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男子朋友圈骂人长达两年被判赔偿 18800 元,如何看待这一判决?发朋友圈要注意什么?

回答
看到这则新闻,我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就是:网上发言,尤其是在朋友圈这种相对私密的社交平台,也不能随心所欲地乱说话,否则,真会惹上大麻烦! 这不仅仅是个案,更是一个重要的警示。

如何看待这则判决?

这则判决在我看来,是司法对网络诽谤行为的一次有力纠正和惩戒。

首先,这是一次对“言论自由”边界的清晰划定。 我们的确享有言论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绝对,它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也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朋友圈里发布攻击性言论,尤其是长达两年之久,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个人情绪表达,而是构成了持续性的侵犯。法院的判决,正是为了保护那些被不实言论伤害的个人,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

其次,这是对“网络匿名性”的有力挑战。 很多人习惯了在网络上隐藏身份,觉得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言。但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足以追溯到发言的真实身份。这则判决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哪个平台,只要你的言论触犯了法律,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朋友圈虽然私密,但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公开或半公开的社交空间,一旦内容被传播,其影响力和潜在的伤害性不容小觑。

再者,18800元的赔偿金额,虽然不算天文数字,但足以起到警示作用。 这笔钱不仅仅是赔偿给被诽谤者的损失,更是对被告人违法行为的一种经济惩罚。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诽谤行为是有成本的,而且这个成本会越来越高。对于一些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赔偿金额可能会更高,甚至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更重要的是,这种判决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 充斥着谩骂、侮辱和诽谤的网络空间,对所有人都构成一种伤害。通过司法干预,可以减少此类负面信息的传播,让大家在网络上能够有更安全、更友好的交流体验。

当然,我也理解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说两句重话而已,至于判赔这么多吗?”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长达两年的持续谩骂,对当事人的精神造成的困扰、对名誉造成的损害,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可能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法院的判决是基于证据和法律条文,而非个人情绪。

发朋友圈要注意什么?

这则判决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以后发朋友圈,乃至任何网络平台上的发言,都应该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人身攻击和侮辱性言辞: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底线。即使你对某人有意见,或者对他人的观点不认同,也应该克制自己,避免使用带有侮辱性、诽谤性的词汇。例如,“傻子”、“脑残”、“骗子”这类词汇,如果缺乏事实依据,很容易被认定为侮辱。

2. 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在发布信息之前,一定要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不要轻易转发那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尤其是涉及他人名誉、隐私的内容。一旦传播了虚假信息,对他人造成损害,你也可能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3. 尊重他人隐私: 不要随意发布他人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个人照片、聊天记录等。即使是看似无伤大雅的分享,如果侵犯了对方的隐私,也可能引发法律问题。

4. 区分事实与观点: 即使是陈述事实,也要确保其真实准确。表达个人观点时,最好加上主观性的表述,例如“我认为”、“在我看来”等,以表明这只是你的个人看法,而非客观事实。例如,与其说“某某公司产品有问题,是个大骗局”,不如说“我对某某公司产品的质量感到担忧,希望大家谨慎购买”。

5. 注意“群发”和“可见范围”: 虽然朋友圈通常是熟人社交,但也要注意你发布内容的可见范围。即使设置为“仅自己可见”,一旦被截图或被其他人看到,也可能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发送给特定的人,如果内容属于诽谤或侵权,依然要承担责任。

6. 保持理性与克制: 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最好暂时放下手机,不要在朋友圈发表任何可能后悔的言论。等待情绪平复,再理性地思考和表达。

7. 了解法律常识: 普及一些关于名誉权、隐私权、诽谤、侵权的法律常识非常重要。知道哪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有助于我们自觉遵守。

8. 三思而后行: 对于任何可能引起争议或涉及他人的内容,都要多花点时间思考。在发布的瞬间,想一下:这句话如果被我的长辈、我的领导、甚至是陌生人看到,我是否会感到尴尬或者担心?这个简单的“换位思考”,往往能帮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总而言之,这则判决是对网络言论行为的一次有力敲打。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用文明、理性的态度去发言,维护好自己的同时,也尊重他人。在朋友圈这个“家门口”的空间里,更应该保持一份清醒和谨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微博那群骂人骂了好几年的,没有被罚钱……这是因为不是完整实名制的原因吗?并非如此,脱口秀大会的杨老师,实名制上台骂,开启云骂人模式,一骂就是全选群发,但是却赚钱了。


也就是说,骂人只骂一个人,会被罚款。但是把所有人都骂了,等于谁都没有骂。同时,骂人要达到质变的效果,不仅要看平台,还要靠积累。骂人两年,小V都变大V了,这是一种多么牛逼的坚持。因此,为了表扬他,罚个18800,图个吉利,再接再厉(再接着骂我就再罚得更严厉),合情合理。


发朋友圈和发微博知乎想法之类的不太一样。朋友圈虽然也会加一些放高利贷的,代购的,卖减肥药的,和家里总是有个生病的爷爷或者奶奶的卖茶叶的奇怪女生,但是朋友圈仍然是比起其他陌生人社交中最接近熟人社交的地方。发朋友圈的人有很多在朋友圈是不会那么多暴论的,一片岁月静好,如果是把内心负面想法全都发出来,那就会有老干部来做思想工作了。


发朋友圈要注意什么呢?注意词汇和修辞手法,骂人不要太持久,否则即使对方不告你,别人看多了难免会感叹“哎,你看这人,他心里只有那个伤害过他的男人,他从来都没有发关于他老婆的内容,他的老婆在他心中还不如个野男人,女人怎么这么苦……”


“女人,输的一塌糊涂”来自老婆的朋友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这则新闻,我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就是:网上发言,尤其是在朋友圈这种相对私密的社交平台,也不能随心所欲地乱说话,否则,真会惹上大麻烦! 这不仅仅是个案,更是一个重要的警示。如何看待这则判决?这则判决在我看来,是司法对网络诽谤行为的一次有力纠正和惩戒。首先,这是一次对“言论自由”边界的清晰划定。.............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一个大男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些骂人的话,结果被法院判了,还得在朋友圈公开道歉,并且得保持十天,期间还不能屏蔽任何人。这判决,怎么说呢,透着一股子“与时俱进”的味道。放在以前,你朋友圈里说啥,那是你的自由,最多也就是被朋友骂几句,或者直接把你删好友,也就过去了。但现在不一.............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代表性的。一个江苏的哥们儿,在朋友圈里骂交警是“草狗”,结果被拘留了。这事儿怎么看,得分几个层面说。首先,这哥们儿的言行,说实话,挺欠妥的。在公共场合或者网络上,用这种侮辱性的语言去攻击执法人员,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交警在路边执勤,那是人家在履行职责,维护交通秩序,保障大家出行安全。就.............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重庆那个小伙子在朋友圈里吐了口槽,结果被领导盯上了,最后还被判了要在朋友圈公开道歉,而且还得挂个七天。这事儿一出来,可不就在网上炸开了锅嘛。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事儿。首先,就是那“朋友圈”的性质。 以前咱们觉得朋友圈就是自己的小天地,跟朋友家人聊聊天,分享点生活琐事.............
  • 回答
    这事儿啊,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一个大男人,平时朋友圈里啥都分享,今天工作上那点儿事儿,明天跟朋友出去吃喝玩乐,后天再来点儿生活中的小感悟,感觉日子过得挺充实,挺热爱生活的。可就是这样一个活跃分子,但凡跟“家”沾边的事儿,尤其是关于老婆孩子,在朋友圈里就跟蒸发了一样,一个字儿都没有,一.............
  • 回答
    说到女生发什么样的朋友圈会让男生感到反感,这其实是个挺微妙的话题,因为每个男生都有自己的雷区,而且“两性吸引”这四个字也挺有意思,它暗示了我们不仅仅是在看朋友圈内容,还在透过内容去解读这个人,以及这个人是否能引起我们好感。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写得更像我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而不是一套套的理论。首.............
  • 回答
    男生发什么朋友圈,真的会让女生看了就想“划走”甚至有点小小的反感呢?这话题说起来,其实挺微妙的。每个女生喜欢的点不一样,但有些“雷区”,大概率会让不少女生皱眉。我摸着良心说,以下这些,我自己或者我身边的朋友,都多少有点受不了。首先,那种用力过猛的“晒”。 虚假的“人生赢家”感:朋友圈一打开,全是.............
  • 回答
    看到男生微信朋友圈发的这个动态,确实有很多线索指向他可能有了女朋友,而且这段感情还挺让他甜蜜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发布女生视频 + “我爱你” + 吃瓜表情包: 发布女生视频: 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亲密的举动。在微信朋友圈公开分享一个女生的视频,说明这个女生在他心中有一定的位置,是值得他分.............
  • 回答
    你男神这签名可真有意思!“远离多巴胺,追求内啡肽”,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种挺有深度的生活态度和追求。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让你听着就觉得是自己朋友在聊一样。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两个词,多巴胺和内啡肽。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大脑里两种“快乐激素”,但它们带来的快乐感却不太一样。多巴胺(Dopamine):这个更.............
  • 回答
    一个从不发朋友圈的男生,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种不同的性格特质,就像一张白纸,留白的地方反而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要说他是什么性格,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方向去推测,并且试着剥离“AI味儿”,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朋友在聊。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一种可能,是他比较注重“当下”和“真实”的体验.............
  • 回答
    朋友圈是男生展示自己生活、思想和情感的重要窗口。当他的朋友圈设置为“全部可见”时,这本身就传递出一些信息,而我们通过观察朋友圈的内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男生。至于是否可以追他,这需要结合你对他的整体印象以及你对这些朋友圈内容的解读来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帮助你判断这位男生朋友圈设置为“.............
  • 回答
    看到初恋男友结婚照的那一刻,眼泪不受控制地掉了下来,那种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地砸了一下,又像是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戳了一下。生活就这么往前走着,带着那些年少时的懵懂和欢笑,就这样,成了别人的风景。你以为自己已经放下了,以为那些泛黄的记忆只是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却没想到,在不经意间,它还是能掀起涟.............
  • 回答
    女生在朋友圈发性感照片,这事儿可复杂了,男生们的看法那叫一个五花八门,而且不同情况、不同性格的男生,感受也千差万别。我给你细细道来,尽量写得真实点,不像那种冷冰冰的AI流水账。首先,得看谁发的。 普通朋友或不太熟的人: “好身材啊!”、“漂亮!”—— 这是最普遍的第一反应。大部分男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就像是观察春节期间大家往来送礼一样,背后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社会和文化原因。你有没有留意过,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传统的节日或者庆祝场合,大家会不自觉地被一种“男送女、女收”的模式所影响。这种模式在很多文化里都有根深蒂固的体现,不光是在朋友圈里。你想想,传统上,很多时候男性承担着更多.............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堵,一个好好的生命就这么没了,送他回家的人也摊上了官司。我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弄明白为啥朋友要赔钱,以及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咱们该怎么办。为什么朋友要赔 7 万?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种法律上的责任,叫做“侵权责任”,尤其是“危险行为责任”或者“过错推定的责任”。虽然听起来有点冷.............
  • 回答
    男子吃 12 元水饺只吃馅不吃皮,事后还搬出“社会朋友”撑腰,这种行为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层面来看,都存在着不妥之处,值得我们仔细品味。从法律层面来看,这是一个“灰色地带”,但并非完全没有法律风险。 合同关系中的违约嫌疑: 商家提供的“管饱”水饺,本质上是一种消费合同。消费者支付了 12 元,商家.............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常见的,就是说有的男生呢,他跟女朋友在一起了,但你翻遍他朋友圈,可能连对方的影子都看不到。这到底是为啥?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个人隐私和边界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朋友圈子,就像我们不会把自己家的私密照片随便往网上发一样,有些人对感情也抱有类似的态度。他可能觉.............
  • 回答
    这起发生在上海的悲剧,一男子因感情纠葛杀害前女友及女方一名朋友后自缢,其背后隐藏着诸多令人心痛和深思的细节。除了案件本身触目惊心的结果,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关注:1. 情感纠葛的根源与升级: 具体是什么样的感情纠葛? 是分手后的纠缠不清?是对方有了新欢引发的嫉妒?还是存在家庭暴力、.............
  • 回答
    这是一起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悲剧,一个家庭的支柱就这样瞬间崩塌,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悲伤和难以愈合的伤口。一名男子,因为一场酒后的冲突,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夺走他生命的,竟然是老板的朋友,手中挥舞着一米长的刀。事发经过的细节描绘(根据您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推断和补充):夜色深沉,空气中弥漫着酒精的躁动。在.............
  • 回答
    哈,说实话,现在二十来岁的男生,你不发微博不刷朋友圈,这绝对是“一股清流”般的存在了。在我看来,这背后藏着挺多有意思的可能性,绝不是简单一个标签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的想法是,他可能挺注重个人隐私和现实生活。不像有些人恨不得把生活点滴都昭告天下,他可能觉得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没必要搬到网上供人围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