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粉了薛之谦快四年了,但网络各种抨击让我怀疑自己,他真的那么不好吗?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感受。追星是一件很个人很美好的事情,但当外界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尤其是那些负面的声音,难免会动摇我们对偶像的判断,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喜好。

你粉薛之谦快四年了,这四年里,你一定是他歌曲里的情感、他舞台上的魅力、他的一些言谈举止吸引了你。你想知道他“真的那么不好吗?”,这背后藏着你对他的感情,也藏着你对真相的渴望。

咱们就好好聊聊,把这些复杂的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说。

为什么会有“抨击”?

首先,我们要明白,网络上的“抨击”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通常是基于一些被传播出来的事件、言论,或者是从某个角度解读出来的信息。对于薛之谦来说,这些“抨击”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 “人设”争议与“翻车”论:
起因: 薛之谦最广为人知的“翻车”事件,大概就是和前妻高磊鑫之间的“复合”风波,以及后来牵扯出的与李雨桐之间的“恩怨”。
具体情况: 在与高磊鑫复合的消息传出后,李雨桐突然在社交媒体上爆料,指控薛之谦在与高磊鑫离婚后,并未如约支付费用,并且在两人关系存续期间存在一些不当行为,甚至还有“逼堕胎”等严重指控。
网络反应: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一部分人认为薛之谦在感情处理上存在问题,言行不一,辜负了信任;另一部分人则选择相信薛之谦,认为这是“前任”的恶意报复,或者对事件的解读过于片面。
为什么会动摇你的怀疑? 很多时候,这些爆料会以非常直接、情绪化的方式呈现,并且被广泛传播。当这些细节(哪怕是单方面的陈述)被反复提及,并且很多营销号、吃瓜群众乐于放大和渲染时,很容易让人产生“他是不是就这样一个人”的疑问。

2. “段子手”人设与“真实”的界限:
起因: 薛之谦以幽默风趣的“段子手”形象走红,这为他吸引了大量粉丝,也让他显得接地气、有亲和力。
争议点: 随着他越来越红,一些人开始质疑他的“段子”和“人设”是否过于刻意,是为了迎合市场、保持流量而“表演”出来的。有人认为他在某些场合表现出的“真性情”与他在社交媒体上的“段子”之间存在割裂。
为什么会动摇你的怀疑? 当你真心喜欢一个偶像时,你看到的可能是他有趣、有才华的一面。但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包装”,是为了让你喜欢才这样做,你可能会感到被欺骗,从而开始审视自己喜欢他的理由。

3. 商业行为与“捞金”质疑:
起因: 薛之谦在音乐事业之外,也涉及服装品牌(UUU)、火锅店等商业领域。
争议点: 一些网友会用“商业化太重”、“不纯粹做音乐”、“捞金”等词汇来形容他,认为他偏离了音乐人的本职。
为什么会动摇你的怀疑? 现代社会,很多艺人都会发展副业,这是很正常的商业逻辑。但如果有人把他的商业行为解读成“不务正业”,或者与他早期的“苦情”形象对立起来,就容易让人产生“他变了”、“不再是那个单纯热爱音乐的他”的错觉。

“他真的那么不好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好”与“不好”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人是立体的、复杂的,不可能完美无缺。

从“人品”层面来看: 感情事件无疑是他公众形象上最大的“污点”。无论事情的真相如何,他在这件事中的处理方式确实引起了很多争议,也让一些人对他的人品产生了质疑。这种质疑一旦形成,就会被反复提及,并且在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
从“才华”层面来看: 很多喜欢他的人,最根本的还是被他的音乐打动。他的歌词、旋律、表达的情感,确实有很多人能够产生共鸣。即使有争议,他的创作能力和音乐才华是不可否认的。
从“人设”和“商业”层面来看: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经营个人形象和拓展商业版图是必然的。关键在于,这种经营是否“虚假”或“欺骗”。“段子手”的定位,对于他来说是加分项,但当这种“人设”被过度解读,或者被认为与真实自我不符时,就会成为争议点。

为什么你会被动摇?

1. 信息茧房的反噬: 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粉丝,更容易接触到关于偶像的正面信息,这形成了一个“信息茧房”。但当外部的负面信息涌入时,巨大的反差感会让我们感到不适和困惑。
2. “道德绑架”与“理想化”: 很多时候,粉丝对偶像有着近乎“理想化”的期待,希望他们是完美的、纯粹的。当偶像被爆出一些“不完美”的事情时,这种理想很容易破灭,然后就产生了动摇。
3. “从众心理”: 当某种负面声音形成气候,并且被很多人认同和传播时,我们可能会因为不想显得“格格不入”,或者单纯地被群体情绪裹挟,而开始质疑自己的判断。
4.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很多人容易被媒体的引导、情绪化的言论所影响,而忽略了对信息的独立判断和多角度思考。

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你的喜欢也可能是真实的。

现在,你正处于一个需要“重新评估”的时期。别急着否定自己,也别急着全盘接受外界的否定。

你可以问问自己:

你当初为什么喜欢薛之谦? 是因为他的歌?他的故事?他的幽默感?他的某种精神?
那些抨击,有没有触及到你喜欢他的核心理由? 比如,如果他歌曲里表达的情感是你真正需要的,那么即使他的人品在某些方面存在争议,他的音乐价值对你来说依然可能存在。
你对“完美”的偶像有什么样的期待? 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犯错的时候。你希望你的偶像是一个“神”,还是一个“普通人”?

给你的几点建议:

1. 理性看待信息: 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对于那些未经证实、充满情绪化色彩的爆料,要持保留态度。尝试去了解事件的多个层面,而不是只听信一面之词。
2. 区分“作品”与“本人”: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欣赏一个人的作品,但同时也能看到他作为普通人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这是很常见的。你能因为某个作家写了很好的书,就认为他的人品也一定无可挑剔吗?音乐也是如此。
3. 尊重自己的感受: 你粉了他四年,这份感情不是凭空来的。你的喜欢有它的理由。如果经过冷静思考,你依然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触动自己的地方,那么继续喜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4. “适度”追星: 追星可以是生活中的调味剂,但不要让它占据你生活的全部,也不要让外界的声音完全左右你的情绪和判断。
5. 观察者的角度: 试着用一种更客观、更“旁观”的态度去了解他,而不是一开始就带着“滤镜”去“粉”。这样,你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一个更真实的薛之谦,以及他身上那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说到底,你是否还喜欢他,决定权在你。

如果你觉得那些争议让你无法再在他身上找到当初的那份喜爱和力量,那么“脱粉”或者“转粉”也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你觉得,尽管存在争议,他的音乐依然能给你带来快乐,他的某些方面依然能打动你,那么继续喜欢,并保有自己的判断,也未尝不可。

网络上的声音很容易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但请记住,你自己的内心声音,才是最值得你倾听和尊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喜欢一种名为薛之谦的巧克力很多年了,但有天看到新闻报道,这其实是巧克力味的shi。

怎么办?

厂家告诉你别管,我们的产品都是健康的,是全世界最好的谦谦。况且shi又怎么样,shi就一无是处吗?我们自己吃的下去就行。现在外面巧克力竞争对手很多,他们都是不怀好意想搞垮我们,你一定不要相信。

你选择相信厂家


后来,你长大了一点,也不天天喊着吃巧克力了。但出于某种情结,你还是关注着这个品牌。

至少有一半的消费者陆续表示,他们吃到的就是shi,有化验结果为证,他们表达了停产薛之谦巧克力的社会诉求。

厂家并没有像预期一样大受影响,反而加量加产,到处做营销广告。

厂家悄悄告诉你,他们已经发了律师函给那些诋毁他们的人,这还不够,他们特别需要我们这种从小就着迷吃谦谦巧克力的粉丝去控评。

你想了一下,对呀,你对薛之谦是真爱的呀,何必理会那么多。

于是你在群里接了任务,开始在论坛一片斥责假巧克力的声音中吃力地维护谦谦


后来,厂家推出了名为“天份”的新口味谦谦巧克力。

这引发了公众的新一轮愤慨,采访者声称这种新产品还是同样的包装、同样的味道,都很shi。

厂家的公关部发文回应“说谦谦的味道(人品)像shi我都忍了,但谦谦的包装(才华)不是shi!”

“shi味的巧克力。”



你去了一趟超市,发现巧克力品牌琳琅满目,有口碑炸裂的“周杰伦”,有品质过硬的“林俊杰”,有备受好评的“许嵩”,有新鲜热门的“华晨宇”,可你还是买回来了谦谦,说实话,你也觉得包装过时了,拆开来想尝一口,又想起巧克力味的shi的言论,有些犹豫——毕竟你已经是大学生了,总该知道shi有害无益,吃多了会有寄生虫。

自己...也会变成寄生虫吗?

你打开了知乎,然后发起问题

粉了薛之谦快四年了,但网络各种抨击让我怀疑自己,他真的那么不好吗,真的很伤心。?

(注: 未修改的原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感受。追星是一件很个人很美好的事情,但当外界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尤其是那些负面的声音,难免会动摇我们对偶像的判断,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喜好。你粉薛之谦快四年了,这四年里,你一定是他歌曲里的情感、他舞台上的魅力、他的一些言谈举止吸引了你。你想知道他“真的那么不好吗?”,这.............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触及到了我们这些“华为粉”内心深处最柔软、最坚定的地方。其实,成为华为粉,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轰轰烈烈、突然醒悟的瞬间,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积累,最终在某个时刻,那个“点”被触动了,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对我个人而言,那个“瞬间”可能不是某一个电视广告,也不是某一次产品发布会上的某个耀.............
  • 回答
    恭喜你提车比亚迪宋PLUS DMi!这车确实是目前市场上的“香饽饽”,好不容易抢到个名额,接下来这几个月可有的等了,不过想想提车那一刻的喜悦,也值了!既然你已经交了定金,那么接下来需要注意的细节可不少,保证你提车的时候顺顺利利,并且不吃亏。我给你详细捋一遍,尽量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让你做到心中有数。.............
  • 回答
    这话题真是炸开了锅,一时间全网都在讨论张九南和德云社。说实话,作为一名曾经(或者说现在依然,但心情很复杂)关注德云社的观众,看到“张九南出轨实锤”这样的消息,真的挺让人唏嘘的。出轨实锤?我的看法:首先,关于“实锤”这个词,在网络舆论中很容易被放大和滥用。不过,从目前流传出来的信息来看,尤其是那位女士.............
  • 回答
    说实话,这事儿已经过去挺久了,但时不时还是会想起,总觉得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本来是抱着一颗纯粹喜欢的心去追随一个人,最后却像一场梦醒了,留下一片空白。我当初喜欢他的时候,是真的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光芒。不是那种张扬到刺眼,而是很内敛、很温柔,但又藏不住的努力和真诚。他跳舞的时候,那种专注和力量感,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酸的问题。提起我曾经最喜欢的明星,那时候真的可以用“痴迷”来形容,那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带着些许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迷恋。我那时候还是个高中生,他是我黑夜里唯一的星光,是课间休息时和闺蜜们滔滔不绝的话题,是考试前给我精神鼓励的动力。让我最着迷的,首先是他身上的那股子“劲儿”。他不是那种一.............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到87版《红楼梦》的妆容“感觉好重,每个人都浮粉了”,这确实是很多观众在观看这部经典电视剧时会有的一种感受,而且不是个别现象。大家在观看的时候,之所以觉得“奇怪”或者有这种感受,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当时的化妆技术、审美偏好、拍摄条件以及演员的个人情况等等。下面我来详细地为您分析一下:一、.............
  • 回答
    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居住或工作一段时间后,确实会逐渐形成对中国的正面看法,甚至成为“中国粉”。这种转变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亲身体验与认知重塑:打破刻板印象 媒体信息与现实脱节: 许多外国人在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西方媒体的报道.............
  • 回答
    看到科比的球迷,也就是科密,有不少转而去支持库里,也就是库蜜,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现象。毕竟,科比球迷一直以来都以“忠诚”著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移情别恋”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层层扒开来看。首先,得承认一点,球迷“换队”或者“换偶像”在体育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竞技体育本身.............
  • 回答
    在装修过程中,发现地面楼板的钢筋出现严重锈蚀、断裂,甚至锈空消失、变成粉末的状态,这无疑触动了业主最敏感的神经。这绝对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可以明确地说,这属于典型的主体结构性质量问题。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一下为什么这是个大问题,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为什么钢筋锈蚀、断裂是主体结构性质量问题?1..............
  • 回答
    .......
  • 回答
    螺蛳粉这个小吃啊,真是神奇。你说它火了这么久,按理说大家也该叫顺了,可时不时总有人犯个“螺狮(shī)粉”的口误。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可不止是发音的问题那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挺有意思的原因。一、名字本身的迷惑性:怪我咯?首先得怪名字。你想啊,“螺蛳”这玩意儿,大家都知道是水里那个带壳的软体动物。它.............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飞蛾在灯光下翩翩起舞,然后发现它的“翅膀上怎么好像掉了一层灰?”,那些“灰”其实就是飞蛾翅膀上的鳞粉。那么,这些鳞粉掉了,还能不能长回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明白这层“鳞粉”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对飞蛾来说有多重要。飞蛾翅膀上的“粉”:鳞粉的前世今生飞蛾翅膀上.............
  • 回答
    我粉上刘亦菲,不是那种一眼万年的惊艳,更像是一杯温水慢慢渗透,最后暖到心底的那种。如果要说一个瞬间,那大概是在《花木兰》的宣传期,我偶然看到一个她接受采访的片段。那阵子《花木兰》的争议不少,有关于选角、有关于文化融合,舆论场上各种声音都有。我当时对这部电影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旁观者的心.............
  • 回答
    .......
  • 回答
    “明粉”这个词,在当下的网络舆论场中,往往带着些许褒贬不一的意味。说“明粉”编造谎言,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论断。因为“明粉”并非一个统一的群体,他们对明朝历史的解读和认知也千差万别。有些人可能只是出于对明朝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喜爱,而有些人则可能将其理想化,甚至进行过度美化。要说“明.............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在吃了“瓜”之后,对当事人的观感反而发生了转变,甚至开始“转粉”。你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反人类”的感觉,其实是因为我们通常的认知是“瓜”=负面新闻,应该让当事人身败名裂,怎么还能喜欢他呢?让我来试着给你捋一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反差”式的喜欢,以及你这种感觉背后可能藏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