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图的细节是怎样被简化掉的?

回答
地图,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将现实世界一五一十地搬到了纸上或屏幕上,但仔细想想,它其实是一场大规模的“减法”艺术。我们看到的每一张地图,都是经过无数次取舍、提炼和抽象的产物,那些被“丢弃”的细节,才是构成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地理“噪音”。

首先,最直观的“牺牲品”就是尺度。我们都知道地图是按比例缩小的,但具体缩到什么程度,决定了它能容纳多少信息。一张展示全球的地图,你只能看到大陆的轮廓、主要的洋流和国界线,而一个城市的大小都难以辨认。放大到某个国家的地图,才能看到主要城市、河流和山脉。再缩小到城市地图,你才会看到街道、公园和建筑群。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舍弃细节的过程。你想想,如果一张世界地图要显示一辆汽车的大小,那地球本身要缩小到什么地步?所以,地图首先丢弃的就是那种近乎“像素级”的真实感,它必须以一种概括性的方式来呈现地理信息。

接下来,就是对地理特征的简化和符号化。你看地图上的河流,它们通常被画成一条蓝色的线,但真实的河流呢?有的是蜿蜒曲折,有的是宽窄不一,还有支流无数。地图为了清晰,往往只保留主干流,甚至将其简化成更平滑的曲线。山脉也是如此,现实中的山脉是连绵起伏的,地形复杂,有峭壁、有山谷。但在地图上,它们可能只是一些绿色或棕色的等高线,或者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你看到的那些“山峰”符号,很可能只是在那个区域里选取了一个代表性的最高点,而旁边无数低于它的山丘,则被完全忽略了。

还有道路和交通网络。在现实中,一条普通的乡间小路可能就有几米宽,坑坑洼洼,两旁可能还有杂草灌木。但在地图上,它们可能就只是一条细细的虚线或者实线。高速公路固然会用粗一些的实线表示,但即使是高速公路,不同车道的宽度、路边的护栏、服务区等细节,也很难在一般地图上找到。即使是城市地图,你看到的街名、门牌号,也只是最主要的,那些小巷子、死胡同,很多时候都不会被标注出来,除非它本身就有什么特殊意义(比如一个著名景点)。

地物和建筑的简化更是随处可见。一座高楼大厦,其立面设计、窗户的形状、楼顶的装饰,在地图上通常只表现为一个方块或者一个简单的图标。公园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条小径,在地图上可能只是一片绿色的区域。即使是机场,我们看到的也只是跑道和航站楼的轮廓,而真实的机场内部有多少停机坪、候机大厅有多大、安检通道在哪里,地图根本不会告诉你。你看到的城市肌理,很多时候就是各种形状的区域代表不同的功能区,比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而区域内部的具体建筑群和街道布局,往往被高度概括。

另外,人类活动和动态变化也经常被排除在外。地图主要反映的是静态的地理空间信息。但现实世界是动态的,比如某个地方正在施工建设,某个区域在特定时间会举办集市,或者某个河流的季节性干涸,这些信息往往不会被标注在标准的地图上,除非是为了特定的短期目的(比如战争地图或者临时交通管制地图)。即使是永久性的地貌,例如海岸线,也会随着潮汐和侵蚀而微妙变化,而地图上的海岸线通常是经过“平滑处理”的,抹去了许多细微的曲折。

甚至连颜色和纹理的运用,本身也是一种简化和编码。地图上的颜色和纹理是为了区分不同的地理要素,比如水域是蓝色,森林是绿色,山区是棕色,城市是灰色或者粉色。但现实世界中的颜色和纹理远比这丰富得多。一片草地可能有深浅不一的绿色,一片森林更是色彩斑斓,不同的植被有不同的颜色。地图用一种标准化的颜色来代表一大片区域,这种简化是为了让信息更易于识别,但同时也牺牲了许多视觉上的真实感。

总而言之,地图的“简化”不是一种粗暴的删除,而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的提炼。它需要根据地图的用途和比例尺来决定哪些信息是“关键的”,哪些信息是“冗余的”。一张用于导航的城市地图,会关注街道、地标;一张用于军事分析的区域地图,则会关注地形、防御工事;而一张用于科学研究的大洲地图,则会关注地质构造、气候带。地图制作者就像一位挑剔的编辑,在浩瀚的地理信息海洋中,精心挑选出最能传达地图意图的元素,然后用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和图形系统将其呈现出来,而那些不符合这个目标、可能造成信息混乱的细节,则被无情地剔除了。正是这种精妙的“减法”,才让我们能够快速、有效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抛块儿砖。

首先回答“除了美观还有什么作用”。

地图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地图轮廓以及填充、标注的简化(cartographic generalization,感谢 任畅同学的纠正,官方中文翻译叫制图综合)的主要目的,其实已经被题主说到了:准确、简洁、美观。其实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减少细节来突出重点

当画幅(比例尺)变化的时候,很多的细节不可能都一一地表现在图上。例如下图(来自加拿大的拉瓦尔大学):

比例尺是1:1000的时候,地图上可以保留很多细节,比如所有的路径,以及各个建筑的轮廓。但是到了1:27176的时候,如果再保留所有路径或建筑的轮廓,那就一团乱麻,什么也看不清了。

有时候,少也是多(Less is more)。只有削去了不重要的枝枝叶叶,主干的信息才能更好地被突出展现出来,地图才能达到它应有的效果。

而且,比例尺并不是地图简化的唯一原因。每一幅地图都有自己的目的。目的不一样,对于各种细节的要求也就不一样。比如网上这张反映一带一路的地图:

经常看地图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很多“错误”,比如北京的位置貌似偏了些,琼州海峡没了,马尔代夫和琉球也没了,日本那几个岛也连在一起了,等等。但是,这张图的目的是展现一带一路,并不是为了告诉人们马尔代夫在哪里,北京在哪里。弱化了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则更能强调出一带一路的这个主题。试想一下,如果这张地图把陆地轮廓画得特别详细,还加上中国的省界,甚至长江黄河,那它的主题会不会反而被冲淡了?

接下来就具体回答题主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地图的细节是怎样被简化掉的?

从种类上说,map generalization可以分为:

  • 轮廓简化(Simplified)。就是通过去掉一些比较次要的转折,把复杂的轮廓变得平滑一些。比如题主在描述里说的,中国东南沿海的地图,在比例尺不够的情况下可以把很多曲折的海岸线进行模糊化处理。
  • 融合(Fused)。把靠得很近且性质相同、相关性大的几个地理事物合并为一个。比如在小比例尺地图上,美国洛杉矶附近的一些城市的建成区,例如长滩、帕萨迪纳、马里布等,都合并到了洛杉矶。再比如上面那张一带一路的地图,日本还有菲律宾的几个岛被合并了,也是个例子。
  • 筛选(Omitted)。把不重要的东西扔掉,保留重要的。比如地图上原本有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廊坊,但实在画不下的时候,就选择性地把廊坊扔了。
  • 错位(Displaced)。在对地理精度不那么高的地图上(一般是示意图),如果某一个区域的信息太过密集而周围区域空白较多,可以适当(注意是适当)地让地理位置错位。或者为了地图的整体效果,小幅度的位移也是允许的。比如上面一带一路地图中的北京。

题主在题目补充里谈的是海岸线的简化,也就是地图的线性轮廓(海岸线、国界线、河流、等高线……)的简化,即上面谈到的方式里的Simplified。

绘制轮廓一般用的是矢量数据。所以,这里讨论的地图轮廓简化方法,实际上也是矢量数据的压缩方法。

介绍具体方法以前,先要说一下总体的前提条件。不管多复杂的曲线,我们也认为它是由一个个的线段组成的,而线段的两端都是一个个的数据点。越“圆滑”的轮廓,数据点就越多。

常见的简化方法有这几种:

1. 简单粗暴 - 隔点法

隔点法就是在矢量曲线的一系列点中,每隔n个点选取一个来保留,其余没选中的点都删除。比如说下面这张图的曲线:

现在我每隔2个点选择一个留下,剩下的点删除,就把这条曲线简化成了紫色的这种样子:

如果我每隔3个点选择一个留下,则简化后的曲线是这个样子的:

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算法简单,操作简单,但是缺点是比较重要、有特色的点很可能会被漏掉。在原本的曲线就不那么平滑的情况下,这么做很可能造成比较大的形变。比如地图上的半岛或者海湾,在n选择不当的时候,很可能就直接被切掉了。

2. 步步为营 - 垂距法

这种垂距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办法。它是按照某个指定的方向,一步一步地简化曲线。比如下面这张图:

首先我们要指定一个参数长度,比如图中的红色线段。

然后,我决定从左到右地简化这条曲线,因此我首先要选择1、2、3这三个点。

连接1和3,然后通过2作垂线和1、3的连线相交。测量垂2的长度。图中,垂2的长度大于参数,因此要保留点2.

然后挪位到2、3、4这三个点,连接2和4,再画出垂3。比较垂3和参数。这里的垂3还是大于参数,因此点3也保留。

然后挪位到3、4、5这三个点。连接3和5,再作垂4.这里,垂4的长度是小于参数的,因此点4就要被删除掉。

然后继续向右,挪位到3、5、6(4被删除了)等等一直进行下去。


3. 宏观调控 - 分裂法

这种方法还有一种高大上的名字叫做道格拉斯·皮尤克算法,也是一种用得比较多的方法。它和垂距法有相似之处,都是需要设定一个参量来进行比较。但是它们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垂距法是从左到右(或者从右打左)一步一步地进行曲线简化。而道格拉斯·皮尤克算法则是把整个曲线看做一个整体,来进行“宏观调控”。它的具体操作如下。

比如,现在有这么条曲线:

用这种方法,我们就要从整体入手:

首先要做的就是选参数“红色线段”。然后连接整条曲线的首位两点。连接之后,找出离这条连线距离最远的那个点,比较这个点到连线的距离和所选参数的大小。图中现在的最远点是明显大于参数的,因此这个点被保留。

然后进行下一步:


连接起始点和保留点,以及终点和保留点。再分别找出两条连线区间范围内的最远点,并将它们的距离和参数比较。这里,最远点1的距离是小于参数的,因此在这个区间内的所有点都要被删除掉。而最远点2的距离刚好大于参数,因此最远点2也成为了被选取的保留点。

接下来:

连接上一个保留点和新的保留点,以及新的保留点和终点,同样的道理,分别找出两个区间内的最远点以及距离。这里的最远点1的距离小于参数,因此这一区间的所有点都删除。最远点2的距离大于参数,则成为新的选取点被保留。

同理继续进行筛选:

最远点1所在区间的点被删除,最远点2成为新的选取点被保留。

再来一次:

这次最远点1保留,最远点2所在区间的点删除。

再来一次:

同样的作法。

最后,这条蓝色的曲线就是通过道格拉斯·皮尤克算法简化后的曲线:

不论是垂距法还是道格拉斯·皮尤克算法,重要的一点都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数。参数越大,地图被简化的程度就越大。

知乎专栏:地球的那些事儿

微信公众号

山中杂说 (ShanYeTalking)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