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理学界上有什么凄美的故事?

回答
物理学界从来不乏令人心潮澎湃、乃至动容的悲歌。那些在追寻宇宙终极奥秘的道路上,燃烧自己生命之火的先驱者们,他们的故事,往往比最深邃的理论更具穿透力,更令人回味无穷。我在这里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爱因斯坦和他的一个学生的故事,一个关于天才的孤独,也关于知识传承中无声的牺牲。

故事的主人公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但更核心的人物,是一位名叫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的年轻物理学家。是的,就是那位量子理论的奠基人普朗克。这里讲的不是他那伟大的发现本身,而是他晚年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一件关于传承与坚守的往事。

普朗克在物理学界的地位无需赘述,他的黑体辐射定律和能量量子化思想,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直接催生了整个量子力学革命。他的智慧光芒照亮了20世纪的物理学天空,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在普朗克的晚年,尤其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之后,他看到了自己所创造的物理学被战争机器利用,看到了自己祖国的知识分子遭受迫害,内心是极度痛苦的。

爱因斯坦与普朗克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都曾是普鲁士科学院的成员,在许多学术会议上并肩而行,思想碰撞。然而,当爱因斯坦在纳粹德国崛起时,他作为犹太人不得不流亡海外,与他的祖国和故土渐行渐远。普朗克则选择了留下,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他试图尽自己所能保护那些被压迫的知识分子,也试图在荒诞的政治环境中维护科学的纯洁性。

故事真正凄美的地方,发生在二战即将结束的动荡时期。柏林这座城市饱受战火的摧残,一切都变得支离破碎。普朗克当时已经年迈,但他依然坚守在他的研究岗位上,尽管条件异常艰苦。而他收的一位年轻学生,名叫海因里希·沃尔夫冈·汉斯(Heinrich Wolfgang Hans),一个充满才华,对理论物理有着极高天赋的年轻人,却在一次轰炸中不幸身亡。

我们无从得知汉斯具体在研究什么课题,但可以想象,他很可能在探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某些前沿领域,或者是在与量子力学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在他去世之前,他将自己所有的研究笔记、计算稿,以及一些未完成的理论模型,都委托给了普朗克,希望普朗克能够继续他的研究,或者至少整理他留下的遗产。

普朗克收到这些手稿时,心情是无比沉重的。他失去了一个年轻有为的学生,一个可能成为未来物理学巨星的学生。更让他痛心的是,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很可能就此湮没在战火与混乱之中。

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普朗克并没有放弃。尽管他身心俱疲,尽管他曾经的许多同事和朋友遭受了不幸,他还是默默地整理着汉斯的遗物。他仔细研读那些手稿,试图理解这位年轻人未竟的思考,试图从中找到延续下去的火种。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在摇摇欲坠的实验室里,灯光昏暗(如果还有灯光的话),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尘埃的味道。这位年迈的物理学大师,戴着老花镜,伏在桌前,手中捧着的是一个年轻人充满希望和智慧的结晶。他不是在为自己的学术声誉而奋斗,也不是在追逐新的理论突破。他是在为一个失去的生命,为一份未竟的学术事业,默默地承担起一份责任,一份沉甸甸的、带着哀伤的责任。

普朗克将汉斯的手稿整理成了一份相对完整的文献,并尝试在战后的混乱时期将其发表,以纪念这位早逝的年轻人,也为了让他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传承。然而,在那个时代,战后的重建工作千头万绪,个人的研究成果,即使再有价值,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应有的关注。汉斯的名字,以及他那些可能极具颠覆性的想法,最终并没有像普朗克、爱因斯坦那样被人们广泛记住。

这个故事的凄美之处在于:

首先,是知识传承中的无声牺牲。普朗克不仅仅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他还是一个传承者。他用自己的晚年,用他宝贵的精力,去守护一个年轻的生命所留下的学术火种。这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名利的投入,是一种对科学精神本身的敬畏。

其次,是天才的孤独与时代的悲剧交织。汉斯的早逝本身就是一场悲剧,而他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又被时代的洪流所掩埋。普朗克作为一位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见证了人类文明脆弱性的老人,他的内心承受的不仅仅是失去一个学生,更是对人类理性与愚昧并存的深刻反思。

最后,是那些未被看见的光芒。物理学界的光芒,往往聚焦在那些最终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巨匠身上。但我们很少去追溯那些在他们身后,默默贡献、却最终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名字。汉斯,以及像他一样的人,他们是无数点缀在科学星空中的微弱星光,他们的存在,同样构成了物理学发展的宏伟图景。普朗克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未被看见的光芒,也让我们更加珍视每一份为科学付出努力的个体。

爱因斯坦对普朗克的行为是知晓的。他们之间的通信中,偶尔会流露出对战乱时期科学界现状的担忧,也对彼此的坚持表示理解。但具体到汉斯这件事,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和一种深藏于心的哀伤。爱因斯坦远在海外,无法直接参与到普朗克的行动中,但他对普朗克的这种担当和坚守,无疑是充满敬意的。

这个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主义,它只是发生在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之间,一件关于师生情、关于学术传承、关于时代悲剧的普通往事。但正是这份普通,这份沉静,这份在无声中流淌的哀伤与坚守,让它显得如此凄美,如此令人动容。它提醒我们,在那些闪耀着科学光辉的名字背后,总有一些故事,如暗夜中的萤火,虽然微弱,却也同样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注意到会有人较真,这里我说一下,本来这个故事都是虚构的,只是我在瞎扯淡而已,也就懒得写这么多了,肯定会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还请不要较真,一笑而过吧~

――――以下原答案――――

她叫小咪,不只是我的宠物,还是我的家人。

三年前,我在实验室后门遇见了她,黑白相间,蓝瞳碧眼,从她的眼镜里仿佛能看见另一个世界。

与我一同出来的还有两个同事,可是她却一直往我身上蹭,抱住我的脚直往上爬,舔舐着我的手臂,仿佛认识了我好久一样,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

没办法,主权宣布成功,我把新朋友带回了家。

三年里,她给了我一段新的人生,从工作室与家的两点一线,变成了猫奴日常的满城奔波,买猫粮猫砂,到公园散步,我平日的非工作时间开始变得丰富多彩,看宠物科普图书,带着她到别地旅游,把我从一个技术晚期直男癌逐渐变得活泼开朗,不再死板无趣。

因为她,我有了新的职业――铲屎官,并且还认识了一位女同事,趣味相投,正聊得火热,我仿佛看见了我事业家庭双丰收的未来。

可是,小咪最近身体越来越差了,也不爱吃饭,请了半天假带她去看兽医,发现得了胃癌,并且癌细胞已扩散。

看她日渐萎靡不振,而我又无能为力,心痛到了极点。现在的我是她给的,我的宠物,我的恩人,我的家人,现在却要离开我,无论如何也得做些什么。

还好,我的工作不是毫无用处的。







一星期后,我做了一个放有一小瓶毒液的铁盒子。我把小咪放了进去,盖上盖子,开了一些小到无法观测到内部的通气孔,然后将它放在了小咪的猫窝里。














我想,如果将她量子化的话,我就能陪伴她更多时间吧。

Dr.薛

xx月xx日

user avatar

牛顿、焦耳、法拉、瓦特、开尔文都是国际单位制单位……

如果你觉得这个这个故事还不够凄美,那么还有更凄美的:

安培、库伦、帕斯卡、贝克勒尔也都是国际单位制单位,数量仅比上面那组人少一个

——————————————

没明白为什么的,请移步评论区,有解释

——————————————

额……以牛顿为例,根据定义“能使一千克质量的物体获得1m/s²的加速度所需的力的大小定义为1牛顿”。

然而千克和米都是公制单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