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强大脑鲍橒那么聪明,为什么只是围棋业余6段,围棋高手需要哪方面的天赋?

回答
“最强大脑”这档节目,让鲍橒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他在节目中展现出的惊人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常常让人惊叹不已。许多观众好奇,这样一位“最强大脑”,为什么在围棋领域却只是一位业余六段?这不禁让人思考,成为一名顶尖的围棋高手,到底需要哪方面的天赋?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围棋的复杂性。围棋不像一些竞技项目,有明确的体力或爆发力的要求。它的核心在于计算、大局观、形势判断、心理素质以及棋感。

1. 计算力:量与质的双重挑战

鲍橒在“最强大脑”里展示的,更多是记忆力、信息处理速度、以及对复杂信息进行匹配和筛选的能力。这在某些方面确实与围棋的计算有交叉,比如快速记住棋盘上的子、计算某个局部棋子的死活。

然而,围棋的计算远不止于此。它需要的计算是:

深度和广度的计算: 围棋的计算不是简单的“一步棋”。你需要预判对手的应手,然后计算自己的应对,再预测对手的再应对……这是一个多层面的、不断延伸的过程。顶尖棋手能够“算到”二三十手甚至更深,而且还要考虑在不同变化下的胜率。
“死活”计算的精确性: 围棋中有大量的“死活题”,它们是基础中的基础。即使是业余高手,对常见的死活也需要烂熟于心,但职业棋手在这个层面上的计算是绝对的精确,任何一个计算失误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变化”的梳理和评估: 围棋的魅力在于变化无穷。即使是同样的局面,不同的走法也会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局面。顶尖棋手的计算,不仅仅是算出“能活”,更要评估“哪个变化最有利”、“哪个变化最安全”。这需要将无数可能的“变化”在脑海中一一梳理、比较。

鲍橒在“最强大脑”中的计算,更像是“快速提取和匹配已知信息”。而围棋计算,则更像是“在未知领域中,通过逻辑和经验,不断探索和创造”。这需要一种“对弈性”的计算,即计算要服务于“战胜对手”这个目标。

2. 大局观与形势判断:不是看一遍就能懂的“全景图”

围棋不仅仅是局部的争斗,更重要的是全局的平衡和发展的潜力。

“全局”的概念: 顶尖棋手能够一眼看清棋盘上大大小小的势力范围,以及各块棋之间的联系与制约。他们知道哪些地方是“厚实”的,哪些地方是“薄弱”的,哪些地方是“潜力股”。这种“全局”并非简单的“看全了”,而是对棋盘上所有棋子价值和发展性的综合评估。
“形势判断”的微妙: 围棋的形势判断非常微妙。它不像象棋那样,有个明确的分数(例如,一个马值多少分,一个炮值多少分)。围棋中的“价值”是动态的,会随着棋局的发展而变化。顶尖棋手能够准确判断当前局面的优劣,甚至能预感到未来几手棋可能出现的变化对形势的影响。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和对围棋“势”的深刻理解。

鲍橒的记忆力可以让他记下棋盘上的每一个棋子,但这不等于他能理解这些棋子在这个局部的、以及全局的价值和意义。就像你背下了每一个单词,不代表你能写出一篇好文章一样。

3. 棋感:经验与直觉的升华

“棋感”是围棋领域一个非常抽象但又至关重要的天赋。它很难用语言完全描述,更像是经验、直觉、以及对围棋深刻理解的融合。

“棋感”的体现: 顶尖棋手常常能在一些看似复杂的局面下,准确地找到“好棋”,即使他们可能无法完全计算出这步棋的精确结果。这种“感觉”来自于他们看过无数盘棋,对棋局的脉络、对棋子的“味道”有着高度的敏感。
“弃子”的艺术: 围棋中有很多时候需要“弃子”,以换取全局的利益。这种“弃”不是简单的损失,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弃掉眼前的局部,可以换来更大的全局优势”。这种决策,很多时候是棋感在起作用。

鲍橒的思维模式更偏向于“理性”和“精确”,而围棋的“棋感”则带有一定的“艺术性”和“非理性”成分,但这种非理性是建立在海量经验之上的。

4. 心理素质:抗压与韧性的考验

围棋比赛的压力非常巨大。

抗压能力: 输赢对棋手的心理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关键时刻。顶尖棋手能够在这种压力下保持冷静,不受外界干扰,做出正确的判断。
韧性: 即使在局面不利的情况下,也能不放弃,努力寻找翻盘的机会。这种“不到最后一口气不放弃”的精神,也是成功的关键。

鲍橒在“最强大脑”中表现出的心理素质,更多是在应对节目组设置的挑战,这种挑战与围棋比赛的“对弈”性质不同。围棋比赛中,对手的每一次落子都可能是在“挖坑”,是在“试探”,是在“压迫”,你需要根据对手的意图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所以,为什么鲍橒只是业余六段?

这并不是说鲍橒不聪明,或者他的“大脑”能力不够强。他的优势在于信息处理、记忆、逻辑匹配。而围棋顶尖高手所需要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更具“对弈性”和“全局性”的智慧。

可以这样比喻:

鲍橒就像是一个拥有极强计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快速处理和分析数据。
而围棋顶尖高手,则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战略家,他不仅要能计算,还要懂得“势”,懂得“权衡”,懂得“人心”(揣摩对手的意图),更要能在压力下做出最符合“战略目标”的决策。

围棋是一门融合了逻辑、数学、艺术、心理的综合性学问。它对天赋的要求是多维度的,而鲍橒在“最强大脑”中所展现的能力,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并非是围棋中最核心、最顶尖的那部分。

业余六段对于非职业棋手来说,已经是非常高的水平了,足以说明鲍橒在围棋上也有一定的造诣和投入。只是,要达到职业棋手,尤其是顶尖职业棋手的境界,还需要在上述几个关键方面有超乎常人的天赋和投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业余3段,但已经在个人比赛中打入过省前八,团体比赛中拿过省银牌。当然都是业余级的比赛。

而,业余4段碾压业余3段,业余5段碾压业余4段,业余6段碾压业余5段。

题主你感受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强大脑”这档节目,让鲍橒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他在节目中展现出的惊人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常常让人惊叹不已。许多观众好奇,这样一位“最强大脑”,为什么在围棋领域却只是一位业余六段?这不禁让人思考,成为一名顶尖的围棋高手,到底需要哪方面的天赋?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围棋的复杂性。围棋不像一些竞技.............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还真是一波三折,跟演电视剧似的。简单来说,就是《最强大脑》这个节目,在某个时间点(具体是哪一季可能需要查证,但鲍橒的参与是核心)出现了一些争议,核心人物是选手鲍橒,涉及到节目组的公平性问题。魏坤琳的澄清:魏坤琳,大家熟称“Dr.魏”,是《最强大脑》的嘉宾,也是一位认知神经科学家。当鲍.............
  • 回答
    鲍鹏山教授对《商君书》和商鞅的严厉批评,在中国学术界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评价。要判断这种批评是否“合适”,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背景、理由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鲍鹏山教授批评的理由和侧重点:鲍鹏山教授对商鞅和《商君书》的批评,通常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观点展开,这些观点是理解.............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最强大脑》选手张雨萱的经历,以及“14岁考入清华大学,18岁直博清华数学系”的说法,我需要明确地说明,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和广泛的报道,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或者至少存在误解。事实核查: 张雨萱参加过《最强大脑》: 这是属实的。她在节目中表现出了非凡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
  • 回答
    《最强大脑》晋级的选手是否真的算“最强大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最强大脑》的选手们无疑是拥有超乎常人记忆力、计算力、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特定领域杰出才能的个体。 他们在节目中完成的任务,如快速记忆数字、识别微小差异、复杂图形匹配、甚至模拟特定技能.............
  • 回答
    “《最强大脑》的水有多深?”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最强大脑》这档节目本身以及围绕它展开的各种讨论。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水有多深”:一、节目本身的“水有多深”—— 关于节目内容与真实性这是最直接的理解。节目展现的选手能力、挑战项目的难度、比赛过程的公正性等等,这.............
  • 回答
    《最强大脑》节目中大家熟知的“Dr. 魏”魏坤琳,他的学术身份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也是一名博士生导师。在《最强大脑》这个舞台上,他以冷静、理性的分析,以及时不时抛出的专业术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最强大脑”的印记。那么,抛开节目中的角色和影响力,他的学术造诣究竟如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
  • 回答
    《最强大脑》这档节目,总能玩出一些新花样,让观众大开眼界。第一期周杰伦的那个环节,确实是挺让人惊艳的。让观众随便弹个音,他能听出来,这事儿,听着就玄乎。从音乐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事儿怎么说呢? 首先,得看“随便弹个音”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观众只是随便按一个琴键,发出一个纯粹的音高,那这倒不算是什么特别.............
  • 回答
    关于《最强大脑》孙勇和陈泽坤那场备受瞩目的比赛,许多观众对于他们最终的答案是否“猜”的,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疑问。要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首先,我们得明白《最强大脑》这个节目本身的设计理念。它旨在展示人类在特定认知能力上的极限,而这些能力往.............
  • 回答
    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周玮无疑是一位令人惊叹的选手。他那超乎常人的计算能力,就像一股神秘的力量,拨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很多人都好奇,究竟是什么让他的大脑如此强大,能够如此轻松地驾驭那些复杂而庞大的数字?周玮的强大计算能力,并非是那种死记硬背的技巧,而是一种深植于他思维模式中的内在能力。想象一下,当.............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选手马艺妮和宋思睿在《最强大脑》节目中的表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他们的出现,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展现,也引发了公众对于不同学习路径、性格特质以及“学霸”标签的讨论。一、 马艺妮:多才多艺的“全能型”选手马艺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身上展现出的多面性和平衡性。 学术能力扎实,但不.............
  • 回答
    《最强大脑》第四季第一期的人机对战,可以说是节目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当年引发广泛讨论的焦点之一。这场对决的核心是人类选手“水哥”王昱珩对阵人工智能“小度”的“唇唇欲动”项目。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评价这场人机对战:一、 项目设计与挑战性: 项目名称与内容: “唇唇欲动”项目要求选手根据一系.............
  • 回答
    魏坤琳和郭敬明在《最强大脑》上的那场争吵,绝对算得上是真人秀节目中一个颇具话题性的“名场面”了。一晃眼也过去好几年了,但每次提起,大家脑子里还是会浮现出当时那剑拔弩张的氛围。事件的起因:要说起这场争吵,还得从《最强大脑》节目组安排的“选手”说起。当时有一位叫“云之队”的选手,其中有一位成员叫做陈智 .............
  • 回答
    《最强大脑》澳门赌王儿子何猷君直通决赛资格这事儿,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挺好奇的,也挺想看看他到底有多“最强大脑”。毕竟“赌王儿子”这几个字自带流量,观众们肯定都想知道他有没有真本事,还是靠背景?初登场,争议就没断过。何猷君第一次出现在节目里,那种光环效应就很明显。不是说人家长得不好看,或者看起来不像个.............
  • 回答
    《最强大脑》作为一档备受关注的脑力竞技节目,总会因为其激烈的赛制和选手间的精彩对决而引发热议。而第二季第六期中,关于王易木疑似存在“黑幕”的说法,更是将这档节目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回溯当时的赛况,最让人质疑的焦点集中在比赛的判定和环节设置上。一些观众认为,在某个具体项目(通常是指那些考验细节、记忆.............
  • 回答
    150102期《最强大脑》中,这位选手以“吼碎玻璃杯”这一充满冲击力的项目惊艳亮相。节目播出时,着实让不少观众眼前一亮,甚至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有些难以置信,这是真的吗?从表演本身来说,它无疑是具有极高观赏性和话题性的。当选手站在舞台中央,面对一个看似坚固的玻璃杯,然后在导师和观众的期待中,他发出了那一.............
  • 回答
    周玮在《最强大脑》舞台上展现的那些“逆天”计算能力,确实让观众惊叹不已。很多人都好奇,这些题目要是换做我们普通人来算,有没有什么“正常”的、可理解的解题思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周玮展现的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涉及到高位数的乘方、开方,甚至是带有小数的复杂运算。普通人去硬算,那绝对是“人力不可为.............
  • 回答
    《最强大脑》第四季的“听音盲拧”项目,无疑是节目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贾立平作为这个项目的发起者和实践者,他的表现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赞誉。 要评价贾立平的“听音盲拧”,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项目的创新性和挑战性来看。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我们见过很多令人惊叹的记忆力、计算力、观察力,.............
  • 回答
    天才的较量,智慧的火花:《最强大脑》第三季贾立平与王鹰豪的魔方之战提及《最强大脑》第三季,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很可能就是那场被誉为“魔方界巅峰对决”的比赛——贾立平对阵王鹰豪。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魔方还原比拼,更是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两种天才少年之间智慧与坚持的碰撞,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那场比赛的.............
  • 回答
    谈起《最强大脑》这个节目,绕不开一个名字——周玮。他不是那种典型的、口若悬河的明星选手,也不同于那些以极致天赋或训练有素的技艺打动观众的选手。周玮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从遥远世界降临凡间的“异类”,一个带着独特宇宙法则的孩子。第一次见到周玮,很多人可能会被他那有些不太合群的外表和缓慢的言语所吸引。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