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装过屎的碗洗干净了也不会有人接着盛饭,而装屎很长时间的大肠却会被洗干净吃?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我们对食物的认知、卫生观念以及一些心理上的接受度。虽然表面上看都是“装过脏东西”但人们的处理方式和接受度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1. 器皿与食材的根本属性差异:

碗: 碗是一个容器,它的主要功能是盛放食物。碗本身是死的、非生物的,它没有生命,也不会发生化学或生物变化(除了物理磨损或化学侵蚀)。它被设计的目的就是与食物直接接触,并且易于清洁和重复使用。
大肠: 大肠是动物身体的一部分,是生物组织。它具有生命活性(即使在死亡后一段时间内也存在细胞和生物化学过程),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形成粪便。从根本上说,它是食材的组成部分。

2. 清洁的定义和程度不同:

碗的清洗: 我们清洗碗的目标是去除可见的污垢、食物残渣和细菌,使其达到可以再次安全盛放食物的标准。 这通常通过肥皂水、热水和物理摩擦来实现。虽然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碗是无菌的,但日常的清洗已经足以达到公共卫生和个人心理上的接受度。
大肠的清洗: 对大肠的处理(例如用于制作香肠、血肠等)涉及的是一个更复杂的加工过程,而非简单的“洗干净”。这个过程通常包括:
去除内容物: 将大肠内残留的粪便彻底清除。
彻底清洗内外: 使用盐、醋、碱性物质(如小苏打)等进行多重清洗,不仅是表面,也包括内部的粘膜。
刮去粘膜层: 为了达到口感和卫生要求,通常会刮掉大肠内壁的粘膜层,只保留肌肉层和纤维层。
可能的盐渍或腌制: 有些处理方式会进行盐渍或腌制,这也有助于杀菌和改善口感。
最终烹饪: 最关键的是,经过处理的大肠会与其他食材混合,并经过高温烹饪(煮、炸、烤等)。高温烹饪是杀灭所有潜在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关键步骤,这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

3. 心理和文化接受度:

心理厌恶(Psychological Disgust): 我们对粪便天生有一种强烈的心理厌恶感。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因为粪便携带病菌和寄生虫,避免接触粪便有助于生存。
碗: 即使洗干净,人们的心理仍然会联想到碗曾经盛过令人厌恶的粪便。这种心理联想很难消除,即使知道碗已经被清洁,大脑仍然会将“碗”与“屎”的联系优先激活。这种“心理污染”比物理污染更难去除。
大肠: 对于大肠,尽管其最终功能是排泄,但作为动物身体的一部分,它在被食用前已经经过了复杂的加工和烹饪。人们吃的是“经过处理的动物组织”,而不是直接吃“未被处理的、仍然包含粪便的大肠”。加工和烹饪的过程在心理上将其与原始的排泄物“隔离”开来。我们吃的是“香肠的肠衣”,而不是“装过屎的肠子”。
文化习俗和饮食习惯: 在许多文化中,食用动物的内脏,包括肠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饮食习惯。人们从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对食用内脏有心理上的接受度。而盛过屎的碗,即使是清洗过的,也从未成为任何文化中可接受的餐具。
“初次接触”的意义: 碗的“初次接触”是食物,第二次接触就变成了“屎”。而大肠的“初次接触”是其作为动物器官的一部分,第二次接触是加工和烹饪后的食物。人们更容易接受一个曾经是“食物一部分”的物体,经过处理后变成“食物”,而不是一个曾经盛放过“排泄物”的物体。

4. 安全性和风险认知:

碗: 如果一个碗被用来盛过粪便,即使清洗,人们也会担心残留的病菌或病毒无法被完全清除,存在健康风险。这种风险是持续存在的,无法通过简单的清洗来完全消除。
大肠: 大肠作为食材被处理后,经过严格的烹饪流程,其潜在的致病微生物已经被杀灭。人们对经过加工和烹饪的肉类制品(包括使用肠衣的香肠)普遍存在一定的信任度,认为其是安全的。

总结来说,核心差异在于:

本质: 碗是容器,大肠是食材。
处理: 碗是简单清洗,大肠是复杂加工和高温烹饪。
心理: 碗的心理联想是“装过屎的容器”,大肠的心理联想是“经过处理的食物”。
安全: 碗的残留风险高,大肠的处理确保了安全性。

所以,虽然都是曾经接触过“屎”,但从物体属性、加工过程、心理接受度到最终的安全保障,碗和被用来做食物的大肠有着天壤之别。我们不会在一个装过粪便的碗里盛饭,是因为我们对这个碗的心理厌恶和潜在风险的担忧无法通过清洗来消除;而我们吃用大肠制作的食物,是因为经过复杂的加工和烹饪,它已经被转化为了我们认知中安全的“食物”,并且这符合我们的饮食习惯和文化接受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一个女大学生兼职卖淫,你会说她堕落无比;

但是一个妓女用业余时间读大学,你会说她无比励志。


如果一个基督徒在礼拜的时候天天醉酒,你会觉得他违反教规

如果一个酒鬼业余礼拜,你会觉得人家心诚


好人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

坏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


装过屎的碗,便不能再装食物

但是食物(大肠)和屎在一起,却可以吃


本质上的原因,是你首先把它当做什么。

你是一开始便把她当做妓女,还是大学生

是一开始把她当做基督徒,还是酒鬼

是好人,还是坏人

是食物,还是屎

你心理把它/她/他当做什么,就有了不同的预期。

便会出现不同的行为

这便是期望管理


之所以装过“单纯的屎”的碗,已经不能称为碗,是因为已经大大低于我们的期待了。

而装过屎的大肠,还可以称为食物,是因为和我们期待“猪大肠可以吃”相符合而已。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读到研究生和博士仍会跳楼?

明明他们已经比专科生、本科生好很多了啊,明明他们再差也比一部分人高啊。

因为没有达到期望而已。他们自己的期望,让他们无法接受。

他们觉得,研究生、博士应该是一个好碗,至少上面应该装着大肠

结果却因为外界是屎而难以下咽。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碗,装进去的东西可能是屎,也可能是大肠。

如果预期和现实反差太大,shit happens

碗便会碎,人就会跳楼

管理自己的预期,把屎当成大肠

洗洗便能好受得多


更新:改掉了一个审题

另外法学生应该对“故意毁坏财物罪”这个罪名的案例不会陌生

即使在别人的碗里撒尿大便,碗还可以使用,但是也算“毁坏”,因为心理上已经没有使用价值了。


user avatar

今天和老婆一起出去吃肥肠面,看到碗里肥肠,突然就想到这个问题。

然后我就开始了我的表演,给老婆讲装屎的碗和装屎的肥肠,顺便不经意地提起我在知乎学到的“锚定效应”等名词,还有诸如碗去装屎是烈女失贞而肥肠洗净是浪子回头什么的,以示我思想的深度。

没想到她完全没有被我深刻的思想所折服,在淡定地吃完一截肥肠后,她实名反对我的观点,一如既往地表示我说的都是屁。

她又挑起一根肥肠,指着它说,为什么我们明知道它装过屎,还要费这么大力气把它洗干净,去除味道,做成食物?

那是因为它好吃啊,所以它值得啊!

为什么碗装过屎就不要了?因为现在碗便宜啊,几块钱的东西,丢了就丢了呗。随便换个稍微贵点的东西,比如手表什么的掉进马桶了,不是照样捞起来继续用吗?

还什么烈女失贞浪子回头的,如果村里只有一个女的其他全是光棍,管她失不失贞都照样一堆人当舔狗;要是那个浪子就是个偷鸡摸狗的隔壁吴老二,他回不回头谁会在乎?

然后她总结陈词:只要你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就算你还有一堆毛病,大家也会想办法原谅你帮你改进;可如果你可以轻易就被取代,那你只能祈祷不要犯下一点点错误。

我一如既往地迅速败下阵来,开始低头默默吃面……

user avatar

因为有没装过屎的碗,没有没装过屎的大肠。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个想到的词语就是观念
我拿这个问题问我四岁的女儿,她的答案和成人的回答却完全相反

我拿着她最喜欢, 最好看的那个碗问她,如果我用你的这个碗去装粑粑会怎么样?
她立马急了,很生气的告诉:“我,你不能用我的碗去装粑粑。”
然后我又接着问她:“那如果我用这个碗装过粑粑,然后我把它洗干净了,你还会用这个碗吗?”
女儿回答道:“会”
我又接着问:“有一种东西叫做猪大肠,猪拉粑粑就是从这里拉出去的,但是这个东西做成菜很好吃,你会吃吗?”
她果断的回答说:“不会”

为什么成人和儿童的回答却截然相反?

原因在于观念不一样

因为孩子还小,观念还没有形成,所以她的回答就很简单,
(例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没有脏的概念的,有些一岁左右的孩子有时候拉粑粑,如果大人没有及时看,他可能还会用手去摸去玩,弄的到处都是。)
因为那个碗是她最喜欢的碗,她并没有价值多少钱的概念,对她而言价值很高,觉得只要是洗干净了就可以用。
而猪大肠因为没有吃过,吃不吃都无所谓,但是想象到猪(一种并不可爱的动物)拉粑粑的器官,很排斥的就否定了。

而成人的观念在于:
肥肠这个东西是可以吃的,很多人都在吃,我也可以吃。
而用碗去盛粑粑,没有人会这样做,一个碗而已,价值几块钱,没有必要为了几块钱让自己恶心,通过价值权衡。

那么成人的观念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讲观念,什么是观念?

观念就是通过眼观耳察而产生的心中的执念。

可以说杀猪取肠清洗的过程,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亲历过,甚至连烹饪猪大肠都没有做成,也就谈不上观。倒是经常看到面馆饭店有颜色诱人的肥肠面,红烧肥肠的图片,因此心理上就很容易接受
而用碗盛大便,虽然没见过,但是上厕所拉大便却是几乎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情,关于大便的臭味和恶心却是人人都身有体会!再把大便和吃饭的碗放在一起就会形成强烈的观念反差刺激,会产生极强的排斥心理,因此即便是碗洗干净了,这个观念由于刺激太过强烈,已经形成执念,即便是洗干净也仍然无法接受。

科学的来讲,碗的内壁光滑,由无机物组成,不亲和水和有机物,而猪大肠由细胞组成,具有渗透性,有机分子容易穿透吸收。即便洗干净的碗要比洗干净的大肠干净很多,但是由于固有的观念已经形成,执念已经形成,所以即便是非常正确和科学的理念也难以改变人的想法。

通过这个问题,能够给我们思考的有很多

  1. 在孩子早期的时候,在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尽早的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错误的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2. 观念的形成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观察得到,父母在生活中的示范行为,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得到的,往往要比通过说教形成的要重要的多。
  3. 纠正一个不好的观念要比树立一个好的观念要难的多
  4. 反差越大,造成的刺激越强烈,形成的观念就越深刻
user avatar

因为碗不好吃

user avatar

我带着这个问题徒步三千里,爬上昆仑第一高峰,找到丛布达措大师,向他虔诚地请教。

他慈祥地看着我,问我道:“如果我说一截大肠里面从未装过屎,你信不信?”

我说:“弟子不信,世间哪有没装过屎的大肠。”

他又道:“如果我说一只饭碗没装过屎,你信不信?”

我说:“弟子相信,因为饭碗本来就不是用来装屎的。”

大师微微笑道:“那么,即使饭碗装过屎,只要别人洗干净了不被你看见,你自然也是默认以为它没有装过的吧?”

我疑惑了:“上师,请为弟子详解。”

大师看着懵懂地我,语重心长地说:“懂得洗的人不在乎,没看见的人不知道,这就是世界和平的真相啊。”

user avatar

如果拿一个装过屎,洗干净的碗,你根本不知道它装过屎,也看不出来装过屎的样子,你会用吗?大概率还是会用的。


所以,题主这是偷换概念,所谓装过屎的碗是你看见它装屎或者知道它装屎才成立。而大肠其实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亲眼看见过它装屎的样子。

如果亲眼看见一个大肠装屎的样子,然后亲眼做给你吃,你大概率也是不会吃的。——至少我肯定不会吃。


食品领域我个人觉得就这么个事:眼不见为净,食品经过了不卫生的步骤,只要后来清理干净了,我觉得能接受,但如果清理之前被我看见了,我肯定是不吃的。

user avatar

这里有一个认知问题:

在肠道内还没有排出去的,往往不被认为是屎,而被认为是吸收后的食物残渣。

排出去以后,就是屎。

我看了几个回复,发现很多人在谈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个阶段划分点的区别,而是抽象的在概念和理论上进行分析,这是有问题的。

同样类比的还有:

吐出去的是痰,你不会吸回来。而没吐出去的,你有可能会把它咽下肚子里,而不会感到恶心。

这才是同样的类别,类别的分界点是:体内,体外。

user avatar

才多大个事啊?这都有人来问?

user avatar

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的人被教育, 认知是获得的。




为什么装过屎的碗洗干净了也不会有人接着盛饭,而装屎很长时间的大肠却会被洗干净吃?


“为什么装过屎的碗洗干净了也不会有人接着盛饭”

这前半句话是错的。因为您没有定义“干净”。另外, 屎也是可以吃的,出于宗教信仰或者医疗的目的。还有, 脏碗消毒灭菌以后重复使用在不少城市还是一门生意,由特定的部门掌管。


为什么会对屎厌恶,怎么产生,什么时候产生?

屎对于婴儿不意味着脏, 如果没有监管, 婴儿可能会把自己的屎涂到家具和所有的墙上, 混到自己的食物里或者表面。 甚至直接送进自己嘴里。

屎的臭味是让比较年长的人退避的原因之一。 但是同样具备屎的气味的臭豆腐,仍然让不少人趋之若鹜,食髓知味。

屎能致病也能治病。

屎在农业、医学和宗教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比如:

释迦牟尼曾像苦行僧一样吃屎修行,“昼便入林中。夜便露坐……至冢间。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体……设见犊子屎。便取食之……日食一麻一米。形体劣弱。骸骨相连。顶上生疮。皮肉自堕。犹如败坏瓠卢……”(《增一阿含经》)。

《本草纲目》中动物屎入药共有51种之多,涉及禽、兽、人部三部包括人在内的32种动物。如蚕屎可以入中药,主治眼疾。其他如五灵脂、夜明砂、油虫珠等,皆为屎入药的例子。中药人中黄的制作过程也需要屎:“在竹筒中塞入甘草末,两端用竹、木封固,冬季投入人粪缸中,立春时取出,悬当风处阴干,破竹取甘草末,晒干。”《全州志》记载有一种名为“断肠草”(又名胡蔓藤)的剧毒植物,其中一种解药就是“以狗屎调水灌治”。《资治通鉴》的“黄龙汤”是南北朝北齐时代中医郎中给和士开看病开药方子,就是以屎酿成的药引。近年来,祖国、荷兰和美国一些医院的医生通过下消化道菌落移植(常被称为屎移植),成功治愈了艰难梭菌严重感染的患者。




至于屎这东西有没有技术含量, 俺可以拍胸口说:绝对有的


屎可以作肥料,有專人收集各戶裝在木桶中的屎。近40年來,有机食物的兴起,由屎發酵製成的堆肥而生产的有机食物受到社會的歡迎。

。。。。。。


粪臭素(Skatole)即3-甲基吲哚,在自然界中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粪便、甜菜与煤焦油中,具有强烈的粪便气味。低浓度下粪臭素具有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花香味,被用于香水中的香精、定香剂以及食物香料。其名称来自于希腊文的skato-,意指“动物的粪便”。1994年的报告中粪臭素被列为599种香烟添加物之一, 作为香料使用。 这也顺便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烟民的口臭有大便香味。


~~~~~~~~~~~~~~~~~~~~~~~~~~~~~~~~~~~~~~~~~~~~~~~~~~~~~~~~~~~~~~~~~~~~~~~~~~~~~~~~~~~~~~~~~~~~~~~~~~~~~~~~~~~~~~~~~~~~~~~~~~~~~~~~~~~~~~~~~~~~~~~~~~~~~~~

认知(Cognition)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另外,认知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能。认知过程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Encoding & Coding)、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Representation)。通常,“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


春秋末期,尹王勾踐為取得屈王夫差的信任,親嚐夫差的屎,說大王糞便苦且楚酸,病快好了,引得屈王大悅。二十四孝中亦有嚐糞憂心的記載,講述一位名叫庾黔婁的孝子親口品嚐父親的屎來了解病情。


~~~~~~~~~~~~~~~~~~~~~~~~~~~~~~~~~~~~~

什么是粪口途径传播?

粪口途径传播是指患者粪便污染了食物、水等,然后进入人体消化道再感染人。

“病从口入”,就是对粪口传播的通俗说法。

粪口传播的传染病较多,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甲肝、戊肝、手足口病、腺病毒感染、脊髓灰质炎、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以及一些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等等。

近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大便标本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提示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性。


~~~~~~~~~~~~~~~~~~~~~~~~~~~~~~~~~~~~~~~~~~~~~~~~~~~~~~~~~~~~~~~~



装屎很长时间的大肠却会被洗干净吃?


煮过以后大肠就消毒或者灭菌了, 一般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屎是所谓的 “食物残渣”, 如果猪没有完全消化吸收食物的成分, 屎里面还是很多营养成分的。


......

大肠符合消化管的结构特征。自内向外依次为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

黏膜:又是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

粘膜下层: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含小动脉。小静脉与淋巴管。在食管、胃和小肠等处,黏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官腔面突起,形成皱襞

肌层:除食管上段与肛门处的肌层为骨骼肌外,其余大部分为平滑肌,在肌间的结缔组织中有间质卡哈尔细胞,刺细胞可产生电信号,引起肌层自发缓慢的节律性收缩

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者称为纤维膜,主要分布于大肠末端,与周围组织无明确界限。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者称为浆膜,见于大部分大肠,表面光滑利于活动


大肠的屎味主要在黏膜层, 刮干净就不是很臭了。

大肠油炸以后叫 “假烧鹅”。

前面说过, 粪臭素(Skatole)在低浓度下具有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花香味。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只要洗干净了,这事你要是不说,谁会知道呢?

不要说猪大肠了,以前种菜种粮食,还要用农家肥,那都是大便浇出来的。还不是洗干净了照吃。

user avatar

你明明知道鸡排就是鸡的尸体,你为什么还要吃?你个食尸狂魔?

你应该也知道蟹膏就是公蟹的精液,你为什么还要吃?吞精狂魔?

君子远庖厨,其实装过屎的碗,洗干净了,别提装过屎这茬。没谁往这方面联想。你这碗就算泡粪坑里半个月,别让人知道。

user avatar

没有什么不能吃的,处理好了,屎也能吃:

user avatar

因为大肠好吃,碗不好吃。

user avatar

几个层面的原因:

第一,视觉冲击。绝大多数人没看到过大肠装屎的样子,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但多数人都见过痰盂、马桶或者其他容器装屎的样子,因此碗装屎你是有实际印象的,大肠你没有。在同样处理干净的条件下,一个会带给你视觉联想,一个不会,所以区别对待。

第二,效用交换。你为什么吃装过屎的大肠,因为好吃,有比较独特的味道和口感。所以在物理上洗干净的前提下,你可以承受一部份心理瑕疵,以换取味觉上的享受带来的满足感。而碗呢,对你没有任何特别的满足感,因为装过屎的和没装过屎的在容器这个层面带给你的效用是一模一样的。你多承受心理瑕疵没有任何好处。那我干嘛要承担?如果碗也可以交换一部份额外效用,比如用装过屎的碗吃饭会皮肤好,那你放心,会有人吃的。

第三,逐步递进效应。在吃装过屎的大肠之前,人是吃过小肠,吃过胃,吃过肝,吃过肺,吃过食管,然后才是大肠。这个过程让人的接受底线是逐步放开的。我吃了小肠都没事,那接着吃大肠当然也没问题。逐步递进往往让人可以接受更多的东西。试想如果人从来没吃过猪下水,上来就要挑一样,那会挑什么吃呢?那无论如何也不会从大肠开始。但当我吃过很多种内脏以后,接受大肠就要容易得多。碗是不具备这个过程的。

第四,期望问题。有些东西你的期望中他就应该干净,比如碗、盘子里。但有些东西不一定。就好象很多人看过厨房的工作环境也有些吃不下饭一样。这是低于期望造成的。而人对于内脏类的东西和碗这类餐具在“干净”这个问题上的期望值本身就不同。就好象一般人都不会买死过人的房子,但你买个百年的四合院为什么挺痛快的。因为期望值不同。一个去年才盖好的房子就死过人,那这个是和期望值不同的。但一个百年四合院……这应该是符合期望的。

user avatar

充分证实了一段话:眼不见为净。

user avatar

明星美女在台上热舞,他们的肠子里显然存有一定量的屎,甚至宿便,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你看,大家并不恶心。

现场观众、粉丝们欢呼雀跃,无论男女丑俊,他们也存有一些屎。但是人们不厌恶自己,也不会因此厌恶彼此。

我们思考一下碗里的屎和大肠里的屎有什么区别……

唯一区别:碗里的屎,是拉出来的。


也就是说,在人类的意识中,拉出来的叫做屎。

没拉出来的,藏在肠道里,被俊男靓女细腻滑嫩的躯体包裹住,外面再罩一层精致服装。猪大肠里的屎只有屠夫能接触到,见到,闻到,我们食客以及厨师都接触不到。

虽然客观存在,但主观上不存在,那么人们就不认为它存在。

只有被拉出来,洗尽铅华,独立存在,坦坦荡荡的暴露在阳光下才被赋予屎的身份。


这样,虽然大家都存屎,但是明星还是明星,粉丝还是粉丝,大肠还是大肠,不会因存屎而恶心,等同于无屎。

碗中屎,是拉出来再盛进去,或者直接拉进去的,气味、色泽、形态一应俱全,那才是正儿八经,如假包换的屎,这才能在你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每次你看到这只碗,大脑就自动调取这段回忆:发绿?那是吃了菠菜。有黑瓜籽?那是吃了西瓜。有西红柿皮?因为那玩意不消化。有韭菜?过年吃的饺子吧!自然是洗净了也不能拿它吃饭了。


最后,其实还是那些已经淡忘的考点: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高赞回答提到“锚定效应”,我认为是对的。但是具体到这件事,有点套不上。

因为调用这种参考系,需要人们对屎的存在有明确的意识。

而“碗屎”与“肠屎”一明一暗,人们对于后者的存在大多是无意识的,不会刻意联想明星的屎和大肠里的屎。

这不是人们的刻意回避,而是“明屎”与“暗屎”的特性所决定:

虽然都是客观存在,一个过于具体,另一个过于抽象。

“暗屎”,它是这样的低调,以至于对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微乎其微,也就不被放在参考系中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借助“暗屎效应”包装历史人物,制造出所谓“完人”、“千古完人”。或者将一个你不愿被群众知道的人物隐匿,进而掩盖一段历史……


有人说这是唯心主义……

请注意,人的意识完全是被屎这一具体物质所影响的。

屎抽象一点,对意识影响就小。屎具体一些,就对意识造成更深刻的影响。

这是物质决定意识。

user avatar

说实在的,那种碗里装过屎就把碗扔了的,真心有钱。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小黄盆。

简直就是神器中的神器。怎么摔,怎么踩,就是不会坏。

野炊的时候,用它当饭盆;晚上就立马用来洗脸洗脚洗头洗衣服。

植树的时候用来装土、装肥料;清理旱厕的时候用来装屎装厕纸;砌墙的时候用来和腻子、和水泥,忙活一整天,晚上用它洗个澡,顺便也给它洗个澡。

即使这样,也没见谁在小黄盆坏了或者丢了之前就买新的。

所以说白了,那种碗装了屎就把碗扔了的,还是有钱。

就是这么不讲究。

user avatar
为什么装过屎的盆或碗洗干净了也不能接着盛饭

这个前提太想当然也太绝对了吧,尤其是个人意愿这种事情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意,比如如果能够确保清洗干净,我是不介意继续使用它的。

另外也不用跟我杠说“那既然这么说了你来试试啊”,我拿煮过尿液的锥形瓶洗干净(我自己用我的手段洗的,我能确保干净)之后当刷牙杯刷了两年的牙,我说了不在乎就是不在乎。

再另外也不用跟我杠说“那是你不讲卫生,我们可不能这样”,这就属于在客观上辩论失利之后诉诸人身攻击寻找单纯的、出离于讨论范围的优越感的幻象了。

总之,能够反驳提问涉及的三段论的大前提,那么这个问题在逻辑架构上就已经被破坏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