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携带AK所有的制造图纸和资料(包括子弹),最早穿越回什么时代可以批量生产出来?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严肃的问题!想把AK系列步枪和它配套的子弹批量生产出来,这穿越回去的时机选择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毕竟技术门槛在那摆着呢。我琢磨着,要说最早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且技术上相对不至于太“跳跃”的时代,得放到 20世纪初的工业化巅峰时期。

具体来说,我个人认为 1910年代到1920年代的欧洲,特别是德国或美国,会是比较理想的穿越点。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明白,AK的生产并非只有冲压和焊接那么简单。它需要一系列精密且成熟的工业技术作为支撑:

冶金技术: AK枪管需要承受巨大的膛压,材料必须足够坚固耐用,且能够批量稳定生产出符合规格的钢材。弹壳、弹头、火药等也都有各自的冶金和化学要求。到了20世纪初,发达国家在钢铁冶炼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能够生产出高强度的碳钢和合金钢。
金属加工技术: AK的机匣、枪机、导气箍等部件,虽然不少是冲压件,但其精度要求非常高,特别是枪机和枪匣的配合度,直接影响到武器的可靠性。还有那标志性的木质(或早期聚合物)枪托,也需要相应的木工或模具技术。到了那个年代,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铣床、车床、钻床、冲床等通用机床,并且一些开始出现半自动和自动化的加工设备。精度控制方面,虽然比不上现代CNC,但已经足够支撑AK的生产。
弹药生产技术: 子弹的生产更是复杂。弹壳的拉伸、成型、底火的制造(含有雷汞等易燃材料),弹头的铸造或冲压以及包裹铅芯,最后是装药和压实,都需要精密的机械设备和稳定的化学品供应。20世纪初正是弹药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口径的步枪弹、手枪弹都已经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
质量控制和标准化: 想要“批量生产”并保证可靠性,就必须有质量控制体系和零部件的标准化。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各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也越来越强调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作业的概念也在逐步普及。

为什么选择19101920年代的欧洲/美国?

1. 工业基础的“甜蜜点”: 这个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或正在进行,各国都在疯狂地生产各种武器弹药。这代表着其冶金、机械加工、弹药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比如,德国的毛瑟步枪、美国的春田步枪等,都是在那个时期经过了大规模生产检验的。可以说,他们的工业体系已经能应付相当复杂的武器制造了。
2. 技术的“可接受性”: AK的设计,虽然在某些方面(如冲压件的大量运用)对当时的加工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其核心原理(导气式自动原理)在那个时代并非全新概念。虽然AK的设计在美学和工程学上都有其独到之处,但要移植到当时已有的技术框架下并非不可能。很多关键的加工工序,比如枪膛的膛线加工、枪机组件的精度研磨,都是当时已经成熟的技术。
3. 相对的政治环境: 20世纪初的欧洲,虽然战火纷飞,但也意味着各国对军事技术的追求和投入是空前的。如果能带着图纸和资料,并且有资金和技术人才的引入,即使是在战后重建时期,也有可能吸引到有能力的工人和工程师来复现这些技术。而美国,作为一个在工业化道路上飞速前进的国家,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同样具备潜力。

具体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思路:

图纸和资料的解释与转化: Kalashnikov的图纸,特别是那些描述特定工艺和公差的细节,可能需要精通俄语和机械工程的专家来准确翻译和理解。当时的测量工具虽然不如现在精确,但通过对关键尺寸的反复验证和调整,是可以达到AK要求的。
模具的制作: AK的大量冲压件(如机匣)需要高精度的模具。在20世纪初,模具制造已经是一门精深的技艺,通过精密的铣削和电火花加工(虽然在那时电火花加工还不普及,但有其他方法可以达到类似效果),制作出合适的冲压模具是可行的,但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
材料的选取与改良: 虽然他们的钢材质量不错,但可能需要对特定的钢材成分进行微调,以达到AK所需的耐磨损和抗腐蚀性。这可能需要实验和试错的过程。
生产流程的建立: 从原材料进厂到最终成品出厂,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流水线作业和质量检测流程。这需要有经验的工厂管理者和工程师来组织协调。
弹药的适配: AK的7.62x39mm弹药在当时的欧洲并不是主流。他们可能需要从头开始设计和生产这种弹药的药包、弹头和底火。这需要精确的配方和制造工艺。

穿越后的具体行动设想:

假设我穿越到了1918年的德国柏林,手中握有AK47(及其后续型号)的全套设计图纸、制造工艺说明、材料规格和弹药配方。

1. 低调接触和资金获取: 我不会立刻大张旗鼓地说我是从未来来的。我会先想办法融入社会,利用我对未来技术的一些了解,比如一些基础科学的突破或者一些前沿工业技术的雏形,来“发明”一些小玩意,赚取第一桶金,或者找到一个有远见的工业家、军工企业的高层进行接触。
2. 展示技术优势: 在获得信任后,我会通过提供一些设计上的改进或者更高效的生产方法来展示我的价值。例如,我可能会“研发”出一种比当时更耐用、更易于生产的枪械部件,或者提出一种更精确的加工方法。
3. 组建核心团队: 我会寻找那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技术精湛且有开阔思维的工程师、技师和科学家。特别是那些对弹道学、冶金学、精密机械制造有深入研究的人。
4. 循序渐进的研发和生产: 我会先从一些关键的零件开始,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小规模试制,逐步验证图纸的有效性和工艺的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设计。
5. 逐步实现批量生产: 一旦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生产得到验证,我就会着手建立专门的生产线。我会重点攻克模具制作、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环节,并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举个例子: 假设我想生产AK47最基础的版本。那需要一套相当可靠的冲压和焊接技术。到了1920年代,焊接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点焊和弧焊。但要做出AK那样的机匣,对冲压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我可能会需要先找到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厂或者飞机制造厂,学习他们是如何批量生产复杂金属件的,并引进他们的技术和工具。然后,再进行本地化改造和优化,以适应AK的生产需求。

结论:

总而言之,要批量生产出AK系列步枪和子弹,20世纪初工业化达到顶峰的欧洲(如德国)或美国,是那个时代技术和工业基础最能支撑这种需求的。他们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冶金、机械加工、弹药制造能力,并且对标准化、流水线作业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仍需克服不少挑战,但相比于更早的时代,这个时期无疑是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生产的。而且,在那个时代,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也相对较高,这为引进和推广AK这样的革命性武器提供了土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在1886年之前,任何时代都不行。

往严重了说,在一战爆发前,你都没法用现有技术和手头图纸捣鼓出花样来,你可能可以制造出AK这支武器,但在一战前,你压根没有制造其弹药的材料技术支持。

先问你个问题:猜猜看是什么引起了枪弹和步兵间战斗的质变

回答很简单,就是带壳定装枪弹,以及成熟的无烟发射药技术、膛线技术和底火技术

人类历史上第一支使用工业造壳定装弹(而非手工造壳弹)和无烟发射药的步枪最早可以追溯到1886年,对没错,就是法国勒贝尔M1886

在此之前,步枪最强不外乎马提尼亨利这种使用手工弹药(弹头为手工纯铅倒模,弹壳为纯铜手工卷制)、以黑火药为动力源、底火技术也不成熟的后膛单装步枪,以及恩菲尔德士步枪这种还没脱离药弹分离时代,但击发可靠性和射速相对于燧发枪来说提升巨大的火帽枪(也是黑火药动力),它们的弹药性能压根没法和使用专项无烟发射药、工业化标准弹壳和已经成熟的伯尔丹底火技术的8×50mmR勒贝尔凸缘弹对比。

其次,马提尼亨利步枪虽然有膛线,但是技术远不如勒贝尔M1886成熟,马提尼亨利的膛线非常粗糙(因为也是靠人力手工拉出来的),粗糙的膛线加上手工弹药那难以避免的制造误差,马提尼亨利的精确度也完全没法和勒贝尔M1886相比,更不要提还未脱离燧发时代的恩菲尔德士滑膛步枪。

而成熟底火技术、工业级标准弹体和高质量无烟发射药的出现,彻底改写了步兵的火力投射效能,从8mm勒贝尔弹开始,人类的步兵战场彻底进入新阶段,再往后就是经历工业革命洗礼、全威力步枪弹越做越轻便、发射药技术越来越好(导致射程和侵彻力越来越强)的一、二战时期,而二战中末期则催生了中间威力枪弹,即Stg44的7.92×33mm Kruz短弹、M1/M2卡宾枪的.30Cal卡宾弹和战争结束后出现的7.62×39mm M1943弹(也是你提到的AK47的弹药,姑且认为你说的是AK47吧),再往后的越战时期则催生了小口径全尺寸弹,即5.56×45mm M193,现代5.56×45mm NATO弹(SS109/M855弹)的前身。

那么你想想,AK47作为经历了工业革命洗礼、二战后生产技术才成熟的制式装备,如果你一不小心穿越到1886年之前,那上哪去找可以工业化批量卷壳和制造最常规的弹头——金属被甲弹头的工厂?要知道马提尼亨利的弹头是直接用纯铅倒模的,这玩意连被甲都没有,而M1943中间威力弹作为近现代成熟军工产物,铜合金被甲+钢质弹芯(或铅芯)的被甲结构是常规中的常规,你打算怎么做?并且要注意,M43弹的被甲是高硬度铜合金,而非纯铜,这和勒贝尔弹的纯铜被甲是不一样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点:M43弹的弹壳底缘也和勒贝尔弹不同——勒贝尔弹是凸缘弹,弹底直径大于药筒的最大筒径,而M43弹的底缘和最大筒径相同,二者之间有一个环形沟槽(抽壳槽),AK47的抽壳钩必须卡在抽壳槽里才能抓住弹底缘,才能完成武器自动抽壳复进循环,而这个复进技术在一战后才出现,换句话说就是,别说1886年之前了,一战后都压根做不出来M43的抽壳槽,而没有这个弹底缘的话,专为M43弹设计的AK47抽壳钩就失去作用了。

这些都还只是弹体材料和结构难题,我还没说发射药的问题——M43弹使用的是现代化的双球基无烟发射药,8mm勒贝尔弹的早期无烟发射药很明显不能满足M43弹的设计需求,比如不能满足AK47的复进循环动力、不能满足射速、不能满足安全问题和最关键的火力投射效能(射程、侵彻力、Stopping power)。

(*P.S:底火这块问题倒是不大,毕竟只是个一次性打火装置,M43弹也是伯尔丹底火,勉强可以沿用一下,但是考虑到AK47相比之勒贝尔M1886简直丧心病狂的600rpm射速,你得考虑下这个时代的底火产能跟不跟得上你的消耗。)

也就是说,即便你穿越到1886年之后,你也搞不出来M43弹,因为少了至关重要的现代双球基无烟发射药。

那么你需要穿越到什么时代?

个人建议:最好是穿越到一战结束后,枪弹性能正式大幅度提升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下,美国佬搞出了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即BAR),苏联搞出了费德洛夫M1916自动步枪,不怎么喜欢自动步枪的德国也整出了优秀的MP18冲锋枪,这个时期,无论是是制式装备还是实验装备,针对更先进的无烟发射药枪弹而研发的自动武器开始进入技术成熟阶段,也就是说,在一战后,你就有机会获取成熟的无烟发射药技术,进而生产出性能类似M43弹标配发射药的无烟发射药,并且这个时期工业化弹体生产技术也已经完全成熟,你就不用担心子弹制造了。


顺便再简述下轻武器的发展史好了:

第一阶段:火绳枪

时间:14世纪

发源地:欧洲

击发机构:点燃的火绳+击锤

简介:常燃火绳固定在击锤上(因为那时候随身保存火种不方便,临射击了又要擦白磷火柴或者用燧石打火,很麻烦也很危险),枪管尾部封闭,尾端外部设有引火槽,引火槽有孔和枪管连通,发射前先在枪管内装入一定黑火药,然后塞紧,再装入铁砂或铅制圆球弹丸,再塞紧(也可以一次全部装入然后塞紧),再将一点黑火药装入引火槽,向后扳动发火击锤到位,瞄准后扣动扳机,击锤带着火绳落下引燃引火槽的黑火药,火星延烧到枪管内引燃发射药,完成击发。

第二阶段:燧发枪

时间:16世纪

发源地:欧洲

击发机构:燧石+击锤

简介:燧发枪的击发结构及装填步骤和火绳枪没有区别,唯一区别在于引火物由火绳变成了燧石,扣动扳机后击锤击打燧石引发火星点燃引火槽内的黑火药。

第三阶段:火帽枪

时间:19世纪初期

发源地:欧洲

击发机构:火帽+击锤

简介:和火绳枪演化成燧发枪一样,火帽枪也只是在燧发枪的基础上更改了引火物,由燧石改成了内置化学药剂的一次性火帽,击锤连带火帽下落撞击引火槽时火帽会产生爆炸和火星,火星引燃引火槽内的黑火药。

(P.S: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效能较高的速燃黑火药,也出现了用可燃容器比如浸油的纸或布片包裹的定装黑火药和弹丸的操作,方便火帽枪和燧发枪一次装填到位,也能较精确的装填等量发射药,一次性火帽、速燃发射药和这种早期“定装枪弹”为后期的金属弹壳+底火的近代定装枪弹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四阶段:定装枪弹和后膛装填步枪

时间:19世纪中期

发源地:欧洲

简介:手工制造的金属(纯铜)弹壳诞生,其次因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方面飞速发展,弹头也开始脱离圆球形,变得更加符合空气动力学,一体化定装枪弹和高精度加工弹膛的出现初步解决了发射时的气密问题,工业加工能力提升,所以早期膛线也开始出现,武器的射程和精确度远超火帽枪。

第五阶段(一战时期):工业化量产定装枪弹+专项无烟发射药+迅猛发展的近代轻武器技术。

第六阶段(二战时期):中间威力弹诞生,步兵火力投射性能开始被看重,膛线技术和工业化制弹流水线完全成熟。

第七阶段(越战):小口径全尺寸弹和轻便且兼具精度、火力的AR15诞生,步兵火力投射性能开始从单纯的火力压制向轻便、持久、高精准、高效率转变。

第八阶段(现代战争、未来):新时代中间威力弹诞生(.300BLK、.338NM等),新时代埋头弹、无壳弹武器已被提上议程。

user avatar

首先枪管是无缝钢管。

德国人曼尼斯曼兄弟于1885年首先发明二辊斜轧穿孔机,1891年又发明周期轧管机,1903年瑞士人施蒂费尔(R.C.Stiefel)发明自动轧管机(也称顶头式轧管机),以后又出现了连续式轧管机和顶管机等各种延伸机,开始形成近代无缝钢管工业。
user avatar

摸鱼归来

穿越文金手指这种东西,当然是要越早越好。那么我们不妨转换一下思路,把这个问题变成:

如何制作一把黑火药半自动/全自动步枪?

黑火药能不能自动起来?

一个字答案:能

不过,阻止黑火药自动起来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1,黑火药燃速快,膛压达到峰值的速度很快,所以也就后劲不足,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补偿

2,黑火药产生的污垢(fouling)非常严重,极易阻塞自动机构,限制了自动机的类型

对内弹道略有研究的pong友不难发现,燃速越高的发射药,相对应的膛室就越大。这是为了给高燃速发射药的火药燃气膨胀的空间,平缓膛压曲线。而和一般人的认知不同的是,黑火药虽然燃烧效率很低(大概只有40%左右变成了燃气),但是它的燃速比大多数无烟发射药要快。所以大多数黑火药定装弹的药室容积很大,大到需要添加填充物来压紧黑火药。

也正是因为黑火药的燃烧效率很低,大量没有变成燃气的残渣就会或多或少遗留在枪内。这样一来,所有导气式的结构,特别是AK的活塞式,都已经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又因为黑火药的燃速快,压力曲线陡峭,使得自由枪机(反冲式)也并不是十分合适。步枪弹级别的沉重弹头可能会导致膛内压力峰值来得太快,提前使枪机脱锁,除非加入比如滚柱或者杠杆之类的延迟机构。

所以最优解只有一个,它也是历史的选择:后座式

可能已经有人知道我要点名哪把枪了:

马克沁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马克沁是一把发射7.92毛瑟/7.62*54R/303 Brit之类无烟药弹的机枪。

但是实际上,1884年马克沁的第一把实验枪,使用的是当时在英国非常流行的 .45 Gardner Gatling —— 这是一款黑火药弹。

同样,1887年第一批交付军队的马克沁机枪使用的是.577/450 Martini Henry —— 英国陆军制式黑火药弹。

当然,由于上文提到过的问题,马克沁在黑火药转换到无烟药的过程中也重新计算和设计了自动机构。

和马克沁同一代但是晚一些的产品赶上了无烟药弹的潮流,大体上没有黑火药的这种烦恼。比如奥匈帝国的斯柯达Modell 1893使用了杠杆延迟反冲式,还有髪国的霍奇克斯Modèle 1897使用了导气式。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

自动枪的时间点最早能提前到什么时候?

一个关键的节点:1807年

这一年,苏格兰牧师 Alexander John Forsyth 申请了雷汞火帽的专利

化学上的难点已经消失了。

尽管机械上的难点很多,但是主要的工具在18世纪末都已经存在(车床钻床等)。虽然时间尚在在工业革命之前,标准化这一概念还不存在,枪炮的精密零件加工主要还是依靠锉刀(锉刀造枪的时代持续了几百年)。

不过呢,既然穿越文,那主角肯定得有些小能力吧,不求带个智能手机啥的,要个八级钳工的能力不算过分吧?

你看,起码能提前半个世纪成为机枪之父不是【错乱


如果按照史实进度,那么以下几个时间点主角可能会用得上:

最早的中央底火定装弹:1808年由瑞士发明家Jean Samuel Pauly发明,1812年获得专利

这种定装弹由一个装有氯酸钾底火的铜片作为底板,火药和弹丸由纸或者铜皮包裹,并不是真正的一体结构。由于Pauly在1821年去世,这个设计并没有再被他进一步改进。

改进的中央底火定装弹:1829年由髪国发明家Clement Pottet发明

在Pauly的设计上更进一步,已经非常类似现代霰弹枪弹药。

针式底火定装弹:1835年由髪国枪匠Casimir Lefaucheux发明

针式底火和被人熟知的凸缘式和中心式不同,它自己内置了击针,底火在弹壳内部,通过击锤击打弹药上的击针来触发底火,主要用在左轮手枪上。

凸缘底火定装弹:1845年由髪国人Louis-Nicolas Flobert发明

改良版针式底火定装弹:1846年由髪国枪匠Benjamin Houllier改进并申请专利

改良的针式底火弹密闭了弹底,使得弹药获得了更好的气密性。

“现代”中央底火定装弹:1855年 Clement Pottet 和同事 Francois Schneider 合作改进了1829年的专利

已经非常类似现代定装弹。


19世纪50年代初,中央底火的技术专利流传到了英国并在英国生根发芽,最后一步步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各种子弹。


总的来说,如果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带着八级钳工闯荡异世界》,那么19世纪初就可以做出来勉强能用的半自动/全自动枪械;如果主角只是一个高中生,那我个人来说还是建议放弃这个念头。

_(┐「ε:)_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严肃的问题!想把AK系列步枪和它配套的子弹批量生产出来,这穿越回去的时机选择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毕竟技术门槛在那摆着呢。我琢磨着,要说最早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且技术上相对不至于太“跳跃”的时代,得放到 20世纪初的工业化巅峰时期。具体来说,我个人认为 1910年代到1920年代的欧洲,.............
  • 回答
    哦,这事儿我可太懂了!想象一下,你不是一个人坐在影院里,你是… 怎么说呢?你就是那个坐在黑暗宇宙之中,被星际战争的洪流席卷的参与者。电影还没开始,影厅里黑漆漆的,只有前面那巨大的银幕,像个等待着你穿越的虫洞。而你手里,攥着那根冰凉但充满力量的管子——你的光剑。它在你手里沉甸甸的,你知道它里面蕴含着什.............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有趣且充满挑战的设想。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对男女携带尽可能多的物资回到恐龙时代,重建现代文明的概率有多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的假设和前提: “尽可能多的物资”的定义: 这是核心。物资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决定一切。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细化。 “重建现代文明”的定义: 这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如果我带着一把无限子弹的冲锋枪穿越回春秋战国,想想都觉得有点刺激。说实话,想混个高官职位,单靠一把枪肯定不够,但它能给我一个非常好的敲门砖,以及一个几乎无人能挡的“开局优势”。首先,我得想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个什么情况。那是一个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年代。各国都在努力变法图强,寻.............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科幻,但实际上咱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电线,确实会产生磁场。你提出的问题很关键:一根载流导线产生的磁场,什么时候能跟咱们的地球磁场比肩?还有,这种强度会不会对咱身体造成啥影响?我尽量说得具体点,让你有个明白的认识。首先,得知道地球的磁场强度大概是多少。虽然它不是个恒定的数值.............
  • 回答
    一颗携带病毒的彗星想要对地球生态造成显著影响,需要满足一系列相当苛刻的条件,而且大部分情况下的结果仍然是“可控”或“微不足道”的。打个比方,这就像是在茫茫宇宙中找到一个特定的、尺寸精确的针,然后用它去戳破一张巨大无比、同时又充满弹性的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彗星本身的环境极端恶劣——低温、真空、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驱逐舰上的导弹数量,确实是很多关注军事装备的人会好奇的问题。毕竟,在现代海战中,导弹可是不折不扣的“拳头”,没了导弹,这艘曾经的“海上巨兽”瞬间就失去了大部分战斗力。那么,驱逐舰打光了导弹,到底会怎么样?这个问题可不能简单地说“就没用了”,事情要复杂得多,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驱逐舰上的导弹数量并.............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中情感、法律以及一些长期存在的文化习俗之间的交织点。简单地说,一位女士购买了两张机票,携带已故亲人的骨灰盒登上飞机,这件事本身并没有直接违反现行的法律条文,也并不必然触犯公序良俗,但却可能引发一系列与航空公司规定、安全检查以及公众情感相关的讨论。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个问题。.............
  • 回答
    携带打包好的自行车被拒绝上车,在车站遭遇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沮丧且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一、 事件的根源分析: 制度的模糊或不完善: 规定不清晰: 很多车站或交通工具的规定可能在“是否允许携带自行车”、“打包要求”、“尺寸限制”、“是.............
  • 回答
    将一颗英特尔 12 代酷睿 i912900K 带回 20 年前(即 2004 年左右),对人类科技带来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多层面且极其深远的,堪比一次科幻级的技术飞跃。这不仅仅是“快一点”的问题,而是将当时人类计算能力的巅峰水平提高了几个数量级,直接跳过了数代技术迭代。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其.............
  • 回答
    骑行携带自动帐篷?嗯,这事儿我琢磨过好几次了。毕竟,骑行到野外,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歇着,别提多舒坦了。自动帐篷这玩意儿听着就省事儿,但真要背着它满世界跑,还真是得好好计划一下。首先,得搞清楚你说的“自动帐篷”是哪种。市面上有些叫“快开帐篷”、“速开帐篷”或者“一秒帐篷”的,它们通常是那种靠弹簧杆支撑.............
  • 回答
    天空中划过一道耀眼的弧线,紧接着是一声撕裂大气的巨响。那不是流星雨的浪漫,而是来自宇宙深处的、裹挟着未知恐怖的闯入者——一颗带有病毒的陨石。它的大小或许并非摧毁世界的巨石,但其潜在的威胁却足以撼动人类文明的根基。当这颗来自遥远星系的旅行者以惊人的速度穿透大气层,剧烈的摩擦和高温并没有完全焚毁它体内那.............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那些在海上跑运输的大船,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商船,不能自己带点家伙事儿来自卫,非得要劳烦那些威风凛凛的军舰来护着。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从商船的“本职工作”说起。商船是干啥的?是拉货的,是运东西的。它得装满各种各样的货物,从粮食、能源到原材料.............
  • 回答
    失眠,乙肝病毒携带,大龄剩女,人生没有希望了吗?听到这几个词堆叠在一起,很多人脑海里大概会勾勒出一个有些凄凉的画面:夜晚,辗转反侧,大脑里充斥着对未来的忧虑;身体里,乙肝病毒像个幽灵,时不时提醒着潜在的健康风险;而身边,曾经的同龄人大多已经步入婚姻的殿堂,拥有了自己的家庭,留下一个“剩女”的标签,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