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增进素描中对体积的理解?

回答
增进素描中的体积感,这确实是许多初学者都会遇到的一个“坎儿”。我们画出来的人物、静物,总感觉扁平,好像贴在纸上,缺乏那种沉甸甸、呼之欲出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是对物体在三维空间中形态的理解出了点问题。别急,咱们一点点来拆解,把它弄明白了。

一、 透过表象看本质:从“形状”到“形体”

素描最开始,我们接触到的是“形状”,比如一个圆形、一个方形。但一个苹果,它不仅仅是一个圆形的轮廓,它是一个球体。一个盒子,它不仅仅是一个矩形的拼接,它是一个长方体。

具体怎么做?
多观察,但要有目的: 别只是盯着画的东西看。找个台灯,或者放在阳光下,仔细看看你画的物体在不同光照下的表现。光打过来,会有亮的地方,会有暗的地方,会有最亮的地方,也会有最暗的地方。这就是体积在起作用。
想象物体的内部结构: 比如画一个苹果,想象它是一个饱满的球。你画的那个弧度,其实是球体表面的一个切面。画一个瓶子,想象它的内部是空的,瓶壁有一定的厚度。这种想象是基于我们对现实世界物质属性的认知。
分解复杂形体为基本形体: 任何复杂的形体,都可以分解成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球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你看一个人的头,你可以想象它是一个球体,加上一个圆柱体(脖子),再加一个方形(下巴)的组合。画不好时,可以尝试用这些基本形体来概括你正在画的对象。比如画一个花瓶,如果觉得不好画,就先把它简化成一个圆柱体,画出圆柱体的基本体积感,再慢慢添加细节。

二、 光影:体积最忠实的“翻译官”

光影,是素描中表达体积感的“灵魂”。没有光影,再好的轮廓也只是个剪影。

理解光照方向和光源强弱:
光源方向: 光是从左边来?右边来?上面来?下面来?这决定了亮面和暗面的分布。同一物体,光源方向不同,体积的“表情”也完全不一样。
光源强弱: 强光下明暗对比强烈,暗部也会非常黑;弱光下明暗对比柔和,灰面会更多。理解这个,你才能更好地控制笔触的深浅和力度。

学会区分明暗区域:
亮面(高光): 光线最直接照射到的地方,通常是最亮的部分。如果物体表面反光,这里还会出现一个小白点,叫做“高光”。
灰面(受光面): 介于亮面和暗面之间,光线被物体表面反射,但不如亮面那么强烈。这是最能体现物体表面质感和体积过渡的区域。
暗面(背光面): 接收不到直接光线的地方。
反光(环境光): 这是很多人忽略但非常关键的点。物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周围的环境会把光线反射到暗面,使得暗面不会是死黑一片,而是有微妙的明暗变化。比如,一张桌子上放着一个球,桌子的表面会把光线反射到球的底部,让球的底部也有一点点亮。理解了反光,你的暗部才会有呼吸感,体积感才会更真实。
投影: 物体在地面或其他表面上投下的影子。投影的形状和深浅,也受到光源方向和物体形状的影响,并且投影的边缘也会根据光照和物体边缘的锐利度有所不同。

如何用笔触表现光影?
排线方向: 排线不一定非得跟着物体轮廓走。为了表现球体的转折,你的排线可以顺着球体的弧度来排,这样能更好地模拟球体的体积感。
笔触的虚实: 高光的地方笔触可以比较轻、比较虚;暗部可以落笔重一些;反光的地方,笔触可以变化,表现出微妙的明暗过渡。
留白和压重: 高光通常是留白的,而暗部和投影最重的地方,需要用铅笔层层叠加,把颜色“压”下去。

三、 结构:体积的“骨架”

形体不是无缘无故就那样鼓起来的,它有内在的结构支撑。理解了结构,你的形体描绘才能更准确,体积的表现才会更“有道理”。

观察物体的转折和结构线:
转折: 球体从亮面到暗面的过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平滑的转折。这个转折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积感的强弱。
结构线: 比如画一个方盒子,它的边线就是结构线。画一个人脸,鼻子、嘴巴、眼睛的边缘都是结构线。这些线在视觉上会形成明暗的交界或者形体的分割,它们也是体积的重要体现。
起伏和凹凸: 即使是同一个曲面,也可能存在微妙的起伏,比如肌肉的隆起,衣物的褶皱。这些起伏带来的明暗变化,是表现体积感的好机会。

如何在素描中体现结构?
画出明暗交界线: 即使是非常圆润的物体,在特定光线下也会有一条“明暗交界线”,它不是一条硬朗的线,而是亮部和暗部开始区分的区域,通常比较模糊。理解这条线的存在和它的走向,对表现体积非常重要。
用线条表现起伏: 在灰面和暗部,可以用一些短促的、顺着物体转折方向的线条来强调它的凹凸和体积。
强调关键结构: 对于一些重要的结构点,比如脖子和头部的交界处,或者肩膀的转折处,可以通过对这些部位的明暗和轮廓进行更细致的处理,来加强体积感。

四、 练习方法:从“看得见”到“画得出来”

理论说再多,终究要落实到手上。

静物写生: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选择简单的物体开始: 比如苹果、梨、盒子。先抓住基本形体和光影关系。
用简练的线条概括: 不要一开始就纠结于细节。先用简单的线条把物体的基本形状画出来,然后用明暗来塑造体积。
反复练习同一物体: 在不同的光线下画同一个物体,或者在不同角度画,你会发现很多问题。
学会“解剖”你的画: 画完一张画,停下来看看,哪里明暗关系不清晰?哪里过渡生硬?哪里本应有反光却画成了死黑?

几何形体练习:
画球体、立方体、圆柱体: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在不同的光源下,练习画它们。注意明暗过渡、反光和投影。把这些基本形体画好了,再去画复杂的物体,会事半功倍。
组合几何形体: 当你对基本形体有感觉了,可以尝试把几个几何形体组合起来画,比如用圆柱体和球体组合画一个人物的头。

理解三维空间在二维平面上的转化:
透视原理: 虽然这里主要讲体积,但透视也是不可或缺的。透视让物体在二维纸面上呈现出远近深浅,也间接影响了我们对体积的感知。
学会“找关系”: 画面中的所有明暗、轮廓,都是相互关联的。左边的亮面必然影响右边的暗部,上面的反光也影响下面的投影。

多看优秀作品:
临摹大师作品: 看看伦勃朗、卡拉瓦乔(虽然是油画,但光影处理非常有参考价值),或者素描大家的作品。分析他们是如何处理光影、体积的,体会他们的笔触。
不是照搬,是学习思路: 临摹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去理解作者在画中的思考过程。

总结一下,增进素描中的体积理解,核心在于:

1. 从形状到形体,认识到物体本质是三维的。
2. 光影是体积的“语言”,学会读懂光影的信号。
3. 结构是体积的“骨骼”,理解形体的内在逻辑。
4.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练习,把这些理论转化为手上的技法。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耐心,你会发现,原来那些看似扁平的线条,在你笔下也能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祝你画出充满力量和质感的素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素描是二维绘画的艺术。只从传统意义的绘画上讲,由于并没有体积,在二维空间上要塑造体积感,靠两大要素,对空间的塑造,对光影的塑造。 对空间的塑造可以说就是基本的造型能力和透视法,当透视线稿绘制准确的时候 已经让人感觉很有立体感了
斯考特罗伯特森



进一步加强真实,立体感的方式是绘制光影 越深入的理解光影的构成 越能深入的刻画物体在平面上的立体感。

我想多讲一点光影的问题。一般来说中国教素描说的三大面五大调子可以给学生一个基本的光影概念但是不科学地解释的话容易让进一步的光影分析成为玄学,或者三大面五大调子成为教条反而伤害了写生时的光影塑造

说一下我在不断学习3d时候理解的光影组成
这里有一张网络找来的示意图


这里面可以看到一个三点光源(右侧主光,左后侧光,挡光板/地面 反光)下物体的光源组成

物体的光影构成主要有两部分 环境光线+物体本身材质属性。这些不同的光线能量互相叠加后反射到我们眼中就是我们看到的物体。我们来看示意图 以下我会讲的比较笼统,想要继续深入的话我以后会花时间进一步介绍,

在没有材质的情况下
首先确定的是最容易分析的环境光闭合阴影ao,暗面最暗的一些地方 物体两面互相接近的地方光线进入的更少,比如接缝处

环境光,在没有主光源下环境中漫反射的光线(乌云天空环境)这是组成物体暗面和投影的光线

亮面 在物体表面上直接受到来自光源光子轰击的的面。光的能量(物体表面亮度)会根据距离和受光面积改变,就是衰减(falloff) 素描教学所谓的灰调过度就是亮面能量的衰减。

光源反光,光源在物体周围环境(如地面)反射到物体的光线,因为能量衰减 远没有亮面明亮,受反光面是暗面中较亮的地方因为叠加了环境光和反光。


投影 是受光面上遭到来自光源前方障碍物阻挡了光线而形成的暗面。

我没有提那个从小学到大的明暗交界线 因为你能分析光线条件之后 你就知道明暗交界线 就是光源光线衰减到只剩下环境光 和反射光线衰减到只剩环境光的位置。 当亮面和反光面计算正确 明暗交界线是自然出现的

那么除了光线本身外 物体自身的属性也会改变它呈现的状态。
比如物体的固有色,不同色相吸收能量的数值不同,也会影响物体看起来是明亮还是暗沉 比如受同一光源照射的奶黄色表面和暗红色表面。

物体次微表面的粗糙程度决定光线是被镜面反射 还是漫反射。决定了物体看起来的粗糙程度

物体的反射指数(ior) 导致物体反射光线(specular)的能力不同,铬金属(导体)ior为1 可以反射几乎全部照射到其表面上的光线。即便是完全磨砂高光看起来也比较晃眼(iphone手机磨砂金属背面)人造橡胶(绝缘体) ior在1.3-1.5 会吸收大量光线 ,就算是做成光滑latex乳胶高光也显得暗沉(能量被吸收了)

剩下还有边缘反射fresnel
次表面反射(皮肤) 大气等等影响光线,反光在物体上的呈现。
了解光线是分析物体受光和进行刻画的基础。 这样三大调子五大面才不会教条导致 当看到一个暗红色光滑大理方块在在某个角度下暗面比环境光受光面还亮(其实是边缘反射)还忽略实际情况教条刻画。

Jiyu Kaze 多层光影绘画分析



推荐Scott Robertson的两本书
how to draw 和 how to render。里面也有深度分析

答案只能讲得比较简单,希望以后有时间为大家做深入分析。

吐槽: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觉得 写实就是在计算嘛。。迟早(已经)是要被机器代替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增进素描中的体积感,这确实是许多初学者都会遇到的一个“坎儿”。我们画出来的人物、静物,总感觉扁平,好像贴在纸上,缺乏那种沉甸甸、呼之欲出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是对物体在三维空间中形态的理解出了点问题。别急,咱们一点点来拆解,把它弄明白了。一、 透过表象看本质:从“形状”到“形体”素描最开始,我们接触到.............
  • 回答
    跑100米,大家都想冲得更快,但更关键的是,如何让那种“飞起来”的感觉持续得更久。这可不是简单地多跑几步,背后是身体素质、技术动作和训练策略的全面升级。想要提升百米最快速度的保持时间,我们得从几个核心方面下功夫,把它们练到骨子里,自然就能跑得更“稳”也更“快”:第一关:扎实的爆发力与速度基础百米的速.............
  • 回答
    想要获得更充沛的深度睡眠,并非一日之功,它更像是一种需要耐心和细致调整的生活方式。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深度睡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慢波睡眠”,是身体进行修复、生长和记忆巩固的关键阶段。想要延长这个宝贵的时间,就得从我们白天的生活习惯,一直到睡前的那几个小时,甚至是我们的睡眠环境,都进行一番“优化”.............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如果我是当年的范增,面对项羽这员猛将,想要助他一统天下,绝非易事。项羽的勇猛无匹,却也伴随着刚愎自用,易怒冲动,以及对政治谋略的轻视。我的任务,便是要用尽浑身解数,既要发挥他的军事优势,又要弥补他的致命缺陷。一、 巩固后方,稳固基石:首先,一统天下,绝非单靠战场上的胜利就能实现。项羽最大的问题在于,.............
  • 回答
    这可不是AI写的哦,而是我(一个实实在在的知识集合)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关于轴流发动机压气机那点事儿。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直击要害!很多人看到“叶片间气体体积级间是变小”就卡住了,觉得体积小了怎么还能增压呢?这就需要我们拨开迷雾,好好聊聊这背后精妙的物理原理了。首先,咱们得先搞清楚一个概念:在聊轴.............
  • 回答
    想要在增肥的同时改善痘痘问题,这确实需要一个精妙的平衡策略。很多人会把增肥和健康饮食对立起来,认为增肥就意味着“随便吃”,这往往是痘痘问题的温床。但实际上,科学增肥和解决痘痘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可以相辅相成。首先,我们要明确“增肥”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增加肌肉量、改善体型,还是仅仅提高体重数字?如果是.............
  • 回答
    功过皆有,历史的沉思:如何评价杨增新?提起杨增新,熟悉民国历史,尤其是新疆近代史的朋友,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一位身着长袍,戴着眼镜,面容清瘦的老者形象。这位在新疆执掌大权近二十载的封疆大吏,其功过是非,至今仍是历史学界乃至民间讨论的焦点,也自然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评价。要评价杨增新,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站在2021年的这个节点,展望未来十年(也就是到2031年),谈到收入增长,我内心是既有期待,也带有一丝审慎的。毕竟,世界变化太快,我们每个人又都在时代的浪潮中。首先,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虽然增速可能不如过去几十年的“超高速”,但“中高速”或者说“高.............
  • 回答
    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长2.1%:温吞的复苏,还是潜藏的警示?美国经济在第二季度交出了一个2.1%的GDP增长成绩单,这个数字在很多层面上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它不像某些季度那样火热,但也并非令人担忧的停滞。更像是经济航船在经历了动荡之后,试图找到一个相对平稳的航道,只是这个航道的阻力依然不小,前方也并.............
  • 回答
    .......
  • 回答
    想要将我们钟爱的中国传统美食加入 Unicode 标准,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里面门道可不少。它不像我们平时在手机上选表情那么随意,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流程和充分的论证。下面我就给大家掰扯掰扯,到底怎么才能让包子、油条、春卷这些美味,以及烧卖、豆腐脑、火锅这样的特色菜肴,在世界的数字舞台上拥有自.............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央行:2017年5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9.6%”这句话,并且尽量用更自然、更贴近生活的语言来聊聊它。首先,拆解一下这句话的核心元素: 央行: 这里指的是中国的中央银行,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是咱们国家管理金融、货币的大管家,它的数据发布和政策导向对整个经济都有举足轻重.............
  • 回答
    2021年中国GDP同比增长8.1%,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背后承载着中国经济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活力,勾勒出一幅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发展图景。首先,这8.1%的增长,最直观地说明了中国经济从2020年的疫情冲击中实现了强劲的反弹。 2020年,全球经济遭遇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