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谁给解释一下流形以及流形正则化?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流形”这个概念,还有它在机器学习里头怎么用,也就是“流形正则化”。我会尽量把话说得明白透彻,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把那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说。

流形:想象一下你生活在一个扭曲的世界

首先,咱们得有个概念,什么是流形。别被这个词吓到,其实它就是我们数学家们用来描述“看起来像平坦空间,但实际上可能是弯曲的”的一种方式。

举个例子:

地球表面: 这是最经典的例子。地球是个球体,是个三维空间的曲面。但对于我们生活在上面的人来说,你站在你家门口,感觉周围就是平平的。你坐飞机飞一小段距离,感觉就像在平坦的地面上一样。只有当你飞得很高很高,或者你想描述整个地球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它的弯曲。
一张纸: 一张平整的纸片,在二维平面上,它就是个二维平面。但如果你把它卷起来,或者揉成一团,它就成了一个三维空间里的曲面,这就是一个流形。你能沿着这张纸的表面走,但你不能“穿过”它。

数学上来说,流形就是:

一个空间,在局部看起来就像我们熟悉的欧几里得空间(比如一维的直线,二维的平面,三维的空间),但整体上可能不是平坦的。

更严谨地说,一个流形是在局部上可以被欧几里得空间同胚(homeomorphic)的拓扑空间。同胚是个数学术语,简单理解就是“连续且有连续的逆映射”,就像你把一张橡皮泥捏来捏去,不撕裂、不粘连地变成另一种形状,但它本质上还是那团橡皮泥。

关键点:

局部性: 流形最核心的特点是“局部平坦”。在你观察的那个小范围内,它就像平面一样。
维度: 流形有“维度”。就像我们说一张纸是二维流形,地球表面是二维流形(虽然在三维空间中),而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本身也是一个三维流形。

为什么要引入流形这个概念?

因为很多现实世界的数据,它们并不是随机散布在整个高维空间里的。它们往往隐藏在一个低维的、可能是弯曲的“结构”上。比如:

人脸的各种姿态、表情、光照变化,这些变化虽然在高维像素空间里看似复杂,但它们背后可能只是沿着几个“自由度”(比如头部旋转角度、眼睛睁闭程度)在变化,形成了一个低维的流形。
图像的颜色、形状等特征,也可能遵循某种流形结构。

流形正则化:让模型学会在数据的“弯曲”之道上行走

理解了流形,咱们再来看“流形正则化”。它是一种在机器学习中,用来利用数据自身结构的正则化方法。

首先,什么是“正则化”?

正则化就像是给你的模型加了个“紧箍咒”,目的是防止模型“过拟合”——也就是说,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得太好,以至于它记住了训练数据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包括那些噪音,导致它在没见过的新数据上表现很差。常见的正则化有L1、L2正则化,它们通过惩罚模型参数的大小来达到目的。

那么,流形正则化是怎么回事呢?

流形正则化认为,如果我们的数据点(比如图像、文本特征等)在数据的内在流形上是彼此靠近的,那么它们对应的模型输出(比如分类标签,预测值)也应该是彼此靠近的。

想象一下,数据点就像是散落在地球表面的小房子。如果两栋房子离得很近,都在同一个平坦的区域,那么它们被归类到同一类(比如都是红色房子)的可能性就应该很高。如果它们离得很远,跨越了山丘或者海洋,虽然在纸面上它们看起来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但它们之间的“真实距离”可能就很大了。

流形正则化就是要捕捉这种“近邻相似性”。它通过在损失函数中增加一个惩罚项来实现这一点,这个惩罚项会“惩罚”那些在数据流形上靠近的点,但模型输出却差异很大的情况。

具体怎么做呢?

1. 构建近邻图(Neighborhood Graph):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训练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构建一个图。图的节点就是我们的数据点,边表示它们之间的“邻近”关系。
怎么衡量相似性?最常用的是核函数,比如高斯核:$K(x_i, x_j) = exp(|x_i x_j|^2 / (2sigma^2))$。如果两个数据点$x_i$和$x_j$非常接近,那么它们之间的相似度就很高。
构建图的时候,可以只保留最相似的$k$个邻居(kNN图),或者设置一个阈值,连接相似度高于阈值的所有点。

2. 定义流形正则化项: 这个惩罚项的目标是鼓励在数据空间中靠近的点,在模型输出空间也靠近。
假设我们有一个模型,输入是数据点$x$,输出是$f(x)$(比如一个预测值或分类的得分)。
流形正则化项通常长这样:$sum_{i,j} w_{ij} |f(x_i) f(x_j)|^2$
这里,$w_{ij}$是图中的权重,反映了$x_i$和$x_j$的相似度(由核函数得到)。如果$w_{ij}$很大,说明$x_i$和$x_j$在数据流形上很近。
$|f(x_i) f(x_j)|^2$衡量的是模型在两个数据点上的输出差异。
这个项的意思是:如果$x_i$和$x_j$很近($w_{ij}$大),但它们的模型输出$f(x_i)$和$f(x_j)$却差别很大,那么这个惩罚项就会很大,模型就会受到惩罚。反之,如果它们近但输出也接近,这个项就小。

3. 加入到总损失函数: 将这个流形正则化项加入到我们原有的模型损失函数中,并乘以一个正则化系数 $lambda$:
$L_{total}(W) = L_{data}(W) + lambda sum_{i,j} w_{ij} |f(x_i) f(x_j)|^2$
$L_{data}(W)$是我们一般的损失函数,比如均方误差或交叉熵。
$lambda$控制着流形正则化项的强度。

流形正则化的作用和好处:

利用数据的局部结构: 它不只是看单个数据点,而是利用了数据点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隐藏在数据的内在流形上的。
提高泛化能力: 通过鼓励相似的数据点有相似的输出,可以帮助模型学习到更鲁棒、更不易过拟合的特征。即使训练数据中有些噪音,但如果噪音不改变数据点的“邻近性”,模型也更容易忽略它。
降维和特征学习: 有些流形学习算法(比如Isomap, LLE)本身就是用来发现数据的低维流形结构的。流形正则化可以看作是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隐式地利用了这种流形结构。
半监督学习中的应用: 流形正则化在半监督学习中特别有用。即使只有少数带标签的数据,但如果很多未标记的数据点在流形上彼此靠近,流形正则化也能将这种“平滑性”传播到标记样本上,从而更好地利用未标记数据。

举个例子说明:

假设我们有一批图片,记录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光照下的照片。这些照片在高维像素空间里可能差异很大。

不使用流形正则化: 模型可能需要学习很多复杂的特征来区分不同光照下的同一张脸。
使用流形正则化: 模型会发现,在数据流形上,这张脸在稍微软化光照的照片和稍硬化光照的照片是“近邻”。因此,流形正则化会鼓励模型在这两张照片上的输出是相似的。这样,模型就更容易学会“忽略光照变化”,专注于人脸本身的特征,从而提高识别准确率。

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如何选择邻居和权重 ($w_{ij}$): 这通常需要调参,选择合适的邻居数量($k$)或者核函数的参数($sigma$)。这会影响到我们对“近邻”的定义,也影响最终结果。
计算复杂度: 构建近邻图可能需要计算所有数据点对之间的相似度,如果数据量很大,这可能会成为一个计算瓶颈。
流形的假设是否成立: 流形正则化是基于“近邻相似性”这个假设。如果数据本身并不遵循这个假设(比如数据是完全随机散布的),那么流形正则化可能就效果不佳。

总结一下:

流形是数学中用来描述“局部平坦但整体可能弯曲”的空间概念。而流形正则化,则是将这个思想巧妙地应用到机器学习中,通过在模型损失函数中加入一项惩罚,来鼓励在数据内在流形上相近的点,在模型输出上也相近。它本质上是利用了数据的“平滑性”或者“局部结构”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尤其在半监督学习和处理具有复杂内在结构的复杂数据时,表现出了强大的威力。

希望我这样解释能让你对流形和流形正则化有一个更直观的理解!这就像是在教模型一个道理:看到相似的东西,就要给出相似的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你标签有『机器学习』,那看来是问机器学习中的流形。

机器学习中的流形借用了数学中流形的概念,当机器学习并不真的去研究拓扑。更多的时候,机器学习中的流形是指数据分布在高维空间中的一个低维度的流形上面,意思就是数据本质上不是高维度的(所以处理起来不会像真正的高维数据一样困难)。如图:

数据看似分布在一个三维空间中,而实际上则是分布在一个卷曲的二维平面上,也就是数据的真实分布其实只有二维。直接在原始数据的高维空间中采用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回归方法,往往会面对高维度带来的模型高复杂度问题,导致模型的泛化能力下降,所以如果能够讲数据合理得展开在低维空间中,那么能够大大简化模型复杂度。

很多真实数据都具备类似的性质,比如:同一张正面人脸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图像集。

流形的概念很早就被引入到机器学习中,大量的降维方法都尝试从高维空间中复原出低维数据(也就是把上面这种三维卷曲摊开,放在二维平面上),包括PCA(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LLE(Locally Linear Embedding)、MDS(Multidimensional Scaling)、Isomap、KPCA等。

回到问题中来,『流形正则化』其实就是在机器学习问题中的正则化项中加入和流形相关的项,利用数据中的几何结构,起到半监督的作用,比如:两个样本在流形中距离相近,那么他们的label也应该一样或相似。

参考paper: Manifold Regularization: A Geometric Framework for Learning from Labeled and Unlabeled Examples

一个一般的机器学习有监督优化问题可以形式化成这样(式子都来自于上面的参考):

其中第一项是经验误差,第二项是正则化项(RKHS表示),而加入了流形正则化的优化问题可以形式化成:

其实就是多了最后一项,作用是约束 f 的输出使得输出的y符合样本x的分布所代表的几何结构。约束 f 输出的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比如常见的graph regularization:

其中 W_ij 表示i和j两个样本之间在流形上的近似度。

更加详细的细节(推导、解释以及这种优化目标对应的representor theorem的扩展)都在参考paper中。

应用中这么几个作用:

1. 利用样本的空间分布信息

2. 给有监督模型加流形正则化,可以尽可能多得利用无监督的数据,使得模型转化为半监督模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