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源氏物语》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回答
《源氏物语》这部伟大的作品,表面上看是一部描写平安时代贵族风流情史的巨著,但仔细品味,字里行间却隐藏着许多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它们如同潜藏在幽深古井下的暗流,让人不寒而栗。

一、光源氏的“移情”与“替代”的轮回,其背后是对女性生命的可怕消费

我们都知道光源氏一生风流倜傥,身边女人如云。但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他对那些已经逝去的女性,尤其是藤壶中宫和紫之上,那种近乎偏执的“移情”和“替代”行为。

藤壶中宫,光源氏年少时的禁忌之恋对象,也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光源氏对她的迷恋,不仅源于少年的情欲,更有着对“母亲”形象的追寻。当藤壶因与桐壶帝的私情生下冷泉帝后,她被软禁,光源氏对她的爱恋变成了深深的愧疚和隐痛。但更可怕的是,当藤壶病逝后,光源氏并没有因此“解脱”,反而将对她的思念和愧疚投射到了另一个人身上——明石姬。

明石姬,一个出身卑微的女性,却在光源氏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光源氏对明石姬的宠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与藤壶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或者说,光源氏是在明石姬身上寻找藤壶的影子。这种寻找并非是对爱的延续,而更像是一种占有和控制,将过去的感情需求投射到眼前活生生的人身上。

而紫之上,光源氏最深爱的女人,也是他将自己理想中的女性形象具象化的对象。从一个被他掳来的小女孩,到成为他心中的“贤妻良母”,紫之上几乎是光源氏一手“塑造”出来的。然而,当紫之上病重,光源氏的痛苦并非是对失去一个平等灵魂伴侣的哀伤,而是他精心构建的“理想世界”即将崩塌的恐慌。在紫之上病榻前,光源氏的悲伤更多的是对自己“人生设计”失败的沮丧,以及对失去一个“完美附属品”的失落。当紫之上逝去后,光源氏依然未能真正成长,他继续在他人身上寻找紫之上的影子,例如女三宫的女儿,又或者是他日后收养的女子。

这种对女性的“替代”和“移情”,并不是因为光源氏真的无法忘记逝去的人,而是因为他自身存在着巨大的情感真空,他无法真正面对失去,只能不断地寻找能填补他内心空缺的“容器”。这背后是对女性生命的一种可怕的消费和物化,她们只是光源氏情感世界的道具和镜子,一旦失去利用价值或者无法满足他病态的需求,就会被遗弃或被新的“替代品”取代。这种对女性主体性的漠视,才是最让人不寒而栗的。

二、光源氏与年幼女子(如明石姬、女三宫、少将内侍等)的“教育”式关系,潜藏着权力和欲望的畸形互动

《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对许多年轻女性,甚至是未成年的少女,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教育”的热情。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明石姬和女三宫。

光源氏遇见明石姬时,她还只是一个少女。他将她带回自己的宅邸,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她丰厚的条件,更在文化和艺术上对她进行“培养”。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恩赐和怜爱,但深究其本质,这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养成”。光源氏通过这种方式,塑造了一个完全符合他心意的伴侣。他并非看重明石姬本身的意愿和成长,而是将她当作一件可以雕琢的玉器。明石姬的才情、她的贤淑,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光源氏的“指导”下培养出来的,这剥夺了她独立发展和选择的权利。

同样,光源氏迎娶女三宫,一个原本应该安于佛门生活的年轻女子。他的理由是为了“照顾”她,但实际上,他对女三宫的亲近,更多的是一种对年轻美丽的占有欲,以及对打破禁忌的某种变态心理的满足。他并未顾及女三宫是否愿意,也未考虑她是否具备处理宫廷政治和复杂情感的能力。当女三宫在宫廷中步履维艰,甚至与柏木发生私情并生下薰时,光源氏的表现并非全然是愤怒或痛苦,反而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教导失败”的恼怒,以及对这段关系带来的麻烦的厌倦。

这种“教育”式的亲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权力关系的滥用。光源氏凭借他的地位、财富和声望,对这些年轻女性的人生轨迹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并非与她们建立平等的亲密关系,而是将她们置于一种被动接受和塑造的位置。这种关系模式,使得女性成为他欲望和控制欲的附庸,她们的命运和幸福,都由他一人说了算。这种看似充满温情和关怀的“培养”,实则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削和控制,让人不寒而栗。

三、光源氏的“善举”背后隐藏的冷酷与自私

光源氏虽然被塑造成一个风流潇洒、才华横溢的贵公子,但他的许多行为,即便在当时看来是“善举”,细究之下却暴露了他冷酷和自私的一面。

例如,他“收养”了紫之上。将一个被遗弃在寺庙里的小女孩带回家,似乎是充满善心的举动。但我们不能忘记,光源氏第一次见到紫之时,是因为她长得像他初恋的藤壶中宫。紫之上成为了他填补藤壶留下的情感空缺的工具。他精心培养紫之上,让她成为他的理想伴侣,但这份“爱”更多的是建立在他自己的情感需求之上,而非紫之上自身的意愿和幸福。紫之上在光源氏的庇护下成长,也因此被他牢牢地控制,失去了自由选择的可能。

再比如,他对明石姬的母亲,明石入道,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和照顾。但这并非出于对明石入道的个人情感,而是因为明石入道是明石姬的父亲,是连接光源氏和明石姬的纽带。光源氏需要通过讨好明石入道来巩固他在明石的地位,以及为自己日后获得政治支持铺路。当他认为明石入道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或者对自己的计划造成阻碍时,他便会表现出冷淡和疏远。

光源氏对于女性的承诺,常常是出于他一时兴起或者为了缓解眼前的尴尬。例如,他对某个女子许诺了一个未来,但当他遇到更让他心动的对象时,便会将之前的承诺抛诸脑后。他可以将自己的情人介绍给他人,以换取政治上的利益,而丝毫不顾及对方的感受。

最为关键的是,光源氏的许多“痛苦”和“悔恨”,往往是在事情发生后,当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或者在自己感到孤寂失落时才会显现。他并非真正懂得责任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一种近乎任性的方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而女性的命运和情感,在他看来不过是他人生这场华丽戏剧中的配角。这种自我中心的价值观,以及在追求个人欲望时对他人命运的漠视,才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

《源氏物语》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它对人性有着深刻而细致的描摹。光源氏身上的光辉与阴影,看似矛盾,实则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灵魂。而那些被细微之处隐藏起来的“恐极”细节,正是这部作品能够穿越千年,依然让我们感到震撼和警醒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都对夕颜这个薄命姑娘有着很深的印象。

但是另一个人,桃原式部卿亲王槿姬的印象或许比较淡然。

其实在原作中,她的名字叫”朝颜之君“。

一朝颜一夕颜。

一个见源氏第一面,便主动地”勾引“,一个一辈子让源氏求爱而不得。

一个短命惨死荒山,一个独身尊荣到老。

若是紫式部无意也就罢了,有意的话,真是一个让人有点微寒的对比:在作者看来,女子轻浮娇艳总是原罪吧。毕竟《源氏物语》是写给后宫皇后妃嫔们看的书呢。

………………

另附记:

本题有很多的回答,看了之后感觉——许多的“细思极恐”,或许都来自于用中国现代眼光去孤立阅读《源氏物语》所产生的误解,事实上,只要按照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去理解解读,许多问题都不成其为问题——换个说法,就是我们以现代的眼光看玛雅人的人祭制度,那简直是是残暴不堪,但实际上,在那个时代那个地点,这是非常荣誉正常的一件事。

首先说说《源氏物语》的大背景:《源氏》是成书的平安时代,是日本一条天皇时期,一位中下级贵族之女,三十余岁的寡妇紫式部受召入宫侍奉一条天皇的中宫藤原彰子,而召请之人,是彰子的生父,实际掌握政权的太政大臣藤原道长。他的女婿天皇实际是半傀儡——道长通过把前后三个女儿嫁入宫为皇后,等她们生育皇子后逼女婿退位,这样外公就成为幼年新天皇无可争议的后援人这一方式来执政。而当时的婚姻,为一夫多妻多妾制的访妻婚。婚姻制度相当松散,男女间的情事韵事为世间风尚(类似泸沽湖的摩梭人)。妻子之间的地位高低,要看出身高贵、后援及生育子女的出息程度的综合。

造成许多中国现代阅读者“细思极恐”的原由,大致出于《源氏》成书时代的历史风俗和现代及中国历史,有着显著的不同。试将常见的”细思极恐“的问题,讨论如下:

A、“《源氏》世风淫乱,继母和儿子乱伦,叔叔和侄女通奸,乱辈份,常偷情”,搞萝莉。“——副标题“小论平安时代的婚俗恋爱制度

平安时代,儒家风俗已对日本有所影响,但是,日本自古以来的很多风俗仍旧残留着很深的影响。如族内婚、访妻婚(堂、表)兄妹通婚、跨辈通婚等,都不罕见。儒家的贞洁观也并不是社会的主导。当时的婚姻甚至无三媒六证,离婚亦无休书,嫡庶之分更不明显。就在百十年前,皇后还必需出自皇族,不能出自别家。

而在《源氏》创作的当时,藤原道长的长女彰子所生儿子后一条天皇,其皇后就是彰子的同母妹威子。平安时代那么崇拜的白居易和《长恨歌》,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唐玄宗和其前儿媳杨玉环。所以,紫式部书中的跨辈通婚,亲族通婚,事实上就是当时通行的婚俗,与”乱伦“”无甚关联。若无伦,又谈何乱?

至于源氏娶自己一手养大的幼女紫姬,也再正常不过。这一点日本古代和中国古代相似,成婚时间都很早。紫式部同时代的女御入宫就是12岁。唐玄宗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而嫁。班昭十四岁成婚,汉代上官氏6岁被立为皇后,武则天入宫时,也是十四岁。而源氏和紫姬圆房行婚仪,也是在她14岁时。另:源氏盗走小时候紫姬,是很典型的原始劫掠婚形态的残余。从小培育紫姬,其实也不过是“童养媳”的变种——古时“童养媳”与明清两代作为半保姆养大的、比夫方年长的童养媳有很大的不同。《三国志》中书:“至十岁,婿家即迎之长养为媳”(紫姬是九岁被盗走),而战国前的媵嫁制度,与正妻同嫁的媵,大多是正妻的妹妹或侄女,因为出嫁时年纪幼小,也是从小被夫家养育,成长后才正式同房。

所以,以现代眼光看当时的婚俗,无疑是有问题的。

B、“桐壶帝深宠更衣是作戏,主要是为了要她生的儿子光源氏来争权”——副标题“小论平安时代的天皇权力、政局及源氏物语各主要人物的原型“

有一论点认为,“桐壶帝专宠桐壶更衣,在她生子后却不加封,其实并不是宠她,只是为了借她的肚子生一个不受右大臣家控制的儿子好和右大臣抗衡”,观点很有新意,但仍是与日本历史实状所违甚多。

讨论文学作品,绝对不能孤立地去看,一定要结合作者当时的历史环境。《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只是当时的一个中等贵族出身的中下级女官,从小受的是风雅教育,精通和歌、汉诗。对于政事,并不怎么精通。

有人会问,紫式部不是因为通晓《日本书纪》而被尊称为“日本纪之局”吗?不错,可这并不意味着她熟读史书通晓政治,《日本书纪》即《日本纪》,名字挺大,但千万不要以为这《日本记》等于《上下五千年》,它基本上是从天照大神的神话传说写起,写到天武天皇那差不多就完了。 也就是说,写到紫式部出生400年前,也就是差不多大化改新就完了。 后面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的政局,紫式部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教育。一个人的眼光是很难超出她的生活局限的,除非是特别少有的贤者。从紫式部的其他的作品可以看出,她更多是从女性的角度去写爱情故事,而没有史论心机,所以,她记述的各种宫廷争斗,大多来源于前朝的历史真实,再稍作改编而已。

好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书中情节和一些常见的”阴谋论“

"桐壶帝专宠更衣却不升她为女御,只是为了得一儿子,利用她作工具”,这几乎就是凭空作想了。平安时代,由于天皇无权,妃子的地位从来不在于帝宠,而在于父母的官职,及后援力量的大小。一位妃子入宫之后,阶级如果是更衣,如果父上永不升职,那么她就会是更衣,如果父上升为大臣,她会变为女御。但桐壶更衣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众人欺负桐壶,是因为她没后援且得宠。

桐壶帝如果一开就希望源氏继位,那么,一定会早升更衣为女御,因为当时世无更衣之子被立为东宫的前例。书中虽多处说“桐壶帝宠爱幼时的源氏,有意立为太子”,但不坊理解为女作家塑造人物时为其添加的光彩罢了。

桐壶更衣生子后不贵反辱,受尽欺凌而死,几乎像是帝王得子弃母,"中国古代妃子生个儿子就能加封这种事,在平安朝,基本没戏。大多数情况下,更衣生了儿子还是更衣,除非其他妃子都没孩子,这个儿子能被立为太子,但一是史书中根本无前例,二是《源氏》中已经有朱雀东宫在前。

桐壶更衣为无依之人,亲之近之不会立刻引起前朝势力的倾轧;所出之子也不会像东宫立刻就被右大臣一脉纳入范围,是很理想的产子人选。”这也和历史现实完全对不上,在藤原氏权倾天下的年代,没有后见人支持,仅是天皇喜欢的皇子,绝对不可能当上天皇。后来倒是有一位白河天皇,利用藤原氏的衰微,基本实现了这一计划,利用控制儿天皇来自己掌权,但那都是紫式部写书后近100年的事了。

所以,我们不要把书中描写的桐壶帝时代的政斗想得太复杂,紫式部多半只是综合前朝的一些印象,将其综合整理出来。前朝若无这种政斗历史,以紫式部一个中等书香门第出身的女性,前半辈子基本远离宫廷,自己独立编出一种特别政斗技巧(以桐壶更衣为工具生个儿子来抗衡权臣),可能性几乎接近为零。

日本学界基本有公认,源氏的原型来自于在多个历史人物的综合,有嵯峨天皇的皇子源融(被降为臣籍,官居左大臣,筑有六条院,曾被议立过复还皇族继位)有风流浪子原业平(和皇妃私奔,被流放)及藤原道长(位极人臣,女儿嫁入宫当皇后)及等等的的综合,而女三宫的原型来自于前朝也嫁了臣下的女三宫保子内亲王,胧月夜原型来自于和在原业平私奔闹出丑闻后依旧入宫的二条皇后高子以及被道长亲手抓奸的妹子藤原绥子,秋好皇后原型来源于村上天皇女御斋宫徽子女王,六条御息所怨魂之事来源村上另一位女御之父,因为外孙未能当上东宫的怨魂事件。而桐壶帝的原型呢,就是醍醐天皇。桐壶更衣也有原型,即是(藤原泽子)光孝天皇的生母、仁明天皇的女御和醍醐天皇更衣源周子的揉合。

醍醐天皇为什么被认为是桐壶帝的原型?原因如下:

1、醍醐后代天皇是朱雀,朱雀后代天皇是冷泉,与《源氏》几乎一模一样。

2、曾娶先代光孝天皇的四公主为子内亲王,与《源氏》中的藤壶中宫设定几乎一样。

3、有更衣所生的儿子原高明下降为臣籍,后来也是权臣。。

4、中宫为藤原稳子,被认为是弘徽殿女御的原型(生了朱雀帝,母家有权,自己跋扈,曾居弘徽殿)

藤原泽子为什么被认为是桐壶更衣的原型?原因如下:

1、出身低微:父亲只是从五位下的纪伊守藤原总继,历史上没有她得封女御的记载。

2、深受帝宠:被誉为当世杨贵妃,受人嫉恨,突然病倒,挪出宫去没几天就死了,死后追赠三位。

3、留下的幼子非常受宠,后来从哥哥那接了皇位,成了光孝天皇。

源周子是原型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出生不高,且被视为光源氏原型之一的源高明。

OK,说了这些之后,可以想见,当时听《源氏物语》的道长、彰子,是很容易融入故事的的设定的,因为故事里的光源氏、桐壶帝身上的故事,就是来源于他们不到一百年前的长辈,每件事几乎都有影射。

(另附:桐壶更衣中毒说的怀疑:

虽有此论,但综合全书看并是事实可能性很小。桐壶更衣父亲是大纳言(已故),没有高贵的外戚,全无后援力量。纵使书中再怎么宣扬桐壶帝宠爱光源氏(当时的小皇子),也不可能立他为太子(朱雀帝),因为太子的后援非常强大,而且已经近成年。弘徽殿女御虽然嫉恨桐壶更衣,但是没必要多此一举做杀人之事。

桐壶更衣身体柔弱多病,那个时代身体条件又差,七八日死了是很符合病程的。而且,她的种种行事,都有历史上的光孝天皇的生母藤源泽子为影射。藤源泽子并未有中毒说)

(另附:平安时代更衣的住宿)

并不是更衣不配单独住一个殿,基本是按需居住,比如尚侍胧月夜入宫就住弘徽殿。但弘徽殿和藤壶殿离清凉殿比较近,确实习惯由宠妃住。桐壶和梨壶在大内右侧(清凉殿在左侧),所以相对远一点,一般是由东宫妃住得多。

也不要以网上的平安京内里图为平安时代所有的妃嫔居住判断。平安时期大内经常着大火,一条天皇(紫式部时)就烧了又重建四次!为什么一条天皇叫一条天皇,就是因为大内烧没了他只能住在外面的一条院。大内没造好前连藤壶院都没有。“参内”并不一定真是就住进了网图上的那个大内,藤壶殿和弘徽殿也可能根本不是那个位置,只是一个描述而已。

C、”《源氏物语》“全文没有医生,有病了只能靠和尚祈祷,实在太可怕了!”——副标题“小论平安时代的医药水平”。

平安时代的确流行生病祈祷,但不是不看医生,朝中有典药寮等机构,还有大医博士等官职。《源氏》中不写,是因为觉得作者觉得将看医生写出来不风雅。但事实上,书中所写,绝不是有病只请和尚不吃药找医生。

头中将的情人曾说:“妾身近患重感冒,曾服极热的草药”

源氏送人礼物“又奉赠种种药品,装在绀色琉璃瓶中”

葵姬生产“母夫人推想葵姬现在身体好些,便送过一碗汤药来。侍女们扶她坐起来服药”。

明石姬之母“象医师一般挨近身旁,太不知趣了。”

事实上,平安时代的医学也在唐医学的基础上有进展,宫廷医学家丹波康赖、深根辅人已常用方剂,本草。至于为什么要找和尚祈祷,那时候宫中信奉的是台密(从延历寺和尚就可以看出),自古巫医不分家,别拿安慰剂不当药。

D、“日本皇室各种通奸,实在太恶心了!天皇带了绿帽子还让光源氏回来,简直乱编!“——副标题”小论平安时代的婚恋与贞洁观“

看到过这样的评论:“关于源氏与藤壶私通之事,应该是源氏物语中最大的丑闻。源氏物语直白地描写了许多纵情悖理之事,儒学者们一般认为是为了反讽教化。”

但其实,日本平安时代对风流罪过没有现在想得那么严重,否则藤原道长也不会让紫式部写了《源氏》给的皇后的乖乖女看。事实上源氏和庶母皇后私通并不算什么,在紫式部之前的历史中,井上内亲王和天皇老公两人互荐情人。东宫妃、丽景殿女御藤原绥子和臣下私通生子,后来还继续做天皇妃(尚侍),生了女儿的寡妇一样进宫当宠妃,至于天皇妃在天皇死后最后出宫去嫁了大臣的事情也是有的……

平安时代遗留着很多原始时代的风俗,既然是访妻婚,“贞洁观念”并不象后世想的那么强,各种TITLE的用法和中国也不同,比如说,天皇可以封两个正妻(皇后、中宫)天皇的正妻可以是皇太后,天皇的姐姐也可以是皇后。所以,用中国历史观念和现代观念去理解当时的情况是有问题的。

E、”紫夫人这个私生女被女三宫占了正室之位,因而郁郁而终。这是对女性的压迫!“——副标题“小论平安时代的嫡庶

平安时代是多妻制,不是一妻多妾制,所以夕雾后面才能落叶公主与云居雁两头大。不要拿现在的小三啊什么的概念去套一千年前的日本,那时根本没那个概念。既然是多妻制,所以所生子女,仅论母系血脉高低和父亲重视程度,并不怎么论嫡庶(子女一般都养在妻子家)。家谱中也不会记:妻XX,妾XX ,一般统为 室XX,如藤原道长室,XX。一般来说,多妻制的妻子,生下的都是嫡子嫡女。妻妾与否,主要看出身的高低,以及有无公开的结婚仪式和掌管家务与否。对于公卿而言,三位以上(高官)的女儿,都是妻,因为其父和自己同为公卿,不能辱之。《源氏》作者紫式部本人也是丈夫的第三个妻子,并不是妾。很多时候,平安时代的”妾“,只是表示一种无正式婚姻的情人关系,比如紫式部就曾因为和藤原道长的情事,被写为”道长之妾“。而且妾所出之子地位也不一定低。例如夕雾的妾藤典侍,其父是摄津守,从五位下,所以一般默认为是妾。但此妾所生之女六女公子,也可作匂兵部卿亲王之妻(当然名义上是落叶宫之女)。如果藤典侍之子争气,以后做了大臣,藤典侍的地位也会水涨船高。

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后世,明治天皇之妻美子,是为一条家的侧室女,大正天皇之妻节子皇后,也为侧室之女。并不是象现在很多小说写的那样”庶出女不配做皇后”


一般来说,和丈夫同居的那一位,会被称为”北之方“,妻子中最尊贵的那一位,也往往被如此尊称(即译本中的"正夫人“)但其余采用访婚的妻子,并不是妾,仍是妻。如果所有的妻子都是访妻,而无同居者,一般默认为以身份最高者为正妻。如访妻觉对丈夫不满,大可另找新婿(《源氏》中的头中将即是,其妻之一为夕颜(三位中将女),后又娶右大臣的四女(弘徽殿女御之妹),云居雁母(亲王女),因夕颜父亲死得早,右大臣家四女嫉恨,就派人去说狠话,夕颜就和头中将来往得少了。但是亲王女的身份和右大臣家四女相等,是不敢得罪的。但亲王女后来不喜欢头中将,就改嫁另一位按察大纳言了。

紫姬之母是按察大纳言的独女,也是三位高官,其母嫁与亲王,无论如何不能称为妾,所以紫姬也非私生女或庶女,后来她的着裳式,亲王父亲也参加了,等于是向世间公布了她的血脉。只是她并不是亲王最重视的北之方所出而已。但紫姬后来在书中被称为源氏的北之方,掌握源氏的经济大权(自侍从人等以至万端事务,都托付紫姬掌管。领地内庄园、牧场以及各处领地的契券,亦皆交与紫姬保藏),皇后之母(明石女御以她为母亲)无疑是确定了妻子中最尊贵的位子的。女三宫下嫁,地位高,又年轻,紫姬难免被占去了宠爱,所以导致她郁郁而终。

(附论:

(女三宫下嫁时,一是当今天皇之女,二是后任天皇异母之妹,所以威势重重。但其实内亲王嫁臣下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紫式部前代的右大臣藤原师辅,连娶三位醍醐天皇的内亲王,其中一位也是天皇的同母妹,皇后所出的准三后康子内亲王(比女三宫还要尊贵),但是在师辅的妻妾排名中,她还是要归于后列,因为其异母姐虽然位阶虽比她低,但生育比他好。排名第一妻子藤原盛子虽出身中等贵族,但儿女争气,所以地位靠前。)

紫姬感觉地位受影响,主要三点:1、年纪大了且无出 (35岁时老公又娶一个比自己小16岁的姑娘) 2、女三宫身份高贵 3、紫姬没有经过正式的婚仪(平安时代的正式婚仪是丈人向女婿约婚,女婿晚上来赴宴,当晚住,OOXX三日,然后丈人家有女婿的房间,没有三媒六证,没有拜堂,没有休书)

若论她最后是因为源氏的重重背叛伤心而亡,未免想得太过了些,还是老话,人不能脱离历史现实。林妹妹再为宝玉吐血而亡,但她也早早默认了袭人是宝玉通房的事实,还给她贺喜来着。 紫姬爱吃醋,但她从小就知道多妻制是这个社会的通行现状,对于源氏有明石姬、胧月夜等很多情人的事,她早就知道,吃味但并不伤心,甚至源氏对于玉鬘的不轨之意,她也看在眼里,因为这些人,对她来说都没有什么威胁力。所以在她35岁之前,她是过得相当顺心的。只有女三宫,年轻漂亮,地位尊贵,对她构成了真正的威胁,所以,这才受了打击。

另外,也别把书中的深情等同于现世的专一,桐壶帝那么宠更衣,还是和别人生了九个儿女。源氏深爱紫姬,和他多情再找其他女人并不矛盾。简言之,这和当时的历史现实是一一对应的。

F、”紫姬等女性深受封建教条的禁锢,等于是被囚禁,除了被夕雾偷窥,紫姬从来没有见过其他男人!“——副标题“小论平安时代贵族女性的活动范围”

这也是替古人担忧了,中国的高官女儿古代也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何况日本。日本的女眷和外人相近,一般是隔帘,但那个帘子非常的稀薄,基本上和窗纱差不多。紫姬虽然和大多数那个时代的女子一样,不和男子接近(女三宫也只是被柏木偷窥才看到),但绝非与男子隔绝:

小时候她和父亲兵部卿,见过。

九岁的时代,”这期间紫儿走出帘前,隔帘观赏庭中的花木池塘。但见经霜变色了的草木花卉,象图画一样美丽,以前不曾见过的四位、五位的官员,穿着紫袍、红袍在花木之间不绝地来来往往“。 见过官员。

十几岁时源氏带她去看贺茂祭(大游行)。

后来她去老爸亲王家祝寿。

乔迁至六条院,“紫姬乔迁用的车辆,共十五台。前驱者大都是四位、五位的京官。也有六位殿上人,但都选用亲信者。这排场不算体面。”见的男人也很多。

源氏家的六条院——“马场很宽广,一直通到紫姬所居的南院”源氏对侍女们说:“姑娘们啊,把廊房的门户打开,大家在这里观赏骑射竞赛吧。今天左近卫府许多漂亮的官员要来,相貌并不比寻寻常常的殿上人差呢。”众青年侍女便兴致勃勃地等候着。

后来紫姬送女入宫。

可以看出,紫姬是作为一个当时正常平安时代女子生活着的,经常隔帘见男子,不时还有出门的机会,并没有特别地被禁脔。源氏防备夕雾,是因为他自己跟藤壶皇后那啥过,所以有心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源氏物语》这部伟大的作品,表面上看是一部描写平安时代贵族风流情史的巨著,但仔细品味,字里行间却隐藏着许多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它们如同潜藏在幽深古井下的暗流,让人不寒而栗。一、光源氏的“移情”与“替代”的轮回,其背后是对女性生命的可怕消费我们都知道光源氏一生风流倜傥,身边女人如云。但最让人毛骨悚然的.............
  • 回答
    关于《源氏物语》是否拥有“超过千年的力量”,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提问,因为它触及了这部作品的核心魅力所在。如果用更贴近人心的说法来理解,那便是问:为什么一部诞生于约一千年前的古典文学作品,时至今日依然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甚至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和思考?要说《源氏物语》有没有“力量”,这股力量又是什么,我.............
  • 回答
    《源氏物语》中的女性角色,若要论宫斗、受宠和笑到最后,那可是一番极具深度和趣味的解读。这部巨著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她们的命运与情感纠葛,宛如一场场细腻而残酷的生存游戏。宫斗高手:六条御息所若论《源氏物语》中的宫斗高手,六条御息所无疑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选。她的“宫斗”并非局限于后.............
  • 回答
    源氏拔刀的动作,简直就是一场行云流水的艺术表演。这可不是随便哪个人,随随便便就能模仿出来的。你想啊,他那把龙刃,可不是普通刀剑,而是注入了源氏灵魂和意志的武器。整个过程,首先是源氏的身体进入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他的呼吸会变得非常沉稳、有力,仿佛每一次吐纳都在积蓄着即将爆发的力量。眼睛, normal.............
  • 回答
    源氏的二段跳,这可是《守望先锋》里玩家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核心机制。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基于他那套独特的“龙魂武士”的背景设定和游戏内部的实际运作逻辑。想弄明白这个,咱们得从源氏的“身体”和他的“忍术”两方面来聊。首先,从源氏的“身体”来说,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脆弱的凡人了。你得知道,源氏在被他哥哥半藏重.............
  • 回答
    源氏创立镰仓幕府,这本身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然而,到了最后,幕府的最高统治者——将军,却频繁由皇族担任,而实际掌控幕府权力、被尊称为“执权”的北条氏,却与最初的源氏将军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这其中的缘由,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涉及复杂的政治博弈、社会结构以及历史演变。咱们这就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回到.............
  • 回答
    嘿,哥们儿,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在《守望先锋》里,被源氏秀一脸,心里暗暗佩服:“哇,这源氏玩得真溜!”结果转头就被一个铁拳从天而降,拍成肉酱,然后脑子里只剩下一句话:“这破英雄什么时候能删了?”别怀疑,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有这毛病。咱们玩游戏嘛,图的就是个乐呵,但有些英雄,就是能让你乐着乐着就想掀桌子.............
  • 回答
    源平合战,一场在日本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大戏,最终以源氏的胜利、平氏的覆灭告终。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不仅仅是两个武士家族的权力争夺,更是日本社会结构、政治生态乃至文化观念的一次深刻洗礼。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原本势弱的源氏,最终能够击败如日中天的平氏,一统天下呢?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
  • 回答
    德川家康之所以被尊称为“源氏长者”,这背后是一段颇具深意且充满政治考量的历史渊源,绝非寻常的敬称,而是德川幕府为了确立其正统性和权威性而精心构建的一张重要“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源氏”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德川家康如何巧妙地将自己与这个显赫的家族联系起来。首先,我们得明白“源氏”在.............
  • 回答
    德川幕府时期,武士阶层对于“效忠对象”的认知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像早期那样极度看重是否为河内源氏嫡流。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政治体制演变的影响,也有社会观念的转变,更有对现实利益的考量。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河内源氏嫡流在早期那么吃香。这得说到日本历史上的“.............
  • 回答
    在天猫上选购白橡木家具,维莎、原始元素和源氏木语这几个品牌确实是很多人会考虑的。要说哪家质量好、性价比高,这还真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儿,毕竟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目标客户群。咱们先聊聊这几个天猫上的“网红”品牌。维莎,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稳健,走的是一种比较经典、耐看的设计路线。它的白橡木家具,.............
  • 回答
    守望先锋中,半藏和源氏这对忍者兄弟的大招语音之所以能成为周围人争相模仿的经典,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游戏角色的深度塑造与情感共鸣: 鲜明的日本武士/忍者文化符号: 半藏和源氏的设计灵感都来自于日本的武士道和忍者文化。这种文化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