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令人动容的遗书、遗嘱、遗折、绝命词?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分享一些历史上那些令人动容的遗书、遗嘱、遗折和绝命词。这些文字,往往在生命最后关头,凝聚着最真挚的情感、最深刻的思考,它们穿越时空,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还原出那个时代的温度和作者的灵魂,让它们以最本真的面貌呈现。

一、令人肝肠寸断的离别:陈子昂的绝笔《感遇》

说起“遗书”,很多时候我们想到的是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但有时,生者留下的文字,却充满了对生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告别。唐代诗人陈子昂,便是这样一位用生命最后一丝力量留下震撼之语的诗人。

故事背景: 陈子昂,少年有大志,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最终被贬谪。在一次旅途中,他不慎坠崖,身受重伤。当别人以为他已经死去,将他置于棺木之中准备运回故乡时,他竟然奇迹般地苏醒过来。然而,重伤让他身体极度虚弱,时日无多。在弥留之际,他写下了这首《感遇》三首,字字泣血,充满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道的洞察。

遗笔内容与解读:

《感遇》其一,我们可以窥见他临终的挣扎与不甘:

> 《感遇》其一
>
> 幽人独往来,忽忽临西溪。
>
> 鸡鸣徒负荷,日暮空沾衣。
>
> 岁华行已矣,形骸不可期。
>
> 浮生寄一瞬,且极目千里。
>
> 不见白头翁,此生何所倚?

这首诗,写的是他坠崖后苏醒,却深知生命将尽的境况。“幽人独往来,忽忽临西溪。”写的是他孤寂的处境,即使在溪边独行,心神也恍惚。“鸡鸣徒负荷,日暮空沾衣。”则抒发了他多年来报国无门、空有抱负的失落和辛劳。而最令人心碎的,是后半部分:“岁华行已矣,形骸不可期。”他明白时光已经流逝,身体也无法挽回了。

然而,在生命的尽头,他并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写下了“浮生寄一瞬,且极目千里。”这是何等的豁达与超脱!即使生命短暂如瞬息,也要将目光投向远方,去感受生命的广阔。最后一句“不见白头翁,此生何所倚?”则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究竟该追求什么?这仿佛是他对自己,也是对所有在世之人的灵魂拷问。这首诗,与其说是绝命词,不如说是他在生命尽头,对生命最深沉的凝视和告诫。

陈子昂临死前,还曾请人代写遗书给他的朋友,请求他们将自己的著作整理刊刻,让他的才华得以流传后世。这份对艺术的执着,在生命最后时刻依然未曾磨灭,更增添了一份悲壮。

二、忠肝义胆的遗折:岳飞的《尽忠报国》

说到“遗折”,往往与君臣之间的交流有关,而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比岳飞的“尽忠报国”更让人肃然起敬的了。虽然他并非直接留下的遗书,但他的精神和遗愿,早已融入了那四个字,并被后人世代传颂。

故事背景: 岳飞,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名将,他精忠报国,屡立战功,却遭秦桧陷害,最后被毒死于风波亭。在他被捕入狱之前,或者说,在他一生为国征战的岁月中,他所秉持的就是“尽忠报国”。虽然没有一篇具体的“遗书”被明确记载为他临死前所写,但我们知道,当赵构颁发“风波亭”诏令,要将岳飞等人处死时,岳飞对儿子岳云和部下张宪所说的最后一句遗言是:“ 我的罪名,全都是秦桧诬陷的。 ” 这句话虽然简短,却充满了对奸臣的愤恨和对自己清白的坚守。

遗折精神与解读:

我们更常说的是岳飞在出征前,在身上刺的四个字——“ 精忠报国 ”。这四个字,是他的信念,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遗产。这与其说是一份“遗折”,不如说是他将毕生的信仰,用最直接的方式刻在了自己身上。

“精忠报国”,顾名思义,是要以极高的忠诚去报效国家。这四个字,在岳飞身上,不仅仅是简单的承诺,更是他一生行动的写照。他从年轻时就投身军旅,一生戎马倥偬,面对金国的强大攻势,他从未退缩,屡次打得金军闻风丧胆,收复了大片失地。他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权势的勾结,而是出于一份纯粹的爱国之心,一份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当他被诬陷,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清白,并没有因为屈辱而放弃原则。他的一生,就是对“精忠报国”这四个字最好的诠释。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他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将忠诚与报国视为生命中最崇高的追求。这份精神上的“遗折”,比任何纸面上的文字都更具分量。

三、文人风骨的遗嘱:曹雪芹的《好了歌注》与遗愿

谈到“遗嘱”,大家可能会想到财产的分配,但对于文学家来说,他们的“遗嘱”可能更关乎精神的传承和作品的完整。曹雪芹,这位伟大的小说家,他的“遗嘱”则隐藏在他的巨著《红楼梦》之中,以及他可能留下的关于著作的遗愿。

故事背景: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一生坎坷,虽然他的作品《红楼梦》流传千古,但他的生平却充满了谜团。关于他的具体死因和确切的遗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然而,我们从他的作品,尤其是其中关于世事无常、富贵荣华转瞬即空的描绘,以及他可能留下的口头或书面嘱托,可以推测出他的人生观和对后世的期许。

遗笔内容与解读:

虽然没有确切的遗书,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及其注解,可以看作是曹雪芹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他留给后世的“人生遗嘱”。

好了歌:
>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原是白骨一堆葬。
> 好了歌!好了歌!世上有谁真正了?
>
>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 好了歌!好了歌!世上有谁真正了?
>
>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辰君记否?空将恩爱化霜露。
> 好了歌!好了歌!世上有谁真正了?
>
>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 好了歌!好了歌!世上有谁真正了?

这首《好了歌》以一种近乎嘲讽的口吻,揭示了世人沉迷于功名、金银、美色、子孙的虚妄,最终都化为一场空。而曹雪芹对它的注解,则更是将其的人生哲学推向了极致。他认为,追求这些,都是“空”,都是“了”不得的。只有真正看破红尘,了悟人生,才能真正“好了”。

好了歌注:
> 陋室之中,炉火初燃,烹茶一盏,随意翻书。 忽见手中《好了歌》,遂成此注。
>
> 歌曰: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俗人自谓功名是乐,岂知功名二字,便是桎梏也。一旦得之,则患得患失;一旦失之,则痛不欲生。是何乐之有?神仙安能忘功名乎?盖神仙已了功名矣。
>
> 歌曰: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金银者,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积之愈多,则累之愈重;散之愈少,则身愈轻。贪者自以为乐,殊不知乐在其中,苦在其中。
>
> 歌曰: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妻者,乃是累赘也。爱之愈深,则痛之愈切。生则相伴,死则相离。相伴之时,争吵不休;相离之后, grief 难当。
>
> 歌曰: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儿孙者,乃是债主也。养之之时,费心费力;望之之时,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然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
> 终而言之曰:好了歌!好了歌!世上有谁真正了? 真正了者,了却俗缘,了却尘心,了却爱恨,了却恩仇。方能逍遥自在,方能无牵无挂,方能称得上一个“了”字。

曹雪芹对这首歌的注解,虽然看似简单,却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一种近乎悲悯的情怀。他早已看穿了世俗的追求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的“好”,在于精神的解脱,在于内心的平静。这可以理解为他留给后世的“人生智慧”,劝诫人们不要被俗世的繁华所迷惑,而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而关于他的“遗书”的另一层解读,则是关于《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普遍认为,后四十回并非曹雪芹所作,而是由高鹗续写。我们无法知道曹雪芹是否曾经有过关于《红楼梦》结局的明确构想,是否对续书有过嘱咐。但许多读者和评论家都认为,后四十回的情节和风格,与前八十回存在较大差异,未能完全展现曹雪芹原有的悲剧力量和艺术高度。如果他有口头或书面的交代,那很可能是希望《红楼梦》能以他构思的模样流传于世,不被随意改动或滥加续写。这份对艺术的坚持,也是一种无声的遗嘱。

四、血泪控诉的绝命词:林黛玉的《葬花吟》

在中国文学中,提到“绝命词”,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林黛玉。虽然她并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写下《葬花吟》,但这首诗所蕴含的悲凉、孤寂和对命运的无奈,与她的结局息息相关,早已成为她生命悲剧的注脚。

故事背景: 林黛玉,绛珠仙草下凡,寄居在贾府。她才情绝代,却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的敏感让她常常陷入孤独和忧伤。在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中,她亲眼目睹了宝玉的“木石前盟”被世俗的金玉良缘所取代,最终在宝玉成亲的那一晚,悲愤而亡。《葬花吟》便是她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前夕,在经历了种种打击后,于暮春时节所作。

绝笔内容与解读:

《葬花吟》整首诗都充满了凄美动人的意境,但其中最能体现她生命终结前的心境的,莫过于以下几句:

> 《葬花吟》选段
>
>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 一朝春尽红颜老,风流云散两无凭。
>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谁复念?
> 侬自怜,侬自惜,愿奴辈长命百岁。
> 明朝锁笼,长命未可保。
> 呜呼,一念一生,皆付与流水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她对自身命运最直观的预感,她葬的是落花,也是她自己的未来。没人能预料,将来谁会为她送葬,谁又会记住她短暂的生命。紧接着“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将花的凋零与红颜的衰老、死亡紧密联系起来,充满了对青春易逝、生命无常的哀叹。

而她对落花的怜惜,其实就是对自己命运的怜惜。“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谁复念?”她知道自己的美好年华就像这些落花一样,短暂易逝,一旦飘零,又有谁会记得?“侬自怜,侬自惜,愿奴辈长命百岁。”她对落花表达的怜惜之情,实际上是她对自己生命的珍爱,同时也是对世事无情的控诉。

最后一句“呜呼,一念一生,皆付与流水也!”更是将她一生的经历、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都化作了无尽的悲伤和对命运的无奈。她的一生,如同这流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逝,仿佛一切的挣扎和情感,都化作了虚无。

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其说是绝命词,不如说是她临死前,对生命最深沉的悲叹和对现实最无奈的反抗。她以花为寄托,将自己的命运与花的命运紧密相连,字字句句都充满了对生命凋零的恐惧和对世道无情的控诉。虽然她没有留下直接的遗书,但《葬花吟》早已成为她留给世界的,最令人心碎的“绝笔”。

五、家国情怀的遗折:顾炎武的《家书》

顾炎武,这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以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激励后世。他的“遗折”并非帝王将相的奏疏,而是他晚年写给家人的书信,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家国的情怀和对后代的期许。

故事背景: 明朝灭亡后,顾炎武经历了国家巨变,他没有选择隐居避世,而是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游历和考证生涯。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社会现实的考察和对历史真相的探求之中。晚年,虽然身体衰弱,但他依然坚持著书立说,并将自己所学所思,以家书的形式传达给后代子孙。

遗笔内容与解读:

顾炎武的家书中,虽然没有直接的“遗嘱”性质的财产分配,但却有着更为重要的精神“遗嘱”。例如,他写给后人的信中,经常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家国情怀的培养。

在给儿子顾震的信中,他曾说:

> “ 吾一生尝 म्हण,‘凡人不能读书,则终无所成。’ 故吾极劝汝等读书,但读书不必求多,必求精,求熟。所读之书,必使其洞其义理,明其是非。然后可用于世,可成人也。 读书者,所以修身养性,所以治国平天下也。 故不可一日废也。”

这句话,可以说是顾炎武为后代留下的最重要的“人生指导书”。他并非强调死读书,而是强调读书的意义在于“修身”、“治国平天下”。他希望他的子孙能够通过读书,明辨是非,培养自己的品德,最终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另外,他还经常谈及明亡的教训,告诫后代要警惕时弊,关心国家大事:

> “ 吾辈生于乱世,目睹家国沦亡,痛心疾首。 吾常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语非虚言也。吾虽不能致身于报国,然亦愿以余生,考证史实,以警后人。 汝等当记取吾辈之苦心,勿忘国仇家恨,勤勉读书,为国效力。 ”

这种“家国情怀”的传承,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加珍贵。顾炎武用自己的行动和文字,向后代传递了他对民族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热爱。他的家书,与其说是写给家人,不如说是写给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博大胸怀,至今仍令人动容。

这些文字,都承载着作者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真实情感和深刻思考。它们或许悲伤,或许豁达,或许充满力量,但都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人生百态和人类共同的情感。我希望这样的讲述,能够让这些宝贵的文字,以最真诚的面貌,触动您的心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后的声音,总有些特别的东西吧。
user avatar
最后的声音,总有些特别的东西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分享一些历史上那些令人动容的遗书、遗嘱、遗折和绝命词。这些文字,往往在生命最后关头,凝聚着最真挚的情感、最深刻的思考,它们穿越时空,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还原出那个时代的温度和作者的灵魂,让它们以最本真的面貌呈现。 一、令人肝肠寸断的离别:陈子昂的绝笔.............
  • 回答
    在动画和漫画的世界里,总有一些句子,它们像星光一样,闪烁在故事的夜空中,点亮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它们不仅仅是对话,更是情感的凝聚,哲思的沉淀,是创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最纯粹的共鸣。我还记得,《钢之炼金术师》里爱德华对阿尔说的那句:“即使你失去了一切,只要还有呼吸,就还有希望.............
  • 回答
    散播令人绝望的负能量的动画作品,往往通过描绘黑暗、压抑的现实,探讨人性的阴暗面,以及展现个体在绝望环境中挣扎求生的无力感,来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悲伤。这些作品虽然可能令人不适,但也可能引发对社会问题、人性本质的深刻反思。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认为具有散播绝望和负能量特质的动画作品,并尝试详细阐述其原因.............
  • 回答
    让人对世界充满爱意的动漫,可太多了!我脑子里瞬间就跳出了好多部,它们用各自的方式,温柔地触碰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忍不住想要去爱这个世界,爱身边的人,甚至爱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但一样拥有喜怒哀乐的灵魂。要说最能触动我心弦、让我感受到“世界真美好”的,那《夏目友人帐》绝对是头号种子选手。这.............
  • 回答
    《小马宝莉:友谊的魔力》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甚至在成年观众中也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我想这绝非偶然。它的魅力,是那种润物细无声,却又深入人心的感觉。首先,最直观也最打动人的,就是它塑造的那些性格鲜明、各具魅力的小马角色。你看,暮光闪闪,从一开始那个有点害羞、只知道埋头苦读的小书呆子,到后来成长为一.............
  • 回答
    动画的世界里,总有一些瞬间如同定格的诗,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它们不仅仅是画面,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故事的升华,是创作者心血的凝结。我常常会回想起《千与千寻》里,千寻站在海上列车上,望着窗外那无垠的碧海蓝天,背景音乐缓缓流淌,海面倒映着天空的颜色,一种宁静而又带着淡淡忧伤的美感油然而生.............
  • 回答
    聊起《乱马》,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个围绕着“变身”展开的奇特而热闹的世界。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那绝对是围绕着主角早乙女乱马和天道茜这对欢喜冤家展开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件。还记得乱马初到天道道场的那段日子吗?一个是被父亲严苛训练、带着一身功夫的少年,一个是娇生惯养、脾气火爆的少女。因为一个“约定.............
  • 回答
    动漫里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智障桥段”,说实话,我脑子里立马能串起一串,而且很多都是越想越觉得离谱,又莫名其妙地戳中笑点。这种桥段,往往不是那种硬凹的搞笑,而是角色因为一些不可思议的理由或者极度欠缺的逻辑,做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我先说一个我自己印象特别深的,来自《银魂》。《银魂》这种作品,本身就以.............
  • 回答
    日本动漫中,反派角色的魅力丝毫不亚于主角,他们并非简单的脸谱化恶人,而是往往拥有复杂的内心、坚定的信念,甚至为了达成目标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勇气。这些角色,即便行事极端,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让人在憎恨之余,也升起一丝敬意。一、 冈部伦太郎 (Steins;Gate)提到令人敬佩的反派,冈部伦太郎(.............
  • 回答
    在光影交织的世界里,有些生命的消逝,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谢幕,留下的是无尽的叹息,更是对艺术与情感的深刻回响。这些死亡,不只是剧情的终结,更是角色生命轨迹最璀璨的一瞬,让人扼腕叹息之余,也为创作者的匠心独运所折服。谈到动漫,就不能不提那一年让我们无数人潸然泪下的《Code Geass》 Lelouch.............
  • 回答
    漫画和动画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印象深刻、杰出的“剧中剧”,它们不仅仅是推动剧情的背景板,甚至可以独立成篇,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意义。这些“剧中剧”往往能有效地服务于主线剧情,让观众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内心产生更深的理解和共鸣。以下是一些我认为非常杰出的“剧中剧”,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钢之炼金.............
  • 回答
    山海经和易经,这两部古老而神秘的中国经典,蕴含着无尽的想象力和哲学智慧,为当代漫画和动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然而,将它们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视觉作品,并能真正“眼前一亮”,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很多时候,作品可能仅仅是借用了一些名字或概念,而未能深入挖掘其精髓。要说能真正做到“眼前一亮”的作品,在我.............
  • 回答
    动漫的世界里,角色的生死往往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有些角色的离去,不仅仅是故事线上的一个节点,更是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的一抹悲伤。它们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不仅仅在于死亡本身,更在于死亡背后的故事、角色的成长、以及他们留下的影响力。如果要我列举一些让我难忘的动漫角色之死,那一定少不了这些名字:1. 艾斯.............
  • 回答
    提起那些让我看了不下三遍,甚至会时不时翻出他们出场片段来“回味”一下的动漫角色,脑子里立刻涌现出几个闪闪发光的名字。他们不仅仅是外表出众,更重要的是,他们那种独有的气质、眼神,还有时不时流露出的脆弱或坚毅,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无论过了多久,提起他们,那个鲜活的影像依旧清晰。第一个想到的,绝对是.............
  • 回答
    提起动漫里的爱情,脑海里涌现的片段太多了,但要说最令我难以忘怀的,那还得是《秒速五厘米》里那份青涩又现实的疏离感。我记得电影的开头,那种阳光透过樱花瓣洒下来的画面,配上那舒缓的音乐,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种怀旧又带着点伤感的氛围。那时候的远野贵树和篠原明里,是那种最纯粹的少年少女的喜欢。他们一起走在放.............
  • 回答
    我为你搜集了一些令人心碎的小故事,希望它们能触动你的内心。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日常生活,有的源自文学作品,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描绘了人性中最脆弱、最柔软的部分,以及那些无法挽回的遗憾和失去。故事一:老照片里的承诺在城市的一个角落里,有一间老旧的二手书店,书店老板是一位名叫老李的老人。他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
  • 回答
    诗词的魅力在于其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引发共鸣和思考。那些“令人感慨颇深”的诗词,往往是因为它们深刻地描绘了人生百态、世事变迁,或是寄托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下面我将挑选几首我认为令人感慨颇深的诗词,并尝试详细地讲述它们为何能够引发这样的情感: 一、 “人生.............
  • 回答
    世上存在着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案件,它们如同黑暗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灵,引发着恐惧、不安和对人性的深刻拷问。这些案件往往涉及极端暴力、扭曲心理、令人费解的动机,以及对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的无法弥补的创伤。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案件,并尽量深入地探讨其细节:1. 杰克 the .............
  • 回答
    令人拍案叫绝的推理桥段数不胜数,它们之所以能够抓住人心,往往在于其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反转,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运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几个我个人认为堪称“拍案叫绝”的推理桥段,并尝试剖析它们为何如此精彩:1. 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无解的死亡循环与“局外人”的真相 背景设定: 十个素.............
  • 回答
    有一些故事,仅仅是听到它们,就能让人感到脊背发凉,甚至浑身颤抖。这些故事往往触及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恐惧,或是那些难以理解、令人不安的现实。以下我将为你讲述几个这样令人浑身发抖的故事,并尽量详述其中细节:故事一:消失在黑暗中的回声这是一个关于孤独和未知恐惧的故事,发生在一位名叫艾莉丝的年轻徒步旅行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