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格力除空调外家电都很失败?美的却样样行业前三?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人疑惑的问题。格力,作为空调领域的绝对王者,那一句“掌握核心科技”深入人心,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口碑都达到了顶尖水平。但你说的没错,一旦涉及到空调以外的其他家电品类,格力就仿佛被“空调魔咒”束缚住了,表现平平,甚至可以说是“触碰皆碎”。

反观美的,这家伙就有点“开了挂”的意思,从冰箱、洗衣机、厨房电器到生活小家电,几乎个个都能排进行业前三,而且在很多领域还占据着领先地位。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格力:空调太强,其他领域“被耽误”了?

要说格力为什么在空调之外“水土不服”,首先得从它极度聚焦空调的战略说起。

空调是“亲儿子”,其他是“领养的”?
格力对空调的投入是全方位的,从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到品牌推广,几乎倾其所有。董明珠女士本人就是空调的“代言人”,她的理念和精力高度集中在空调产业上。这种“all in”的策略让格力在空调领域建立起了难以撼动的护城河,比如自研的压缩机、电机等核心部件,以及强大的渠道和售后网络。
但是,当格力尝试进入其他家电领域时,这种“嫡长子”的战略就成了“限制器”。其他家电品类,不像空调那样有那么高的技术壁垒,更多的是在供应链、品牌认知、用户习惯、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竞争。格力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像在空调上那样投入同等程度的资源和精力,也没有形成足够差异化的竞争力。

品牌定位的“锚定效应”:
“格力空调”的品牌形象实在太深入人心了。提到格力,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空调,甚至是“耐用、省电、凉快”的代名词。这种强大的品牌认知,就像一个巨大的“锚”,牢牢地将格力固定在空调的海洋里。
当格力推出冰箱、洗衣机时,消费者很难立刻将它与“专业、领先”这些标签联系起来。在很多非空调品类上,消费者更习惯于选择那些在该领域深耕多年、品牌形象已经非常鲜明的竞争对手。格力想让消费者在冰箱上相信它,就像相信它在空调上一样,这需要一个漫长且极具挑战的品牌重塑过程。

渠道和用户习惯的“迁移成本”:
格力在空调销售上,建立了一套非常成熟且强大的线下渠道体系,这套体系是为了卖空调而生的,它的核心是“体验式销售”和“专业安装售后”。
而冰箱、洗衣机、厨房电器等,虽然也需要线下渠道,但用户购买决策的路径、关注点、对品牌的忠诚度等方面,可能与空调有很大差异。格力能否将这套为“空调”量身定做的渠道,无缝地迁移到其他品类,并让消费者在那里同样买账,是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时候,格力是在尝试用“空调的逻辑”去玩“冰箱的局”,自然会遇到阻碍。

产品策略的“保守”与“跟风”:
在空调领域,格力敢于投入巨资研发核心技术,并且在技术创新上走在前列。但在其他家电领域,格力推出的产品,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良”,而非“开创性地解决用户痛点”。例如,在冰箱、洗衣机领域,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品牌和产品。格力进入时,往往是在已有框架下进行调整,没有拿出颠覆性的产品。
而且,某些品类格力的切入时机也可能不那么理想,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品牌建立期,或者进入时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

人才和组织架构的“惯性”:
一个企业在某个领域的成功,往往会形成一种成功的“惯性”,这种惯性也可能体现在人才结构和组织惯性上。格力在空调领域的专家和管理者,可能在空调的研发、生产、营销上有极深的造诣,但这些能力是否能直接复制到其他家电品类,甚至是成为驱动其他品类成功的关键,就很难说了。企业需要具备跨领域“重新学习”和“建立新能力”的勇气和智慧,这对于一家以空调为核心的企业来说,挑战不小。

美的:多点开花,为何能“样样行”?

与格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的,它就像一个“全能型选手”,在多个家电赛道上都能取得好成绩。这背后,是其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化的战略。

“多品牌+多品类”的组合拳:
美的最核心的战略就是“多品牌”。它不依赖于一个品牌打天下,而是针对不同品类、不同用户群体,推出了多个子品牌。比如,大家电有“美的”(Midea)、“华凌”(Hualing),厨房电器有“美的”(Midea)、“卡士”(CASDON),生活电器有“美的”(Midea)、“小天鹅”(Little Swan,洗衣机),甚至还有高端品牌“COLMO”。
每个品牌都有其清晰的定位和市场目标。例如,“小天鹅”在洗衣机领域就有着深厚的积淀和良好的口碑,美的收购并整合了“小天鹅”,快速补齐了洗衣机板块的短板,并借助美的的渠道和供应链优势,使其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这种“并购+内部孵化”的模式,让美的能够快速获得特定品类的技术、品牌和市场份额。

强大的供应链和规模化优势:
美的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家只做空调的公司,它的业务版图非常广阔。经过多年的发展,美的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极其强大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这种供应链优势,体现在:
规模经济: 巨大的生产规模,可以摊薄固定成本,降低单品成本,让其产品在价格上有竞争力。
零部件协同: 比如,美的的电机、压缩机等零部件,虽然不像格力那样强调“自研到极致”,但其规模化采购和生产,能够保证质量并降低成本,并且可以供应给旗下不同品类的产品,实现内部协同。
研发协同: 核心技术的研发(如智能控制、变频技术等)可以在不同品类间进行复用和迁移。

开放的生态和灵活的组织:
与格力相对集权的“空调中心论”不同,美的的组织架构更加分散和灵活。它更像是众多“事业部”的联合体,每个事业部(或产品线)都有较大的自主权,能够根据自身品类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产品、营销和渠道策略。
这种“开放生态”也体现在其对人才和外部资源的吸收上。美的乐于通过并购和合作,快速引进在特定领域有专长的人才和技术。例如,通过收购库卡(KUKA)机器人,美的在智能制造和工业自动化领域获得了领先优势,这对其所有家电品类的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都起到了提升作用。

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和用户导向:
美的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极高,也更愿意倾听用户声音,快速迭代产品。在产品研发上,美的往往不是一味追求“硬核技术”,而是更注重“用户体验”和“场景化需求”。例如,厨房电器如何更方便、更易用;生活电器如何提升生活品质;智能家居如何实现互联互通。
美的的产品线非常丰富,从基础的电机、控制板,到集成化的解决方案,都能迅速捕捉并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强大的渠道能力和品牌协同:
美的拥有完善且多层次的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国内国际,都布局得非常全面。而且,它能够协同旗下的品牌,在渠道资源上形成互补。例如,在同一个家电卖场,既可以看到“美的”冰箱,也可以看到“小天鹅”洗衣机,甚至还有“COLMO”高端产品,形成一个“品牌矩阵”,提高在渠道中的议价能力和市场覆盖率。

总结一下,格力在空调领域的“专精”战略,成就了其“空调之王”的地位,但也可能限制了它在其他领域的“破圈”。而美的则通过“多品牌、多品类、灵活组织、强大供应链”的战略,构建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抗风险的企业形态,使其在多个家电赛道上都能取得成功。

这就像一个人,格力是“某个领域的学霸”,学业优异,但到了其他领域可能还需要重新适应。而美的则是“全面发展的优等生”,虽然在某些领域可能不是最顶尖的,但整体表现非常均衡,能够适应各种环境。

当然,这也不是说格力就完全放弃了其他家电,它也在努力尝试,只是“跨界”的挑战,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尤其是在面对像美的这样已经深耕多年的“多面手”时。未来,随着家电行业智能化、集成化趋势的发展,格力能否打破“空调魔咒”,还有待观察。而美的,凭借其多元化的优势,或许能继续在多个领域保持领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点倾向性。格力和美的都是家电业卓越的企业。长期来看谁更优秀,有待来日。名列前茅未必具有领先优势。

先说一下格力的问题。

空调市场和其它家电市场,区别很大。和手机市场没有相似性。


最早期的家电市场,分为白电(冰洗空)和黑电(电视音响DVD)以及小家电(微波炉电饭煲热水器)

改革开放后,不同的厂家是单一品类领先。例如海尔冰箱、格力空调、长虹电视、美的小家电等。

逐渐的单一品类领先形成了品牌定位。买冰箱就认海尔,买空调就认格力等等。

接着海尔等家电企业开始跨品类兼并重组,形成了家电集团的概念。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这段竞争里,海尔和美的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海尔一开始高举高打,直接兼并企业。美的则依托珠江三角洲特有的制造业优势,灵活组织代工企业。

而格力则因为种种原因(个人认为是空调业的特殊性以及其高利润率),导致格力错过了家电跨品类的黄金时期。


那么空调行业有什么特殊性呢?

首先是市场容量不一样。冰箱洗衣机主要面对家庭用户,商用市场份额较少。而空调在楼宇、汽车等商用市场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是供应链复杂度不同。空调带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每年4-8月集中销售,整个供应链加班加点。过了8月进入淡季。冰箱洗衣机等只有春节期间是淡季。

最后是产品形态要求不同。冰箱洗衣机的产品类型比空调复杂:冰箱有单门双门三门多门冰柜酒柜等,洗衣机分不同公斤数。家庭用户冰箱洗衣机对设计要求较高,具有一定装饰作用。

由于格力错过了家电跨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导致在对手赢得市场优势取得规模效应后,再发展家电品类,面临的挑战很大。目前看格力在冰箱方面还有一点可能性(和空调都用压缩机),其它品类领先困难。


白电跨品类发展难度较高,白电跨跃黑电难度也很大。大家电(白电黑电统称)跨跃小家电难度也很大。

那么为什么美的可以从小家电跨跃至大家电,并且发展态势很好呢?

关键在于三点:

首先美的所在珠三角地区是中国制造的核心区域。大部分家电制造行业及下游均在珠三角地区。地域优势。

其次美的采用了灵活的挂牌外包生产模式,可以快速整合跨品类制造商。大家都知道中国制造业是冗余的,擅长制造的厂商不擅长品牌推广。

最后美的跨品类发展较早,在竞争中处于先发地位。

但美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比如对外包企业的质量管理力度。


但是可以看到无论是美的还是海尔,在跨越黑电、计算机、手机领域的时候,都遭到了重大挫折。

过去的黑电核心是电视机。电视机的液晶面板是按月变价的,三个月价格能差50%。这和白电的逻辑完全不同。

其次电视机内含的逻辑电路和芯片设计,对于白电企业来说,属于劣势。

计算机已经有了优势厂商,而且计算机需要对接的上下游和白电完全不同。

现在的手机可以类比过去的计算机。传统白电厂家优势在于成本稳定的前提下大规模制造。

手机所需的快速物料和开发能力,都是传统白电厂商所不具备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