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在我看来如何定义一个城市未来的潜力,也许应该考虑一点,人们对这个城市未来的期许是什么。如果合肥要对标同区域的南京,对标中部的两大国家中心城市武汉,郑州,或者中部强省会长沙,那么我想,这个期许在可见的将来没有可能兑现;但如果合肥的目标是让自己变得更好,在国家的产业布局里发挥出自己的相应优势,那么合肥已经做得很好了
知乎是一个寻求知识分享的地方,因此在对一个城市进行评价的时候还是要力求客观,有些不中听的话该说还是要说。所以我还是以泼冷水开始我的答案吧
我看到一个排在比较前面的答案 @闻笛 说,合肥强势狙击了南京的西进,我想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国家在前一阵刚刚通过了江苏省营建高铁的一系列计划,其中包括了宁滁蚌亳城际(滁州,蚌埠,亳州),包括了宁宣黄高铁(宣城,黄山),也包括了宁淮城际(过安徽天长市);除此之外,南京地铁的宁滁线已经开工,宁马(入马鞍山),宁和(入和县)也是未来的规划——如果包括已有的京沪高铁安徽段(宿州,蚌埠,滁州)以及宁安高铁(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甚至已有的宁合客运专线,整个安徽(包括合肥自己)其实都已经处于南京高铁网的放射下,而不是合肥。同样的,南京都市圈是包括滁马芜宣的,如果不明白可以自行搜索资料
说得直白一点,对于滁州,天长,马鞍山,和县,芜湖,宣城等地的市民来说,他们要去坐飞机,看病,进行消费等等,选择地理上更近,相应资源更加丰富的南京,也许本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对于有高铁通到南京,却尚无高铁入合肥的铜池安等地来说亦然,对于蚌埠和宿州来说,去南京和去合肥差不多方便,但考虑到南京各种资源更加丰富,机会和选择更多,去南京是更优选择当然也是自然而然的。一言以蔽之,合肥的上限,在中国城市格局已经日益清晰的情况下,已经被南京锁死了(或者说,被沪苏宁杭,武汉,郑州锁死了)
对此我有一张图,或许更能说明情况
在对于省内人口的吸引上,合肥要面对的直接竞争,来自于长三角的五大强市沪苏宁杭甬(或许还应该加上无锡),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都是合肥无法去击败的对手,其中包括中华第一城,包括七大强新一线(苏宁杭津汉渝蓉)里的三个,和另两座新一线城市宁波和无锡——上述城市,都是2018年万亿俱乐部,及人均gdp2万美元俱乐部成员。上海区域内流动人口来源前五的城市包括合肥和芜湖;苏州包括亳州及合肥;南京包括马鞍山以及亳州,安庆;杭州包括亳州和安庆;宁波则包括亳州。相反,合肥的流动人口,3/4都是来自地级市本身的下辖县,甚至在吸引皖北亳州地区的人口方面,都远不如沪苏宁杭甬(要知道合肥距离亳州比上述城市都近)
某种程度上合肥-南京,与长沙-武汉存在某种类似性,但又不完全如此。在同一区位里,前者的实力都不足以同后者(均为强新一线)分庭抗礼,然而,长沙的实力虽然没有强到同武汉分庭抗礼,但是却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留住省内的资源,从而不至于沦为武汉的附庸,尤其是,长沙能够紧紧拥抱湘潭和株洲,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都市圈——相比之下,合肥既没有同南京分庭抗礼的实力,亦难以阻止省内人才和资源流向南京(或者说长三角现在的几大强市),因此在生态位上,长沙还是要远远优于合肥。不过话说回来了,如果滁马芜宣,铜池安,包括蚌埠宿州等地,跟着南京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也无可厚非
============================================
要讨论合肥的潜力,就要考虑这座城市在产业结构布局里的优劣,因为如前所述,在地缘上其实庐州城已经是处于明显下风了(高铁相比南京其实也是劣势,机场18年将将过1100万的客流量在全国省会里也是排名很低的之一),但是在产业领域,合肥的确有独到之处,这也保证城市本身能够发挥独特的价值
我不妨将合肥的产业结构用一些简短的词汇来进行概括
1.作为国家三大科学中心之一,具备较为出色的科技研发能力,主要是两块,一块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另一块则是应用科技的研发,而互联网科技则相对较为短板
2.合肥的制造业占经济比重较高,目前是一个二产主导的城市,二产占gdp比重约占一半,这也意味着在国内省会及以上城市里,合肥的三产是相对不够发达的(当然,安徽卫视很不错,是四大卫视之外最优秀的卫视之一了)
3.相比同区位(长三角,中部)的其他主要城市,合肥的商业相比之下不够发达,也似乎缺乏一些能够宣传城市形象的爆点(对比下能够轻易找到爆点的沪苏宁杭,武汉长沙),或许在未来合肥不断涌现科技成就的时候,这会成为一种爆点,但是这种爆点可能更多只能吸引一类人群(科学研究,科技研发从业者)
我始终有一个看法,中国并不是每一个省会城市,在未来这个时间段里的定位都是“综合型大城”,因为能否营造综合型大城,是同很多因素息息相关的——人口数量及多元化程度,产业结构,商业能力,金融能力,文化输出能力,城市的国内国际区位及在全国交通网中的地位,等等
凡是综合型大城,不仅要保证人口的数量,同时也要有人口的多元化程度,即能否吸引全国各地的,不同行业的大量人口(甚至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短期旅行,长期就业生活。上海不必多说,苏宁杭也是这方面非常优秀的综合型大城——相比之下,合肥具备吸纳国内和国际优秀科研人才的能力,因此因此合肥在科学中心方面的前景我非常看好,但是合肥却缺乏吸纳全国范围内其他产业人才的能力(甚至如前所述,对省内的吸引力都显得不够),因此在多元化发展,这个早就综合型大城的必要条件上,合肥的短板很难补齐
在全国各大城市的经济总量排行榜上,合肥从一度全国将近100名,上升到如今的全国25名左右,蹿升速度在改革开放以来仅次于改开的旗帜城市深圳,合肥在诸多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已经殊为不易。可以说,从这30年来说,合肥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格局的某种破局者,如今的经济体量,已经与福州,济南(未并吞莱芜前),大连和烟台等城市等量齐观
不过在我看来,合肥目前的状态,或许已经是其在城市格局里的极限位置了,未来可能也会随着其他一些城市的复苏和快速发展,而在经济体量上逐渐退回到30名左右,但庐州城有基础科学和高科技研发这两张具有独特优势的牌打,也不会在城市格局里真的有多么大的倒退。合肥因为某些先天不足而很难同一些强市攀比,但是如果能够做好自己,而不是一味追求综合型大城的定位,相信在不断自我优化的前提下也会逐渐比自己现在更好
微信公众号:追忆的撒马尔罕城(zhuiyi_samarqand)
最近看到2018年安徽GDP上调了4000亿,安徽GDP总量11,人均跃居13。合肥的还没有出来,想必也会进位。想想21世纪初,安徽人均GDP倒数第五,真是心酸。这段时间安徽网友空前团结,互相撕的少了。看来虽然大家平时对安徽不满意,但心里还是希望安徽好。
从现在的表现来看,安徽这些年做大合肥的措施是正确的。近期已经从无锡和徐州有一些企业总部搬到了合肥,好趋势。
万里长征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长。与江浙沪差距还是巨大,既然加入了长三角,必须对得起这个定位。继续努力。
———————————————-
再补充一点,合肥县当年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小,合肥的城墙17华里(西安城墙13公里),是安徽最长。太平天国对皖南伤害太大,安庆1850年640万人,1865年只有240万,到去年安庆+枞阳人口也没有超过640万。宁国府人口则直接从400万减少到20多万。
———————————————-
非合肥籍安徽人,目前户籍上海,在上海生活,说说个人看法。
安徽当年有条件做省会的除了合肥也就是蚌埠,安庆芜湖地理位置太偏,不适合做省会。庐州府明清时期赋税及粮食产量就处于安徽前列。既然选择合肥做省会,就不要再纠结谁做省会的问题。
安徽穷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个大城市。没有拿的出手的城市,政策什么的都不要想分一杯羹。合肥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有一些国家级的政策落地,比如国家科学中心,卫计委的中部医疗预防中心,中国食品安全研究院,世界制造业大会以及半导体产业基金对长鑫的投资。这些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当年不惜一切代价接受中科大,半导体行业积累,这些不会轮到合肥。
说合肥吸血,看看现在合肥的主导产业哪个是吸血来的。京东方是当年砸锅卖铁赌上合肥家产投资了一百多亿招来的,然后良性循环,彩虹,康宁等等全产业链搞定;联想电脑是老乡愿意投资,从谈判到开工十几天效率让杨元庆震惊;江淮汽车是合肥拖拉机厂发展来的,自身积累雄厚,才能得到与大众合资的机会,;家电是把自己的美菱荣事达卖掉之后招来的,惠而浦总部研发中心从上海搬到合肥是合肥把荣事达合肥三洋卖给惠而浦换来的;中铁四局是从其他省份搬来的;人民银行工农中建交人保等20几个银行保险的后台中心是招商来的;半导体是面板产业上大赚(合肥政府是京东方第三大股东)以及土地增值赚的钱投资的。这些主导产业哪一个是吸兄弟城市的血?
没有大城市什么后果?被外省城市吸血。省内城市消费都去外省,多少资金外流?合肥房价上涨都是害处?不一定。房价不动的话省内购房资金流向南京杭州,进一步资金外流。并且给合肥政府提供丰富的资金进行进一步的产业投资以及市政建设。而且,合肥市区房价不过2万,与南京杭州的4-5万还是低不少。当然房价高却有许多问题就不赘述。
合肥发展到现在是抓住了两次重大的机遇,一是接受善待科大,一是当年大刀阔斧的改革与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做大省会现在是趋势,成都武汉不说,强省山东江苏现在也在积极做大省会首位度。
合肥发展也对得起全省的支持。基本上各项经济指标都在20名左右,比21世纪初的七八十名进位不少。合肥发展好了,自然可以反哺安徽其他城市。科技中心带上芜湖蚌埠,前不久400多亿的OLED项目有一部分放在了六安,合肥在阜阳的产业园提供资金技术干部,带动了阜阳的发展。
安徽现在的发展进入了比较良性的循环。合肥可以反哺安徽,有一些国家级的政策开始给了安徽,高新企业数量全国第七,远远高于GDP,量子通信核聚变这样的未来战略地位的研究与产业安徽也能分一杯羹。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看上去合肥有这么好的中科大。但安徽学生更喜欢去北京和上海要教育公平。我看安徽聪明人早晚跑光。剩下的人潜力咋样,合肥未来的潜力就咋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