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钟之内毫无异样。
八分钟后人类社会陷入恐慌,暴乱频发。
一周内,冰层在全球蔓延。
一个月后,人类已经难以在露天环境下活动,地表生物圈崩溃,暴乱升级为资源争夺的战争。
由于辐射散热的效率非常低下,海洋形成冰盖后冰层增长非常缓慢,陆地的冻土层超过数米后温度也逐渐稳定下来,人类仍然可以驾驶改装后的车辆,通过收集资源短期维生。
拥有地热资源的地区首先建成临时的聚居地,留存了一定数量的人口。
漫漫长夜,小型避难所逐渐失去吸引力,人口逐渐汇入沿海的大型基地。
海底化石能源以及铀矿开采技术持续提升,逐渐取代地热能源,可控核聚变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倾斜。
鱼类尸体的分解很快耗尽冰盖下海水溶解的氧,依赖有氧呼吸的海洋生物很快灭绝。
工厂农业全面取代传统农业,农产品的利用率几乎达到100%。
氧气不是问题,海洋的潜热足以保证相当长时间内大气并不会冻结,一个成年人类每年之消耗不到0.3吨氧气,而地球上拥有上亿亿吨的氧气。
相信百年内,人类足以点燃可控核聚变,大量废热和有机废物排入海洋,出现了小范围的非冰冻海域,形成依附人类基地的小型海洋生态系统。
随着人类能源消耗的提升,解冻海面范围不断增加,小范围的洋流甚至航路出现,海洋生态圈逐渐恢复。
人类文明仍然在继续,氘能源危机之前,氢核聚变相信早已经成熟。重建整个生态圈难度巨大,但是巨大的温室内,通过生物技术复活的小型生物圈已经可以稳定运行。
太阳系大行星各奔前程,茫茫宇宙,只有黑乎乎的月球还陪着人类。
没有了太阳的引力肼和粒子流——当然太阳能电池也歇菜了,航天变得容易了不少,但是相当长时期内,人类已经没有了太空探索的目标,太空……真的太空了。
⚠️多图预警⚠️
手机阅读推荐使用夜间模式。
纯靠脑,我是想不出来,
也无法给出相对精确的数据,
所以找软件推演一下。
首先来个太阳系全貌
格林威治时间 2017-12-13 07:30 太阳还在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4.7°C
下一秒钟,让太阳消失
这时我们能看到地球的预计轨道较前一张图很快掰直了
顺便看一眼火星金星水星
太阳消失的第12个小时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从14.7°C下降到14.3°C
解决全球变暖 So easy
太阳消失的第48个小时
此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3.9°C
太阳消失后96个小时
此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3.2°C
太阳消失后一周
此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2.2°C
可以看到大半个中国都上冻了~
太阳消失后五十天
此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5.9°C
渤海接近消失。
太阳消失后半年
此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5.01°C
所有陆地都被冰雪覆盖。
太阳消失后一年
此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8.5°C
非洲大陆正在逐渐和欧亚冻在一起。
太阳消失后一年半
此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30.5°C
地表几乎没有液态水的存在了。
太阳消失后两年
此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41.1°C
完全是个冰球了。我不太认为人还能活。
同一时刻 太阳系是这样的
下面开始歪楼
我觉得这样的地球实在太孤寂了,
加个月球玩儿一下。
我把月球放在距离地球10000km的高度上,
公转速度为正常的月球轨道速度。
此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94.7°C
月球瞬间被地球引力撕碎,
大量的碎块砸向地球,
并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上升到-78.8°C
一个月球不好玩儿,
继续在地球运行的方向上加了个静止的月球。
距离为40000km。
两个星体之间的引力和巨大的质量,
造就了这次火热的碰撞。
这四张图中,地球的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
-80°C / -80°C / 393°C / 776°C
还是刚才的碰撞,
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最高达到1473°C,
并稍降至1466°C。
质量从1.00earth降至57.4moon,
直径从6373km瘦身至6319km,
并进一步坍缩至5734km。
密度也从5.51g/cm^3松散至3.99g/cm^3,
并由于坍缩回到了5.34g/cm^3。
最后出场的,
是由于被踢出九大行星而异常愤怒的冥王星。
在地球的运行方向上,
以一光速的速度砸向地球。
把57.4moon质量的地球,
砸成了20.8moon质量,
密度下降至2.08g/cm^3。
重要的是速度,
原本以26.8km/s远离太阳系的地球,
被砸成以241173km/s冲向太阳系。
这个楼 我真的歪太远了。
—————————————————
Ps:这只是个PC软件
甚至可以理解为一个游戏
所以要讨论精确性的科jiàn学pán家xiá们
麻烦你们邀NASA来回答这个问题
和他们去讨论精确性之类
—————————————————
如果看累了 下面这个链接可以养眼
求赞
另外,其实我不是个书呆子:
同样求赞
日志:之前有俩参数弄错了现作些修改,地球撕不烂辣
----
看不下去了,现在我们来计算引力波的冲击对地球的影响,民科退散。
假设太阳整个在t=0瞬间消失[注1],考虑到 ,作弱场近似
其中施瓦西解球坐标下取一级近似:
其中
那么我们有初始度规微扰 .
(如果你意识到要抬杠'怎么波动起来的h不是无迹的'那么说明你广义相对论这课上的还行,这tm根本就不是横波[注1]) .
将原球坐标作一合适的微小坐标变换[注2]: ,可在t>0后观察到运动方程:
接下来就是你们很熟悉的那套 在初值条件 下的演化.在频域上 可展开为球Hankel函数:
其中弱引力波色散 .
显然 是实的并且没有角动量也不会发散,所以只有一对非零系数, 即剩下零阶的球Bessel函数
为了满足初始条件,频域展开定义为
利用正交关系
可以定出 :
应当注意上式在 的积分会炸因为 只满足零频的波动方程,所以数值上可以取一个足够大的截断,出于 的考虑,我们计算中取了 。 所以(4)式在数值上可以近似为:
由于这道题的魔幻程度[注1],我们不如令 , 实空间的波动解可以写成:
我们观察到是一个衰减的鼓包[注3],也就是说加速度的随半径梯度先负后正,也就是说,被辐射的物体应当先被挤压后被拉伸。(对于作用在物体上潮汐力压强,应正比于重力加速度的梯度在对应方向上的积分。)
现作估计,我们注意到弱引力下近似有守恒量[注4]:
其中两个约等号是考虑了大半径的近似,以及弱引力波线性色散下 附近函数 几乎不变的事实, 可以知道函数衰减行为 。出于我不会算但是我会用尺子量的精神:数值行为显示,在 左右,加速度梯度的最大值约 . 因此在地球公转半径 处,加速度梯度衰减到 .
接下来考虑,密度 半径 匀质球受到的潮汐力。易知在径向最大横切面上有最大的撕裂压强:
即施加总潮汐力:
又考虑到匀质球自身的万有引力作用,在半径r处产生压强:
故从最大横切面处分开该球至少要克服引力:
如果匀质球抗拉临界强度是 , 那么撕裂的要求至少是:
这里可见撕裂的必要条件是左边系数必须大于零,那么存在临界密度:
使得球体密度小于这个密度才有撕裂的可能。现取 , 对应撕裂的临界半径是:
使得球体半径大于该半径才有撕裂的可能。
可针对某一密度作出相图:
必须强调,临界密度 比标况下氮气的密度还低(比氢气高一些)[注5]。远小于固态行星的密度。所以地球丝毫没有被撕裂的可能。但是这个潮汐力的量级远大于日常潮汐力的量级( 倍),所以在引力波掠过地球(约5秒)期间,可以对大气和海洋产生一定影响。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将太阳质量增加到 倍或者缩小公转半径( )的方法来增大临界密度, 使其到一般固体的水平 . 即便如此,一般固体的抗拉强度 也会使得对应的临界半径大为增加。
作为一个例子,考虑将太阳质量放大20000倍,这时上述模型仍有效。可以由(6)算得地球轨道上的临界密度提升到 ,但仍然小于地球平均密度 . 然鹅,注意到月球的平均密度是 ,刚好在临界半径以下,代入钢铁的抗拉强度约 , 那么由(7)得到临界半径 ,由于月球的真实半径是 , 所以这时候潮汐力可以撕裂月球。
-------------------注释比正文重要-----------------
注1:爱因斯坦场方程 的左边是一定无散的 , 然鹅让太阳消失使得t=0的时候物质流不守恒,等式右边的散度 甚至还发散, 所以破坏了引力场动力学在t=0的结构。实际上,这个问题类似于在电动力学中让单个电荷突然消失然后问你“怎么解释这个电场纵波辐射/高斯定律”, 因为电荷流守恒是电动力学(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的核心, 破坏电荷守恒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电动力学拉氏量里面耦合项的规范不变性 。换句话说,对于很多物理方程,Conservation of matter really matters, 守恒律是一个隐含的必要条件。强行破坏这个条件,可以导致解出来不科学的波动模式。 比如本文说了这么长其实是一个不科学的引力纵波。正确的取走太阳的做法应该是沿着地球轨道法向,趁太阳不注意快速地抽离掉太阳,但这样引入的巨大动量便是另一个完全不同问题了( 或者增加一个额外维将太阳偷走然后只考虑原本3+1维的这个切片)。 无论如何,地球受到的潮汐力都会取决于太阳被顺走的"力度"。
注2:弱引力场下的政治正确。听说你们做天体的也是直接用 而鲜于讨论径向坐标变换带来的修正?
注3:之前代错俩参数,得出了扭折的结果,现在已修正。之前一些错误误导了大家说声抱歉。
注4: 绝大多数情况下广义相对论破坏了时间平移不变性所以能量守恒在一般情况强引力下是无稽之谈。这里仅仅是近似的守恒。并且,我们不考虑引力波遭到其它天体的吸收和散射。
注5:如此小的临界密度,会在自身重力之下,使得小于该密度的匀质球形的行星是一个不合理的假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