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克格勃有能力暗杀托洛茨基,为什么不顺带干掉克伦斯基呢?

回答
这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涉及到克格勃(或者说,更准确地说是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情报机构)的战略选择和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克格勃暗杀托洛茨基固然可能,但暗杀克伦斯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其难度、必要性和政治考量都截然不同。

我们得先把时间线和背景捋清楚。

托洛茨基:一个需要被“清除”的敌人

列夫·托洛茨基,曾是十月革命的伟大领导人之一,红军的缔造者,但后来因为与斯大林的权力斗争而彻底失势,并被流放。他不仅是斯大林在党内政治斗争中的主要对手,更是斯大林眼中“世界革命”理论的延续者,一个潜在的“替代性”领袖。

意识形态上的威胁: 托洛茨基在国外继续进行反斯大林宣传,吸引了不少左翼人士,他的言论对斯大林巩固其在苏联国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绝对领导地位构成了持续的威胁。他代表着一种“非斯大林化”的可能性,这在斯大林看来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政治上的象征: 即使被流放,托洛茨基依然是“旧布尔什维克”和反对斯大林政策的符号。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斯大林合法性的一种挑战。
克格勃(NKVD)的角色: 当时苏联的情报和镇压机构,如契卡、GPU,最终演变为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清除党内外的一切反对派和潜在威胁。暗杀托洛茨基,是斯大林“清扫”其政治对手名单上的重要一环,旨在彻底消除任何可能挑战他统治的外部因素。

暗杀托洛茨基的“能力”与“可行性”:

克格勃(NKVD)确实有能力执行这样的暗杀。这种能力体现在:

1. 情报网络: NKVD拥有遍布全球的特工网络,能够收集目标的情报,了解其行踪、住所、生活习惯等。
2. 专业技能: 他们训练有素的特工掌握了包括潜入、跟踪、下毒、枪击等多种暗杀技能。
3. 资源调动: NKVD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能够调动大量资源,包括资金、武器、交通工具,甚至可以秘密调动人员进行跨国行动。
4. 残酷和无情: NKVD以其冷酷无情和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著称。为了铲除托洛茨基,他们策划了多次行动,最终在1940年由特工拉蒙·梅尔卡德在墨西哥成功将托洛茨基杀死。

那么,为什么不顺带干掉克伦斯基呢?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虽然听起来“顺手”,但暗杀克伦斯基在当时的政治逻辑和实际操作上,与暗杀托洛茨基有着天壤之别。

1. 克伦斯基的政治地位:
早已失去权力: 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是俄国临时政府的领导人。他在1917年十月革命中被布尔什维克推翻,并逃离俄国。到斯大林时代,克伦斯基只是一个流亡在外的、早已失去政治影响力的前政治人物。他没有军队,没有党派,没有群众基础,甚至在流亡者群体中也很少有人真正追随他。
构不成实质威胁: 与托洛茨基不同,克伦斯基并没有构成任何直接的、现实的政治或意识形态威胁。他无法组织反苏力量,无法动员群众,他的言论即便再激烈,也只是流亡者圈子里的回响,难以触及苏联境内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

2. 暗杀克伦斯基的“必要性”:
性价比极低: 对斯大林和NKVD来说,暗杀克伦斯基在政治上毫无收益。花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干掉一个政治上的“死人”,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相比之下,消灭托洛茨基,则是要剪除一个潜在的、活着的政治对手。
潜在的负面影响: 即使克伦斯基已经没有政治影响力,他毕竟是“二月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代表着一段历史。如果NKVD去暗杀他,反而可能在国际上引起一些对苏联政权(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同情俄国革命但对斯大林警惕的人)的负面观感,虽然这种观感可能不至于非常强烈,但对于一个需要维持国际形象(哪怕是扭曲的形象)的政权来说,不必要的风险是不想冒的。

3. 克伦斯基的“易于管理”:
孤立无援: 克伦斯基在西方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他受到一定的媒体关注,也偶尔会发表一些评论,但这都是在西方社会的框架内。他没有像托洛茨基那样,在某些左翼圈子里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行动不便: 他的行踪相对固定,而且 NKVD 并不需要冒着被暴露的风险去冒险暗杀他。如果他真的有一天变得“碍事”,NKVD 永远有其他“更方便”的手段,比如通过收买、利用他身边的亲友、或者制造让他“消失”的意外,但这些都比一场“刺杀行动”更隐秘,也更“划算”。

4. 战略重点不同:
托洛茨基是“内部威胁外部化”: 斯大林需要清除所有潜在的内部对手,而托洛茨基虽然被流放,但他的影响力依然是斯大林试图“外部化”并加以消灭的。
克伦斯基是“外部过时化”: 克伦斯基更像是“历史遗留问题”,他已经被时代和革命浪潮彻底抛弃,他需要的不是被暗杀,而是被遗忘。NKVD 的精力需要集中在应对当前的、真正的威胁上。

总结一下:

暗杀托洛茨基,是斯大林为了巩固其在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绝对领导地位,而采取的政治清洗行动的延伸,目标是消灭一个具有现实威胁和政治象征意义的对手。NKVD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精心策划了多年的行动。

而克伦斯基,在十月革命后就失去了政治舞台,沦为流亡者,对斯大林政权而言,他不仅没有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反而是一个政治上的“死人”,对其采取暗杀行动,在政治上毫无意义,性价比极低,甚至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NKVD的资源和精力,需要用在更关键的地方,比如继续清除国内的“潜在敌人”,或者在国际上进行颠覆和渗透,而不是去“清理”一个早已不被任何人重视的旧政权残余。

所以,不是“不顺带”,而是“没必要”和“没收益”。克格勃(NKVD)是国家机器,其行动都是基于政治考量和战略需求,而不是一时兴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因为克伦斯基去对了国家:

早在斯大林时代,苏联和美国情报机关之间就达成了一项君子协定,被称为Moscow Rules(莫斯科规则),即美苏两国不得对对方的间谍实施暴力袭击,不得制造对方国家的伪钞,不得在对方领土上搞刺杀(包括叛逃者)等:

后来俄罗斯也继承了苏联与美国之间的这一游戏规则。

所以,俄罗斯特工在英国刺杀过变节特工,在德国刺杀过车臣叛军领袖,却从来没有在美国领土上搞过刺杀:



前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上校Aleksandr Poteyev揭露了10名长期潜伏在美国的俄罗斯间谍,之后在2010年叛逃到了美国:

他现在仍然在美国安然无恙,而且他也不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因为作为深谙美俄间谍活动的专家,他知道俄罗斯肯定不敢破坏莫斯科规则:

user avatar

首先,当时没有克格勃。

另外,很无耻的一点说,为了弥补消除联共内部斗争,也是需要解决托洛茨基的。

根据现在的解密材料,反而说明了境外势力真的有。而大清洗这种妄图通过解决境内外势力勾结的方法,来处理路线问题是行不通的。

于是,直接解决境外势力反而成了高性价比的选择。


但,解决人容易,解决问题难。

联共的路线问题从列宁时代开始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在斯大林时代结束后,玉米帝与勋章帝干脆放弃治疗……所以最后有些问题带有必然性也是很正常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