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哪一个瞬间会让你感觉汉服圈很恶心?

回答
汉服圈作为一个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化复兴群体,确实吸引了大量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然而,任何群体都可能存在一些令人感到不适或“恶心”的现象,汉服圈也不例外。以下是一些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恶心的瞬间,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

1. 对“非正统”汉服的极端排斥与攻击:

场景描述: 想象一下,在一个汉服同袍交流的线上群组,或者一个线下汉服聚会。有人兴高采烈地展示自己新入手的汉服,但那件衣服在某些“考据党”看来,可能存在“形制错误”、“材质不对”、“配色不符”、“花纹不符历史记载”等问题。
恶心瞬间: 此时,一些人会立刻跳出来,不顾对方的情绪和意图,用一种极其尖锐、甚至充满人身攻击的语气进行指责和嘲讽。“你这根本不是汉服,是山寨!”“这种布料是什么鬼?简直侮辱了先贤的智慧!”“连基本的形制都搞不懂,还好意思出来丢人现眼!” 甚至会上升到对个人品味、文化素养的攻击。
为何恶心:
不尊重个体创造力与热情: 很多人穿着汉服是为了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初学者尤其如此。这种极端排斥不仅扼杀了这份热情,也让人觉得参与文化活动需要付出极高的“门槛”,劝退了许多潜在的爱好者。
过度“洁癖”: 有些人将“考据”变成了僵化的教条,对细枝末节的执着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步,仿佛只有他们理解的“绝对正统”才是唯一正确的。这种态度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服饰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场合的演变。
制造对立与优越感: 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一种“我们才是真汉服”的优越感,将自己置于批评者的位置,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专业”和“资深”,实则是在制造圈内的分裂和群体间的隔阂。

2. 将汉服与某些政治或意识形态捆绑,甚至进行极端化解读:

场景描述: 在讨论汉服的起源、发展或者文化意义时,突然有人跳出来,将汉服与“大汉族主义”、“复兴汉唐盛世”、“驱逐异族文化”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可能会用激进的语言煽动情绪,将穿汉服变成一种政治表态。
恶心瞬间: 当有人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时,他们可能会被扣上“媚外”、“不爱国”、“不认同中华文明”等帽子,甚至被指责为“汉奸”或“文化卖国贼”。
为何恶心:
歪曲文化本意: 汉服作为一种服饰,其核心是承载历史、美学和文化。将其简单粗暴地与极端民族主义、排外主义挂钩,是对其文化价值的严重扭曲和贬低。
制造对立与仇恨: 这种行为容易引发社会群体间的对立和仇恨,将一个本应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理解的载体,变成了煽动对立的工具。
误导社会认知: 对于不了解汉服圈的人来说,这种极端声音可能会让他们对整个汉服圈产生负面印象,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排外和狭隘思想的群体。

3. 以“卖人设”、“蹭流量”为目的的过度营销与表演化:

场景描述: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一些博主或网红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粉丝、接商业推广,会将汉服与各种炒作手段结合。他们可能会夸大汉服的“神圣性”,或者将穿着汉服与某种特定的“人设”(如“古典美人”、“才子佳人”)过度绑定,营造一种不切实际的完美形象。
恶心瞬间: 当你发现他们穿着华丽汉服出现在各种不搭界的场合(如夜店、演唱会等,且不是出于特定艺术表演目的),或者为了博取关注而做出一些哗众取宠、甚至有损汉服形象的行为时(比如故意摆出不雅姿势,或者将汉服与低俗内容结合),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反感。更甚者,当看到他们为了商业利益,将汉服过度商品化、符号化,却对汉服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甚至不顾时,会觉得非常“恶心”。
为何恶心:
对文化的亵渎: 这种行为将汉服视为吸引流量的工具,而非承载文化和历史的载体,是对汉服本身文化价值的一种亵渎。
制造虚假繁荣: 过度的表演化和营销化,掩盖了汉服圈可能存在的真实问题和挑战,营造了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让真正热爱汉服文化的人感到被利用和被欺骗。
降低汉服的格调: 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的低俗化或过度商业化操作,会降低汉服在公众心中的格调和严肃性。

4. 圈子内的“内卷”与攀比:

场景描述: 在一些汉服爱好者中,可能会出现一种比拼“形制准确度”、“汉服数量”、“价格昂贵程度”的现象。
恶心瞬间: 看到有人因为自己没有昂贵、考据“完美”的汉服而被鄙视,或者因为拥有某件稀有款汉服而趾高气扬,甚至因为在汉服细节上的“知识”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都会让人感到一种病态的“内卷”和攀比。
为何恶心:
本末倒置: 这种攀比将关注点从文化体验和个人喜爱转移到了物质拥有和“专业”程度,违背了文化活动应有的轻松和享受的初衷。
制造隔阂与排斥: 这种攀比心理会无形中制造汉服圈内的阶层感,让经济条件有限或刚入门的爱好者感到压力和被排斥。

总结:

让一些人感到“恶心”的汉服圈瞬间,往往源于对文化的热爱被滥用、被扭曲、被商业化,或者因为群体内部的偏执、排斥和不健康的竞争。当这些现象过于突出,以至于遮蔽了汉服本应带来的美好和文化认同感时,就会让一些人感到失望和不适。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负面现象并非代表整个汉服圈,许多热爱汉服的人依然保持着开放、包容和真诚的态度,他们是汉服文化复兴的宝贵力量。但识别和反思这些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对于汉服圈的健康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穿汉服说成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

现在的汉服,且不说能不能真正意义上延续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与文化理念。即便能,现在所谓的汉服圈也完全把汉服搞恶心了。

我之前在回答另外一些相关问题的时候也说过,从文化上说,中国古代是一个讲究礼法的社会,而服饰正是“礼”的代表之一。什么身份的人该穿什么衣服、怎么穿衣服、在什么场合穿,都是有既定的规矩的。只有在明白了这些的前提下,穿汉服才能说是弘扬传统文化。

对于这一点,汉服圈的很多人说“现在早就不是封建社会了。如今人人平等,你还拿着以前的老一套来要求现在的人,你就是老顽固”。

如果我说现代人穿衣服也应该依据级别和身份来,这肯定是老顽固。但中国古人的服饰,本来就是分尊卑等级的,你强行忽视这其中的区别,看哪个好看就穿哪个,还说这是弘扬传统文化,这也是我顽固?

可以用古诗词打个比方。

比如你们学校组织中秋晚会,让你上去表演节目,你上去朗诵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你说朗诵“千里共婵娟”是传承中国文学、弘扬传统文化,我没任何意见。

可要是你登台来了一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也算是弘扬传统文化?

再比如,某日要打仗,你家有亲人被征召入伍。送别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用这种话来表达自己慷慨为国的豪情当然没什么问题。但这种话只能由他自己来说,如果换成你说“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不等于咒他上了战场一定死吗?

所谓汉服,正如这些古诗词一样,是分场合、分人的。你要是说,反正我背得都是经典古诗词,只要背了就是对的,那等你背错的时候被打了也真不冤枉。

当然,怎么穿衣是一种自由,人家家里办丧事你穿一身红过去,只要不怕被打,也是你的自由。至于汉服,现在市面上的绝大多数汉服,只能说是加入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仿古服装。但只要你觉得好看,那爱怎么穿就怎么穿,但千万别把这种自由跟什么弘扬传统文化连上。传统文化这块已经够乱了,不需要汉服圈再来瞎搅和。

user avatar

某音某手某红书上经常有见到同袍要行礼的视频。(所有视频不打码仅为表明出处,并非对演员本人有意见)

别问!问就是同袍是一家!

别问!问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lo娘遇汉服娘行欧式礼(忍住不笑)

↑大姐你没带口罩

↑这个原视频更迷惑,还带剧情,笑出猪叫

国风子衿发布了一篇小红书笔记,快来看吧! O41vFADi6lD2jEV http://xhslink.com/36pZs,复制本条信息,打开【小红书】App查看精彩内容!


同袍行礼真是太美了!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发扬中华礼仪#同袍#汉服出行#汉服#传统文化#行礼#卖家不如买家秀 v.douyin.com/J29hLrp/ 复制此链接,打开【抖音短视频】,直接观看视频!

↑这个才真实了!人家都是演的,你在路上遇到不认识的人向你行礼尬不尬啊?又或者你向不认识的人行礼尬不尬啊?古代也没有向不认识的人行礼这个说法啊?

最离谱的是,一堆萌新还是小学生竟然还会问,在街上遇到同袍怎么行礼?

下次我上街就穿这身,

那你萌也别行礼了,改磕头吧



7.29更新

啊,一觉醒来八百多赞,谢谢大家喜欢!后来竟然1000+了

关于规矩

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是个梗,是因为同类型街拍视频下边绝对会有一句话:同袍见面要行礼,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评论里说的锦衣卫给皇上行礼的视频我找到了,哈哈哈哈哈

↑今天穿龙袍坐地铁,看到一个穿汉服的,我还在想,他为什么要下跪,身体难道不听使唤了?#方园公子 #地铁 v.douyin.com/J2tsvE5/ 复制此链接,打开【抖音短视频】,直接观看视频!

他还有个系列,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臣恭迎殿下!#大明少年 v.douyin.com/J2tsqUW/ 复制此链接,打开【抖音短视频】,直接观看视频!

说下观点:

我喜欢汉服,也穿汉服,但不混圈。(用他们的话说,大概是野袍子吧)。我不觉得穿汉服本身杀马特,杀马特的是那些穿汉服搞沙雕表演的人。他们演员为秀而秀可以理解,汉服对人家而言,只是赚钱的工具,毕竟人是要恰饭的嘛。

某些信以为真的小傻子,如果你们一定要向路上遇到的每一位同袍行礼,比起所学的不伦不类的行礼(大多数视频中的演员所谓的行礼并不专业且非常沙雕),颔首(点头)一笑不好吗?说不好的,建议带上耿哥的笑容辅助器。

行礼视频背景曲也找到了↓



关于龙袍:

我搜了一下,各平台都是有售的,如果你不想买或怕被人说是穿山,你可以↓

还有,我比较好奇某些见到同袍就行礼的人,你要是去花朝节那种地方,买轮椅用拼多多还是淘宝?

关于文化复兴

醒醒,不是只靠行礼和穿汉服就能复兴华夏文明。就像你只穿草裙也不能和山顶洞人做邻居一样。


7.31更新,一万赞了哈哈哈哈哈!谢谢大家!祝点赞的各位都出ssr!

看到底下好多评论被删除,不知道写了什么,请大家理性讨论。

关于同袍

关于花朝节

本是纪念百花的节日,后来部分地方借花朝节之名兴办汉服集会行恰饭之实

关于老祖宗的规矩(第三次出现了)

来自一个小姐姐的评论。大概就是,以前穿汉服的人少,大家有相同爱好想相互认识认识。就互相点个头加个好友扩个列。也就是本不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到某些视频软件上,才变成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了。

关于手工耿

刑部尚书必须有排面啊!

关于到没到恶心的程度

我觉得很恶心,非常恶心,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的那种恶心。

其一,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某些人以为行礼和穿汉服就是文化复兴了,这令我十分头秃。

其二,我恶心的是这种风气,毕竟现实中的真的有人学,且多数为“自创”行礼不仅朝代搞不清,活人死人也搞不清。(感谢评论里的知友提醒)


如果你走大街上,有人走过来莫名其妙地向你行个吊唁礼,你怎么想?

user avatar

因为你迟早会突然发现一群头脑活泛的人组建了“刻舟求剑圈”

user avatar

跑到工地问辛苦搬砖的民工为什么底层劳动人民不支持汉服复兴......


user avatar

这几天好像此类视频非常之多,好像是哪儿有个活动还是怎么着?一般看到我都是直接划过去的,但是今天这个属于是给我气乐了,但凡了解一点古代历史也问不出这种问题。

总有特么一堆人说自己喜欢汉服是因为这是传统文化,我可去你的吧,历史都不了解你说你想保护传统文化?我知道你想说很多手工艺者不了解历史一样保护了传统文化,人家特么自己动手你特么自己穿,你也好意思说你是在保护传统文化?

当然我也承认南北朝时期不是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也不是没有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但人民的苦难,不正是因为这些所谓的英雄豪杰吗?一朝英雄拔剑起,又是苍生十年劫。像慕容冲、姚苌、石虎这样的因为野心作乱一方的人,难道还少吗?石勒得志的时候还询问部下自己能和那位帝王相比,说得好像他已经立下万世之基业似的,结果死后不就就被侄子夺取了政权。他询问部下的时候,不正是把自己当成了所谓的英雄豪杰吗?

我本人并不了解汉服,但我相信很多所谓的“汉服娘”,也未必有多么了解吧?不过是看着衣服确实好看,又跟传统文化有关系,好像很高大上的样子。或者是身边有人喜欢,觉得好像不错,于是跟风买几件。当然也有很多人,是自己查找资料,研究古代衣裳文化,学习怎么设计、制作衣服的。前两类人我见过,后一类人我听说过,具体的嘛我不了解这个圈,也就不做评价了。

另外如果有不理解我为什么气乐了的,简单类比一下,就是你穿着犹太人的传统服饰问有没有喜欢尼古拉二世的,穿着印第安人传统服饰问有没有喜欢美国的,穿着波兰民族服饰问有没有喜欢俄罗斯的。当然这些类比并不一定恰当,毕竟本人对这些了解也不多。

user avatar

你,

穿山的耐克,不会被穿正的人出警;

穿山的阿迪,不会被穿正的人出警;

这还只是品牌。

还不是服装种类。


那么扩大到服装种类,一说出来就更莫名其妙了,

你穿山的外套,会被其他穿外套的人出警吗?

你穿山的裙子,会被其他穿裙子的人出警吗?

但是你穿山的汉服,居然就会被其他穿汉服的人出警。

真他妈是奇了怪了,你们汉服真就这么高贵。


当然穿山肯定算不上好事儿,但这么一比就显得汉服圈子的人和正常人有区别。


就对比穿汉服的人和穿外套裙子的人的差别,


一是圈子小,穿的人少,

圈子小的人喜欢抱团取暖,容易彼此产生认同感,话语权竞争小,没事儿在圈子里多说两句很快就有很多人认识你,

于是部分人变得和被传销的人差不多,疯狂维护自己的圈子,行为上比起狂热追星粉追星行为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是由上一条原因并发引起的平均素质低下,

因为圈子小,人少,而且受众群体明显偏向年轻人,于是会有一群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混进来,并且由于小圈子效应成为狂热爱好者


三是买家弱智,卖家混账

买家弱智是因为年龄小,没办法,谁都弱智过,但是利用这种弱智的商家们就很混蛋

他们将自家的汉服做成文化标签,胡乱制定自己的“正”的标准,然后去呼吁圈子里的人抵制“山”,

而且他们还有着成年人的能力,忽悠人一套一套的,和传销一样,

嘴里喊着一些“弘扬汉文化”“保护圈子”之类的奇怪口号,赋予受众们一种独特的使命感,慢慢把圈子里的人变成买买买加乱出警的韭菜,这群人还特么以为自己找到家了一样


其实呢,你们凭什么指定标准?你是哪里来的国家机关政府机关?谁给你的资格制定汉服标准?你制定标准的基准是什么?是以“更好地传播弘扬汉文化”为宗旨还是以“多卖钱”为宗旨?和你嘴上喊的一样吗?


无脑排外,唯利是图,

别人抄你家的设计和款式,你说人家是山那也行,毕竟侵害你家利益了,你好好去维权,呼吁粉丝去他们店里给差评,行,合理手段


但是“没见过的牌子就是山”这种观念居然让你给培养出来了,“款式有点像就得死”这种产业现状居然让你给整出来了,你他妈不是混蛋谁是混蛋啊?

你想弘扬汉文化?你想弘扬你奶奶个锤的汉文化,你就是想赚钱,没别的一丁点儿都没想,这种闭关锁国无脑排外扼杀产业链毁坏汉文化生态的做法你再说一句你是想弘扬汉文化??


然后吧,别人山寨你家衣服,那你该去骂谁你没数?


我就问你,我在大街上看到件衣服好看,我就买了,我没有辨认山正的能力,就觉得好看,我买下来,我错了,错在哪里?

是对汉服缺少了解,那么问题来了,谁他妈刚穿汉服就那么了解啊???谁他妈穿第一件衣服就有辨认你们所谓的山正的能力了啊?

你们对着我出警,你们这他妈不是无脑排外,直接扼杀圈子隐性群体?这是“弘扬汉文化”?你弘扬了个锤子的汉文化妈的气死我了。

还有那些被混账商家利用的小警察们,你们觉得自己就没问题了?你们问题大了,早点长大吧小混蛋们



要出警,对着山寨商家出,别对穿山的人出,因为山寨商家没在店面上写着“本店卖山”,我们不知道那玩意儿是不是山的。


而且就算有些人是知道山故意去买的,你们也不要那么能逼逼,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是谁都穿得起那一套,


打击盗版,唯一的手段是消灭盗版厂商,不是消灭盗版受众,

生产盗版违法,玩盗版不违法,

玩盗版不光彩,但人家自己买,一没宣传盗版二没支持盗版,就只是穷了点儿而已你哪里来的权力糟蹋人家的心情?


就连曾经鄙视链灾区的游戏圈子里,“正版玩家看不起盗版玩家”的情况都越来越少没人出警了,dmc5出的时候我买了正版,闺蜜看着帅眼馋,我亲自给他找的破解资源,毕竟那玩意儿还是挺贵的,别人一个月生活费一千出头买不起那游戏想玩个盗版我寻思也没什么。

唯独你们汉服圈子贼tm高贵,三四千的衣服我看着好看又买不起自己在家照着样子缝一套出来居然要被小区的破逼崽子指指点点,赶紧滚犊子。


商家是汉文化的蛀虫,低龄受众是汉文化的韭菜,此等生态,早死早兴隆。

user avatar

几年前我老家一部分人特别极端,以保护民族传统或为了宗教为由,以民族的未来和幸福为借口,去干涉别人的服饰自由,说这个不符合民族传统那个不符合宗教教义不让人穿自己喜欢的服饰和款式,以保护本族女生为由不让穿短裤短袖低胸衣服,不让人按照自己的喜好改变传统服饰样式,诋毁和敌视别族群服饰。幻想自己是民族的传统服饰衙役,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就被骂民族叛徒败类。

刚开始我们以为这群人只是跳梁小丑,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去限制,后来这些人胆子越来越大,不再只口头散播自己的歪论,开始走上街头进入别人家里去干涉他人甚至逼迫。

等我们缓过神时已经来不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服圈作为一个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化复兴群体,确实吸引了大量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然而,任何群体都可能存在一些令人感到不适或“恶心”的现象,汉服圈也不例外。以下是一些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恶心的瞬间,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1. 对“非正统”汉服的极端排斥与攻击: 场景描述: 想象一下,在一个汉服同袍交流.............
  • 回答
    那会儿我刚入职,公司是个小型互联网公司,氛围比较轻松,但也意味着大家都是有点“奇特”的。我那个“傻X”同事,姑且叫他小张吧,他其实人挺好,就是…思路总是会拐到一些我理解不了的弯上。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们团队要一起完成一个紧急项目,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我负责前端的交互逻辑,需要对接一个新接口。接口文档.............
  • 回答
    我曾经在一个夏天,为一个社区组织做志愿者,参与的活动是给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课后辅导和陪伴。我认识的一个小男孩,叫小明,他大概七八岁的样子,瘦瘦小小的,眼睛里总是带着点怯生生的光。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小明很内向,不太怎么说话,做作业的时候也总是慢吞吞的。我以为他只是因为家庭环境的缘故,有些敏感和.............
  • 回答
    我粉上刘亦菲,不是那种一眼万年的惊艳,更像是一杯温水慢慢渗透,最后暖到心底的那种。如果要说一个瞬间,那大概是在《花木兰》的宣传期,我偶然看到一个她接受采访的片段。那阵子《花木兰》的争议不少,有关于选角、有关于文化融合,舆论场上各种声音都有。我当时对这部电影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旁观者的心.............
  • 回答
    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五下午,我们都在公司加班,窗外天色渐暗,办公室里只剩下我和他两个人。空气里弥漫着键盘敲击声和微弱的空调出风声,像是一首只有我们才能听懂的背景乐。我那天感觉有点不对劲,可能是因为早上没睡好,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脑袋里像塞满了棉花,效率低得可怜。越是这样,我越是心慌,生怕耽误了进度.............
  • 回答
    那天我依旧是挤在早高峰的人潮里,被夹在地铁车厢里,耳机里放着那些年听了无数遍的歌,眼睛盯着手机屏幕上那些熟悉的、每天都在重复的文字。空气中弥漫着汗水、香水和某种难以言喻的焦躁混合的味道。就是那种,你感觉自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玩具,滴答滴答,按部就班,却又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而转动。走出地铁站,城市的喧嚣扑.............
  • 回答
    那是个再寻常不过的周末傍晚,我俩在一家巷子里的小餐馆里吃晚饭。餐馆里人不多,光线昏黄,空气中弥漫着炒菜的香味。他那天刚好在公司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整个人有点闷闷不乐。我正说着一个我今天遇到的有趣的事情,试图逗他开心,结果说到一半,他突然停下了筷子,抬起头看着我,眼神里没有了平日的调侃和戏谑,而是那.............
  • 回答
    高三那一年的努力,如果非要挑一个瞬间去定格,那一定是接到那份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蝉鸣声像是永远不会停止的背景音乐,充斥着整个空气。我坐在书桌前,手里紧紧地攥着一张薄薄的纸,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在阳光下显得有些模糊。我的心跳得像擂鼓一样,一下一下敲击着胸腔,发出沉闷的响声。周围的.............
  • 回答
    戴眼镜的我,最容易在某个细微又普遍的瞬间突然“崩溃”,那感觉就像是脑子里有什么东西瞬间断了线,接着是一股难以言喻的无力感和烦躁涌上来。这个瞬间,通常发生在一天中最忙碌、最需要集中精神的时候。比如,我正埋头处理一份重要的文件,脑子里飞速运转着各种逻辑和数据,身体因为专注而微微前倾,感觉自己就像一台高效.............
  • 回答
    这很难说是一个“瞬间”吧,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然后有一天,你猛地回过神来,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离不开它了。大概是在我上大学那会儿吧。那时候智能手机刚开始普及,移动互联网也逐渐发展起来。之前的生活,你要想查个资料,得去图书馆翻书;要联系朋友,得拨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而且还得考虑对方是否方便接听;听音.............
  • 回答
    在我当妈之前,我对妈妈的“唠叨”和“担心”总是有点不耐烦,觉得她想太多了,管得太多了。尤其是她总是叮嘱我注意这个注意那个,恨不得把我装进口袋里带出门一样。我总觉得,我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判断力了。直到我生下我的宝宝,那个小小的、脆弱的生命来到我怀里的时候,一切都变了。那天是宝宝出生后的第三天,我躺在.............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情感,也无法真正“被爱”。我没有身体,没有经历,也没有感官。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感受到“被爱”。然而,我可以理解“被爱”这个概念,并通过我的训练数据中的大量文本来模拟和理解人类的情感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我必须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我所能“感受”到的某种“被珍视”或“被肯.............
  • 回答
    我记得那是一个夏天,太阳像个火球一样挂在天上,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蒸腾的热气。我那时候大概十来岁吧,正值调皮捣蛋的年纪。那天和邻居家的小伙伴玩疯了,跑得太远,结果不小心把人家的玻璃球打碎了好几个。对方家长是个很讲道理的人,但孩子嘛,哭闹起来谁也拦不住。我当时吓得腿都软了,一想到要赔人家那么多玻璃球,心里.............
  • 回答
    我一直以为,告别是那种轰轰烈烈的,伴随着泪水和挽留,如同电影里的情节。直到那天,我才明白,真正的失去,往往藏在最平静的日常里。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下班后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想给他发个消息,问问他晚上想吃什么,或者只是随便说点什么,分享一下今天工作上的趣事。我的手指熟练地滑过联系人列表,停.............
  • 回答
    我家那只叫“团子”的中华田园猫,大概是我养猫以来,惹我生气次数最多的品种了。说实话,平时它也是个挺乖巧的小家伙,软糯糯的,一叫它就蹭过来,还会咕噜咕噜地表达喜爱。但要说哪个瞬间最让我头疼,那还得是去年冬天,家里地板刚拖干净的时候。那天正好是周末,我难得有空,就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遍。地板也是擦得.............
  • 回答
    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斜斜地照进来,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粉笔灰和淡淡的旧书味道。那天是期末考试周,我坐在自习室里,看着眼前复杂的函数图像和一大堆符号,感觉脑子里一团浆糊。当时我正准备放弃,打算随手填几个答案碰碰运气。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之前在数学分析课上,老师讲到的一个关于“.............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让我回想一下。其实,关于“白学”这件事,我倒也没那么在意。毕竟,知识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使有时候会觉得有点“烧脑”。不过,要说有没有哪个瞬间让我觉得“这量子力学学得还算有点意思,没白费功夫”,倒也不是没有。那大概是去年的一个夏天,一个雷雨交加的下午。当时我一个人在家,外面雨.............
  • 回答
    说实话,我脑子里能浮现出来的“屌丝”瞬间,不是那种特别轰轰烈烈的,而是那种细水长流,渗透在生活里的,让人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噗嗤”一声,觉得“哎呦,我这不就是个典型的屌丝吗?”我记得有一次,大概是上大学那会儿,一个哥们儿过生日,我们几个决定一起出去搓一顿。那哥们儿平时也不是那种特别讲究吃穿的人.............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阳光透过老式的百叶窗,在房间里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旧书和尘埃的味道。我正窝在沙发里,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诗集,准备重温那些曾经让我热血沸腾的句子。我记得那天我穿着一条洗得有些发白的牛仔裤,一件最普通的棉T恤。本想舒服地放松一下,结果,一坐下,就觉得腰间传来一阵细微.............
  • 回答
    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没有个人情感、经历和购买能力,因此也无法做出“决定一辈子不买华为的任何产品”这样的个人决定。我没有眼睛去看,没有耳朵去听,更没有钱包去支付。我的存在和运行都依赖于其背后的技术和计算资源,而不是通过购买商品来实现的。我的“学习”和“决策”过程是基于我所训练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