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前排很多答案都是这个逻辑:
我抽你一个耳光,把你衣服扯烂,而你很开心地回复我”从你扯烂我这件衣服的这件事上释放出这么一个信号,那就是我的衣服要换了,这真是大快人心!因为我本来就嫌这件衣服难看,这下就有理由换新衣服了,哈哈哈哈!”
我问你对我撕你衣服这件事怎么看,你说你很不喜欢这件衣服。
我问你对我撕你衣服这件事怎么看,你说你很不喜欢这件衣服。
我问你对我撕你衣服这件事怎么看,你说你很不喜欢这件衣服。
我,动手,撕你衣服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变成请你谈谈对你自己这件衣服的理解的?
把这个例子再看三遍,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我撕你衣服,你告诉我你很开心,因为你本来就不喜欢这件衣服。这么说来,其实只要你主观上不满意这件衣服,我撕你衣服就是对的是吧?
那我来你家里帮你处理一下你家里不要的东西可以吧?反正你不要嘛,我当你面砸碎,你会告诉我你很开心吗?
你不愿意溯及源头我可以理解,人没有义务去当英雄,不愿意说话,不敢说话,你可以不出声。但至少不要把自己变成阿q可以吗
不要等到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只为舔一口奶头乐的日子来临的那天,才怀念起当年自己作天作地的丑相。我们每个人都对明天有责任。
恰这种短命饭有什么意思呢?
关于饭圈文化的事儿,之前回答过
吴亦凡事件是否标志着「三观跟着五官走」的初代流量时代结束了?
在这个问题下面,我想谈的是:只要“渴望抱团”想法存在,国家层面该怎么办。
从性质来说,我并不觉得饭圈这几年的表现跟10年前、20年前娱乐圈追星有啥区别,无非是技术手段更加先进罢了。
由于人类几万年进化、自然淘汰的长期作用,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都不可避免存在这些特征:
害怕孤独、热衷抱团、喜欢从众。
这三点决定了人类能够进化到今天成为地球主宰,当然不能说是缺点。
可如果放在过去,哪怕是20年前,大多数人的生活圈还是以家庭为主,生活圈子非常有限,除了旅游出差,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长期离开家乡。
那时候不太容易出现孤独烦恼,毕竟有许多亲朋好友供自己抱团。
加之大家生活圈子差不多,因此思想观念也不会有过于明显的差异。
可现在,随着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时代到来,人口流动变得越来越快,加之无法逆转的少子化现象,造成的结果就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个体身份生活在一个远离集体的空间,并且自己认同的理念开始与本该最为亲近的亲朋好友发生极大撕裂。
过去那种全国人民都看《还珠格格》,全国人民都在讨论911,全国人民都为了一个热点吃瓜的情况,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其结果,就是现代人会愈发感觉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孤独,找不到能够交心的对象。
由于网络空间提供了寻找“志同道合者”的平台,并且因为如今的算法、大数据等机制,会形成一个个虽然规模远不如20年前、但凝聚力更加强大的“圈子”。
比如说,喜欢吴亦凡的圈子,亦或者沉迷偶像养成这一圈子。
对个体而言,吴亦凡或者偶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这个符号,TA可以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化解现实当中的孤独。
即便要因此花费大量的钱,例如说买一堆牛奶只为了抽奖,但这些行为在他们眼中就是一种表现出团结、可以在集体中抛弃自我意识、享受抱团美好的必要投入。
在网上当自来水控评、负责黑公关活动,其重要性远比现实中的每一件事。
毕竟现实只不过是提供一种让他们活着的物质基础罢了。
如此一来,当吴亦凡倒下之后,很多粉丝看起来极其冲动的表现,未必是心疼吴先生,而是害怕一旦这个圈子瓦解……
自己又将回到孤身一人的状态。
所以有了开头疑问:如果说这种需求始终存在,那么仅仅只是打击一两个行业,是否能够治本?
所谓“加强对粉丝群体正向引导”,可粉丝们需要的就是不理性抱团,岂不是因果倒置?
对此,前阵子国家出台健身计划,从某种意义上算是寻找一种新的思路,看能否将困在网上的孤独者拉回到现实中来,利用“运动”这个契机让大家重新找到团结的感觉。
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带动体育产业规模达5万亿,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效果肯定会有,但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质变。这既体现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中美对立气氛严重的情况下,很难允许普通人有大把时间去户外运动。
也体现在疫情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大家就只能闭门宅家的客观事实——除了上网,人们找不到其他群体娱乐方式。
比如昨天晚上,我们这块儿突然要求大中小学全部停止线下的活动:
这还让年轻人如何在现实里接触呢?
考虑到国外拉跨跟新冠强势进化的双重打击,我个人根本看不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
也因此,国家有必要认真考虑:在大家未来多年只能将空余时间用在网上的情况下,怎么去用其他方式替代资本炒作出来的饭圈、偶像养成或者氪金游戏?
这个问题不考虑清楚,那资本最多只会潜伏很短时间,然后改头换面重新出场,用别的形式吸引大家去抱团取暖,等发展到一定规模又需要国家下大力气治理,恶性循环。
从NBA到手机圈,从奥运会到“哪个平台优秀,哪个平台是粪坑”,需求存在,抱团永不消逝。
我没有大智慧,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至少现阶段……
主流媒体不要再用资本那套玩法,饭圈那种逻辑,去自己打造“偶像养成”了吧!
“偶像养成”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是资本逐利对人的一种异化表现。
在没有手机和互联网前,一个人要想被称之为偶像,必然是其背后有着过硬的作品,大众通过作品渐渐对作品背后的人感兴趣,像迈克尔·杰克逊、王志文、周杰伦等,他们是有实打实的作品在的。
之后他们火了才会有各种广告找上门来,影响力和资本联姻,互相变现实现双赢。
资本不这么看待这个问题,资本逐利的天性会觉得这个过程太慢了,能不能直接跳过作品这一步,直接攫取影响力变现?
还别说,真的有这么一条终南捷径,就是靠颜值——这个受众最广最不需要脑子的东西。
找几个长得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稍微训练训练,参加综艺,出演几部电影,演技咋样暂且不论,拿钱砸曝光度和知名度,跟流水线生产一样,一个流量明星就这样诞生了。
偶像不应当成为一种职业,它应该是一个人实力到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偶像也是养成不了的,抛开作品谈影响力,犹如无萍之根,太肤浅了,都是扯淡。
容颜都会老去,唯有作品永存。说的大点儿,为啥我国迟迟出不了国际巨星?(此处没有战术后仰)
如果以前是因为综合国力还未上来,那现在的时势也该造出英雄了吧?
希望有一天当我们根国际友人门闲扯淡时,也能吹吹我国某位艺人高质高量的艺术作品。
都是《大碗宽面》那可真是盖了帽儿了。
一帮没前圈的两旁世人对着他们根本不了解的事物猛喷。
顺便吹捧走板社英明神武。
真是好笑。
总而言之,结社是必须要“早该管管的”,自发结社必须禁止。
一群马铃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