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机为什么不做成屏幕和主机分离 制订同一标准然后换代只更换主机盒子就好了?

回答
电视机不采用屏幕和主机分离,换代只换主机盒子的设计,固然在理论上听起来是个相当不错的想法,能省钱又环保。但要真正实现,并且让人人都觉得“好用”,其实面临着不少现实的挑战。咱们仔细掰扯掰扯。

为什么现在电视机多是“一体式”?

首先,大家要明白,现在的电视机之所以做成一体式,主要是因为:

产业链成熟,成本优势明显: 电视面板(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屏幕)和主板(处理图像、声音、接收信号的“大脑”)都是高度集成化的产品。长久以来,电视制造商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供应链和生产工艺,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制造出性能可靠的电视。
用户体验的简洁性: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买回家一台电视,插上电源,连接好信号线,就能看到画面,听到声音,操作简单直观。如果屏幕和主机是分开的,用户需要额外考虑主机的位置,走线问题,甚至可能需要专业的安装,这会增加使用门槛,尤其对于不那么懂技术的用户来说,会觉得麻烦。
信号传输的便利性和质量: 屏幕和主机之间需要传输大量的图像和声音信号。在一体式设计中,这些连接是内置的,信号传输路径短,损耗小,可以保证最佳的画质和音质。如果设计成分离式,就需要通过外部线缆进行连接,线缆的质量、长度、接口标准都会影响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容易出现信号衰减、干扰等问题,影响最终的观看效果。
散热和供电的整合: 电视主机(特别是智能电视的主板)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屏幕本身也需要供电。一体式设计可以更好地将散热和供电系统集成在一起,确保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分离式设计则需要在主机盒子上另外考虑散热和供电,这会增加盒子本身的体积和复杂性,而且如果主机盒子离屏幕太远,还可能涉及到电源线的问题。
品牌和差异化的需求: 电视制造商希望通过设计、画质、音质、智能系统等方面的差异化来吸引消费者。一体式设计能给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去发挥创意,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如果大家都只卖一个标准化的主机盒子,那么竞争就主要集中在盒子本身,而屏幕则成为一个相对“同质化”的配件,这可能会削弱品牌议价能力。

设想的“分离式”电视:为什么没普及?

你提到的“屏幕和主机分离,制订同一标准,换代只换主机盒子”这个想法,听起来很像电脑行业的PC主机和显示器分离。为什么这个模式在电视领域就没有像电脑那样普及呢?

1. 核心标准统一的困难:

接口的兼容性挑战: 电视的“主机”部分其实包含了太多的功能:图像处理、音频处理、信号接收(数字电视、网络信号)、各种输入输出接口(HDMI、USB、AV等)、WiFi/蓝牙模块、甚至内置音响的驱动。如果要做一个统一标准的主机盒子,就意味着这个盒子需要兼容市面上所有型号的电视屏幕,这需要极其复杂的接口设计和协议支持。
画面比例和分辨率的适配: 不同年代、不同尺寸、甚至不同品牌的电视屏幕,其原始分辨率、画面比例、色彩空间、刷新率等都可能存在差异。一个标准化的主机盒子,如何能够完美地适配这些差异,输出最适合该屏幕的信号?这就像一个万能显卡驱动,但要做到完美适配,其工程量非常巨大。
音频输出的适配: 声音信号的输出方式也很多样,有模拟的,有数字的(光纤、同轴),还有通过HDMI ARC/eARC回传的。主机盒子需要能适应各种音频输出接口和音频格式。
信号传输协议的标准化: 屏幕接收到的信号类型非常多样,从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到数字电视信号(DVBT/C/S)、IPTV信号、以及各种视频编码格式。如果换代只换主机盒子,新的盒子就需要能够处理所有这些信号,并且以标准化的方式传输给屏幕。

2. 用户体验的“断代感”:

老旧屏幕的“拖累”: 即使你换了一个最新的主机盒子,但如果电视屏幕本身老旧,它的分辨率、色彩表现、刷新率就限制了你新盒子的性能发挥。就像一个拥有顶尖显卡的电脑,却搭配了一个非常老的显示器,整体体验依然会被屏幕“拖后腿”。用户可能花了大价钱买了新盒子,却因为屏幕不行而觉得不值。
连接线的“兼容雷区”: 早期电视的视频输入可能不是HDMI,或者HDMI版本较低。新的主机盒子虽然功能强大,但如果无法与老旧屏幕的接口兼容,或者传输的信号格式老旧屏幕无法识别,那这个“升级”就失去了意义。
操作系统的碎片化: 电视的智能系统(如Android TV、WebOS、Tizen等)与硬件紧密结合。如果只是更换盒子,那么这个盒子就需要能够无缝接入各种屏幕的操作系统,或者盒子上运行的系统需要能直接控制屏幕的硬件功能,比如亮度、对比度、色彩模式等。这又回到了标准统一的问题。

3. 制造商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迭代:

一体式设计的利润点: 电视制造商的利润不仅仅来自于屏幕面板,也来自于主板芯片、智能系统、以及整体设计。如果只卖盒子,那么核心利润点就转移到了盒子上,而屏幕的价值被大大稀释。
技术快速迭代的需要: 电视技术(如OLED、MiniLED、HDR标准、高刷新率、8K等)发展非常迅速。制造商需要通过推出新一代的一体式电视来快速推广和收回这些新技术研发的成本。如果大家只换盒子,那么屏幕技术的升级就会变得缓慢。
品牌形象的维护: 制造商希望通过推出高端、智能、设计感强的一体式电视来提升品牌形象和用户忠诚度。一个标准化的盒子,很难承载品牌的所有价值。

4. 成本效益的权衡:

一次性投入的考虑: 虽然理论上换盒子更省钱,但实际上,如果标准一旦确立,这个“盒子”的成本也不会太低,因为它需要集成更强大的处理能力、更广泛的接口和更完善的兼容性。
屏幕的更新周期: 电视屏幕的寿命相对较长,用户可能几年甚至十年才更换一次屏幕。而主机盒子的技术更新换代可能只需要23年。如果用户每23年就换一个盒子,而屏幕还能用,这固然不错。但如果盒子的成本很高,或者新的盒子与老旧屏幕兼容性不好,用户可能宁愿直接换一台新的集成电视,整体体验也更好。

可能的解决方案与未来展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借鉴的可能。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折中的方案:

“外挂”智能盒子/电视棒: 很多用户会购买电视盒子或者电视棒(如Google Chromecast, Amazon Fire TV Stick)来升级老电视的智能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智能升级”,但它并不能改变电视画质本身。
模块化电视的概念: 过去也曾有过一些关于模块化电视的尝试,比如将主板、扬声器设计成可更换的模块。但这些尝试大多未能大规模普及,原因还是成本、复杂性和用户接受度。

总结一下,

电视机不做成屏幕和主机分离,主要还是因为技术标准统一的难度太大,用户体验的完整性、产业链的成熟度、以及制造商的商业考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是否会出现更成熟的模块化电视方案,或者一种新的连接和标准,让电视的“大脑”可以像电脑配件一样方便地升级,我们也可以拭目以待。但就目前来看,一体式设计依然是主流,并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不想答,看着看着,想想还是分享一点看法吧。

从技术上说

有人提到了小米的分体式,可见真正的分体式不是通过HDMI线就能做到分体的,屏幕供电、视频信号(LVDS 、V-by-One)、音频信号(屏幕内置需要,外置不需要但升级又是个坑),这些规格都是驱动板到屏的接口,抗干扰要求和传输距离要求都很高,所以小米那个MI-Port方案看起来逻辑板做到屏内,数字板在底座中,接口貌似是DP变种,也许是出于政策因素不能使用通用接口。如果是通过HDMI连接,那就变成了显示器,而中国是禁止这种东西叫做“电视”的,至于为什么,不多讲,曾经有厂商想打擦边球,比如TCL冰淇凌(擦的是Pad思路,不是显示器思路,因为pad归工信部管)。

另外,叫电视的东西必须支持DTMB和模拟广播信号(已修正)。只有网络视频收看功能的貌似不能当电视卖,现在有个漏网之鱼,是所谓的激光投影电视和智能投影,不知道是广电嫌弃它份额太小懒的管还是怎么的。

从成本上说,

在智能电视出现之前,电视制造行业已经完成了数字电视单芯片解决方案的变革,而当网络视频火爆之后,原本认为IP网络这一相对于广播太浪费带宽的电视传播渠道不可能火,谁知道自由最终打败了效率,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才是传统电视(有线、卫星、IPTV)落败的根本。扯远了,数字电视单芯片解决方案与液晶电视一起,完成了第一波HDTV的革新换代。那时候东芝、索尼、飞利浦还都有数字电视解决方案,然而安卓TV也就是所谓的智能网络电视迅速火爆之后,拥有ARM设计能力的华为海思、Mstar、Amlogic迅速崛起,成为当前智能电视单芯片解决方案的主力。

曾经海尔的模卡唯一符合题主要求的东西(经提醒好像三星也有),但是扩展卡贵的离谱,比盒子都贵,因为没有量。我个人知道摩卡已经10年了,至今未成气候,可见这个需求多么的无足轻重。而且去年我好像还看到过海尔卖处理器升级卡,现在模卡已经成了一个产品系列名了,仅剩广告价值。

居然搜到09年我写的评测了,扩展的是体感游戏,那时候Wii比较火。又扯远了,总之内置单芯片比扩展插拔的形式成本低.而且升级的不只是运算力,APP卡不卡只是升级的一个方面,升级换代是不会只是换个处理器加个内存这么简单,1080P机器升级了处理器也变不成4K。

从政策上说,

熟读广电181号令可以理解中国电视机市场的特殊性,一方面是审查需求,现在任何盒子、电视启动时都会出现审查,7家牌照商主要任务除了收钱就是审查,这年头你就算从美国买一台冰箱来没人管,但如果你想海淘一台美规电视,安卓盒子,难度非常大,属于禁售产品。

再补充,审查不止体现在牌照,更体现在app上,爱奇艺叫银河奇异果,优酷叫酷瞄,腾讯视频叫企鹅视频还是极光来着,总之不通用,哪怕资源相同,会员价格也会翻倍,厂商极尽所能避免用户随意安装apk,海尔连支持的文件名都改了,至于为什么,看下面的附录。

另外,电视这么耐用,销量一直上不去,商家为什么要自绝后路?多卖一个盒子才几百块,多卖一台电视几千块,厂商当然希望用户频繁更换产品。

最后,所谓智能,不过是收看网络视频的途径,对性能的要求不高,倒是视频编码格式可能会更新,但也基本上10年一个周期,到时候都该换了。

为了摆脱这种限制,我个人一直使用HTPC,交每月15块的爱奇艺会员(媳妇买腾讯),因为除了电视、手机、pad也可以用,实在不想为很少用到的TV版本花2-3倍的钱。

但手机 pad看剧虽然方便有时候还是嫌屏幕小,这时投屏功能就显得很重要,所以我的两个安卓盒子都只是拿来当老电视的投屏接收端。无奈现在有些片源不准投屏,看来这条路也要被封住,天晓得背后有怎样的交易。

补充181号令比较重要的几点:

-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只能选择连接广电总局批准的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机构设立的合法内容服务平台----必须接入牌照商接受监管
-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不能与设立在公共互联网上的网站进行相互链接,不能将公共互联网上的内容直接提供给用户。----不可内置浏览器等方式通过公网上网
-目前阶段,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在功能上以支持视频点播和图文信息服务为主,暂不得开放广播电视节目直播类服务的技术接口。----不许看电视台直播
-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平台播放的节目内容在审查标准、尺度和管理要求上,应当与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一致,应当具有电视播出版权。----没有电视台级别版权和审核的,不准播放、投屏
-互联网电视集成机构所选择合作的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只能唯一连接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终端产品不得有其它访问互联网的通道,不得与网络运营企业的相关管理系统、数据库进行连接。---所有应用的链接都必须通过牌照商监管
-集成机构选定拟合作的终端产品的类型、厂家、型号后,向广电总局提交客户端号码申请,广电总局将按照统一分配、批量授权、一机一号等现行的互联网电视客户端编号规则,针对合格型号的终端产品授权发放相应的号段,允许在号段范围内生产终端产品。经授权的集成机构,负责按照唯一原则确定每一台互联网电视客户端的编号。---一机一号


加粗是我自己添加的解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