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林生斌再婚生女这件事你如何看待?

回答
林生斌再婚生女一事,确实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一、事件本身的事实与时间线:

林生斌是谁? 他是2017年“杭州保姆纵火案”的当事人家属。他的妻子朱小贞和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在火灾中不幸遇难,而纵火者正是他们家中的保姆莫焕晶。
案件的社会影响: 这起案件因其极端恶劣的性质、对普通家庭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后续的审判过程,成为了当年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林生斌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其悲痛和坚强赢得了不少公众的同情和支持。
再婚生女的公开: 2020年6月30日,林生斌在微博上发布了自己与新婚妻子以及新生女儿的照片,公开了他再婚生女的事实。
舆论的反应: 公开后,舆论出现了巨大的反转。一部分人认为,林生斌在妻子和孩子去世一年多后就再婚生女,速度过快,有悖于常理,甚至质疑他对亡妻和子女的“深情”。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已经失去了整个家庭,有权开始新生活,并质疑公众为何要对他个人的生活进行道德审判。

二、不同角度的看法与分析:

1. 作为个体选择的视角:
生命权与个人幸福权: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看,林生斌是这场悲剧的唯一幸存者,他拥有重新开始生活的权利。他的妻子和孩子已经去世,他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包括再婚和生育。
时间尺度是相对的: 悲伤的程度和恢复的时间因人而异。虽然从外面看一年多可能很短,但对于经历过如此巨大创伤的人来说,内在的心理历程可能非常复杂,也可能需要时间来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生育的意愿: 许多人在经历重大丧亲之痛后,可能会有延续生命、获得新的家庭成员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延续。

2. 作为公众人物的视角(“人设”与期待):
悲剧英雄的形象: 在案件发生后,林生斌以坚韧、深情、为亡妻和孩子讨公道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赢得了大量的同情和支持。很多人将他视为“悲剧英雄”。
公众的道德期待: 当林生斌公开再婚生女时,很多人感到“人设崩塌”,认为他之前的“深情”是有表演成分的,或者与他现在的生活状态不符。这实际上是公众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身上,并形成了对他的道德期待。
“人设”的风险: 一旦成为公众人物,其行为难免会受到更多的审视和评价。林生斌选择公开自己的新生活,就必然要面对这些评价,包括批评和质疑。

3. 作为情感与道德的讨论:
“多久算久?”: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有些人认为,在亲人去世后,应该有一个漫长而庄重的哀悼期,直到完全走出阴影才能考虑新生活。但也有人认为,人有情感需求,不能因为悲伤而剥夺其追求幸福的权利。
忠诚的界限: 对于已故的亲人,应该如何表达忠诚?是永远不进入新的感情关系,还是在内心深处保留一份纪念,然后继续生活?这是个人选择,但公众对此有不同的理解。
舆论审判的合理性: 公众是否应该过度介入和评判一个普通人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在其经历过巨大创伤后?这种过度介入是否也是一种“二次伤害”?

4. 事件背后的利益与关联:
赔偿金的使用: 在案件公开初期,曾有部分猜测和讨论围绕林生斌获得的巨额赔偿金的使用。当他公开再婚生女后,一些人将此与赔偿金的“使用”联系起来,认为他可能是在赔偿金尚未完全用于纪念或建立更好的生活保障之前,就优先考虑了个人新的家庭。虽然林生斌本人也对此进行了回应和解释(如购买房产、抚养长辈等),但这种猜测和联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负面舆论。
信息公开的时机与方式: 林生斌选择在特定时间公开再婚生女的消息,这本身也可能被解读为是一种公关策略或对外界压力的回应。

三、我的看法(作为AI的客观分析):

从一个客观分析的角度来看,我认为:

尊重个体选择的优先性: 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一个人的生活选择,尤其是婚姻和生育这样私密的决定,应当受到最基本的尊重。林生斌有权开始新的生活,并且生育后代。这是他的基本人权。
理解公众情感的复杂性: 公众对他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家对他之前“悲剧英雄”形象的认同和情感寄托。当这种形象发生变化时,人们自然会产生复杂的情绪,包括失望、困惑甚至愤怒。这种情感反应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度上升到道德审判,则可能不太合适。
区分“人设”与真实生活: 许多公众人物都会塑造某种“人设”,但这“人设”不等于其生活的全部真相。公众应该有能力区分公众形象与个人生活,不应将对“人设”的期待强加于个人真实生活之上。
警惕舆论的极端化和“网暴”: 在信息传播极快的互联网时代,公众很容易被情绪裹挟,形成一边倒的舆论。一旦出现负面情绪,就可能演变成对个人的“网暴”。这种行为对当事人是极其有害的,也无助于问题的理性探讨。
关注事件的根本原因: 最核心的悲剧是那场火灾,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损失。在评论林生斌的个人生活时,我们不应忘记这一根本原因,也不应让对个人生活的争论,冲淡了对极端犯罪行为的警惕和对生命安全的关注。

总结来说, 林生斌再婚生女这件事,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它触及了个人情感、社会道德、公众人物的责任、以及舆论的力量等多个方面。我们既要尊重个体的生命权和选择权,也要理解公众在目睹巨大悲剧后产生的复杂情感,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种理性、审慎的态度,避免将情绪化的判断凌驾于事实和基本人权之上。他的生活是他自己的,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应该避免过度干涉和道德绑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歪个楼吧。

林生斌的这事,让我想到了《亮剑》里的李云龙。

如果论悲痛,新婚之夜妻子被人掳走,又被鬼子杀了,这个难过的程度似乎也不比这个案子小。在打完平安格勒以后,李云龙在秀芹的坟前是这样说的:

秀芹啊,我李云龙命不好,都这个岁数了,才找了个知冷知热的女人,可是我没福气啊。你说走就走了,连个招呼都没打就走了,这几天我就仔细的想啊,我想咱俩说过的每一句话,我左数右数,咱俩说过的话加到一起还不到一百句,人那,都没长前后眼,要是早知道这个结果,我就什么都不干,我陪你说上个三天三夜。
秀芹,我李云龙爹娘死的早,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亲人,可我咋觉得你躺在这,我李云龙的半条命也埋在这里了!
好多年没流过泪,不习惯了,五尺高的汉子,躲在没人的地方流眼泪,让人笑话啊。秀芹那,你一走,我李云龙一眨眼又成了光棍了,又没人疼了。我李云龙不说瞎话,要是今后我不找女人你肯定不信,但是我保证一辈子忘不了你,你是我的亲人你是我的老婆啊。
咱们是办过婚礼的,独立团的干部战士们可以作证,今后不管走到哪,我李云龙都会回来给你扫扫墓拔拔草,要是我有了儿女,我会带他们来给你扫墓的,我会跟他们说,这,埋着咱们家的一个亲人啊!

而在秀芹死了之后,在后面的剧情里,李云龙再也没提过秀芹。

这就是《亮剑》里有人情的地方。我不能说所有人都是如此,但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个正常的丧偶的中年男人,这样的行为逻辑才是正常的。

当然也会有些人选择之后就独自过完一生——这也没什么问题,但这样的人,也基本上不会到处提这件事,更不会持续几年不断地扒开自己的伤疤给人看。

就拿我身边来说吧。上个月,我们家有个拐几道弯的远房亲戚的孩子,在外地打工的时候因为醉酒坠楼身亡——当时他也才23岁,是家里的独生子。出事之后,我爸赶紧找人去当地帮忙处理后事。第二天,孩子的爸妈从老家赶紧过来。而在处理案件的现场,跟孩子关系更好地母亲已经完全说不出话,就是木然地站在那里,我爸说就怕她想不开也寻短见。

作为司法系统的工作人员,我爸见过的类似案子里,但凡是向林生斌这样敢闹的事故家属,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对家属有感情的。比如说在杀人案里,大多数真的对亲属去世感到悲痛的人,往往都是独自来找他或者跟律师一起来谈赔偿相关的事宜,聊完了事也就安静地离开。而那些到法院门口撒泼打滚,哭着喊着“XX你死得真是冤,留下我一个人可怎么办”,然后不要到一个赔偿数额就不走的人,却往往是法院一下班他也就到旁边饭店跟几个酒友喝酒打麻将的人。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如果不是自己的新老婆生了孩子,估计林生斌这戏应该也还能演下去的。

user avatar

性生活是会上瘾的。包括有了孩子的生活,也是会上瘾的。所以结婚这种事,要谨慎。一旦结婚了,以后还想一个人过,会各种不适应。

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失妻面前,巨大的悲痛还是顶不住荷尔蒙的需求。以爱,以悲痛,以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释放了荷尔蒙。

所以,结婚要谨慎,规律性的性生活更要谨慎。

人生,对大部分人来讲,一不小心就成了荷尔蒙的奴隶。林就是一个新的例子。

我专业管理荷尔蒙30年,让很多朋友,脱离了荷尔蒙的束缚,走向了人生新高峰。

再加一句,那么多人娶妻难,结婚难。但林先生,这种明显有刑妻克子迹象的,居然还有人飞蛾扑火。只能说金钱无难事。我很同情他现在的家人。

user avatar

一开始就觉得不对劲了。


当年我们公司就离出事小区不远,记得那天火灾后,孩子们还在医院抢救,杭州各家媒体都已经在现场实时报道了。

这么一个绿城高端小区,钱塘江一线江景房,中产家庭,一个妻子和3个孩子,我们所有人当时都极其震惊。我们正在甲方开会,当时连会议都停下来刷着新闻,默默祈祷至少能救活一个,不过传来的都是不幸的消息,我们都觉得特别特别的惋惜和悲伤。当时报道说男主人在外出差,我们都不敢想象等男主人知道这样的消息会有多崩溃,一个大家庭就剩一个人啊,简直是人间惨剧!


因为本地消息来源特别多,朋友圈疯狂刷屏,没过多久就知道了男主人——也就是林先生的动态。

在朋友发过来的截图中,他出事当天下午已经在发朋友圈了文字呼天抢地,大致就是失去了老婆孩子,天堂没有痛苦之类的话,还留有一句话说“晚上6点,蓝色钱江”。

(有人说无图无真相,正好评论区有位亲发上来了,我借用一下,非常感谢!)

当天一早火灾,然后上午中午各类媒体报道还是男主人不在,当天下午看到这张朋友圈截图,这表明他刚知道不久,因为人还没回到杭州。但不知怎的,我们看到这个,心里都有点……说不出的隔应。

在我们想象中,突然失去了4个至亲啊,刚知道消息难道就会发朋友圈吗? 还没回到家,还没见到自己老婆孩子,就说失去了他们,至少回来见过最后一面再发朋友圈,可能我们也更能理解点。

我们老大也很懵,思考了半天一拍大腿说:“晚上6点?哎呀,他可千万别做傻事啊!” 我们恍然大悟,逻辑突然理顺了,纷纷担心林先生到家后可千万别做傻事啊!

事情证明我们确实瞎担心了,林先生当天傍晚回到蓝色钱江后,马上举起了维权的大旗。在后面几天的报道中,都是他在媒体前维权的呼号。再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第3天他就开始在微博发文,每篇语言都非常地文艺、精致、词句精雕细琢。说实话,我们也是搞文字工作的,能够如此在悲痛的情绪中写出这样的文字,我实在是怀疑他的真心和用心。

而且往往还配上角度很好修饰很好的本人帅气照片,我不止一次地想,是谁在给他拍照?是他朋友?是幕后团队?还是一个陪他到处散心的女孩?

虽然我们公司离蓝色钱江很近,各地来悼念的人很多,但我从未去过。

我最可怜同情的,是小贞和3个孩子,和她们的娘家人。娘家人才是真正永远失去了她们,并且再也没有补偿和替代品的。

而林先生,从刚出事他发朋友圈那刻,我就对他缺少了一些同情的感觉。后面这些日子,媒体和粉丝不断宣传什么“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之类的褒扬这个男人的话,我真的很疑惑!!!

他如此年轻又有钱,绝不可能委身出家,也不可能孤老终身,有的是人给他介绍,也有的是女孩投怀送抱,只要另娶一个,继续生孩子,他又能投入到新的家庭新的生活,找到新的补偿和替代啊!!他有很多选择和替代,可是娘家人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报道他还不如报道孩子的舅舅合适。

昨天他自爆有了孩子,我虽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惊讶了一下。知道有这一天,没想到这么快,还以为他会慢慢透露有一个女孩,然后慢慢接受,结婚生子。现在突然有了孩子,还真是…… 不久前的微博,林先生写到“等我忙完这一生,再来看你们”,究竟有几分真心?

user avatar

2005年,朱小贞和林生斌结婚时,她的家人并不满意这门婚事。

林生斌生于福建省宁德市的霞浦县,辍学之后去了杭州,在同乡开的理发店里做学徒。人们叫他小林,或者调侃一句“Tony老师”。

他长得不错,口才好、为人活泛、会来事儿。社会阶级地位较低的这个年轻人,需要一个机会,才能改变命运。

朱小贞,就是他的机会。

朱小贞是杭州一家服装店的店主,是林生斌打工的那家理发店的老顾客。

经常看社会新闻的人,可能听过一句话:

“杭州不理发、青岛不吃虾、宁波不买车。”

这虽然是对坑蒙拐骗现象的一句调侃,但是,能经常去美发、护发的人,经济状况一定不错。这倒也是真的。

林生斌紧紧地抓住了命运的馈赠。

她和他很快就熟悉了起来。确切地说,几乎是一见钟情。不久之后,就打算结婚了。

朱家的人不太愿意这门亲事。不过,最终还是拗不过这一对年轻人的坚持。


02.


婚后,林生斌就不再打工了,开始和朱小贞、以及她的哥哥学做服装生意。朱小贞的哥哥也经营服装。她最早就是跟哥哥学做买卖的。

朱小贞的娘家还赞助他们创业的资金。

生意越做越大,除了经营成衣买卖,还扩展了业务。他们成立了设计工作室,还开了小工厂。设计、生产、销售,自己做整个链条。手下有将近40个员工。赚了不少钱。

朱小贞后来一连生了3个孩子,大部分时间精力放在了家庭上面,几乎不再管生意上的事。

有媒体报道,虽然她更喜欢独门独院的住宅,但是为了生意、孩子教育的便利,最终买下了位于蓝色钱江18层的一处360平方米豪宅。

保姆莫焕晶,正是在这里,纵火害死了朱小贞和3个孩子。

莫焕晶是一个偷窃、赌博的惯犯。来自广东东莞的她,在绍兴、上海有过多次违法记录。还有3次因为偷窃雇主家的财物而被辞退的经历。她也盗窃过朱小贞家的金器、手表。还以“买房”为理由借钱。

好心的朱小贞借给她的钱,都被拿去赌博、挥霍一空。案发前,她又用手机上网赌,

一晚上输掉了6万元。

她决定铤而走险,想出了一个歪主意:

故意放火、再假装救火。

企图用这种方式,搏取朱小贞的感激,以便再次借到钱。结果,火势失控,导致朱小贞、3名子女全部死亡。

这就是2017年轰动全国的“保姆纵火案”。

当时,林生斌在外地出差。之后,他把矛头指向了小区的开发商/物业:杭州绿城。指责后者的消防漏洞、救援不力导致惨剧发生。

还把死者的棺材,停放在小区里,向绿城施加压力。


他向绿城索赔 1.4亿。

为了尽快了结此事,避免声誉继续恶化,绿城和他私了,具体数字没公布。

林爸爸时常在各个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悲痛的心情。他向人们倾诉,说经常彻夜失眠,借酒消愁。还把亡妻、3个孩子的样子,做成了纹身,刺满了整个后背。还说自己想出家。

他还注册了一个服装品牌,是用亡故妻儿的名字起的名字。他还开了直播卖货,是伤感的风格。

林爸爸的遭遇的确令人惋惜、同情;

几年过去了,他的语言,是一如既往的哀伤、动人。很多人搜索他的网店,买他的衣服,希望帮助他、安慰他。经常有顾客一个人买几十件衣服。


甚至买到残次品,甚至买了戒指、却收到了一串毫不值钱的小珠珠,也没有影响他的名声。


——直到,2021年7月1日来临之前的几十分钟。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一天,关于庆典的新闻会占满所有的热搜。

但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其实,这几天也是自媒体题材荒的时候。

03.


2021年6月30日深夜23点多,林爸爸发了一条消息,说自己已经和另一个女人生了孩子,孩子已经出生好久了……是金牛座。

还说,希望得到大家的祝福。

但是相反,这彻底激怒了舆论。因为人们终于发现,被他愚弄了好久。

根据时间推算,至少在去年夏天就已经怀孕了。

那么,林爸爸和现任,是什么时候认识、开始交往的?

我们发现,早在2020年的12月,就已经有一个叫 @林生斌的朱小贞 的账号在捶他了。该账号爆料,林爸爸其实在2017年,就已经认识了现任。当时,前妻和3个孩子刚死。

他表面上装作单身、苦情的模样,利用了公众的同情心。

7月1日,朱小贞的哥哥,亲自出面回应这件事,印证了上述事实,而且爆出了更多不堪的情节:

一是揭穿林生斌的虚假人设,数年来一直利用亡故的妻儿来做情绪营销。

▲ 图 朱小贞哥哥的微博


他批评林生斌的薄情寡义:

林生斌没有把亡妻的遗产或赔偿金分给岳父母,反而要岳父母找律师和自己打官司,分钱分财产。

所以,朱小贞的哥哥会说:

“心疼妹妹曾经的执拗也许真的不值得。”

令人意难平的,是朱小贞。

她倾尽一切帮助丈夫创业、接连生了3个孩子,相夫教子、宜家宜室,堪称完美。却又遭遇惨剧,母子4人,全部丧命。

朱小贞人生的最后,她还用自己和孩子的死,给了丈夫几千万元的赔偿金。


本以为这样的妻子离去,丈夫会很难走出。

其实呢,很快,林爸爸就有了新人;而且,还把亡妻当成了自己营销、赚钱的工具。


林爸爸曾经在网上公开向亡故的妻儿喊话,说:

“等忙完这一生,我来看你们。”

大家以为“看你们”的意思是“陪你们”。

原来是我们误会了。其实,他的意思就是“看”。

我们这些曾经同情他的人,在今天突然变得“可笑”。


我们还没有走出林爸爸的故事,他自己却早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故事。

是我们太天真了。


04.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林爸爸的现任、和这个新出生的孩子。

因为再度生女之后,林爸爸说:“她终于又回来了。”


谁回来了?朱小贞和他之前的孩子回来了?现任和孩子是什么?

令人不寒而栗。


评论区有朋友提到,

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暖暖”?是为了防那4个鬼魂。因为她们是被火烧死的,怕火怕暖。

如果真的是这样,太可怕了。


当他直播带货时,神情肃穆、落寞,仿佛一直不快乐。这种表情和悲剧感,直接击中我们内心的软肋。许多人成群结伴去看他。

光是他的店铺,各个平台加一起就有几百万关注者,销量惊人。大家出于朴素的同情心,购买他的商品,想支持一个活在悲伤中的未亡人。

即使被骗过,大多数淳朴、善良的人,也仍然愿意祝福世界上少一个悲伤之人、多一个幸福之人。


林爸爸因为家庭惨剧而被迫成为公众人物,他的悲伤我认为是真的。

然而,当他发现自己的流量巨大之后,商人的本能让他开始动了歪心思。——从此之后的行为,是主动的。

没有人反对林爸爸开始新生活。我们在乎的,只不过是希望人能多一分良知、少一分虚伪。尤其是,

人类不应该成为人类的工具。

祝福那个刚刚来到人间的孩子。

其实,也只是在最近“翻车”之后,

人们才重又回头翻看2017年的一段现场录影:

灵堂前,林生斌演讲,让群众在微博上把自己置顶,还大喊

“我的微博叫什么?”

群众答“老婆孩子在天堂!”

“再说一遍!把我置顶!”

——现场的场面,好像李阳的疯狂英语、或者营销现场。还是理发店员工打鸡血那一套。

或许,这才是街头商人的本能。

林爸爸,去你爸的吧。

————————

来自公众号:闻宜多

user avatar

这两天也是有女生问我,要怎么识别渣男。

我想了一下,我觉得不分男女,渣男渣女有一个共性,就是一定会涉及到规训。

写这个不怕渣男看到,因为不规训他就不是渣男,他一定会规训。

索取型的人格,就是会涉及到这个,就好像各种诈骗,最后一定会涉及到【汇款】【账号】【卡号】之类的核心关键词。

写这个也不担心男人看了反感,因为男女之间谁对谁规训更多,还真不一定,在很多男人眼中,女人对自己的规训才是更多。


网上爆出的朱小贞和林生斌在2017.6月出事前的微信截图,如果是真的,

我们就可以看到,朱小贞就是已经被规训傻了的典型。生三个孩子、全职主妇、说自己带孩子快神经衰弱,但是林生斌却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到最后一刻还在规训。这一定是他们婚姻当中,至少第800次或者1000次规训了。

一个吃人血的人,不会是突然变成这样,他一定是前面已经积累出了几百次规训的“胜利感”,最后才会升级成这个样子。


可能还是有很多人会担心:如果婚前不显露这一面,婚后才显露,怎么办?

那就是要多见面,至少见面100次以上再结婚,不会不显露,因为他/她除了你以外还要跟很多人说话,索取型人格的说话风格是隐藏不住的。只是很多人察觉不到、或者觉得情侣提要求很正常、不用介意等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