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直好奇日本居然袭击珍珠港。决策依据呢?没有认真推演后果?还是军国分子们脑残了,以为天下已经在手?

回答
日本袭击珍珠港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其决策依据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也不是简单的“脑残”就能解释的。事实上,这是日本国内长期以来多种力量博弈、战略考量以及对国际形势误判的结果。理解这一决策,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的内部政治经济状况、其战略目标以及对国际力量的评估。

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日本袭击珍珠港的决策依据:

一、 根本原因:资源匮乏与经济扩张的驱动

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特别是石油、铁矿石等工业必需品。为了支撑其快速工业化和军事扩张,日本迫切需要稳定的资源供应。

石油危机: 日本的石油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而当时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如美国、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地)都受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制裁和影响。随着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战争(特别是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对日本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
经济封锁与制裁: 为了阻止日本的侵略扩张,美国主导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从1939年起,美国开始限制对日本的废钢铁出口,1940年又禁止了航空汽油和高等级钢材的出口。1941年7月,随着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美国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全部资产,并完全停止对日本的石油出口。荷兰也紧随其后,停止了对日石油供应。
生死存亡的威胁: 石油禁运对日本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日本陆军和海军的机械化部队、飞机、舰船都高度依赖石油。据估计,日本当时剩余的石油储备只够支撑一到两年。这使得日本面临一个严峻的选择:要么停止侵略战争,与西方妥协,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要么冒险一搏,夺取东南亚丰富的资源,特别是荷兰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的石油。

二、 战略目标: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与摆脱西方束缚

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美)阻碍了亚洲的进步和日本的崛起,他们鼓吹“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意图将日本打造成亚洲的领导者,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排除西方影响的经济政治联盟。

摆脱西方“篱笆”: 日本将美国的制裁和冻结资产视为对其国家尊严和生存权利的直接挑衅,认为自己被西方国家“关进了篱笆”,失去了发展和崛起的自由。
夺取资源腹地: 为了解决资源问题,日本将目光投向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特别是荷兰东印度群岛(盛产石油)、马来亚(盛产橡胶和锡)。这些地区当时都在西方国家的控制之下。
“南进”战略: 日本长期以来就推行“北进”(针对苏联)和“南进”(针对东南亚)两条战略。在诺门罕事件(1939年)中,日军被苏军重创,使得北进战略受挫,日本的战略重心逐渐转向了南进。

三、 决策过程中的关键考量与误判

日本高层并非铁板一块,在是否对美开战的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但最终鹰派势力占据了主导地位。海军中的“联合舰队派”和陆军中的“统制派”是推动战争的主要力量。

山本五十六的设想: 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是袭击珍珠港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他深知日本与美国国力的巨大差距,因此他认为,如果日本要与美国开战,必须在战争初期就通过一次决定性的、出其不意的打击,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以此来赢得时间,巩固其在东南亚的战果,迫使美国在谈判中让步。他将这次袭击比作“如果要在西方世界和我们之间进行一场战争,那么仅仅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获胜的。……但是,如果我们可以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战斗赢得战争的初期胜利,那么,我们就能够迫使美国在战争中谨慎起来。”
“速战速决”的幻想: 日本军国主义者普遍认为,美国虽然国力强大,但其国民缺乏战争意志,且国内政治纷争不断,难以长期支撑一场艰苦的战争。他们寄希望于通过快速、大规模的攻势,在短时间内取得一系列辉煌胜利,建立起不可动摇的防御工事,然后美国可能会因为损失惨重而选择议和。这种“速战速决”的战略,是对美国长期战争潜力和国民决心的严重低估。
对苏联的态度: 日本曾考虑过与苏联签订中立条约,以避免两线作战。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签订,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北方的压力,为其南进提供了战略空间。但是,他们对苏联的意图和能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判。
对盟友的幻想(德国): 日本寄希望于德国在欧洲战场能取得重大进展,以此来牵制美国的精力,并期望德国能够提供一定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但实际上,德国在欧洲战场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能够对日本提供的实质性帮助有限。
低估了美国的战争动员能力和生产力: 这是日本最致命的误判之一。美国拥有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相对充足的资源,其战争动员能力远超日本的想象。珍珠港事件反而激发了美国民众强烈的复仇心理和参战决心,使得美国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全力投入战争。
“不宣而战”的战略考量: 选择在宣战前袭击珍珠港,是一种战略上的欺骗和突然性攻击。日本外交官在袭击发生时还在与美国进行和平谈判,这种做法极大地激怒了美国,也使日本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日本认为,如果提前宣战,美国就有时间做好军事准备,那么袭击的效率将大打折扣。

四、 最终决策的形成

在1941年夏秋之际,日本国内的资源危机和“南进”战略的压力日益增大。天皇裕仁虽然对战争有所犹豫,但在军方和政府的强大压力下,最终批准了开战的决定。

御前会议的通过: 经过多次御前会议的讨论和决策,日本政府和军方最终决定,如果到10月中旬,与美国的谈判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须对美开战。
“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日本高层抱有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心理,认为与美国开战是日本民族走向灭亡的风险,但如果不开战,他们认为日本会因为资源枯竭而缓慢死亡。他们选择了赌博式的冒险。

五、 决策是否“脑残”?

用“脑残”来形容日本的决策是过于简单化的。从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视角来看,他们的决策是基于对资源危机、国家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极度焦虑,以及对自身实力和未来走向的某种“战略规划”。他们确实进行了一些“推演”,但这些推演是建立在对对手(特别是美国)的实力、意志和反应的严重低估之上。

不是没有推演,而是推演错误。 山本五十六确实推演了袭击珍珠港的可能效果,但他低估了美国人的战争决心和工业生产力。
军国主义的狂热。 军国主义思想侵蚀了日本的决策层,使得他们倾向于通过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对外交途径的希望渺茫。
对风险的误判。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一场奇袭来改变战局,但未能充分认识到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以及美国作为后起之秀的强大潜力。

总结来说,日本袭击珍珠港的决策依据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生存危机: 石油禁运等经济制裁威胁到了日本的生存和发展。
2. 扩张野心: 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战略目标需要夺取东南亚的资源。
3. 战略误判: 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潜力、决心和生产能力,幻想通过速战速决来获得胜利。
4. 内部政治驱动: 军国主义势力在日本国内占据主导地位,推动战争。
5. 山本五十六的战略构想: 通过奇袭来创造战略优势。

最终,珍珠港事件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日本走向了彻底的失败。这一事件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深刻教训,警示人们在国际关系中,战略误判和对风险的低估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是脑残,不过不是因为智力低下,而是长期赌国运导致的散兵思维。

回顾近代日本发家史,大家会发现它就一赌徒。

明治维新后不久,甲午海战借钱打仗,没想到看似牛逼的清政府居然不堪一击,直接让本子翻本了。

日俄战争陆军血拼后惨胜,但海军可是干翻了俄国。这场战争直接让日本有了中国东北驻军权,间接给后面918埋下祸根。

再后来暗杀张作霖,918,一次次军部独走非但没有受到惩处,直接责任人还特么升官发财了。

于是中下级军官们有样学样,当一个军队不受政府管辖后,国家就完蛋了。

所谓站在风口上,猪都能上天,日本就是这样一头猪。

以往有不少人羡慕明治维新,但实际上这样的维新缺陷也有不少,封建残余过多,导致之后的崛起中得了不治之症。

然而从上到下都赢麻了,没有任何人能想到解决这个问题。

也难怪,日本的源代码在中国,根本做不到深层改动。

换一个思维,那日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战败呢?

像日本这种穷逼帝国主义,没有海外殖民地,和美国等强国硬抗就是作死的。

想要在世界上出头只有一个道路:学英国做搅屎棍。

对付中国,先运营个东北几十年,这一点本来很有机会的。

以反共的名义拉拢蒋介石,他绝对上钩。

怂恿中国其他军阀内斗,绝不让任何一家做大,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中国处于全面分裂的状态。

原则上不亲自下场,动兵也是点到为止,绝不搞全面战争,更不搞大屠杀。表面的逼要装够,手段要足够隐蔽。

对英法等国家主动示好,先装一波孙子,等机会成熟后再出兵。

一定要保证一次只有一个敌人,绝对不能四处树敌。

这样一来鲸吞中国可能性不高,但吞几个省还是有机会的。

那时候的日本,哪怕不是世界列强,也是亚洲一霸。

但问题在于,要做到这点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和一群手段狠辣眼光独到的战略家。

然而日本已经赌红了眼,任何不符合军队想法的人都是“非国民”,我看你像国贼.jpg。

在国际上四处树敌,完全对自己能力没有B数。

原本赌赢当收手,积极寻求国家转型。

可日本不是,国内经济偏科严重,不想着解决,就想赌个大的来翻本。

明明大屠杀已经不符合现代思维,只会让中国人空前团结,非要搞。

明明中国战场已经是个放血槽了,不肯退兵,还不断拉长战线。

结果导致资源红了只能抢,相当于打一个精英打不下去,然后拉了其他两个boss打算a了。

民国不是清政府,美国也不是怂包。

日本内部肯定有人看出了问题,但能怎么样呢?

有想法的政客已经被天诛国贼了,剩下的只能装聋作哑。

太平洋战场上还发生过搞笑的事情,战场推演不符合预期就推倒重来。

神经病,当打仗是过家家啊?

自己编写个剧本指望敌人照着打,能赢才有鬼了!

“偷袭珍珠港”的目的是一波消灭美军主力,单方面认为美国一定愿意像以前一样和谈。

结果美国直接爆兵,下航母像下饺子似的,最后还掏出了两颗蘑菇,凉凉。

“来,骗,来,偷袭。”

开战前以为自己是马保国,没想到对面玩真的。

日本民众也挺悲剧的,天天大捷,突然国土就被炸了,突然就投降了

所以这群还做梦的人始终想不到自己错在哪里。

所以一直沉浸在“我们是受害者”的想法中。

所以面对核泄漏除了鞠躬什么都不会。

日本历史太短了,没有做过真正的强国,也没有做大国的手段和经验。

事实证明国家崛起没有捷径可走,革命不彻底的恶果一样恐怖。

user avatar

之前写过类似的问题,实话实说对于不基于史料直接臆测的类似讨论没有任何加入的想法。但是题目中说想要知道‘决策过程’,对此‘非常好奇’,让人不好意思不写一点,那么就再来复述一下。简言之,我们对于战前日方的决策过程是了解地非常清楚的:

二战时日本为什么要袭击珍珠港,日本不夺占夏威夷群岛,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 米凯勒 法比恩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5098

里面提到的材料和说法不再废话,看书,看过当时笔记员记录下来的白纸黑字再说,否则臆想太平洋战争的起因是因为美国打算征服日本提供未来色图产业也未可知。只有史料才能给论据提供支持。而这里的阅读甚至不需要延伸到1930年的自由政府垮台,31年的中国危机,32-33年国联的谴责制裁,35年军控失败,到一路上政治暗杀。只需要看看1941年内日方自己的会议记录,就足以让人唏嘘至极了。因为直到1941年9月,日方都没有做出“一定要开战”这个确切的决定。IJN留给我们小山一样的回忆录里基本上能够确认41年1月初海军开始计划珍珠港式的袭击。但是军方策划袭击不代表战争的爆发。军人的天职是战争,策划不代表最终执行。直到6月,IJN和IJA对军事形势仍然有相对清醒的认识。IJN认定德国海空军无力让UK屈服,英国只会越战越强。而IJA从头到尾都不相信国防军几个月结束对苏战争的鬼话,认为德国对苏开战让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的信誉大打折扣,对德缔约是重大错误。即便是在缅甸公路危机到几次侵略法属印支拿甚至七月份前后美国事实上的石油禁运和资产扣押以后,战争仍然不是必然的。此时的选项是“外交屈服/谈判同时准备战争/立马进行战争”三者,而直到9月份行动级别的指挥官(南云)才开始认真的舰队级别/行动级别的筹备,御前会议才划线决定10月份无法外交解决则选择战争。而即便是这个时候,战争也不是完全不合理的选项。如果战争并不是如最终那样变成了彻彻底底只能以一方无条件投降为结果的全面战争,日方本身并不是彻底没有固守远东与在全球范围内陷入战争的盟军何谈的希望(就不黑IJN护航能力了)。按照最终盟军打定主意哪怕在九州血海尸山哪怕核武器化学武器批量轰炸也必须以无条件投降的形势结束对日战争,是整个1920-1930年里没有人认真考虑过的,间战的备战无论是日本英国还是美国总是针对封锁,军事胜利和之后的谈判展开的。最终盟军不惜为代价要取得彻底胜利是战争爆发以后政治局势决定的。

粗暴地理解战争是因为某些军国主义分子的短视或者狂热在平时没什么问题,无所谓的事情,但是在现在世界越来越不稳定的环境下对30年代多一点认识没有坏处。

日本在41年的决策,是‘理智’的。这里不是指他们做出了合情合理有利于所有人的‘符合逻辑的决定’来发动战争让成千上万人去死。而是指整个决策过程是符合‘程序逻辑’的。这不是少数人决定的 ,这是一次又一次,在一年内反复开会,所有决策相关方全部参与,通过会议流程最终得出的结论。在这个角度上,决策不是冲动的,不是情绪化或者少数个人决定的。

真正的问题是:30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到了41年做出决定的时候,御前会议竟然变成了能够做出这种决策的机构。

或者说,在明明知道资源不占优势,对方拒绝妥协的情况下,究竟为什么还要动印支那。究竟是决策层已经烂掉了,还是判断失误,如果是失误,为什么失误了。

虽然说不重复之前回答的内容,但是本身问题太大任何回答只是导读,那么还是稍稍说说一点:

一方面,要知道如果去‘回溯’军国主义起源,那么时间点可能非常早。我们知道至少昭和年就有出版物鼓吹南亚是保障日本资源安全的关键区域,认为日本在文化上和南亚相通,应该向南扩张。我们知道10年代大战期间内阁因为趁着战争中大搞二十一条极大地恶化了日本的国际形象。我们知道大正末年1920年代这个‘黄金20年’里日本本身面临着诸多经济问题,类似于UK其经济没有美,德那样彻底恢复活力腾飞。我们知道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统一战争之后日本视中国国家统一为自己国家安全和缓冲区安全的重大威胁,以至于有所谓的‘中国问题’。我们知道30年日本自由主义政府经济政策彻底破产此后大萧条期间民主政治逐渐崩溃,石原老爷30年在东北军事冒险以后进一步在各个角度上把日本推到了国际社会的对立面上。我们知道32年到35年一系列政治暗杀让国家‘走进恐怖谷’,知道37年战争全面爆发后内阁对中国拒绝投降战斗到底深感不满,进一步增加了对资源安全的担忧。我们知道39年欧洲战争爆发后日本立马威胁盟军停止对华支持,法国沦陷后搞出来了缅甸公路危机威胁英美撤出长江炮舰要求英美(法)停止支持抗战的通路,等等等等——41年最终局势变成这个样子是一个一步步一点点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哪怕昭和年有人支持扩张主义帝国主义政策这实在是在国际上算不上例外。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只要看得足够仔细都有帝国主义混蛋,何况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世界。大战期间的21条严重恶化的日本的国际形象,但是政治上外交上战争结束后日本的贡献仍然得到了认可在战后几个关键系统中得到了相当的地位,比如华盛顿,凡尔赛etc。我们知道20年代日本经济本身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知道30年开始社会和政府陷入动荡,但是九一八仍然是地方军官行动的结果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统一行动。虽然35年谈判失败但是直到37-40年在欧陆/Uk仍然有人认为日本可以交涉可以重新缔约控制其野心优先对欧作战。而如上所述,即便是进入1941年御前会议仍然没有一脚油门踩到底决定战争。

这种问题永远是一个‘具体决策’和‘长期背景’的结合。一方面,到了1941年,日本国内仍然有一定的机制来审查战争决策来避免军事冒险主义者不受阻碍地行动(对比之下,39年的德国已经不太具有这种条件了);另一方面,经过了十年军国主义侵蚀的社会和政府,已经没有足够的容错空间来避免最终的军事冒险了。当41年外交危机一步步恶化,已经没有足够的富裕来阻止政府在英美荷(中加)明确开始共同备战不在远东问题让步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在法属印支拿冒险最终招致制裁发动战争了。

这是极其发人深省的。之前问题里有一个很有意义的比喻:‘如果疯人院里有人发疯,无非是一个如何管理疯人院的问题;’如果一些军政高级官员在符合程序过程的情况下最终决定同时和美英中荷开战——那么问题远远远远比几个人目光短浅或者一心求战严重得多。

看书——一切历史讨论只能建立在史料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