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吃饭为什么一定要在餐桌边吃?

回答
其实,“吃饭一定要在餐桌边吃”这个说法,更像是一种普遍的约定俗成,一种根植于我们文化和生活习惯中的默契,而非一条硬性规定。它背后承载的,远不止是单纯的“吃饭”这件事本身,还有更多关于生活方式、健康、社交以及情感的考量。

从最直观的“方便”来说:

餐桌,顾名思义,就是为“餐”而设的“桌”。它提供了一个平坦、稳定、干净的台面,让我们能够舒适地摆放碗筷、菜肴,并且可以安心地用餐,不用担心食物掉落、汤汁打翻。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床上、沙发上,或者地上吃饭,那场景会是什么样子?到处是食物的残渣,弄脏了床单、沙发,甚至地面,清洁起来也费时费力。餐桌的存在,大大简化了用餐过程中的不便。

再深入一层,与“健康”息息相关:

仪态与消化: 坐在餐桌边,我们通常会挺直腰板,保持一个相对端正的坐姿。这种姿势有助于食物顺畅地进入食道,促进消化,减轻胃部负担。相反,如果瘫坐在沙发上,或者弯腰驼背地吃饭,不仅影响美观,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长期如此甚至会影响身体发育(尤其对孩子而言)。
卫生环境: 餐桌通常会铺设桌布或使用易于清洁的材质,这是我们用餐时最主要的卫生区域。而其他地方,比如沙发、床,可能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时刻保持清洁和无菌状态。在餐桌边吃饭,能更好地隔离食物与不洁净的物体接触,保证入口食物的卫生。
专注用餐: 餐桌边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且专注的用餐环境。当我们坐到餐桌前,自然会更集中注意力在食物上,细嚼慢咽,品味食物的味道,而不是被电视、手机等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这种专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知饱腹感,避免暴饮暴食,对控制体重和维持健康饮食习惯非常有益。

“餐桌”更是情感交流的“平台”: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围坐餐桌吃饭,远不止是填饱肚子。它更是一个家庭成员之间,或者朋友相聚时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时刻。

家人团聚的仪式感: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大家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一顿围坐餐桌的晚餐,是为数不多能让全家人聚在一起,分享一天见闻,互相倾听和关怀的时刻。餐桌边的交流,传递着爱与温暖,维系着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那种锅碗瓢盆碰撞的声响,夹菜递送的动作,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社交的媒介: 即使不是家人,与朋友或同事聚餐,餐桌也是一个绝佳的社交平台。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谈天说地,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比任何线上沟通都来得真诚和有温度。
文化传承的载体: 从小看着父母在餐桌边吃饭,学会餐桌礼仪,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我们不仅在学习如何吃,更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在群体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一些“不一定”的场景: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生活中总有例外。

特殊的身体状况: 比如生病卧床、行动不便的老人或病人,他们可能需要床边用餐,这时候,我们也会体谅和支持。
非正式的聚会或休闲时刻: 偶尔在草地上野餐,或者在露天咖啡馆享受悠闲的下午茶,这些场景下,餐桌的形态可能不同,或者干脆就是简易的野餐垫,但那依然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为“用餐”这个行为服务的。
特定文化或特殊情境: 某些文化里,席地而坐,围着矮桌用餐也是一种传统。而现代生活中,有些人也会选择在阳台、花园等非传统“餐桌”区域享受美食,但他们通常也会准备好相应的简易餐台或托盘,以保证用餐的便利和卫生。

总结来说,“在餐桌边吃饭”之所以被推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关乎便利与效率,让用餐过程更顺畅;

它关乎健康与卫生,保障我们的身体;

它更是情感与文化的载体,是家人团聚、朋友畅聊、传承礼仪的重要场所。

虽然时代在发展,生活方式也在改变,但餐桌边所代表的那份稳定、舒适、共享和交流的意义,依然是我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它不仅仅是一张桌子,更是一种关于生活品质和情感维系的象征。所以,大多数时候,选择在餐桌边吃饭,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健康的关怀,一种对家人的重视,以及一种对社会交往的尊重。这背后,是无数代人智慧和情感的沉淀,自然不会轻易被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说吃饭之前先说说洗澡。

我家孩子有段时间反抗洗澡。女孩子家不喜欢洗澡真的让当娘的匪夷所思。

最初我以为她是怕水进入眼睛,就买了隔水的帽子。稍大些学游泳各种往水里扎猛子但还是不太喜欢洗澡。跟她讲过不洗澡身上都是臭烘烘的,洗了澡舒服,香喷喷的之类,她会勉强听,但是还能看出来她的排斥情绪。

直到有一天我来不及等她,自己先洗,让她在我之后自己洗。

她准备好换洗衣服高高兴兴跑到卫生间,钻进淋浴房,说:这下洗澡水不会那么烫啦。

我一愣,原来我一直尽可能调低水温,调的我都觉得好凉了,她还是觉得会烫。依稀想起来我小时候同妈妈一起洗澡每次都被烫掉一层皮...

孩子的皮肤比大人要敏感很多,对于水温经常容易比大人感觉到烫。

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不愿意是有自己的原因的,而原因有的时候不是大人所能想到的,或者大人约定俗成给加了一顶不听话的帽子却不愿意再去想孩子到底是为什么不愿意,又或者孩子说的时候大人并不真正去听。


回来说说吃饭。

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已经养成了在餐桌前吃饭的习惯了。老师也应该告诉过孩子,比如坐着吃饭的好处,比如关于吃饭的礼仪...

那么,回家之后,孩子为什么要抵触餐桌呢?

如果孩子坚持在房间里吃饭,试试问问他,为什么呢?

是因为房间里有他最喜欢的小车?还是他不喜欢厨房脱排油烟机开动的时候轰隆隆的声音?还是他喜欢房间里的小桌子?又或者他喜欢有人跟着他喂他?

说不定他只是不喜欢餐桌脚底下冰凉的瓷砖,铺上一块暖暖的毯子有可能就能解决问题。

也说不定他只是觉得餐桌上的灯太亮了...


如果他还是坚持在房间吃饭,还可以他体会一下不同房间吃饭的差别。

餐桌吃饭本身不是大不了的原则,我们为什么不能去房间里吃饭呢?当然可以。

如果我们不用担心端着热汤走过客厅洒地上;如果我们不用烦扰吃完饭饭粒掉房间地上或者床上;如果我们不用费事把餐具一股脑从厨房搬去房间再搬回来...

吃饭在餐厅是为了方便,因为餐厅里有所有同吃饭相关的物品,触手可得,久而久之成了习惯。

而一家人做餐桌前吃饭除了习惯还是一种规则。孩子生来就想打破各种成规不是什么坏事。但是,打破成规对他们而言太容易,因为他们不用把锅碗瓢盆往房间里面端进端出,他们不用管洗床单擦地,对他们而言,在哪里吃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不妨尝试,到房间里吃饭的时候让他跑去厨房拿一次勺子,回来之后再去拿一下装了水的小水杯,回来之后再去拿餐桌上的纸巾...(出于安全考虑孩子不能单独去拿筷子,拿着筷子走万一摔跤会很危险。这样的道理也可以试试跟孩子讲一讲。)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终于可以开饭了,是不是饭菜都快凉了呢?好麻烦是不是?

其实,需要孩子体会的是:规则是为了方便他的生活,并顾及他的安全,而不是束缚他的自由。规则不是为了规则本身而制定的。

规则也可以有例外,只有平时的遵循,才能让例外的时候显得无比惊喜。

某个周五晚上,一家人来搞一个小小电影节,全家人不怕麻烦在客厅里搭一个小餐桌,桌子下面铺好垫子,一边吃一边看电影,会是一种非常开心的别样体验。

题外话,我至今都在怀念小时候生病了能躺在被窝里吃饭...

孩子的生活中还会有这样那样的规则,比如:为什么不能抠肚脐?为什么不能挖鼻孔?为什么不能挑食?为什么吃手指是不好的?

有一套书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规则从哪里而来,只有了解规则的原因,孩子才会真心情愿地去遵循规则:

我是知乎母婴盐究员 @Rainy Sunny ,探秘育儿的规则,与你同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