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深入地学习《诗经》?

回答
好,既然你想深入地学习《诗经》,那咱们就好好聊聊。这可不是应付差事,是得下点功夫,把这古老而又迷人的瑰宝真正吃到肚子里去。

你问怎么“深入”?这可不是背诵几篇,读懂几个字那么简单。我们要的是一种理解,一种体会,一种能够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的智慧。

第一步:打好基础,别怕“枯燥”

很多人一上来就想看注解,看解读,这是不对的。任何学问,地基最重要。《诗经》也是如此。

读原文,多读! 这是最最关键的一步。别怕读不懂,别怕拗口。就像学一门外语,你得先熟悉它的发音、语调、节奏。《诗经》的语言是古汉语,和我们现在的白话文差很多。你需要的是“听”和“感受”。
找好的朗诵版本: 很多学者、朗诵家都有录制《诗经》的朗诵。找一个你觉得舒服的,跟着他(她)的声音去读。注意那个韵律,那个起伏。很多时候,读出声来,你就能体会到一些东西。
反复朗读: 不要只读一遍。第一遍可能像听天书,第二遍、第三遍,你会发现一些词语开始熟悉,一些句子开始有感觉。这是“潜移默化”。
了解《诗经》的整体结构: 《诗经》不是一本杂乱无章的书。它分为“风”、“雅”、“颂”三大部。
“风”: 这是各地的民歌,最贴近生活,最有人情味。读“风”就像看一部古代的纪录片,了解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婚恋嫁娶、劳动生活。
“雅”: 分为“大雅”和“小雅”。“雅”偏向于贵族、朝廷的诗歌,记录国家大事、政治风云、宴饮乐事。读“雅”能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礼乐文化。
“颂”: 这是祭祀的乐歌,歌颂祖先、神明、君王功德。读“颂”能感受到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了解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政治伦理。
了解“六义”: 这是《诗经》的创作和鉴赏原则,非常重要。
“赋、比、兴”: 这是《诗经》最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 就是直接陈述,简单明了。
比: 就是打比方,用类比来表达情感。
兴: 这个最有趣,也是最难掌握的。它通常是先描写一个景物,然后引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这个景物和情感之间,不一定是直接的类比,而是通过一种“触物兴情”的方式联系起来。比如《周南·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一种“兴”。
“风、雅、颂”: 上面已经讲了。
“大小”: 指的是乐曲的篇幅和乐队的规模。
“朝、聘”: 指的是音乐的性质,朝会时演奏的叫“朝”,诸侯朝聘时演奏的叫“聘”。
“正、变”: 指的是音乐的节奏和节拍,以及音乐的演唱和演奏方式。

第二步:循序渐进,逐篇精读

基础打好了,就可以开始“啃硬骨头”了。

从“风”开始: 强烈建议从《周南》和《召南》开始。这是《诗经》里最有名、最易懂的部分,特别是关于爱情的描写,非常生动。
《周南·关雎》: 这不用说了,经典中的经典。读它,你要体会那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追求,那种“辗转反侧”的思念。
《周南·桃夭》: 描写新娘出嫁的喜庆,那种“灼灼其华”的美丽,那种对新生活的憧憬。
《召南·何彼襛矣》: 同样是描写女子,但这次是成熟女性的魅力,那种“何彼襛矣,华实齐芳”。
带着问题去读: 不要泛泛而读。每读一篇,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故事、情感)
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喜悦、悲伤、思念、怨恨)
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中的意象有什么含义?(“关雎”象征着什么?“桃夭”象征着什么?)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查阅优质注解: 在你对原文有初步感受后,可以查阅一些权威的注解。
《毛诗》: 这是最早、最权威的《诗经》注解,由汉代毛亨、毛苌作。它更侧重于“解经”,解释文字,阐述意义。
后世学者: 比如朱熹的《诗集传》,清代的陈奂的《诗毛氏传疏》,王念孙的《诗辨》。这些都有各自的特色,可以参考。
现代学者: 很多现代学者也对《诗经》做了很好的解读,语言更加现代化,更容易理解。比如叶嘉莹先生的讲座和著作。
注意: 不同的注解会有不同的观点,不要被一种说法束缚,要学会辨析。

第三步:深入挖掘,触类旁通

当你能够比较顺畅地读懂一部分诗后,就可以开始更深入地探索了。

关注“人事”: 《诗经》绝大多数是关于人的。
爱情: 各种各样的爱情,热烈、含蓄、忠贞、思念、甚至有婚外恋的描写。
婚姻: 婚姻的幸福、婚姻的悲剧、嫁女的喜悦、弃妇的哀怨。
劳动: 农事、采桑、嫁娶、战争,都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政治: 讽刺君王、怨恨徭役、表达对国家兴衰的担忧。
祭祀: 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神明的敬畏。
体会“意境”: 《诗经》的语言虽然朴素,但意境深远。
“情景交融”: 很多诗歌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情感。比如《邶风·柏舟》开头的“泛彼柏舟,亦泛其流”,以漂浮不定的船象征诗人自己处境的艰难。
“物我一体”: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中,或者将自然景物作为情感的载体。
比较阅读:
同主题诗比较: 比如几首描写爱情的诗,比较它们的风格、情感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不同主题诗比较: 比如一首描写爱情的诗和一首描写战争的诗,比较它们的语言、节奏、情感有什么差异。
了解《诗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儒家经典: 《诗经》是儒家“六经”之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强调《诗经》的教化作用。
文学源头: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其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文献: 《诗经》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参加相关的讲座、研讨会: 如果有机会,听听专业学者的讲解,或者和同好交流,能让你事半功倍。

一些小贴士,让你的学习更有效:

做笔记: 读到有感触的句子、有启发的观点,都要记下来。可以写在书页空白处,也可以用专门的笔记本。
写读后感: 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诗歌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和别人交流: 和朋友、同学一起讨论《诗经》,分享你的发现,也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新的视角。
保持耐心和兴趣: 学习《诗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保持耐心,让兴趣驱动你,你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无穷。
不要害怕犯错: 刚开始理解得不深、不准确都很正常,只要你持续学习,慢慢就会进步。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学《诗经》,不仅仅是学习一本书,更是与古人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体悟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对家国天下的关怀。当你真正走进了《诗经》的世界,你会发现,那里的风,那里的雅,那里的颂,依然可以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所以,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这趟旅程,会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从小会背《诗经》的答一下。


题目是如何「深入」地学习诗经,我就假设非指泛泛背诵一些「文学常识」,或抄抄文艺的句子,而是想要了解《诗经》研究的底层逻辑。那么即使不在此有所发明,至少在听到一些关于《诗经》的论断时,能迅速判断其根据与合理性。比如去年一批新的战国竹简《安大简》公布,其中「窈窕」写作「要翟」,有文章因之怀疑「窈窕」乃「腰姿姣好」之义。六月,我和北大一位教授吃烧烤,酒过三巡,他就突然拿出这篇文章问我:「你觉得有道理吗?」

类似的关于《诗经》的新说,每年都会出现很多,其中有精辟的见解,也有很扯淡的论证,但初学者堕入其中很容易失去方向,在不断的科普、辟谣、再辟谣中被弄晕。所以理解其底层逻辑十分重要,这就像足球比赛,各种想法就是球员的随机游动,观众看着热闹,或喝彩,或倒嘘,或给人科普「帽子戏法」,或夸耀着梅西的传奇。而底层逻辑相当于拿到了裁判证,虽然身处球场,也可能比居高临下的观众更了解比赛的动向,甚至可以随时发几张红牌。

这个回答我想尽量少开书单,也不尬吹,而主要讲述其逻辑。顺着这个逻辑走,具体什么时候该看什么书,我认为读者心中会慢慢有自己的判断,不烦枚举。

现在我们分六个阶段讲述如何深入学习《诗经》。



〇.了解规则——几个大坑

就像足球,不了解足球规则的坑,一上球场就「手球」,就「越位」,是肯定不行的。同样,《诗经》也有它的规则。不知道通往《诗经》路上的小坑,则无法顺利跳入《诗经》的大坑。在学习《诗经》之前,一定要先避开几个常见的坑。


坑一:标准答案

我们高中学的文言文,大多集中于唐宋,其偶有先秦文章者,亦以文义浅白者为主。这些选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作者的情感、每个字的意思、哪个字通假哪个字,课本下都有注释,都有一个较公认的说法。其间或有争议者,课本编者也会选择一个学生易接受的方案。这种做法很容易理解——方便考试。

我并不反对这种教法,但它确实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文言文是有标准答案的。好似如果我能找到一本讲《诗经》的书,里面有每个字的解释,就能学好《诗经》。然而所有尝试过的人都会发现,这做不到,因为每本《诗经》的解释都不太一样。

那么如何判断谁更有道理?或者说,如何去找到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呢?——课本确实也没教过我们寻找「标准答案」的方法。

这种空白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就是答案是开放式的,好像怎么解释都可以,实在解释不下去的,讲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庶几也能蒙混过关。其实不然,这背后是有一套的科学方法的,也有很多背景知识,只是不在高中教学范围之内罢了,需要我们重新去学习。

这么看来,「标准答案」可能也没那么重要,通过有效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找「已知和未知的边界」其实更有意义一点。


坑二:不可证伪

首先我不建议初学者去考虑《诗经》中诗的主题,这是一个巨大的坑。

举个例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讲爱情,还是友情?

正方辩友认为是爱情,因为我们一直都是这么用。反方辩友认为是友情,因为郑玄白纸黑字注释说:「从军之士与其伍约」。

我们当然可以反驳正方:「从来如此,便对么?」,同样也可以反驳反方:「郑玄说的,可靠么?」

所以这事情其实对初学者非常不友好,很多问题就是正反说都有道理。如果多翻一下古书,会发现古人吵来吵去吵了上千年也没个定型,根本说不清楚。而初学者论证不下去,很容易诉诸「我觉得这样表达更合理」、「我觉得作者是想说这么一件事」,通过给原诗加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论证习惯更加要命。

面对这种问题最好的态度是暂且搁置。我简略地引用科学中「不可证伪」的这个词:如果一个问题,或者一个论证,怎么解释都是对的,甚至你根本无法说明他是错的,那就可以认为,它已经进入玄学领域了,建议暂时不要讨论它。当然,出现这种现象有几种情况:

1.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玄学问题;
2.这个问题已解决,但初学者能力尚不足理解之;
3.这个问题可能有戏,但目前还没有解决。

但无论哪种,建议在学习初始阶段都尽量不要碰。

类似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诗经》来源问题,《诗经》作者问题,《诗经》时代问题,孔子删诗问题,「风雅颂赋比兴」是什么等等,一个个都是大坑,建议早期都不要跳。这些问题就像贝克汉姆的任意球,令人神往,但初学者要是整天琢磨这个,肯定会出毛病。


坑三:错误常识

我们熟知的关于《诗经》的常识,很多都是极具争议的。

沿前文举个例子:

我们说「风雅颂赋比兴」是《诗经》的「六义」,其中「赋」是「铺陈其事」,「比」是「以彼比此」,「兴」是「先言他物」,这种解释深入人心,一般高中都会介绍之。

但是,这种解释是朱熹给出的,而所谓「赋比兴」则出现甚早,至少在战国就有,一直没有好的解释。朱熹是宋代人,其间隔了千年,他的解释的可靠程度不能不让人生疑。不仅如此,古代的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似是一种并列关系,和今天我们把「风雅颂」和「赋比兴」按照形式和写作手法分为两组也不一样。所以「六义」具体指什么,争议是很大的,甚至「赋比兴」是不是写作手法我们都不知道。记得专业小学副业革命的章太炎先生,就联系「删诗说」给出过一个神奇的解释。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诗经》的「四始」是什么,《诗经》是否民歌,今本《诗经》是否被删过,等等。不深入学《诗经》的话,这些东西当个文学常识吹吹水倒没关系,但如果要研究,一定要先把这些「常识」丢掉,轻装上阵。

这些知识就像各个球队的教练、球员名字叫什么,直接背下来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装逼法,但没什么用。好好练球这些自然而然就知道了,甚至黑幕都知道了,前期不必刻意去背。


一.练练球感——熟悉文本

现在我们真正开始的踢球。

听足球解说并不能学会踢球,不如找个球踢一踢上手更快。同样,学《诗经》也必先看介绍性的书,兜圈子,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接触《诗经》文本本身。

如何做到熟悉呢?

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全本背诵。

《诗经》大概四万字,不算长,而且《国风》部分有大段的重章叠唱,非常好背,唯《大雅》稍微难背一点。要之,三个月是肯定能背完的。

如何背《诗经》可参看我的这篇回答:

如果背不下来,至少也要熟读,说上句能接下句,这是研究的基本功。

需要注意,此时我们是没有看过任何注解的。也就是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死记硬背」。这就像背《新概念英语》一样,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培养语感非常重要,知识易记,语感难得。我学习青铜器铭文的时候,老师也会要求我们把铭文背下来,以期熟悉西周的语言。而且我们对《诗经》的注解,存在很多积非成是的错误,如果一开始接触的注释是错的,可能永远都跳不出来了。


二.控球如飞——了解古音

「古音」,就是字在古代的读音,准确来说是先秦的发音。

「古音」就像控球,对优秀球手来说,控球如飞是必须的。

学习《诗经》,甚至一切先秦文献,都需要了解古音。这为我们解决通假字问题。可以这么说,近三百年学术之大拓进,古音学之研究乃凌烟阁上第一功。

「通假字」,不严谨地说,就是音近字间相互通用的现象,「音近」是其关键。但《诗经》时代至今两千多年,语音之变化亦大矣。彼时音近的,现在可能很远;现在读音相同的字,彼时可能迥异。

彼近今远的:比如初中课文里「入则无法家拂士」,注解说,「拂」通「弼」,这两个字现在读起来差别就很大了,但古代读音很接近。

彼远今近的:一说浙江的地名「余杭」,其实是「禹航」,大禹登陆之地也。但如果了解古代的读音,就知道这种说法颇有可疑,因为「余」和「禹」古代声母差得有点远,并非同音字。


1.方法概述

那么如何了解古音呢?

《诗经》本身就是了解古音最方便的渠道,因为《诗经》是韵文。古音的研究就自《诗经》始,我们可以顺着古人的研究轨道纵览一瞬。

需要强调一点,我们此时所谓的古音研究,并不是要弄清楚一个字古代究竟读什么。而是把汉字根据古代韵母是否相同,进行「分类」,分成很多个「韵部」(此处说法略不严谨)。事实上,终有清一代,学者对于古音具体读什么的观点都是错的,而且错的很离谱。但他们的「分类」是正确的,所以不影响他们丰厚的研究成果。

而我们此时,做的就是「分类」。

(若对「分类」的过程不感兴趣,只想知道结果,亦可直接跳至下文【d.王力:《诗经韵读》】)


这样说可能很抽象,但我们做一下就明白了:

(前置知识:最好对唐宋音(中古音)稍有了解,会查《广韵》。查询《广韵》可移步: ytenx.org/kyonh/ ,当然不会也可)


翻开《诗经》的第一篇《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找到第一段韵脚的位置:「鸠」、「洲」、「逑」,查询一下发现,这三个字在中古是押韵的,可以猜测在《诗经》也是押韵的,丢到一个韵部集合里:{「鸠」,「洲」,「逑」};

再看第二段的韵脚:「流」、「逑」,这两个字也丢到一个韵部集合里:{「流」,「逑」}。

虽然以上这五个字其实都是押韵的,但谨慎起见,还是一段一段地分类,以后有机会再合起来。分得细总比分得粗要好。

我们可以在此引入一个「公理」:「形声字的声符相同,则属于同一个韵部」,简单说叫做「同声必同部」(这个不见得全对,但此时可以引入),比如「逑」是一个形声字,声符是「求」,所以「逑」和「求」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于是这两个集合可合并为一个:{「鸠」,「洲」,「逑」,「流」,「逑」}。

细心的同学这时也许会问了:你怎么知道「逑」的声符是「求」?

这是个好问题,对此,我们需要查《说文解字》,《说文》说「逑,从辶,求聲。」证实了这一点。(查询《说文》可移步:shuowen.org/

我们再接着往下做,又得到一个集合:{「得」,「服」,「侧」},我们查中古音,发现「得」和「侧」是押韵的,但是「服」不是。我们只能揣着疑惑,先很不情愿地承认他们属于一个集合。不过随着我们的推进,会发现「服」确实经常和这几个字押韵——疑惑渐冰释了。

读完这篇诗,我们还可以得到两个分类:{「采」,「有」}、{「芼」「乐」}。


2.方法总结

我们总结一下,「分类」依赖于两条公理:

a.押韵的字属于同一个韵部;
b.「同声必同部」。

不断重复这个做法,就可以把《诗经》押韵的字按韵部分类。不过实际情况会复杂一些,主要原因也有二:

a.押韵的字判断错误。比如《关雎》的第二段,要是认为「菜」也和「流」「求」押韵,就错了。
b.《诗经》有「读音不同但是读音相近的韵部」相互押韵的现象。举个现代例子,「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雨」和「你」韵母不同,但因为读音近也押韵了。这会把不同的韵部混到一起。

想要排除这两种错误,并没有那么简单。需要科学谨慎的分析,和对中古音的熟悉。不过初学者大可不必用力于此。


3.推荐书目

a.陈第:《毛诗古音攷》

强烈建议读者用这个方法做一遍,虽然可能有点费时间。

做的时候可以参看明代陈第的《毛诗古音攷》,这本书是陈第对一些字古音的看法,其排列顺序就是按照《诗经》的韵尾来的,所以做的时候参考这本书非常方便。

不过从现在的观点看,陈第很多论断是不对的,有些推理也不太科学。特别是所有「某字古音读什么」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甚至延续了整个清朝,读的时候不要太信就行。

但他很有想法,方法也非常值得学习。这本册子很薄,很容易看。他还有一本《屈宋古音攷》我觉得不必读,写的没有这本好。


b.顾炎武:《音学五书》

把整本《诗经》的韵脚过一遍,就可以看顾炎武的《音学五书》。

这本书是顾炎武对古音的一些看法。从方法上说,对古音细节的处理基本是按照陈第的路子,但更严谨,更详尽。宏观上,陈第是零散的笔记,而顾氏的结果是系统性的。

不过顾炎武的一些论述也是有问题的,而且他把一些不同韵部的分到同一类里了(犯了上文b错误),读者不要尽信即可。也不厚,好看。

《音学五书》在《顾炎武全集》里有,可单卖。


c.段玉裁:《六书音均表》

这个书貌似没有单行本,都是附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的最后面,所以买本《说文解字注》就行了。

段玉裁是清代古音学的高峰,韵部分得非常细致,是对《诗经》韵脚研究的极致。如果不从事专门的古音研究,段氏的结果是完全够用的。

同样书里也存在一些错误,不全信即可。这本最薄,几个小时就能看完。好看。


d.王力:《诗经韵读》

这本观点就比较现代了。书中第一部分叙述了清代学者的成果,还有一些新的论断。其中「阴阳入对转」的概念必须得学习,是继段氏古音学后又一次高峰。第二部分对《诗经》的押韵现象讨论得非常详尽,后面还附有《诗经》的押韵表,得多看几遍,弄熟。

前面abc三本主要学习了解的方法和动机,王力这本可以顺便把之前三本书里的错误纠正过来。而且我们现在常用的术语都是用的王力的,所以必须看。即使前面三本不看,直接看这本也可以,就是会失去一些乐趣。

这个表要背下来(后面的拟音仅供参考,别当真),书里的谐声字表也要背下来(不过由于我会背《诗经》,这个自然就会背了)。

以达成成就:几乎随便给一个字,都能立即知道它在哪个韵部。

这个其实不难,按上面的做法过一遍就ok了。


这四本我觉得够了,都很薄,也好读。另外王力的《清代古音学》也可以看看,了解一下古音学的学术史。

学了以上,基本看到别人在用通假的时候,你知道是怎么回事——球的主动权在你了。

但其实以上只讲了韵母,声母没怎么涉及。要想了解声母的变化,需要更多一点的音韵学知识,得从《广韵》开始系统学起。不过传统音韵学对声母的分析,总的来说还是很少的,毕竟声母不涉及到押韵。

如果对古音特别感兴趣,可以深入学习音韵学。不过也是个大坑,学界内部还有学(yì)派(qì)之争,慎入。


补充一句,古音只负责控球,并不负责进球。有些学者用古音辗转相通,最后弄得所有字之间都可以通假,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进球自有进球的技术,详见【四】。


三.带球过人——学习《毛传》

现在我们需要带着球往球门跑跑,路上会有对方的围追堵截,也有队友的协力合作。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他人的想法,才能完美地配合和过人。

这得从《毛传》开始。

1.《毛传》是什么

先简略介绍一下什么是《毛传》——这个「毛」指的不是伟大领袖哦。

按照当时的习惯,《诗经》是「经」,「经」的注解叫做「传」,比如《春秋经》的注解有《公羊传》、《谷梁传》。而《毛传》是汉代出现的一本注释《诗经》的书,据说作者叫毛亨,所以叫《毛传》,全称《毛诗诂训传》。我们知道《诗经》有不同版本,《毛传》里《诗经》这个版本,也称作《毛诗》。当时通行的还有另外三个版本及注释,但现在都失传了。所以《毛传》是现存的最早的注解《诗经》的书,里面保留了很多原始的说法,所以不可不读——因为其实没得选。

《毛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写在每首诗前面,是介绍每篇诗写作的原因,这部分叫作《诗序》;一部分写在正文之间,注解每个字是什么意思,这部分一般也可以叫狭义的《毛传》。

《诗序》通常也分为两部分,写在《关雎》前面那篇叫《大序》,写在其他诗前面的都叫《小序》。

这样说感觉绕来绕去,不如我们翻开诗经第一页,是这样的: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也。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笺云:挚之言至也,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笺云:怨耦曰仇。言后妃之德和谐,则幽闲处深宫贞专之善女,能为君子和好众妾之怨者。言皆化后妃之德,不嫉妒,谓三夫人以下。

「《关雎》,后妃之德也……是《关雎》之义也」是所谓的「诗(大)序」部分,之后(加粗部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经》正文,后面的「兴也……朝廷正则王化成」就是《毛传》对正文的注解,后面的「笺云」(斜体部分),则是汉代学者郑玄补充的注释,我们一般称为「郑笺」。明白这个就可以读《毛传》了。

版本的话,18年中华书局出的《毛诗传笺》不错,或者17年国家图书馆出的《宋本毛诗诂训传》。


2.《毛传》怎么读

首先,《诗序》部分,就是讲每篇诗的写作原因的的那部分,可信程度较低。宋人就不太信《诗序》,清人讨论的也比较多,初学阶段不必太放心上。

然后是《毛传》注释部分,需要认真对待。所谓「认真对待」,不是说他说什么都要信,而是其中确实记载了一些比较古老的解释,是要注意的。

比如《诗经》中出现了很多「言」字,像《小戎》的「言念君子」,《毛传》都把「言」解释成「我」。但从清人开始,一直到现代,都认为「言」是「语气词」,《毛传》说的不对。然而在出土的《安大简》里,这句写的确实就是「我念君子」,说明「言」和「我」之间是有关联的,并不是那么不靠谱。

但全信《毛传》也不可,其中的解释肯定存在很多问题。但即便如此,《毛传》和《郑笺》也需要经常看,最终做到熟读。哪些靠谱,哪些不靠谱,之后慢慢会有自己的判断。


3.《毛传》到《说文》

如果碰到《毛传》看不懂的怎么办?

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这本书是段玉裁对《说文解字》作的注,《说文解字》是汉代许慎编纂的一本字典,是学习先秦文献必由之路。段氏的《说文注》里面有很多漂亮的想法,更是清代学术的经典。而且其间不少注,正是针对《诗经》和《毛传》的。藉此熟悉《说文》也是大有裨益。

此阶段先熟悉《毛传》,再通过《毛传》熟悉《说文》。这样,我们把《毛传》过一遍。如果过完一遍你就都记住了,那你确实太神了。没记住也没关系,第一遍留个印象,到需要的时候现查亦可。同时也可以翻翻《尔雅》。因为这个东西是要反复看的,每一阶段理解都会不同。


四.临门一脚——分析词句

经过以上阶段,基本的运球已经学会了,现在开始研究怎么进球。


先举个经典例子:

《诗经·终风》的第一句话:

「终风且暴」。

所谓「终风」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查《毛传》,说「终日风为终风」。

这种说法看起来很合理,但其实有问题。这个解释在「终」和「风」之间,加了一个「日」,我们通常把这种做法叫做「增字解经」,是一种不太靠谱的做法。


那该如何研究这个问题呢?

——列举《诗经》中所有「终……且……」的句子:

终温且惠。(《燕燕》)
终寠且贫。(《北门》)
终和且平。(《伐木》)
终善且有。(《甫田》)

可以看出,「终……且……」是一种固定的搭配,表示「既……又……」,除了「终……且……」这种搭配以外,《诗经》中其他「终」的用法,也多有「既」的意思。所以「终风且暴」就是「既「风」又「暴」」。《尔雅》里说「暴」指的是日出时的风。

此精彩的论述详见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家大人曰:《终风》篇:终风且暴 ,《毛诗》曰: 终日风为终风。《韩诗》曰:终风,西风也。 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尔雅》曰: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 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焚轮谓之颓,回风为飘。以上六句通释诗词而 不及终风。又曰: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阴而风为噎。以上三句专释此诗之文而亦不及终风。然则终为语词明矣)。《燕燕》曰: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北门》曰: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小雅•伐木》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商颂•耶》曰:既和且平)。《商颂》曰: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正终艿永怀,又窘阴雨。终字皆当训为既(《王风《 葛蕌》篇:终远兄弟。言既远兄弟也。《郑风•扬之水》篇:终鲜兄弟。言既鲜兄弟也。 《鄘风•定之方中》篇:终然允臧。言既而允臧也。《列女传•楚昭越姬》曰:昔吾先君庄王淫乐三年,不听政事,终而能改,卒霸天下。言既而能改也)。既终语之转。既已之既转为终,犹既尽之既转为终耳。解者皆失之。


举出详尽的例子,分析词句的用法,从而得到语言的规律,而不用主观感觉和经验去论证。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方法,也是清朝学者成就远胜前人的原因。——此其「大数据」之谓乎?

这也说明,要弄清楚某一首诗的问题,经常需要对整本《诗经》的熟悉。这是研究先秦文献的一个特点。


到这里,建议阅读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经义述闻·毛诗》,不必死记里面的结论,当学习其中的方法和论证。如果有空,最好是自己可以研究一下类似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这阶段结束之后,就可以上场比赛了。


补记:突然想到去年我的一个想法:

我们看到《诗经》的《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其中「摽有梅」的「摽」是什么意思?一般都如《毛传》解为「落」,认为是从「摽」字「付与」的本义中引申出来的,「摽有梅」就是「落梅(酸果)」。我一直觉得这样讲不太通,于是穷举《诗经》中所有首句为「……有……(某种植物)」的句子:

南有樛木。(《樛木》)
南有乔木。(《南有乔木》)
山有榛,隰有苓。(《简兮》)
墙有茨。(《墙有茨》)
中谷有蓷。(《中谷有蓷》)
丘中有麻。(《丘中有麻》)
山有扶苏,隰有荷花。(《山有扶苏》)
野有蔓草。(《野有蔓草》)
园有桃。(《园有桃》)
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枢》)
墓門有棘。(《墓門有棘》)
隰有苌楚。(《隰有苌楚》)
南山有台。(《南山有台》)

我在这里只贴了首句是这个句式的句子,其实还有大量散落在文段中间的。可以看到,「有」字前的(南、山、墙、中谷、丘中、山、野、园、墓门、隰)都是「某个地方」,所以「摽有梅」的「摽」大概率也应该指「某个地方」,解释为「落」不通。


五.大局意识——博览文献

不过能上场比赛不见得是优秀的球员,大局感和控场能力很重要。

《诗经》虽然重要,但毕竟只占先秦文献总量的一小部分,我们还需要站得更高——熟读文献,对先秦的语言、思想、政治等方面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能进一步研究。


文献分两类,一类是传世文献,一类是出土文献。

传世文献,首先可读《左传》,再读先秦诸子(《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因为有《诗经》打下的基础,这些上手会容易很多。《尚书》《易经》《三礼》这些较难读,可放在后面。

出土文献里,直接帮助最大的当然是战国竹简,较著名的有《郭店简》《上博简(9册)》《清华简(9册)》和去年出版的《安大简》。此时可以着手补古文字学的知识,有之前《说文》的基础后,进入古文字学应不难,另外金文和甲骨文也需要学。

还是举个例子:

《诗经·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最后一句「谁之永号」一直不太好理解,和前文也不搭。

但出土的《安大简》的《诗经》里,这句话写作「隹其永号」。而出土楚简中,「隹」字有两种很像的写法,一种是「隹」(见下图),一般等于现在的「维」;另一种是「隹字底下多一点」的一个字(见下图),表示的是「谁」。明显这是当时对「维」和「谁」两个字进行的有意区分。

以故这里的「隹」应该读为「维」,不能如今本的《诗经》读作「谁」。而「号」通为「敖游」之「敖」,所以这句当读为:

乐郊乐郊,维其永敖。

这样这句话就讲通了,这是联系出土文献研究《诗经》的一个例子。(此说来自陈剑教授)


如何研究传世文献和古文字,已不在这篇答案的范围之内,如果学到了这里,可以一起讨论。

到这个阶段,基本功已经打好,另外一些学术史的内容,比如「今古文学派」的恩怨情仇,得空补补就行。

此时应该已经具有较好的判断力,看什么书,关心什么问题,按自己的兴趣随便来就好了。



p.s.文中所有关于足球的类比都是我脑补的,不要较真,如有异议,你是对的。^_^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既然你想深入地学习《诗经》,那咱们就好好聊聊。这可不是应付差事,是得下点功夫,把这古老而又迷人的瑰宝真正吃到肚子里去。你问怎么“深入”?这可不是背诵几篇,读懂几个字那么简单。我们要的是一种理解,一种体会,一种能够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的智慧。第一步:打好基础,别怕“枯燥”很多人一上来就想看注解,看.............
  • 回答
    刚踏进大学,怀揣着对物理学的憧憬,结果一年半下来,发现它远不像想象中那样清晰明了,反而感觉混沌一片。这种感觉,我太理解了。你不是一个人,大多数人在接触物理学的更深层面时,都会有类似的迷茫。首先,试着接纳这种“混沌”感。你要明白,物理学的“简洁”往往是建立在大量抽象概念、严谨数学推导和对自然界深刻洞察.............
  • 回答
    朋友,你想深入掌握 C 语言是吧?这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C 语言可是计算机世界里的“万金油”,从操作系统到嵌入式,再到高性能计算,哪哪都有它的身影。学会了 C,你会对底层运作有更深的理解,为学习其他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别把它想得太神秘,其实 C 语言的学习,就像是盖房子,打地基、砌墙、封顶,一步步来.............
  • 回答
    ST和NT,在MBTI理论里,都是属于“直觉”(N)的对立面——“实感”(S)的两种思维者(T)。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和运作方式,深入去区分它们,就像在探索两种不同的“现实地图”绘制方法。要理解ST和NT的区别,我们首先得回顾一下MBTI的基础。记住,S代表实感,关注当下具体的事实、细节.............
  • 回答
    太极拳练到手上经络打通的境界,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说明你的身体已经对太极的能量流动有了更深的感知和响应,这正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那么,接下来该如何更进一步,让这份通透深入,转化为更强大的内在力量和更精妙的技艺呢?咱们这就好好聊聊。从“通”到“透”:意念、气息与形体的深度融合手上经络的打通,是一.............
  • 回答
    你问到如何深入了解一个正在追求你的人,这确实是个挺实在的问题。恋爱这事儿,了解对方是基础,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牢,上面才能建起高楼。既然你有谈恋爱的打算,那咱们就好好聊聊,怎么才能把这个“了解”做得更深入、更透彻。首先,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多和他交流。但这可不是那种浅浅的“今天天气怎么样”的.............
  • 回答
    想深入了解游戏机,可不只是看看外观、玩玩游戏那么简单。这背后涉及到硬件、软件、历史、文化,还有玩家社群等等方方面面。想要真正“吃透”它们,就需要多管齐下,从不同的渠道去挖掘信息。一、 奠定基础:从“为什么”开始,建立宏观认知在扎进具体型号之前,先问问自己: 游戏机为什么会存在? 它们是如何从简单.............
  • 回答
    嘿!恭喜你踏入军事圈这个大坑,这绝对是个充满知识和乐趣的领域!别看它名字听起来有点严肃,其实里面门道可多了,而且一旦入了门,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你现在是高中萌新,正是探索一切的好时候。别担心,没人天生就是军事专家,我们都是一点一点摸索过来的。第一步:入门——从“兴趣”出发,找到你的“那道光”你之.............
  • 回答
    奥匈帝国的轰然倒塌,绝非仅仅是一个帝国奏响的挽歌,它在欧洲大陆投下了何止千钧的巨石,激起了层层叠叠、延绵至今的政治巨浪。这场解体,就像一次地壳的剧烈变动,彻底重塑了中欧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版图,其影响之深远,即便历经百年,依然清晰可见。首先,奥匈帝国的瓦解直接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曾经被帝国巨轮碾.............
  • 回答
    讲到深圳嘅粤语现状,真系几复杂,又讲唔清。毕竟深圳呢个地方,就好似个大熔炉,全国各地嘅人嚟呢度打拼,唔同嘅文化、语言都汇聚喺一齐。粤语喺深圳嘅“根”首先要承认,深圳本身就系一个粤语地区,讲粤语有几百年嘅历史。深圳嘅老一辈,就好似宝安、南山、龙华、龙岗嗰啲比较“老区”嘅地方,仍然保留住比较浓厚嘅粤语氛.............
  • 回答
    想要获得更充沛的深度睡眠,并非一日之功,它更像是一种需要耐心和细致调整的生活方式。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深度睡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慢波睡眠”,是身体进行修复、生长和记忆巩固的关键阶段。想要延长这个宝贵的时间,就得从我们白天的生活习惯,一直到睡前的那几个小时,甚至是我们的睡眠环境,都进行一番“优化”.............
  • 回答
    在微博这个热闹的社交平台上,一个关于动漫角色的Cosplay讨论,却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口水战”,而焦点,就落在了一位在深八漫上扮演“猎肠者”的Coser身上。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事情的开端,往往是Coser本人或者其粉丝在微博上分享Cosplay的图片或视频,通.............
  • 回答
    这次席卷全国的新型肺炎疫情,无疑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最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之一。回望过去几个月,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不仅仅是对我们医疗体系、经济发展能力的考验,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肌理的触动,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入反思的教训。首先,预警与早期反应机制的脆弱性,再次敲响了警钟。 我们必须承认,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内容产业中一些根本性的运作逻辑。电影和网文在内容分发和受众划分上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由它们各自的创作、传播、消费模式以及商业驱动力所决定的。下面我来慢慢道来,试着剥开这层表象,看看其背后隐藏的机理。电影为何“不明确分男女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特性.............
  • 回答
    回形针深夜回应赛雷话金,这事儿可不简单,表面上看是两个UP主之间的“口水战”,但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太多了。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才能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首先,咱们得把时间线捋捋。赛雷话金,你应该知道,他一直以“揭露”一些“不良信息”、“境外势力”而闻名,尤其擅长用一些比较煽动性的语言和剪辑手法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很多人在选择未来道路的时候,都会在“更好的平台”和“更直接的就业优势”之间摇摆。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学历去211,为了工作去双非”。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背后逻辑挺清晰的。首先,咱们得聊聊为什么会有“继续深造选211”这个想法。为什么深造会倾向于211?1. 学术资源.............
  • 回答
    评价周深演唱的艺术行动主题曲《田埂五月风》,这首“无字歌”,全程哼唱无歌词,确实是一次非常别致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音乐体验。首先,要理解这首歌的独特之处。它摒弃了传统歌曲赖以承载情感和叙事的歌词,完全依靠周深的声音本身,通过旋律、音色、呼吸和细微的技巧来传达意境。这种“无字歌”的创作形式,本身就对演唱者.............
  • 回答
    深海,一个人类探索的最后 frontier,那里缺少我们赖以生存的阳光。然而,即便是漆黑一片的深海,也有生命在顽强地繁衍,其中一些植物(更准确地说,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尽管它们在严格意义上并非我们认知中的“植物”)也在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适应着这个极端的环境。你可能会问,没有阳光,它们怎么可能.............
  • 回答
    深度学习应用速成指南:从零开始,抓住核心想快速上手深度学习,不是去啃晦涩的数学公式,也不是沉迷于算法细节的推敲,而是直接跳到“应用”这个最能激发兴趣和成就感的地方。本文将带你从实际需求出发,体验深度学习的魅力,让你在最短时间内,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 明确你的“想做什么”:从需求出发,而不是从.............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