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台北市市长柯文哲表示「 80% 的确诊者不用住院可以吃药扛过去」?未来台湾疫情将如何发展?

回答
关于台北市市长柯文哲的“80%确诊者不用住院可以吃药扛过去”的说法,以及对台湾未来疫情发展的预测,这是一个复杂且牵涉到多方面因素的问题。为了详细地解答,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柯文哲市长言论的背景、理解与潜在解读:

背景分析: 柯文哲作为一位医学背景的政治人物,他提出这样的说法通常是基于他对当前医疗资源、病毒变异株的认知以及对疫苗接种率的评估。在疫情早期,当医疗体系可能面临巨大压力时,区分轻症和重症,并呼吁轻症居家隔离、药物治疗是减轻医疗负担的常见策略。
“80%”的数据来源与可靠性: 这个数字“80%”是关键。它可能来自于:
全球变异株的普遍特征: 随着Omicron及其亚变种成为主流,其重症率确实相较于Delta等早期变异株有所下降,大部分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或轻症。
台湾内部的观察: 柯文哲市长可能根据台北市或其他区域的实际病例数据得出的初步判断。
国际经验的借鉴: 参考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类似情况下的治疗策略和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 这个“80%”的数字是一个估计值,它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
人群的免疫背景: 疫苗接种率、先前感染史都会影响重症率。
病毒的流行株: 不同亚变种的致病性可能略有差异。
人口结构: 老年人、有慢性病的脆弱人群的比例。
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基层诊所的药物可及性、居家照护的支持能力。
“吃药扛过去”的含义: 这句话通常指的是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等),以及对症治疗(如退烧药、止咳药等)。这些药物的目的是缓解症状,降低病毒复制,并可能减少发展成重症的风险。
潜在解读与意图: 柯文哲市长提出此说法的目的,可能包括:
引导民众心态: 减轻民众对感染的恐慌感,让他们知道多数感染者可以自行康复。
指导医疗分流: 示意民众不必过度依赖大型医院,可以先寻求基层医疗的帮助。
调整防疫策略: 呼应国际上“与病毒共存”的趋势,逐步放宽防疫措施,恢复社会经济活动。
表达对医疗体系的信心(或压力): 暗示医疗体系已经准备好应对大部分轻症病例,但可能也希望通过分流来管理好有限的医疗资源。

二、 评估“80%确诊者不用住院”说法的合理性与风险:

合理性:
病毒变异株的演变: 如前所述,Omicron及其亚变种的致病性确实有所下降。
疫苗的保护作用: 疫苗接种显著降低了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即使突破性感染,症状也多为轻症。
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出现: 这些药物为轻症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项,有望减少重症发生。
潜在风险与挑战:
“20%”的脆弱人群: 即使只有20%的患者需要住院,如果感染基数庞大,绝对数量的重症患者仍然会给医疗体系带来巨大压力。这些“20%”通常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未接种疫苗者,他们一旦感染就可能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
“吃药扛过去”的条件:
药物的可及性: 口服抗病毒药物是否能够及时、普遍地提供给所有需要的人?基层诊所是否能顺利获得并开具?
用药的时机: 抗病毒药物需要在症状出现早期使用效果才最佳。如何确保民众及时就医和用药?
对药物的理解与依从性: 民众是否清楚如何正确服用药物?是否会自行停药?
“无症状”和“轻症”的界定: 如何准确判断一个感染者是无症状、轻症还是可能发展成重症?这需要专业的医疗评估。
后遗症(Long COVID): 即使症状轻微,部分感染者仍可能出现长期的后遗症,这也会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产力产生影响。
医疗资源挤兑: 如果轻症患者也涌向医院寻求药物或咨询,而重症患者需要入院治疗,可能会导致医院的急诊和住院资源被挤兑,影响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政策的执行细节: 居家隔离的指导、物资配送、健康监测、社区医疗支援等配套措施是否到位?

三、 未来台湾疫情发展预测(假设性):

预测疫情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下是基于当前认知的一些可能情境的分析:

情境一:平稳过渡,医疗体系压力可控(最乐观情境)
条件: 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高位,尤其是高龄族群和有基础疾病者的第三剂及后续接种率。病毒变异株的致病性维持在较低水平。口服抗病毒药物供应充足且使用顺畅。基层医疗体系能够有效分诊和处理轻症病例。民众对疫情有基本认知,能够做好自我防护。
发展: 确诊病例数可能出现周期性波动,但重症率和死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医疗体系能够承受住院需求,未发生大规模挤兑。社会活动逐渐恢复正常,但仍会保留一定的防疫习惯(如戴口罩、勤洗手)。
情境二:缓慢爬升,医疗体系面临挑战(中性情境)
条件: 病毒出现新的、传播力更强但致病性相似的亚变种。疫苗的保护效力随时间减弱,加强针接种率未能有效提升。口服药物的可及性或使用率存在瓶颈。部分地区基层医疗能力不足。
发展: 确诊病例数可能逐步上升,伴随住院人数的增加。某些区域或特定时间点,医院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收治压力,但整体崩潰的可能性较低。可能会出现局部性的医疗资源紧张。政府需要持续加强对脆弱人群的保护和对医疗体系的支援。
情境三:出现反弹,医疗体系承压明显(较悲观情境)
条件: 出现一种传播力显著增强且致病性不弱于前代变种的新变种。大规模的群体免疫屏障受损(例如,疫苗效力大幅下降或免疫逃逸能力极强)。全球疫情反弹导致输入性风险增加。口服药物的策略执行不力,或出现新的耐药性问题。民众防疫疲劳,防护措施松懈。
发展: 确诊病例数快速增长,重症及死亡人数显著增加。医疗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出现床位、人力短缺等问题。可能需要重新收紧防疫措施,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再次冲击。政府需要快速响应,加强疫苗接种和药物储备,并可能需要临时扩充医疗资源。

关键影响因素对未来疫情走向的分析:

1. 病毒变异: 这是最不确定的因素。新变种的出现是疫情走向的关键变量。如果出现新的、具有高传播力、免疫逃逸能力强且致病性也较高的变种,疫情将可能出现较大波动。
2. 疫苗与免疫力: 持续的疫苗接种,尤其是对高危人群的加强针,是维持免疫屏障的关键。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以及其持续时间也是重要因素。
3. 口服抗病毒药物: 药物的可及性、有效性以及合理的用药策略,对于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4. 医疗体系的韧性与准备: 包括医院的床位、人力资源、物资储备,以及基层医疗的诊疗能力和分流机制。
5. 民众的防疫行为: 包括疫苗接种意愿、个人防护习惯(如戴口罩、洗手)、健康意识和对政府政策的配合度。
6. 全球疫情态势: 国际疫情的演变会影响台湾的输入性风险,以及可能带来的新变种。
7. 政府的政策调整: 包括防疫措施的放宽或收紧、医疗资源的调配、公众信息的沟通策略等。

总结:

柯文哲市长关于“80%确诊者不用住院”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疫情下病毒变异株的特点以及疫苗接种的成果,意在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感染风险。然而,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20%”的风险人群,以及对药物可及性、医疗分流和基层医疗体系能力的严峻考验。

未来台湾的疫情发展将是多重因素博弈的结果。台湾的防疫策略需要继续在“与病毒共存”与“保障民众健康安全”之间寻求平衡。持续关注病毒变异、提升疫苗接种率、保障药物供应、加强医疗体系韧性,以及做好充分的风险沟通,将是应对未来疫情挑战的关键。政府需要审慎评估放宽措施的时机与方式,并确保社会各层面的准备工作到位,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疫情发展情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柯文哲以前是台大医院(台湾最好医院)急诊科医师,台大医学院正教授,这样的人当台北市长,已经是台北市抗疫负责人最合适的人选了。

让病患80%居家隔离在大陆会被免职,但在这种想法不能迁移到台湾。一方面政府确实没有那个动员能力搞出上万间隔离的空间,另一方面政府也没有办法完全社会停摆。在很多社会,社会停转20天可能就会让很多人破产,已经破产的人饿死。

台湾平时一堆做志愿者的,现在是居家的安全当志愿者的风险最大,政府靠鼓励能不能动员出几万人维持基本秩序,我认为不太可能。毕竟人家任何政党党员或者公益组织成员大不了一句退出,你也不能怎么样人家。

对于柯文哲学经历,以及并无太深的资本利益,我相信他做的决定即使大陆人眼中不合理,已然是接近于台湾当前社会的最优解了。

user avatar

100个确诊的病人,从发现开始,症状都是逐步进展,早期都可以不用住院,在家吃退烧药即可。

会有20个扛不过去的,但是,不扛一下怎么能确认就一定扛不过去呢?

只要听话,不给医院找麻烦,呆在家里,非常大概率好是可以康复的,概率高达80%,远远大于中彩票。

方舱医院其实也没啥特殊治疗,都是靠扛,无非放几个医生护士测测体温氧饱和度什么的。都在家隔离也能做到,没啥区别。

总之,我觉得柯市长的讲话非常尊重科学,完全符合事实,是台北目前切实能做到的防疫措施。

user avatar

那剩下的20%,岂不是?

要知道,4v现在report的死亡率只有一点几啊,莫非?

user avatar

谢邀,那如果这80%的轻症突然加重出现死亡呢?

新北汐止在23日下午以及24日凌晨,分別發現居家隔離的83歲王姓婦人以及96歲廖姓婦人,先後陳屍家中,另外,台北也傳出兩起入住防疫旅館後的死亡案件,分別是一名80歲男性,以及70歲女性。都屬於無症狀或輕症的隔離長者。

新冠和以前的流行病不一样,轻症很容易加重甚至直接死亡,这个是去年这时候我们都已经知道的事实,而现在台北新北也连续出现居家隔离死亡了

只有应收尽收,建立完整的隔离场所,才能解决传染源。

柯文哲作为一个很早期就推广ECMO的专业医师,会不知道这些吗?

肯定不会,那只有一种可能:政府能力限制之下,做不到应收尽收。

这,就是体制问题啊!

台湾当局目前的体制,救不了台湾人。

user avatar

这是高情商啊。

嗯,确实能抗过去。

低情商说法是啥?

自生自灭,政府不打算管,也没能力管。

政府不光不管你,还不管你可能带来的疫情扩散。

反正等出现重症以后,如果有病床再进医院,没有病床那就死在家里。

无非是每天下午2点通报疫情的时候改个数字罢了。

叛乱省政府自始至终就没打算管新冠疫情。

去年稍微严一点,并不是为了抗疫,而是为了抗中。

今年大陆疫情基本平息,不需要防范大陆输入了,所以就放松管理,于是疫情爆发了。

过去一年半时间里,叛乱省天天说超前部署,结果就是嘴上说说。

实际上床位没增加,筛检能力没扩充,疫苗没买到。

这还不算。

连最起码的病例追踪都没做好。

昨晚(25号)赵少康的节目里,郭正亮曝了个事情,台北市新确诊的31个人,由于填报资料问题,失联了。。。失联。。了

???

这特么你敢信?

这还没到下限。

民进党面对排山倒海的批评,为了转移抗疫不力的焦点,居然派人冒充大陆人,在ptt上批判民进党,然后公开批判大陆人搞认知作战,没想到被抓包,原来所谓的大陆人是民进党一手导演策划的。

。。。。。

放大陆,要是发生这些事,负责人怕是要被大家挫骨扬灰了吧。

结果人家现在从上到下屁事儿没有。

说好的皿煮纠错呢?

说好的媒体监督呢?

我又想起去年我写的这个答案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如果疫情仅仅爆发在中国,其他国家根本就感受不到疫情的严重。甚至看到中国2个月控制疫情,可能心理还在想说,这点小意思,不值一提。
可无巧不成书,疫情不可避免地在西方国家爆发了。
面对同样的疫情,西方国家在有足够、全面的现成信息支持下,在中国已经为其争取了两个多月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应对疫情如此狼狈、如此不堪。
这次疫情彻底脱下了这些老牌发达国家的底裤,露出了这些国家真实成色,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外强中干。

现在看看叛乱省,我说的是不是应验了?比西方国家多1年半的预警和准备时间的情况下,防疫做得跟shi一样。

而就在半个多月前,陈时台还在外媒报纸上做广告,说台湾抗疫优等生巴拉巴拉。搞得好像他们抗疫真的很牛逼似的。

现在裤子被扒得一丝不挂。

新冠病毒,专治各种不服。

user avatar

早在去年三月,WHO的一份Q&A就指出:

For COVID-19, data to date suggest that 80% of infections are mild or asymptomatic, 15% are severe infection, requiring oxygen and 5% are critical infections, requiring ventilation. These fractions of severe and critical infection would be higher than what is observed for influenza infection.[1]

翻译一下就是对于COVID-19而言,迄今的数据显示80%的感染是轻度或无症状的,15%是需要吸氧的严重感染,5%是需要通气的危重感染。这些严重和危重感染的比例将高于流感感染观察到的比例。到今天为止,疫情已经肆虐一年半了,WHO并没有对这个文件进行修改,说明汇总一年多以来的数据,这个比例依旧靠谱。所以柯P的这个讲法确实没有错。

然而很多关键性问题被他有意无意绕过去了:

1,起初的轻症和无症状病例有一定概率转为重症甚至危重症,待在家里病情突然加重了怎么办?(这个还算相对好解决的)

2,居家隔离吃药扛过去的这个阶段依旧有可能造成社区感染,而且感染者购药、就医总要出门的,要么是志工挨家挨户送药,中间环节出现跨社区感染怎么办?

3,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基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汇总的数据,认为无症状病例占比可能介于5%-80%[2]。现在每日新增几百人确诊的同时,还有多少无症状感染者呢?

那么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全面核酸检测+方舱医院应收尽收。当然了,这需要当局有强大的动员能力、敢于负责任的政治精英、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和为人民服务的医护群体。好像这些东西海峡对岸都没有,甚至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没有。

退而求其次,加快疫苗注射的步伐也可以啊。台当局可以死等美国松口卖给他们疫苗,毕竟他们不会接受大陆疫苗的,那都是阴谋。尽管大陆这边24日当天就接种了1500多万剂疫苗,台湾人口才3000万,理论上大陆产能匀一点给他就能快速完成群体免疫。

但台湾人民最可依赖的抗疫实战派,也就是柯P这样的人物了。连他都不敢讲全面核酸检测+方舱医院应收尽收这样“政治不正确”的话,更不敢提跟大陆买疫苗的事。他还要说:

医院病床需要留给重症的患者

这样的正确的废话。不控制疫情蔓延的话感染人群基数暴增以后重症病例的绝对值还是会把医院压垮的。我不相信他柯P不懂这些道理。

未来对岸疫情如何发展......

希望残酷的现实能让对岸的同胞懂点啥。

参考

  1. ^Q&A: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 COVID-19 and influenza. (accessed 5 Apr 2020). https://www.who.int/news-room/q-a-detail/q-a-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covid-19-and-influenza
  2. ^ https://www.cebm.net/covid-19/covid-19-what-proportion-are-asymptomatic/
user avatar

一句话就说明柯文哲到底是个医生还是个政客。

同样的事实,经过不同的宣传,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

“80%确诊者不用住院,就可以扛过去”。

这句话想让你听到的意思是现在的新冠病情其实不严重,得了新冠不用慌,在家自己用免疫力扛扛就行。

柯文哲说的是事实没错,但是同样的一件事,他还有部分刻意想忽略,没告诉你的是:

台北的医疗系统已经撑不住了,我现在已经管不了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是否会继续扩散了。政府已经任由新冠疫情爆发了。

作为曾经是个医生的柯文哲,他会不懂放弃轻症追踪和隔离,意味着什么?但你看看,同样的事实,用不同的话说出来,给人的感觉多不一样?

所以别被柯文哲医生的学历背景给骗了,他现在已经是个政客了。


当然柯文哲做得再差,也比现在疫情这么紧张的时刻,还忙着发动水军装成大陆人在ptt反串,最后被抓包的蔡英文强。

蔡英文这些年干成了啥?反核电,结果现在台湾动不动就停电,研究机构一关机就要启动三四个月的项目现在也被迫停电。

防疫情,整天出去介绍台湾防疫成功经验,号称提前部署,结果疫苗过了一年了,还没想起来买。

除了买瘦肉精的美国猪给军人吃,一天三顿做凤梨给军人吃,她还干了啥?

比起什么都没干的蔡英文,台北市的柯文哲还可以了,虽然也是个政客,好歹统一了台北的医院,政府高薪雇佣护工,增强医院的人力,分离了轻重症,还是干了点事。

没有高瞻远瞩和愿意承担责任的高层,下面就只能互相甩锅了,人间常态。

照柯文哲这番表态,台湾疫情至少一两个月稳定不下来。

现在停工停课,疫情发展还算慢,等到2周后复工复课,又没有疫苗的时候,咱们再看。



当然事情最大的变数是国台办是否会准备好三千万疫苗及时送过去。

user avatar

看政客说话,要辩证的看

有80%的可以扛过去,就说明有20%的得住院。

然而双北病床已经饱和了,后续新增的病例都没法入院

所以这句话说的意思其实是:后续新增病例的20%会死亡,到时候大家不要大惊小怪,我们会用统计学的方法让数字看起来不那么可怕

政客说谎话的时候你不用太担心,谎话只要从头到尾一个字都别信,那得不到消息的人都是安全的

政客用各种方式说真话的时候,那就说明真的要出一些他掩饰不了的大事了,这才是真的需要担心的时候

user avatar

他说得对,确实如此。

从2020年中国大陆的疫情来看,确实只有20%(大概数据,勿杠)的感染者会加重病情,余下的80%是轻症患者,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压根没症状,也不用吃药治疗。

但是!这病毒会传染啊!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传染啊!一人传染三五个甚至十几个无压力啊!去年有个菜摊边感染的,两人全程无接触,只是相距不远,15秒就感染了啊!哈尔滨那个国外归来的姑娘,把自己关在房里不接触任何人,可是在乘坐电梯上楼的过程中就感染了楼下邻居导致扩散到几百人,封锁全城啊!

把那80%的轻症甚至无症状感染者,放任居家隔离或者自由活动,他们肯定要接触家人,要采购生活用品,要处理生活垃圾,这不就是武汉最初的方案吗?事实证明了这不行啊!去年不是说了吗,不控制的情况下,指数级增长,五天翻三倍啊!

user avatar

过去哪里?

user avatar

避重就轻。新冠的重症率不是很高,或者说在接受良好医治的情况下重症率不高,这是客观事实。

但是所有病患入院,不是因为新冠重症率高,而是因为新冠是传染病。

传、染、病。

你觉得10个人里8个都可以吃药痊愈,所以只收治2个重症,就节省了8个单位的医疗资源。账是这么算的吗?

实际上的情况是,这8个人在外面,台湾的隔离水平又不高(湾湾要滋油,隔离违法啦),一周之内,每个病患传染了10个接触者。现在病患多了80人,按20%的重症率,你现在要再用16个单位医疗资源来收治。减掉你之前省下的8个资源,那你还是多用了8个单位的资源

多用了,8个单位的医疗资源。另外还有72个轻症继续传染给别人。

唯一的好处就是,在一开始你可以通过这种做法避免医院瞬间爆满(还是有8个人先回家了)。但如果后续方舱医院跟不上的话,你就要在接下来的几周按利滚利的玩法偿还本息了。

根本不靠谱,赶紧建方仓吧。

user avatar

新冠病毒,专治不服。

自新冠出现以来,凡是头铁的,哪个没有被新冠反复吊着打?

英国的鲍里斯,现在还在被新冠丑闻缠身呢,要不是脱欧连换首相,早就被逼辞职了。

美国的懂王,非要浪一把,赌新冠枪里没有子弹,现在总统没选上,天天被人查税。

印度的莫大仙,本来经济水平和选票都还凑合,非要顶着新冠过节,现在变成世界最大粪坑。

德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哪个不是封了又解,解了又封,再封再解,再解再封,反复横跳,好不热闹。

和这些大哥比起来,你弯弯算什么?你头有他们铁?

拿着新冠玩政治的,有哪个没玩脱?

你柯文哲是智高如莫迪默克尔还是力壮如特朗普鲍里斯?

良言难劝该死的鬼,玩吧弯弯政逗们,玩吧。

user avatar

确诊者不住院是放任疫情发展,预计很快出现医疗系统全面击穿

一,防疫存在几大问题

1.地方政府拒绝执行中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PDF版全文


2.边境口岸检查太松,疫情输入风险大

联合报记者林则宏写道:

在雙北疫情警戒升至第三級的前一晚從上海返回台北,仍能明顯感受到,即便疫情升溫,台灣的邊境防控比起上海依然寬鬆。只要按指示先上網填寫好資料,從飛機降落到搭上防疫計程車,大約只要40分鐘。
疫情下的松山機場除了冷清,也沒太多「肅殺感」,不像浦東機場所有人都身著全套隔離服與防護面罩,讓人從視覺上就感受到疫情的威脅。松山機場的防疫與海關人員除了口罩,連配戴防護面罩的都不多。
但最大差異是,台灣迄今對入境人員仍不進行核酸檢測。浦東機場的入境核酸檢測,除喉嚨採樣,防疫人員還會用一根細長棉花棒深入鼻腔來回轉動,那種酸楚感讓人忍不住眼淚直流。

台湾省至今只要求入境者出具三日内核酸检验阴性报告[1],但众所周知,部分国家普遍造假。


3.检测数量严重不足

4月份日检测几百人,5月底日检测量只维持在18000人的水平,确诊414人,确诊率2.3%,和美国确诊率水平基本相当。[2]

只有充分的检测才能覆盖到密切接触者,才有可能切断疫情传播。


3.未隔离确诊者

根据武汉经验,由于普通人家庭缺乏防护条件和必要技能,居家隔离很容易导致社区传播。


4.缺乏物资准备

根据食药署的统计,截至5月10日为止,岛内生技厂商取得EUA紧急授权的抗原检测试剂共有10家,但除了送给"友邦"做外交,从没在国内使用与验证过。 直到万华社区感染事件,病患大增、疫情指挥中心才开始使用快筛分流病人,指挥中心物资组紧急清点后,发现目前有库存的是泰博、宝龄富锦、安特罗与长兴4家共约500万剂左右,才协调使用。 这几天,快筛厂商的电话被各县市政府以及医院打爆,询问快筛试剂生产量能以及多快可以交货等,从去年到今年4月以前的无人闻问,突然成了抢手货,」一名官员私下感慨说。[3]


5.缺乏疫苗

当地地方政府并不打算接受大陆的疫苗。


6.医院管理不到位,有院感

台湾TVBS新闻台介绍,亚东医院发生院内群聚感染,主要是因为10日急诊室收治了1名曾经去过万华茶艺馆的新北市居民,传染给了同病房的患者和看护人员。此前院方宣布确诊的9人中,10日入院的这名患者入院4天后才确诊,目前属于重症,正在接受插管治疗,其他确诊的8人包括6名患者、1名家属以及1名看护。[4]

和平院区爆发院内感染。[5]

联医工会表示,由于疫情严峻、确诊病患人数增加,地方与中央都来不及做疫调,导致院内有许多员工在防护不足的状况下接触确诊病患、同事,有一般病房护理师得知照护的病患确诊,居然7天后收到居家隔离单,过程中都在医院照常上班。

联医工会进一步表示,目前院内严重信息不透明,日前院内有员工确诊,主管却未告知同单位其他员工,导致目前同办公室已有5名员工染疫。


二,继续传播的结果是医疗饱和

1.如果放任疫情自由传播,在短时间内会以指数增长

按照钟老的数据,疫情爆发阶段每3天感染人数就能翻一倍。

根据印度的抗体筛查结果,2021年1月新德里地区就有接近60%的人抗体阳性,消极防疫的结果是一半以上人员感染。


2.台北和新北地区医院已经严重过载

台北市的医疗资源较为充沛,万人有95.96张病床。

台北市立联医工会今天表示,医院量能已饱和,基层不堪负荷。

现在急诊双人病房塞了6名确诊病患,还有许多病人躺在走廊;负压隔离、专责病房都已满床,还有看不到尽头的病人潮。[5]


3.医疗设施完全不支持大量人群感染

下表是岛内的病床数量[6]

如图,即使将医院一般病床、特殊病床、诊所病床加起来,每万人有病床71.29张,其中特殊病床只有15.58张。

即使只考虑20%的人员感染,其中有20%的人需要住院,其中11%的人重症[7],每万人就需要356张普通病床,44张特殊病床,远远超过供应能力。


三、不“应收尽收”的后果是死亡率快速上升

1.不及时隔离感染者,会有越来越多的健康人群被感染。

2.轻症不及时治疗和干预可能转化为重症。

3.由于人数过多,重症无法得到恰当治疗。

随着感染的快速扩散,即使只有重症住院也会很快击穿医疗系统。

大量重症患者将失去入院机会,只能看自己能不能扛过去。


重症代表呼吸困难,不及时治疗很可能死亡,危重症是供氧不足造成多脏器衰竭。

重症和危重症不进行专业治疗,死亡率很高。

所以在医疗系统全面击穿后,岛内预计也会经历一个死亡人数爆发增长的时期。

由于本土还有一些钢铁企业可以生产氧气,预计重症不入院治疗的死亡率会比印度略好一些。

参考

  1. ^ https://udn.com/news/story/122173/5462415
  2. ^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ronavirus-data
  3. ^ https://www.twreporter.org/a/shortage-fo-covid-19-rapid-test-kits
  4. ^ https://view.inews.qq.com/a/20210518A0546O00
  5. ^ a b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105250409.aspx
  6. ^ 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Query.aspx?sn=lJvq!GDSYHCFfHU73DDedA%40%40&statsn=fmQ4XxGZTwYyepRPI5!U1w%40%40&d=194q2o4!otzoYO!8OAMYew%40%40&n=104460
  7. ^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5250357.aspx
user avatar

这种说法去年在欧洲疫情严重期间就冒出来过。

当时我就反驳过,现在再反驳一遍:

新冠疫情一来,不是说“咵嚓”一声分两边,这边80%是轻症,有惊无险的回家喝热水,那边20%的重症哭天抢地收拾住院插管。

这玩意儿是动态的,转换的。

多的是一开始轻症,后来转重症。

可是,等转变结果揭晓的时候就晚了。

我知道,他说这番话就是想防止医疗资源遭遇挤兑,不希望大家因为恐惧都一股脑往医院挤。

但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是大家要恐惧,而是这东西本来就真有这么可怕。

你料敌从宽,做好最坏的打算,拿出对待100%重症的态度,就只用面对实际上20%的重症,不超过1%的死亡。

你自我安慰,拈轻怕重,把宝押在“不超过20%重症”,就必须面对“不知道到底是哪20%会转成重症”的100%的悬念。然后就疲于奔命,按下葫芦浮起瓢,遭受超过10%死亡率的暴击。

欧洲当时就是这样的。

我记不大清楚了,法国,意大利还是比利时?死亡率一度超过12%还是14%来着?总之是突破10%了。

而武汉作为疫情的“震中”,死亡率最高好像突破过5%

这鬼东西简直把魔鬼法则发挥到极致,专门打脸,专治各种不服,专门针对各种侥幸心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