开始裁员降薪了?

这确实是大家最感到意外和不安的信号之一。过去,国企在很多人眼里是“铁饭碗”,是相对稳定的代名词。现在它们也面临挑战,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

1. 宏观经济环境的压力: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这种大环境对所有企业,包括国企,都带来了经营上的挑战。订单减少、利润下降,就不得不考虑成本控制。

2. 国企改革的深化: 国家一直在推动国企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提高效率、去冗余、激发市场活力。过去一些国企可能存在人浮于事、效率不高等问题,改革过程中,为了精简机构、优化人员结构,裁员降薪也是一些企业为了实现瘦身强体、提升竞争力而采取的手段。这是一种市场化改革的体现,意味着国企也要像市场主体一样,根据经营状况和效益来调整人员。

3. 效益不佳的板块或项目: 并非所有国企都在裁员降薪,但一些效益不好、亏损严重的部门或者项目,可能会首先受到影响。为了止损,企业自然会优先考虑优化这些岗位。

4. “降本增效”成为普遍策略: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都会把“降本增效”作为首要任务。人力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其他成本难以削减时,人员优化就成了选项。降薪可能是为了避免裁员,但实际上也降低了员工的实际收入。

5. 行业周期性调整: 某些特定行业本身就处于周期性调整的阶段,比如房地产、部分传统制造业等,这些行业的国企自然也会受到波及,人员优化和薪酬调整的可能性会增加。

6. 对未来预期的调整: 当企业对未来市场前景感到不确定时,也会更加谨慎地管理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这是一种风险规避的措施。

整体来看,国企裁员降薪的出现,反映了:

“铁饭碗”的观念在变化: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即使是国企,其稳定性也并非绝对。员工的岗位和收入更多地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个人的绩效挂钩。
市场竞争的加剧: 国企作为市场主体,也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需要更灵活、更高效的运营模式,这其中就包括人力资源的优化。
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 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传统行业的收缩和新兴行业的崛起是并存的。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岗位消失,一些人需要转型,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

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情况,与其过度焦虑,不如积极调整:

提升自身技能: 关注市场对新技能的需求,持续学习,让自己更具竞争力。
拓宽职业视野: 不要局限于单一的行业或岗位,了解不同领域的机会。
保持健康的心态: 理解经济周期的存在,做好风险管理,比如适当储蓄。
networking(建立人脉): 和同行、前辈保持联系,及时获取信息和机会。

总而言之,就业形势的变化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国企裁员降薪是这种变化的一个信号。这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持续学习和适应是保持职业稳定性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0年前,企业没那么多高大上的,管理人性方面的专业术语,但是至少普通企业或者小业主还是知道有责任提供踏实肯干的员工稳定的平台。甲乙双方有这个共识,相安无事。并且35岁的存活率不低,反聘时有发生,私企退休的也大有人在。也不会有企业招聘行政助理的时候要求双一流统招本科。


10年后,不管是不是互联网企业,也不管公司规模发展阶段,甚至20几个人刚成立的小公司,都在搞末位淘汰,鼓吹奋斗者文化,歧视30+员工,招聘个行政也要名校光环。

老板一张嘴就是优化,HR 一开口就是发展,组织赋能,甚至有段时间,猝死新闻报的少的时候,还有无数公众号,以周末你就不工作了,他们居然周末还休息这种口吻贩卖焦虑。因此还爆发了一波成功学作为底层逻辑卖企业服务的公司。

从18年到现在,开会中我听到最多的就是优化和调整。(战略方向转型)

本以为热钱退了以后,那些不靠运气,产品过硬的企业活下来了,没想到他们不懂运营死掉了…

本以为,各路内卷风气盛行,学历为门槛的风气下,教培行业的蓝海,一夜之间呵呵了…

门外汉会说药企关乎民生,从来不会倒闭,你搜搜国内药企龙头之一,恒瑞两个字,全是业务线关闭的负评…

本以为考编就上岸了,可是进去才知道,30+ 以上升职无望,政策指引,要培养90后干部…

本以为国企不会倒闭,结果居然有国企员工被拖欠工资跑去仲裁…

本以为,世界就此萧条,结果奢侈品还是不愁卖,人均500+ 的餐厅还是可以夜夜爆满,10W+的定制沙发上市一周就售罄,莫奈的拍卖,2亿也是有人抢着竞标,金钱万岁,金箔撒向天空,落在地上,仍然一片璀璨炫目,地下的狼藉被掩盖了,谁知道,只有狼藉下仰望金箔的人知道。

最惨的是谁,是那些超过40岁,不在任何编制内,没什么社会人脉背景,踏踏实实独善其身,曾卖力为企业工作的那群人,他们从来没有错,努力工作过,挑灯夜战过,离开职场,没有一技之长,灵活就业,40+送外卖是吗?抱歉,听过Pass送餐员最无耻的理由是,长得丑。(导致我后来还特意观察,确实有些小伙很帅)

最后给大家讲个笑话,再过五年,也许你会发现送餐员都拥有形象气质佳,男175以上,女165以上,25岁的健身房教练的体格。卷卷快乐。呵呵

user avatar

不破不立。

等着吧。

太阳终将升起。

活到那个时候就赢了。

无数中外东西古今的大佬都说过,

也在历史长河中早就证明了,

正义必将胜利,

野蛮,愚昧,落后,封建,一定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唯一有悬疑的,只有谁,如何,以及什么时候。

结局是注定的,结局的表现形式是有多样性的。

只要耐心就好。


你们不要不相信,

你们不能嘴巴里说着996是竭泽而渔,但不相信这是穷途末路吧?

不要觉得我说的是玄学。

当年下岗的人,

是不是等到了2000年开始的腾飞?

黑暗的探索终有一天会结束。

自己不结束,也有客观规律来帮你结束。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您就是阴影本身,那就尴尬了。

===============

如果一定要用科学一点的说法来讲,

就是正义代表的是更高的生产力,能养更多的人,养更多的力量,把更多的人养得更好。

user avatar

这两年将会是最难的两年。

直到今天,疫情还在,新冠病毒的生命力足够顽强,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经济下滑才初见端倪。

但是这还不是最难的,疫情还没完结,俄乌又开始打起来了,经济又得下滑一节,所以未来两年,将会是最难的两年。

经济下滑,企业收益下滑,未来裁员就是摆上来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