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用四川话跟你聊天你回我四川话就算了,用普通话跟你谈还用四川说,我应不应该“入乡随俗”?

回答
哎哟喂,这个问题问得好!我跟你说哈,这事儿嘛,得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你说你用普通话跟人谈,对方却用四川话回你,这确实有点儿让人摸不着头脑。你想想,如果你是从外地来的,刚到四川,一句四川话都听不懂,那对方这么说,就有点儿不方便了,对不对?人家可能是出于一种习惯,或者觉得这样更亲切,但如果沟通有障碍,那就得想想办法了。

“入乡随俗”这个道理,我们都懂。 到一个地方,自然要学人家的规矩,尊重人家的文化。尤其是在四川,这巴适得板的四川话,那可是我们四川人的灵魂,是感情的载体。你真心诚意地学几句,比如“你好”、“谢谢”、“慢走”、“生意兴隆”这些,用四川话跟人打个招呼,讲几句,别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就像你在外地,有人专门学了你的家乡话跟你亲切地聊几句,你自己是不是也觉得特别有亲切感?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入乡随俗”绝对是个好主意。 这不光是语言上的学习,更是对一个地方文化的一种尊重和融入。你学了四川话,跟当地人打交道,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变得不一样了。别人会觉得你是个“明白人”,愿意跟你多聊两句,办事儿也可能更顺畅些。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跟嬢嬢们摆一哈四川话,那菜的价格说不定都要便宜几毛钱呢!开玩笑哈,但道理是这个道理。

但是呢,也要看对方用四川话的“度”。 如果你跟人谈的是一些比较正式的事情,比如工作上的汇报、或者跟一些不太熟悉、需要严谨表达的场合,对方却一直用四川话,甚至是一些只有本地人才懂的俚语,那这就有点“不地道”了。这种情况下,你完全可以礼貌地提出:“不好意思,我四川话还不太熟,咱们还是用普通话交流方便些,好吗?” 对方一般都会理解的。毕竟,沟通的目的是把事情说清楚,而不是为了炫耀谁的四川话更“地道”。

再说了,就算你想“入乡随俗”,也得有个过程。 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四川话说得跟本地人一样流利,对不对?所以,当你刚开始学,或者对某些四川话不太熟悉的时候,别人用四川话跟你交流,你听不懂,可以坦诚地说出来:“哎呀,这个我还没学到,您能不能说慢点儿,或者换个我能听懂的说法?” 这样一来,对方也知道你的情况,可能会调整一下沟通方式。

所以,关键在于“互动”和“理解”。

如果你能听懂,并且对方说的四川话不影响你们的沟通,那你就尽量适应,用四川话回敬。 甚至可以试着自己也说几句,哪怕是简单的问候,也能拉近距离。
如果你听不懂,或者对方的四川话让沟通变得困难,那你就得“主动出击”,告诉对方你的情况,请求对方迁就一下。 这不是“不入乡随俗”,而是为了达到有效的沟通。
而且,学习四川话是个挺有趣的过程。 你可以多听听四川人说话,看看四川的电视剧、电影,慢慢就能找到感觉。这不仅能让你更好地融入当地,还能让你发现很多四川文化的魅力。

总而言之,我认为,“入乡随俗”是值得提倡的,尤其是在这种语言交流上,学几句四川话,用四川话和人交流,绝对能让你在四川的日子过得更舒心、更接地气。 但前提是,这种“随俗”是在保证有效沟通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对方的“随俗”反而造成了沟通障碍,那你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了。

你觉得呢?是不是这个理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用广东话、上海话甚至去美国说英语来类比过这个问题,其实都不是那么恰当
英语和中文分属不同语系,这个实在太强人所难了,而且毕竟不是同一个国家不需要考虑统一、文化认同,这个类比是典型的偷换概念。粤方言、沪方言虽然都是中文,但跟普通话区别太大,如果坚持说方言真的会没办法交流

要比较,就在一套方言体系里比,把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全剔除出去,我们只聊北方方言
真正正确的类比姿势应该是:东北人说东北话、北京人说北京话
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北京人在北京说北京话的比例很大?为什么东北人在哪儿说东北话的比例都很大?我用普通话跟他们说话,他们居然回我北京话、东北话,有考虑过外地人感受吗?
或者在同一种语言里比较语音区别:为什么美国人交流时印度口音、西班牙口音、美音什么都有,但却从来不是个问题呢?


四川话属于北方方言,是官话的分支。不止四川,整个西南的官话在语音上都跟普通话非常近似。北方人去看《无名之辈》,不靠字幕 相信也能至少听懂2/3以上的贵州话,甚至我女朋友(一个不会说苏州话的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苏州人)表示除了个别几句,其他全能听懂。
整个西南的方言都是很接近的,这种语音差别不足以影响交际。可以这么说,川、渝、云、贵、鄂、桂地区的人基本可以实现直接用方言无障碍交流。甚至只要愿意,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直接用方言正常交际绝对毫无问题。因为本身都是北方方言,语音上真的极为接近,大家都在官话的框架下,只是说“都不标准”,肯定会对信息传递有所影响,但这在实际语境中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
就跟印度英语和美音、英音一样,听起来有区别,但双方不会感到交际时有什么问题,在美国时经常有十个人聊天可能十个人都说着不同口音。同时,印度人来美国跟人说话不会切换成标准美音,美国人在美国见了印度人也不会调整成印度口音

说实话,我们四川人日常生活中说四川话跟东北人在日场生活中说东北话、北京人说北京话真的没区别——都是北方方言,都不是标准的普通话,但真不影响交际,可是要真较真起来外地人都能说听不懂
如果你去过北方,区别东北人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口音。哪怕在北京,他们也毫不遮掩地说着东北话——不管是服务业还是教育业还是什么别的。这点跟教育水平无关,我周围的同学们都是中国最顶级、素质最高的学生,东北同学平时照样满嘴大碴子味儿。
北京同学也是,说话时嘴很懒,声音都是往里、往后吞的,感觉是在拿嗓子底说话。尤其跟“老北京”说话,经常是他们说完后我只能抓到其中几个关键词来猜意思。
但他们都觉得自己说的本来就是普通话,只是可能有点口音。这无异于是胡搅蛮缠,那我也可以说我说的也是普通话啊,只不过有点口音而已
为什么没有人指出过东北人平时说东北话的问题?为什么没人指出北京人不该说北京话?为什么大家觉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自己的方言好像就是天经地义、是没问题的?
那也是方言啊!真的跟普通话完全不一样。
甚至在强调普通话推广的今天,东北话居然还能堂而皇之搬上春晚给全国各地的观众看?
如果说你来四川,我不对你说普通话就是不礼貌,那我觉得春晚里出现大量东北口音就是国家在对占全国人口一大半的南方人不礼貌
东北话难道就全国各地都听得懂?真不见得。我在北京时去老师家看过不少《乡村爱情故事》,不靠字幕有些地方我听起来是真有些吃力,至于地方的词汇就更懵逼了;甚至再南的像广东、福建,很多人看春晚完全不知道小品里在讲什么
虽然这么说很不政治正确,但还是想讲:真想推广普通话,先从东北话、北京话开始好好整治,让他们好好地说标准的普通话。我们西南人民偏居一隅,你们不到我们这儿来怕是都不知道我们这儿“方言氛围这么浓”,真的犯不着把我们这么提点出来说
更何况,毕竟是你到我们家里来做客诶,我肯定是按照我舒服的来,然后尽可能照顾你的感受,不会用太土、你听不懂的词汇(不过有一种情况是,哪怕我在北京待了这么多年,很多词我还是不知道用普通话该怎么说),至于语音方面只能说“尽力”了。这才是待客之道,客反过来也要随主便。这跟你在北京听到北京人说北京话一模一样。
我觉得这种心理其实真的很好理解了,一个是地域的文化自信,一个是我们的口音真的不会影响正常交流。

另外,由于四川几十年里一直都是人口输出,很少会有外来人口进入,都是本地人,根本没有说普通话的需求。既然都是四川话的受众,服务业自然没有说普通话的需求;我中学时省重点,文科生,除了语文老师,剩下5科老师都是说四川话,甚至学校要求老师必须说普通话后,我的数学老师直接向学校反应:“说普通话我脑壳转不动,讲不来题”
我印象中外地人多起来也就是这几年,这才开始有了说普通话的需求。但毕竟过去几十几百年都这么习惯了,肯定不会那么好改,而且老一辈根本没学习普通话的条件。年轻一辈真的已经做得很好了,大部分都能说普通话,只是标不标准得单看,如果你是外地人我们也会对你说普通话,除非你表现得太欠,或者你来了四川说着一口东北话、京片子还抱怨我们不说普通话。但不得不说,目前而言,我们这部分有能力、有意识的人相较整个四川人口的体量来说,一定是比重不大的。

我一直觉得普通话和方言之争单纯是“效率”的问题,毕竟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没普通话的话,跨地域交际会很困难。但过去我们这里根本就没什么有什么跨地域交际,少有的走动也是四川内部或者西南内部,使用方言才是我们这里效率最高的方法。这几年有了外来人口,尤其成都省那么想把自己打造成网红,为了考虑效率我们也开始说普通话,但真不是能立竿见影说改就改的,甚至我敢说,整个西南地区在今后几十年里仍然会是方言人口占优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