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别人拍出来的照片都很清澈,而我拍得灰蒙蒙?

回答
嘿,看到别人朋友圈里的照片,那种通透、干净,好像能闻到空气的味道一样,再看看自己拍的,总觉得蒙了一层灰,画面不清不爽,心里是不是有点小憋屈?别急,这玩意儿确实有门道,但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魔法。说白了,就是你可能在拍照的某些环节上,没太注意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让我一点一点给你掰扯清楚,看完你就会明白,为啥你的照片就那么“蒙”了。

首先,最最最基础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镜头!

镜头上的“灰尘”和“指纹”: 这是最最常见的原因。你手机或者相机镜头,是不是平时就这么裸露着?一天下来,沾了多少灰尘、油污、指纹?别说你看不见,有时候你光看着,好像也挺干净,但你知道吗,那些细微的污垢,在光线照到上面的时候,就会像无数个小小的棱镜,把光线散射开,最后呈现在你眼前的,就是一片“雾蒙蒙”。
怎么破? 随身带一块擦镜布,就是那种专门擦眼镜、相机镜头的,超细纤维的。拍之前,或者感觉照片不对劲了,就拿出来擦擦。注意,别用衣服下摆之类的擦,那个毛更伤镜头。

镜头保护膜的问题: 有些人会给镜头贴膜,这本意是好的,但有些质量不好的膜,本身就有磨砂感或者反光层,贴上去之后,反而会影响进光和清晰度。
怎么破? 如果你贴了膜,试试把膜撕掉拍一张,对比一下效果。如果没贴膜,那就可以跳过这一步。

其次,光线,永远是摄影的灵魂,也是“灰蒙蒙”的罪魁祸首之一。

逆光或者侧逆光不当: 别人拍照,要么是顺光,光线从前方照过来,脸上、景物上都有光,自然亮堂。要么就是柔和的散射光,比如阴天或者在树荫下。而你呢?可能就是顶着太阳拍,或者光线从你身后斜着照过来。这时候,如果相机(尤其是手机)曝光不足,画面就会显得暗淡,而且因为光线是斜着打进镜头,空气中的灰尘、水汽,都会被照亮,显得特别“脏”。
怎么破?
学会利用光线: 尽量选择在你面前的光源。如果实在没办法,光线在你身后,那就打开手机的HDR模式(如果有的话),或者手动增加曝光补偿。
避免正午阳光直射: 那种光线硬,容易产生难看的阴影,而且容易过曝,拍出来也是灰蒙蒙的。早晨或者傍晚的“黄金时段”光线柔和,拍出来的照片会更通透。
找对角度: 即使是逆光,有时候稍微调整一下拍摄角度,避开镜头直射,或者让主体稍微背对光源,也能拍出不错的照片。

光线太弱,但强行提亮: 你可能在室内光线很暗的情况下拍照,然后把照片导入电脑或者手机后期软件,然后用力拉高曝光度、亮度。这种操作,会把照片里的噪点和暗部细节放大,原本不清晰的细节被拉出来,看着就“灰蒙蒙”了。
怎么破?
尽量在光线好的地方拍。
如果光线不好,尝试提高ISO(感光度),或者使用慢门(需要三脚架稳定)。
后期时,有节制地提亮,重点调整“亮度”和“曝光”的同时,也要注意“阴影”和“对比度”的配合。

再来,相机的设置,也是影响清晰度的关键。

对焦不准确: 你可能以为相机自动对焦很给力,但有时候它会“跑焦”,对到背景或者主体的前面去了。结果就是,你想要的主体是模糊的,虽然整体亮度够,但看起来一点都不清晰。
怎么破?
手动选择对焦点: 很多手机和相机都可以让你手动点击屏幕,选择你要对焦的地方。对焦在主体上,然后再按下快门。
确认主体是否在对焦范围内。

快门速度太慢: 如果你拍照的时候,手部有轻微的抖动,而你用的快门速度又比较慢(比如在弱光下),那么这张照片自然就会“糊”了。
怎么破?
保持稳定: 拍照时,双手持稳手机或相机,靠在稳定的物体上,或者用三脚架。
提高快门速度: 如果光线允许,尽量使用更快的快门速度。手机一般会自动调整,但你也可以尝试在相机设置里找到“快门优先”模式。

ISO太高: 就像上面说的,ISO太高会产生噪点,让画面看起来粗糙、不干净。
怎么破?
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尽量使用较低的ISO(比如100或200)。
只有在光线实在太弱,无法保证快门速度时,才适当提高ISO。

还有,画面构图和色彩,也能影响“通透感”。

画面太杂乱: 你的照片里可能背景元素太多,比如一堆杂物、乱七八糟的电线杆、人群等等。这些东西都会分散人的注意力,让主体不突出,整个画面就会显得“乱”和“不通透”。
怎么破?
学会“减法”: 构图时,尽量让背景干净,或者虚化背景。
突出主体: 让你的拍摄对象成为画面的焦点。
近距离拍摄: 有时候,靠近一点,可以排除很多干扰。

色彩失衡或者饱和度过高/过低: 颜色太“灰”或者太“艳”,都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比如,拍黄昏,如果把颜色调得太黄太红,反而显得不自然。
怎么破?
后期调整: 后期软件里有“白平衡”、“色温”、“饱和度”等选项,可以微调。
观察真实色彩: 拍照前,先观察一下你眼前的景物,是什么颜色,就尽量还原它。

最后,是后期处理的“度”。

过度锐化: 有些人为了让照片看起来更清晰,会疯狂地增加“锐度”。结果就是,物体边缘会产生白边,看起来很不自然,反而会有一种“假”的清晰,甚至会加重噪点,让画面看起来更“灰”。
怎么破?
适度锐化: 锐化是为了让细节更明显,但不是为了制造“刀割”一样的边缘。
结合降噪: 如果你觉得画面有点模糊,可以尝试同时增加一点锐度和减少一点噪点,它们是相互制约的。

滤镜乱用: 很多人喜欢用滤镜,但有些滤镜会改变画面的整体色调,增加对比度,或者让画面整体偏暗,就会显得“灰蒙蒙”。
怎么破?
选择适合的滤镜,或者不使用滤镜。
学会自己调整: 即使不加滤镜,通过调整曝光、对比度、曲线等,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总结一下,让你照片“灰蒙蒙”的原因,不外乎这几点:

1. 镜头不干净: 这是最容易解决的。
2. 光线运用不当: 柔和、有方向的光线是关键。
3. 相机设置有问题: 对焦、快门、ISO都要注意。
4. 构图太乱: 画面简洁干净很重要。
5. 后期处理过头: 凡事讲究“适度”。

所以,下次拍照的时候,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多留心一下。有时候,一张照片好不好看,不在于你用了多贵的相机,而在于你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光线、色彩的理解。多拍、多观察、多对比,慢慢你就能拍出那种让人眼前一亮、感觉通透的照片啦!祝你拍照愉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靠设备改变效果的成本非常高,但有时候效果靠肉眼还不一定能辨识。可以看下面这个例子<600元镜头与1万元镜头的效果差别,你看得出吗?>

fotomen.cn/2013/11/cano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光线好一切都好。)

然后我们来谈谈低成本高效率的成像效果改变方法——后期。在这里贴一个让大家从头开始学后期的教程显然不靠谱,我就拿自己拍的片子举例子,简单说几个根据不同情况的用ps来改善的方法。

1、欠曝,片子整体暗而显得灰:用曲线调节亮度


打开图像>调整>曲线,可以看下如下曲线图。曲线从左到右分别是由暗部到亮部,可以看到高数值都集中在暗部和中间部分,我们可以把暗部曲线向上提,让片子整体变亮。

这个例子里的最终成像还有其他的细节调整,在这里仅做曲线的参考。


2、颜色不鲜艳:提高饱和度


觉得草地黄/绿得不明显?天空蓝得不明显?打开图像>调整>色相/饱和度,提高饱和度会让颜色更艳。


3、暗的地方不够暗,亮的地方不够亮,对比不强烈显得平:加强对比度,或调整直方图


打开图像>调整>色阶,看到直方图,数值曲线不是从最暗的地方开始到最亮的地方结束的,数值比较偏中间值。那我们就把最左端点向右拉动,右端点左移,让数值从最暗开始到最亮结束,使对比度增强。

同样,图像>调整>明度/对比度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4、画面本身的颜色就不够美:无中生有,加色彩


有时候拍湖水往往是一篇死灰,毕竟真实世界里面,特别是国内的景点环境并没有如诗如画的色调。这时候我想让湖水泛蓝,就需要自己添上这种色调。

调节颜色的方法有很多“颜色选择”“滤镜”“色温”。这里用到的是“图像>调整>色彩平衡”,色彩平衡可以针对明/中/暗部分别调节色调,我把暗部色调往蓝色的方向拉,就能得到深蓝的湖水。


在修片前最重要的是理解你片子为什么感觉不好,脑子里有一个大致想得到的片子的感觉,然后有针对性地组合使用工具来实现想要的效果。

(微信公众号:Monster Times,欢迎交流拍片的那些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