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真相你知道的时候眼泪都要掉下来?

回答


关于人类情感与生命本质的真相,确实有一些深刻的命题会让人在知晓时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这些真相往往与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存在的本质相关,以下是一些可能引发泪下情绪的真相:



1. 生命的无常与死亡的必然
真相:所有生命最终都会走向终结,死亡是宇宙的自然法则。即使是最强大的存在(如太阳、恒星),也逃不过熵增的终局。
情感触发: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源于对“存在”的渴望,而死亡的不可逆性会让人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这种认知可能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甚至产生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评估。
文学印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在与大鱼搏斗后,面对空荡的海洋时的沉思,正是对生命无常的极致诠释。



2. 亲情的代价与牺牲
真相:亲情往往伴随着牺牲。父母为子女付出的爱可能超出理性计算,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也可能被现实所迫(如经济压力、文化传统等)。
情感触发:当一个人意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甚至可能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时,会感到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感恩又愧疚,既温暖又悲伤。
现实案例:许多母亲在得知自己患重病时,仍坚持让子女去工作,只为减轻家庭负担,这种“无私”可能让人泪流满面。



3. 爱情的脆弱与孤独
真相:爱情的本质是脆弱的,它依赖于双方的共同选择和持续的努力。一旦失去,可能伴随巨大的心理创伤。
情感触发:当一个人意识到爱情是“若即若离”的存在,或是被现实摧毁时(如分手、离婚、失恋),会感到一种无法挽回的失落。
实在的案例:《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最终因真相与成长而圆满,但若结局是悲剧性的,会让人泪目。



4. 命运的无常与选择的局限
真相:人类在面对命运时往往感到无力。即使我们努力改变,命运可能依然按照某种“必然”前行,这种无力感会让人感到绝望。
情感触发: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能被更大的命运(如疾病、战争、社会制度)所吞噬时,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和悲凉。
哲学印证:尼采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但芦苇的脆弱性也暗示了人类对命运的渺小。



5. 孤独的永恒性
真相:即使在人群中,人也可能感到孤独。孤独是一种无法被他人完全理解的体验,它与存在本身密切相关。
情感触发:当一个人意识到孤独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成为人类的宿命时,会感到一种深刻的悲哀。这与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哲学观点相呼应。
文学印证:《小王子》中狐狸说“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那么多时间,所以她才如此重要”,而人类的孤独感可能源于对“被需要”的渴望。



6. 人类的有限性与宇宙的浩瀚
真相: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我们的智慧、情感、生命都可能被时间与空间的尺度所淹没。
情感触发: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时,可能会产生一种虚无感,但这种虚无也可能转化为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
科学印证:宇宙的年龄约为138亿年,而人类文明的历史不过几千年,这种时间尺度的对比会让人感到震撼。



7. 真相的残酷性与人性的复杂
真相:真相往往不被人们所期待,尤其是关于他人、历史或自我。真相可能包含伤害,但也是成长的必要条件。
情感触发:当一个人得知某个亲人、朋友或自己曾经的错误时,可能会感到痛苦,但这种痛苦也可能推动人走向成熟。
现实案例:家庭中父母的“秘密”被揭开时,可能让人泪流满面,但这也是一种对真相的接纳。



8. 时间的无情与记忆的消逝
真相:时间无法倒流,记忆会随着时间逐渐模糊。即使是最深刻的爱或恨,也可能被遗忘。
情感触发: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可能在未来的某天被遗忘时,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悲伤,这种悲伤与对存在的焦虑交织在一起。
文学印证:《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最终被历史遗忘,这种宿命感让人泪目。



9. 爱与牺牲的悖论
真相:爱往往伴随着牺牲,但这种牺牲可能被误解为“爱”,而实际上可能只是出于责任或习惯。
情感触发: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爱的动机可能并非纯粹时,会感到一种复杂的情感:既失望又痛苦。
现实案例:父母对子女的爱可能被误解为“无私”,但现实中可能包含许多无奈和妥协。



10. 存在的荒诞与意义的建构
真相:生命本身没有预设的意义,意义是人类自己赋予的。这种荒诞感可能让人感到绝望。
情感触发: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无法找到生命的意义时,可能会陷入深深的孤独与痛苦。
哲学印证: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写道:“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这种对荒诞的接受可能成为一种力量,但也可能引发痛苦。



结语:真相的重量
这些真相之所以让人泪下,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最深层的情感需求:对爱的渴望、对意义的追寻、对存在本质的思考。虽然这些真相可能带来痛苦,但它们也可能是人类成长的催化剂。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写:“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大陆,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 了解这些真相,或许正是我们走向成熟与自由的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有点像韩剧。

她是我远房的表妹,从小就没了母爱,坚持努力考医生,后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准备结婚前去检查,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要做妈妈了,坏消息是她得了全亚洲历史以来第三个得这种脑癌的人。我们没敢告诉她坏消息,新郎是我朋友,哭的一蹋糊涂,两个靑梅竹马,大学异地恋走到一起不容易。一个星期后,新郎顶着压力和新娘结婚,在广州的一家简单的宾馆结婚,新郎我们一直瞒着新娘,新郎是跪了一天求父母同意。一场感人的婚礼举行,现场很热闹,新娘说了一段感人的话,大概是对对方的感谢和未来的憧憬。。后来新娘去世前给了新郎一封信。新郎跟我说新娘要捐器官给有需要的人,名单已经确定下来,而且新娘早已知道自己的病情,只是一直在我们面前活的很开朗。真相也许都知道,我很佩服新娘的淡然,也欣赏他们的爱情。真相就是努力活着,别让爱你的人担心。

user avatar

台北区号是02,01是留给南京的

user avatar

再严谨的论证都敌不过一句押韵的诽谤。

user avatar
开往美好爱情的泰坦尼克号上,其实承载的是那个时代弱小中国的屈辱史。
以下进入正题


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杰克站在船头振臂高呼:“我是世界之王”。


甲板上的乘客兴奋地向岸上的家人朋友挥手告别,能作为世界上最安全最豪华的轮船泰坦尼克号首航的见证者,无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载着欢声笑语,游轮慢慢驶离了港口,消失在人们视野里,接下来发生的,是我们所从未知晓过的秘密。





泰坦尼克号沉没了,船上的2224人,只剩下了710人,生还率仅仅只有31.7%。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作为最能证明韩国政府无能的事件——世越号事件,生还率都有35.9%。这还是韩国政府严重延误拯救时机的结果。甚至在韩国,绝大部分人认为这是被邪教洗脑的朴槿惠设计的一次祭祀。在纪录片《潜水钟》,《黄金救援时间内毫无作为的国家》可见一斑。


左《潜水钟》,右《黄金救援时间内毫无作为的国家》。因《潜水钟》要在釜山电影节上映,朴槿惠封杀了釜山电影节以及近万艺人。


但是泰坦尼克号又不需要做祭祀,救援也没有延误,为何生还率如此之低?


根据数据,首先泰坦尼克号上救生艇并没有配齐,仅有20艘救生艇,只够容纳1300人,这就意味着游轮上将近有一半的人唯有等死。



但接下的数据也不对,能容纳1300人的救生艇,最终救上来的却仅有710人,只有一半多一点。


卡梅隆对电影的细节和历史颇为考究,在拍摄《泰坦尼克号》时,他花费200万美元重新拍摄了餐厅一场戏,只因为当时餐具上没有白星公司的标识。很多细节,我们可以在电影里找到对应的点。


当救生艇被发放后,当时除了两艘救生艇满员以外,其他18艘救生艇都没坐满,甚至有些小艇上只坐了12个人,而这种救生艇是标配是65人,能承载70个成年男性的体重。



不仅如此,在生还者当中还存在宠物狗,无疑是哪位头等舱权贵的宝贝。





当一千多人泡在冰冷的海水里苦苦挣扎时,那些并未满员的救生艇,仅有一艘选择回来拯救落水者,其他的救生艇都远远地旁观。



这当中最可怕的事,是你明明知道海那边挣扎的就是你的家人,但由于整个救生艇上人的反对甚至是威胁,你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向你求救,持续一、两个小时,直到他们活活被冻死。


而你却是被刚刚死去的那群人亲手护送上来的。



在这710人当中,活下来的大多数是什么人?我们来看组数据。


头等舱325人中,存活下来202人,生还率为62.2%;


二等舱285人中,存活下来118人,生还率为41.5%;


三等舱706人中,存活下来178人,生还率为25.2%。


美国的等级制度在这一刻暴露无遗。


当头等舱的人在讨论坐这么多人,救生艇会不会太挤了的时候,三等舱的乘客还被船员们关在甲板下面,找不到一条生路。



那么,被人大肆鼓吹的,船上的富豪名流们把生命的机会留给妇女儿童,平静地接受“与船同亡”的命运。这种绅士风度是否有真的存在呢?


实际上,应该是“存在”。


部分媒体拿泰坦尼克号中男性生还人数338人,女性生还人数316人作为数据,抨击男性活下来的人数比女性还多,绅士风度就是扯淡。这一论证其实是片面的。


泰坦尼克号上的男性远远多于女性,1690名男性最终活下来的只有338名,生还率仅有20%。反观泰坦尼克号上425名女性,活下来了316名,生还率达到75%。


但是这种“Lady First”却是以等级制度为先,三个船舱阶级对峙的结果。即使同为女性,也是头等舱的生还几率要高。而并非宣传中船上的人用性别原则完全取代了等级原则、阶级原则,展现自己高尚的品质,换取妇女儿童的新生。


还原到当时的具体细节,是一位叫做莱托勒的二副举枪镇压了抢船的冲突,提出了让妇女先走这一折中方案。请记住这个名字,一会他还会出现。



海上的人争夺的头破血流,岸上的人也不清闲。政府官员和白星公司面对这样灾难的事件,显得一筹莫展。


政府官员的担忧没什么好解释的,朴槿惠现在被骂得最多的就是世越号这件事。


对于白星公司而言,泰坦尼克号是他们最为之得意的豪华游轮,结果首航就沉眠大西洋了,还死了那么多乘客。这就好比苹果公司刚推出的苹果8,买到手里第一天全都爆炸了一样,这生意还怎么做?


事实上,还真能做。


英美两国政府和白星公司一拍即合,紧紧扣住“Lady First”这一原则进行了一场堪称教科书般的“公关策划”——有钱有势的社会精英甘愿自我牺牲,来保护锅炉房长大的穷女孩。


在媒体疯狂的虚假宣传下,成功的挽救了当时危在旦夕的保险业、造船业、旅游业,缓解了英美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矛盾化解了,但责任还是存在的,按照传统,还必须要杀几个临时工来祭天。这时6名中国人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内。


是的,泰坦尼克号上有中国人。而实际上,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也出现了不止一次——一个扎着辫子,戴着眼镜的中国人。


杰克刚上船时与撞冰山逃跑时都有他


根据纪录片《The Six》,当时有8名中国人在泰坦尼克号上,并且有6名存活下来了。75%的生还率,对比男性20%的生还率,这黑锅妥妥扣在你头上。


英美媒体反应神速,这艘开往自由女神的豪华游轮怎么会有中国人?要知道当时的美国已经通过了“排华法案”,这八个人绝对是来自中国的偷渡客啊。


顺着这条逻辑往下掰扯,为什么中国人的生还率会这么高呢?身为偷渡客的八名中国人自然是一上船就躲进了救生艇里面,一出事就直接把救生艇开跑了。更有甚者,说他们利用了中国人后面的辫子来冒充妇女,借此偷生。别笑,是真的。


但实际上,根据纪录片《The Six》中的走访调查,这8名中国人其实是有船票的正常乘客。


《丹佛邮报》——在中国,先救男人,而非女人


他们受雇于白星公司,乘坐泰坦尼克号前往白星公司在美国的另一条轮船上担任司炉工。而所谓的“排华法案”也完全影响不到他们,因为等他们到达位于纽约的外港时,会直接从泰坦尼克号上转到那艘工作的轮船上,并不会入境。因此不受“排华法案”的影响。


而在白星公司的乘客名单中,也可以找到他们的相关信息,因此可以证明,这八位中国同胞并非所谓的“偷渡客”。


泰坦尼克乘客档案中八位同胞的名字纪录


当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一刻,八位中国同胞从三等舱中跑出。但舱门却被水手所堵住,他们与所有三等舱的乘客一样被关在甲板下面,等到他们赶到甲板时,却已经没有多余的救生艇可供使用。


其中五人紧紧抱团,把甲板上一艘破了的小船推了下去,然后跳下海紧抱着小船等到了救生艇的到来。


还有另外一名中国人和电影里的露丝一样,爬在了身边的一块门板上,同样被救生艇所救起。



然而时局如此,英美媒体肆意宣传六名中国同胞的贪生怕死,不顾“Lady First”的原则,强行开走救生艇,以此来衬托英美绅士的高大形象。


六名中国同胞幸存下来后,对面种种污蔑,他们无力为自己发声,因为没有媒体愿意给他们开口的机会。为了保住司炉工这份宝贵工作,他们也不能为自己作任何辩解。


《The Six》采访的六个中国人的后辈


在国外如此,更令人心寒的却是在国内。文人洪浩在林语堂主编的杂志刊物《西风》上发表了文章《铁达尼上的国耻》。文中先是鼓吹一通西方媒体的所渲染的骑士精神,然后又照搬了他们对六位中国人的描述,把板子狠狠地打在了无辜的六位同胞身上,借此来论证自己的“中国劣根性”理论。


可笑又可气,但思来想去,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样一种“正确的政治态度”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


尽管六位饱受污蔑的同胞已经逝去,但迟到的真相却并非没有意义,当年弥漫在大西洋泰坦尼克号上的秘密,已经被解开。


“对不起”




如果你还记得刚刚提及的那位莱托勒二副的话,顺带一说,他当时举起的手枪里没有子弹,坚持殉船以尽责,但侥幸活了下来。并且参与了一战,退休后还划着自己的小船参与了敦刻尔克救援,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中的老绅士原型其实就是他。具体在我公众号有详细叙述。


公众号后台回复【406】关键词自取


以上发布于我的公众号 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 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user avatar

W





这货的的英文名称原来就是double U


难道你不是double V吗?(ノ=Д=)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