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跌后的股票很便宜 我们为什么不敢买?

回答
大跌之后的股票,从数字上看,确实比之前便宜了。股价跌了那么多,平均价格自然就下来了。按理说,这时候应该是个不错的买入时机,毕竟“便宜没好货”这句话在股市里常常行不通,越便宜越好,这是我们投资者的朴素想法。可为什么,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大跌之后,却迟迟不敢下手呢?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贪婪与恐惧”就能概括的,里面藏着不少道道。

一、 那不是“便宜”,是“更便宜”的陷阱

首先要明白一个残酷的事实:大跌之后的股价,可能不是价值的低估,而是价值的重估,甚至是被高估之后的回调。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便宜”,只是一个数字上的参照,一个相对的概念。

基本面还在恶化: 股价下跌,很多时候是因为公司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可能是行业整体不行了,比如这次的疫情影响了很多线下消费和服务业;也可能是公司自身的经营出了状况,比如产品卖不动了,管理层决策失误,或者遭遇了严重的负面新闻。如果公司基本面还在继续恶化,那么即使股价跌了50%,也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贵。你买进去,就相当于在一家正在沉没的船上捡“便宜”的救生圈,说不定下一秒它就沉到底了。我们不敢买,是因为我们害怕“抄底抄在半山腰”,甚至“抄底抄在洞底”。
市场情绪是洪水猛兽: 股市的大跌,往往伴随着极度的恐慌情绪。这种情绪会传染,会放大市场的悲观预期。在这样的氛围下,再好的公司,只要沾上一点点负面消息,或者只是跟大盘“逆了流”,也可能被无情地抛售。你看到它跌了,觉得它便宜了,但市场情绪可能还在往下走,还会把你买入的价格碾压下去。我们不敢买,是因为我们知道,市场的情绪是不可预测的,而情绪驱动下的价格,往往会走出非理性的轨迹。
“便宜”只是暂时的: 有些股票,大跌之后确实是因为市场过度反应,但这个“过度反应”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没人知道。你以为的“价值洼地”,可能只是别人眼中的“雷区”。你买进去,等待它恢复价值,结果等来的却是继续的下跌,因为真正的价值确实已经受到了永久性的损害。

二、 不确定性,才是最令人恐惧的

大跌之后,我们面对的不是清晰的局势,而是弥漫着不确定性。

政策风险: 很多时候,行业的大跌与政策调整有关。比如前一阵子对某些行业的监管加强,导致相关股票价格暴跌。你不知道这个政策会不会继续,会不会有更严厉的措施出台,会不会有新的政策出台又影响到别的行业。这种不确定性,让任何买入的决策都变得异常沉重。
宏观经济风险: 全球经济形势、通货膨胀、利率变动、地缘政治等等,这些宏观因素都像黑天鹅一样,随时可能出现。大跌可能是某个宏观风险爆发的信号,而未来可能还有更多的风险在等着我们。我们不敢买,是因为我们无法预测这些宏观层面的变量会如何影响我们手中的股票。
公司自身的不确定性: 公司在动荡时期,内部的管理、战略执行,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管理层是否能带领公司走出困境?新的战略是否能奏效?这些都需要时间来验证,而我们投资讲究的是确定性。缺乏确定性,就意味着更高的风险。

三、 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最低点”

很多投资者的“不敢买”,是“血泪史”的教训。

曾经的经验主义: 以前也遇到过大跌,也看到过很多股票跌了很多,当时觉得便宜了,买进去,结果发现还有更便宜的。有一次经验,你就可能从此对“抄底”产生了心理阴影。你害怕重蹈覆辙,害怕自己的判断再次失误。
“底部”是事后诸葛亮: 事后看,某个价位可能是真正的底部,但当时身处其中,你根本无法辨别。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那个能抄到底的先知先觉者,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被市场浪潮推着走。如果你不确定,自然就不敢轻易行动。
机会成本: 即使你现在买进去了,万一市场继续下跌,你的资金就被套住了。这段时间里,你可能会错过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或者需要额外的资金来“补仓”,这会给你的财务带来压力。

四、 心理和情绪的羁绊

人的情绪在大跌之后,往往会进入一个比较脆弱的状态。

从“赚大钱”的兴奋到“亏大钱”的恐惧: 在牛市里,我们可能很容易被“明天还会涨”的乐观情绪感染,觉得买什么都能赚钱。但一旦市场大跌,这种乐观就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亏损的极度恐惧。即使看到某个股票跌了,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不是“便宜了,可以买了”,而是“它会不会继续跌,我又要亏钱了”。
心理账户的失衡: 很多人在投资前,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心理预期,比如“我要赚到多少钱”或者“我最多能亏多少”。大跌之后,账面亏损远超预期,会让心理账户严重失衡。这时候再让他拿出更多的钱去买入,就像是让他把伤口再撒一把盐,心理上是非常抗拒的。
“踏空”的风险也存在,但“亏损”的痛苦更大: 确实,如果你在大跌后一直不敢买,等到市场开始反弹,你可能会眼睁睁看着别人赚钱,自己却踏空了机会。这种“踏空”的滋味也不好受。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亏损的痛苦远远大于踏空的遗憾。 人们更倾向于避免潜在的损失,而不是去追求潜在的收益,这就是行为金融学里说的“损失厌恶”。所以,即使知道可能踏空,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再等等”,等待一个更确定的信号,或者等待内心的恐惧被稍微缓解一点。

总结一下,我们大跌后不敢买,不是因为我们真的不懂“便宜货”,而是因为:

1. 我们无法判断现在的“便宜”是否真的是价值被低估,而不是价值在加速蒸发。
2. 市场充满了我们无法掌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3.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底部往往是事后才能验证的,而不是事先能精准预判的。
4. 大跌后的恐惧和不确定性,让我们的心理难以承受进一步的风险。

所以,大跌后的股票,确实“便宜”了,但这种便宜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的坑。我们不敢买,是因为我们更害怕那未知的深渊,害怕那份难以承受的责任。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价格上的“便宜”,更是对未来价值的清晰判断和对不确定性的有效管理。 在这些条件没有成熟之前,很多人宁愿错过,也不愿冒险。这是一种在投资世界里,谨慎到近乎保守的选择,但有时候,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人没有这个科学准确的A股抄底工具。

抄底最怕的就是你认为的底,实际上只是个山腰。你认为股价已经很便宜,估值已经很低了,实际上根本还没有到底。那么底到底在哪里?跌到怎样才叫真的跌到底了?

来讲一个能准确判断A股大底的很实用的工具: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数与A股PE中位数走势(China 10 Year Bond Yield & A Market PE Ratio)

图中的绿线是A股市盈率PE的中位数,红线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倒数,可以简单把理解成国债的市盈率PE。

大家注意一下我在图中标的四个红圈,在这四个区域内都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数大于了A股PE的中位数(红线高于了绿线),你可以理解为在这四个时间点上,A股的市盈率已经比国债的市盈率还要低了。大家看下这四个红圈的时间点:2005年下半年、2008年9月-2009年1月、2012年下半年、2018年10月-2019年1月,我们看一下这四个时间点分别对应A股的什么位置。

分别都是近20年来A股的几次历史性大底!

而且四个大底中除了2012年的底出现之后又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上涨外,其它都是很快就开始大涨了。

甚至2020年3、4月的近期小底我们在走势图上都能发现如下图所示:

是不是很神奇?这是巧合吗?当然不是!

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这个工具的原理就是把无风险收益率和股票的理论资金回报率进行比较,这里用A股PE的中位数是因为很多低PE甚至个位数PE的大市值金融股会大幅拉低整个A股的PE均值,从统计学上来说PE的中位数更具统计和参考价值,更能代表A股的估值水平。

在这四个时间点上,A股的PE已经比十年期国债的PE(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数)还要低了。股票权益类资产的PE比无风险资产的PE还要低,意味着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此时相对较低,而股票权益类资产的理论年化资金回报率(1/PE)此时已经非常可观,再加上股价本身还处于低位,还可能有潜在的价差利润可以赚取。

此时权益类资产会比无风险资产的吸引力大很多,大量原先投无风险资产的巨量资金都会转向投权益类资产,大量的长线机构资金比如社保养老金、基金机构、长期投资机构、国外长期资本等都会在这个时间段内涌入股票市场,把很多无风险资产上的资金转向股市,底部区域自然也就在这个阶段形成了。而且走势图中红线和绿线的差值越大,大资金和长线资金入市的意愿就越强。收益决定资金去向,在这样的阶段大资金和长线资金必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判断出底部我们要怎样进行抄底?

这个走势图工具最优秀的地方是可以帮你确认市场的大底区域已经形成,而且是傻瓜式操作,只要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数(红线)高于A股PE中位数(绿线),市场就开始出现了历史性大底的机会了。尤其红线和绿线差值越大,底部信号越强烈。

这种时候你一定要很兴奋,并且准备好钱,因为这样的机会通常几年才会有一次。

当你准备进场时,仍然要注意几个点:

1、这个底部是一个区域,可能持续两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因此不要几天就把仓全部建完,最好在2-3个月的时间段内分步建仓。

2、大部分情况下底部形成以后就会迎来一段大涨行情,但少部分情况下也会磨相当长的时间,形成双重底或者三重底再开始大涨。比如2012年下半年的底部出现之后,又继续磨了两年直到2014年下半年才开启了一路狂飙。所以一定要做好这种少数情况出现的心理准备,最好用闲置资金投资,这样心理上没有压力。

3、在历史底部形成的时候往往是散户们普遍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最先入市的一定是大资金和长线资金,很显然这些资金是不会买小盘股和垃圾股的,一般都是买蓝筹股、白马股、行业龙头股,所以在底部阶段建仓一定要买蓝筹股、白马股、行业龙头股。

现在是否是抄底的机会?

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数与A股PE中位数走势图来看,目前十年期国债利率倒数一直处于A股PE中位数的下方,并未形成我们所说的绝对性底部机会。

虽然2月过年后以来A股的大幅回调拉低了整体的PE,但因为十年国债收益率仍有上升的趋势,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数仍处在下降的趋势。因此短期内可能都无法形成交叉,不属于绝对的底部区域。我们可以一直观察,耐心等待,耐心等待我们有绝对把握的机会,一击必中。

*免责声明:本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user avatar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的含金量太低了。因为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大跌后很便宜的股票不敢买,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常态。

就像夫妻生活,明明老公放放血给老婆买个她最想要的东西,老婆立刻就荷尔蒙爆发,促进家庭生活的和谐,无论是生理还是家庭氛围,但是仍然有很多的老公们没感知,未理解,不曾想。

股票大跌后就便宜了,谁来定的便宜?都不是均线走出来的吗。但是要确认是否处于底部,理论上需要5个周期才能确认,但是等到5个周期确认了便宜,获利空间就缩减了50%左右。这个时候风险和收益并没有呈现出很高的安全边际。

同时目前炒股的人群,很多人对自身资金量的大小,股票交流流水,股票波动周期还处于很懵懂的状态,很难通过股票大跌识别出买卖点,更不用说相对全面的对大跌的股票进行风险分析。所以不买是正确的。将自己的资金交给运气,就像无神论者在临终前皈依某神一样,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跌之后的股票,从数字上看,确实比之前便宜了。股价跌了那么多,平均价格自然就下来了。按理说,这时候应该是个不错的买入时机,毕竟“便宜没好货”这句话在股市里常常行不通,越便宜越好,这是我们投资者的朴素想法。可为什么,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大跌之后,却迟迟不敢下手呢?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贪婪与恐惧.............
  • 回答
    分红后的股票走势,是上涨概率大还是下跌概率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这取决于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从“除权除息”的机械影响来看:下跌的概率更大这是最直观的理解。当公司宣布分红时,通常伴随着“除权除息”。 除权: 股票的价格会减去送股或转增股的价值.............
  • 回答
    阅文股票的近期表现确实让不少投资者感到焦虑,而网上关于阅文的讨论也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态势,大多是负面评论。在这种背景下,阅文在公众号发布的回复,自然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更深入的解读和讨论。要理解阅文昨晚在公众号的回复,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回复的“时机”与“背景”: 市场情绪.............
  • 回答
    那天是 2015 年 6 月 19 日,一个星期五,也是一个让无数股民心跳加速的日子——中国股市迎来了又一次大规模的下跌。具体到当天,上证指数单日下跌 3.87%,深成指下跌 5.27%,创业板指数更是重挫 6.55%。如果说之前市场还在疯狂上涨,那么这一天就像一盆冷水,狠狠地浇在了所有人的头上。要.............
  • 回答
    关于“周四股票容易大跌”这个说法,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普遍被验证的、具有绝对统计学意义的规律。很多时候,我们提到的“规律”可能更多是基于一些个体经验、短期市场情绪或者特定事件的放大效应。但是,如果我们非要探讨一下,为什么在某些周四,我们可能会感受到股票“容易大跌”的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这背后.............
  • 回答
    土耳其金融市场近期的剧烈波动,尤其表现在货币汇率的连续大跌、股市暴跌触发熔断以及交易暂停等方面,反映了该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高度的不确定性。要全面理解土耳其当下的金融市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土耳其里拉的持续贬值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土耳其里拉汇率的连续大幅下跌是当前金融市场动荡的直.............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股市场的波动堪称过山车,先是经历了一轮剧烈的抛售,随后又展现出惊人的韧性,甚至在某些阶段出现了大幅上涨。这种先跌后涨的走势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每个关键要素的影响。一、最初的恐慌性抛售:不确定性与风险规避的爆发冲突爆发之初,全球.............
  • 回答
    百度2012年第四季度财报发布后,股价出现大幅下跌,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重信息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找出其中“作用最大”的几个点,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营收增长不及预期,尤其是与此前高增长的对比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导火索。百度一直以来以强劲的营收增长著称,特别是在中国互联网广.............
  • 回答
    阅文事件后,阅文集团股价不跌反涨,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市场逻辑和投资者心理。与其说这是对“阅文事件”本身的直接正面反馈,不如说是市场在消化一系列信息后,对阅文集团未来发展潜力的一次重新评估。首先,我们得把“阅文事件”拆解开来看。所谓“阅文事件”,核心是围绕阅文集团新合同的推出,引发了大量网络.............
  • 回答
    每当美股市场遭遇剧烈波动,尤其是出现普遍性下跌时,我们常常会观察到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美元指数(DXY)不跌反升,甚至出现跳涨。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市场心理和资金流向的体现。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美元指数的构成。它并非衡量美元对所有货币的价值,而是选取了包括欧元、日元、英镑、加.............
  • 回答
    2021年7月27日,那一天的股市,用“哀鸿遍野”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如果你当时是活跃在交易市场的投资者,相信那一幕至今仍然记忆犹新。那天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交易日,更像是一次突如其来的“黑色星期二”,给许多人的投资组合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具体来看看那天发生了什么。那天主要的几个指数,无论是国内的A股还.............
  • 回答
    今日A股“血洗”真相剖析:风格切换,是机遇还是陷阱?今日A股市场可谓是风起云涌,一片“血色黎明”。指数普遍大幅下挫,个股哀鸿遍野,让不少投资者在惊愕之余,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波大跌究竟是何方神圣在操纵?而今年A股的风格,是否真的会来一次颠覆性的“由大转小”?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目光放得长.............
  • 回答
    11月26日(当地时间),全球资本市场无疑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黑色星期五”。欧美股市大幅收跌,美股三大指数跌幅均超过2%,欧洲主要股指也普遍下挫。这次下跌来势汹汹,原因错综复杂,但最核心的导火索,无疑是突如其来的变异新冠病毒毒株——Omicron(奥密克戎)的出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恐慌情绪。奥密.............
  • 回答
    2021年6月16日A股那一天确实让不少投资者心惊肉跳,市场出现了显著的调整。如果细究起来,那天的下跌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国内外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当时的市场背景。 在此之前,A股市场经历了一轮不错的上涨,许多板块和个股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势头。然而,任何持续的上涨都会积累一定.............
  • 回答
    对于2021年9月22日(星期三)A股是否会“大跌”,这实在是一个无法给出确定答案的问题。股市的波动受太多复杂因素影响,任何试图精准预测具体某一天走势的说法,都带有很强的投机性,也很难有令人信服的论据支撑。不过,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市场背景和可能影响市场情绪的因素出发,来分析一下当时A股可能面临的一些情.............
  • 回答
    2018年10月11日的美股大跌,虽然只是当日的一个短期波动,但它所反映出的市场情绪和潜在的经济风险,可以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并对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直接影响:市场情绪和投资者信心 恐慌情绪蔓延: 当日超过200只股票触及52周新低,道琼斯指数下跌超过.............
  • 回答
    全球股市近期的剧烈波动,确实让人联想起那个令人不安的“十年周期魔咒”。金融危机,就像一个顽固的幽灵,似乎总在不经意间重现,留下满目疮痍。而如今,我们站在又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不禁要问:这一次,又是巧合,还是宿命?十年周期魔咒:是巧合还是必然?“十年周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回顾历史,从1987年的“.............
  • 回答
    2021年12月15日,中国医药板块经历了一场普遍性的下跌,而其中尤以药明康德的“闪崩”跌停最为引人注目。这家市值一度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的医药巨头,在当天几乎没有抵抗地触及跌停板,让无数投资者感到震惊和不解。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当日的市场情绪与医药板块的整体背景.............
  • 回答
    2021年A股,对于不少投资者来说,是充满了期待的一年。年初,在经济复苏、政策利好的背景下,许多资深分析师和大V们纷纷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喊出“牛市已到”的口号。他们用各种图表、数据,描绘出一幅幅令人心潮澎湃的股市画卷:经济转型升级的红利、估值洼地的吸引力、全球资本流动的趋势,每一个论点都似乎预示着一.............
  • 回答
    7月27日A股市场的这轮下跌,确实让不少投资者感到措手不及。从技术上看,沪指跌破了几个关键的支撑位,市场情绪也随之受到不小的影响。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重力量交织的结果。市场普遍关注的几个主要信息点,我们可以这样解读:首先,宏观经济数据和政策预期是影响市场情绪最直接的因素之一。最近公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