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孩奶奶总是叫她臭粑粑娃,臭狗屎娃,如何让她以后不再这样叫唤?

回答
孩子奶奶这样称呼孩子,确实会让孩子感到不适,也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耐心、策略和沟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为您详细解答,希望能帮助您解决这个问题:

核心原则:温和但坚定地沟通,逐步引导,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第一步:理解奶奶的行为和心理

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尝试理解奶奶为何会有这样的称呼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

是不是一种亲昵的表达方式? 有些长辈(尤其是在老一辈人中)认为用一些“不那么好听”但充满感情的昵称,反而是表达深切的喜爱和亲近。他们可能觉得这样显得更接地气,或者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有没有历史原因? 奶奶小时候或者年轻时,她的父母或者长辈是不是也这样称呼过她,或者她是否也这样称呼过其他孩子?这种称呼可能是一种代际传承的习惯。
是否是无心的,缺乏对孩子感受的敏感? 奶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称呼对孩子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只是顺口说出来了,并没有深思熟虑。
是否有其他潜在的情绪宣泄? 偶尔出现这种称呼,是否是因为奶奶有其他不开心的事,或者在某些情境下她觉得这样说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即使是负面的)?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温和、更有同理心地进行沟通,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第二步:直接且温和地与奶奶沟通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奶奶心情好、没有太多人在场的时候),进行一次坦诚的谈话。

沟通技巧和话术范例:

1. 肯定奶奶的爱和付出:
“妈/奶奶,我知道您特别疼爱XXX(孩子的名字),您为她付出的很多,我们都看在眼里,真的很感谢您。”
“您看XXX现在多健康快乐,这离不开您的照顾和爱。”

2. 表达您的顾虑,侧重于孩子和您的感受(而非指责):
“妈/奶奶,有件事我想跟您聊一下,希望您能理解。我注意到您经常叫XXX‘臭粑粑娃’、‘臭狗屎娃’。我能理解您可能是觉得这样叫起来亲切,或者是一种玩笑,但是我最近发现XXX在听到这些称呼的时候,似乎有点不太开心,或者她会问我为什么您这样叫她。”
“我最近在关注XXX的成长,我发现她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她有时候会把您说的这些话当真,或者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臭’。这可能会让她以后对自己的身体或者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产生不自信。”
“我也有点担心,如果其他小朋友听到她被这样称呼,可能会嘲笑她,这会影响她在学校和同伴交往中的自信心。”
“我希望XXX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一个积极、自信的自我认知,她会觉得自己在家人面前是可爱、是受宠的。”

3. 提出您的期望和建议,提供替代方案:
“您看您对XXX那么喜爱,能不能换一个更积极、更可爱的昵称呢?比如叫她‘我的小宝贝’、‘我的开心果’、‘小甜心’,或者叫她的小名本身就是很可爱的呀?”
“如果您还是觉得想用一些特别的称呼,不如我们一起想几个,既有亲昵感,又不会让她感到不舒服?”
“或者,您在叫她的时候,可以多一些像‘我的乖孙女’、‘我的小棉袄’这样充满爱意的称呼,这会让她觉得特别温暖。”
“下次您觉得XXX特别可爱或者特别好玩的时候,可以告诉她‘你真是太可爱了!’或者‘我的宝贝怎么这么讨人喜欢!’这样的话。”

4. 强调家庭的整体氛围:
“我们都希望家里是充满欢乐和爱的,我希望我跟您一起努力,为XXX营造一个更积极、更健康成长的环境。”

关键点:

语气要温和、尊重,但态度要坚决。
避免使用“你总是”、“你就是……”这样的指责性语句。
将重点放在“孩子会怎么想”、“我们希望孩子怎么样”,而不是“你这样做是错的”。
给奶奶一个台阶下,让她觉得自己的爱是被理解的,只是表达方式需要调整。



第三步:在日常生活中辅助引导和强化

沟通之后,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辅助和强化。

1. 您自己要做好榜样:
在家里,您自己也要经常用积极、充满爱的称呼称呼孩子,并表现出对孩子的喜爱。
当奶奶在场时,您主动用积极的昵称称呼孩子,并且带着赞美和爱意。例如:“来,我的宝贝女儿,过来让妈妈抱抱。”
当孩子做出好事或表现可爱时,您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哇,XXX做得真棒!真是奶奶和妈妈的小能干!”

2. 当奶奶再次出现不恰当称呼时,立即温和纠正:
委婉打断并引导:
奶奶:“臭粑粑娃,过来吃糖。”
您(微笑):XXX(孩子的名字),来宝贝,这边吃。奶奶,您看XXX今天多乖巧!
第三方视角(如果方便):
您(对奶奶说,但声音稍大一点让孩子也能听到):妈/奶奶,您看XXX笑起来多甜,真是个‘开心果’呀!
轻描淡写地转移焦点:
奶奶:“臭狗屎娃,你怎么又弄脏衣服了。”
您(立刻上前):没事的宝贝,我们去换一件干净的。来,我帮你。奶奶,孩子嘛,总会有这样的时候,下次注意就好。

3. 强调孩子的正面行为和优点:
多和奶奶分享孩子做的好事,或者孩子可爱的瞬间:“妈/奶奶,您知道吗?今天XXX自己把玩具都收好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让奶奶感受到,用积极的称呼和赞美,孩子会更愿意听她的话,或者有更好的表现。

4. 利用其他家人(如果可行)的支持:
如果孩子的爸爸或其他长辈也认同您的看法,可以让他们也一起帮忙沟通或在日常生活中做示范。



第四步:耐心和坚持

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尤其是长辈的习惯,是需要时间的。不要期望一次沟通就能彻底解决问题。

保持耐心: 可能会出现反复,奶奶可能一时改过来,过段时间又“旧病复发”。这时候不要气馁,继续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
避免争吵和冲突: 过度的争吵会让奶奶感到抵触,反而不利于改变。尽量保持家庭和谐。
适度放权: 给予奶奶和孩子一些独处的空间,让她们建立自己的亲子关系,但您要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第五步:针对孩子的处理(如果奶奶屡教不改,且对孩子造成明显影响)

如果以上方法都尝试了,但奶奶依然故我,并且您能明显观察到孩子因为这些称呼而产生负面情绪或行为(例如变得胆小、抵触奶奶、自卑等),那么您可能需要更直接地处理:

1. 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建设:
当奶奶叫了不好的称呼时,您立刻安抚孩子:“宝贝,奶奶那样说不是因为你真的不好,有时候大人说话就是那样随口说的,但妈妈知道你不是‘臭粑粑娃’,你是妈妈最可爱的小宝贝。”
教导孩子分辨:“你知道吗,奶奶那样说是她表达喜欢的一种方式,虽然这个方式不太好,但我们知道你真的很棒、很可爱。”
让孩子知道,无论别人怎么说,她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好,这是最重要的。

2. 在奶奶面前减少孩子被称呼的频率:
尽量安排孩子多和您在一起,减少孩子独自面对奶奶“表达爱意”的机会。
在奶奶要称呼孩子时,您主动介入,比如抱起孩子或者主动和孩子说话,打断奶奶的称呼。

3. 在极端情况下(非常不建议轻易走到这一步):
如果奶奶的称呼已经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长期的负面影响,并且沟通无效,您可能需要与您的伴侣(孩子的父亲)一起,进行一次非常严肃且坦诚的沟通,甚至可能需要设定一些界限,比如在您在场的情况下,奶奶不能那样称呼孩子。但请记住,这通常是最后的手段,且要处理好家庭关系。



总结一下关键步骤:

1. 理解奶奶的出发点。
2. 找准时机,温和但坚定地与奶奶沟通您的顾虑和期望,提供替代方案。
3. 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引导和纠正,强化积极称呼。
4. 保持耐心和坚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5. 必要时,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建设,或在极端情况下设限。

最重要的一点是,您是孩子的父母,您有责任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沟通和爱是您最好的武器。 希望这些详细的建议能帮助您成功地让奶奶改变称呼,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似乎各地的老一辈都有这个习俗——孩子小名起得贱一点,孩子就会好养一些。

譬如夸小孩子一定不能说长得好看,只能说长得好丑。夸聪明要说好笨,总之就是反着来。

为什么?怕老天爷听到了嫉妒……

“丑丑”“臭臭”“臭狗儿”“丑狗儿”“狗狗”……

这些都是我闺女曾经被老一辈叫过的外号。

平安长大之后,自然就不会叫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习俗,大多是因为以前小孩存活率不高,一辈一辈这么信仰迷信下来的。

还有个例子就是:女孩子染头发会被说,但打耳洞不会被说。因为老一辈人认为打耳洞是破相,可以避免面部破相……当然,满耳朵都打满就过分了。

所以答主,这不是恶意,更是一辈辈流传下来的信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