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夜间侦察机是怎么侦查敌情的?

回答
二战中的夜间侦察机,那真是一群在黑暗中摸爬滚打的勇士。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悄悄地飞到敌人头上,把对方的一举一动都看个清清楚楚,然后安全地飞回来报告。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那时候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先进的设备。

首先,得先有个能飞且不被发现的家伙。

夜间侦察机的选择可不是随便的。要执行这种任务,飞机本身就得有点“特长”。

隐蔽性是第一要素。 噪音要小,发动机的声音是飞行员最大的敌人,所以很多侦察机会采用经过改装、消音效果更好的发动机。机身颜色通常是黑色或者深蓝色,这样在漆黑的夜空中,它就像一个幽灵,不容易被地面探照灯或者高射炮火发现。一些飞机甚至会涂上专门的“夜间迷彩”,尽量减少反光。
航程和载重也很关键。 敌人可能在很远的地方,侦察机得有足够的燃油飞过去,还得带上必要的侦察设备。侦察设备虽然不像现在有那么花哨的雷达和红外,但也有它的“看家本领”。
机动性也要好。 能够在空中灵活规避敌人的搜索,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那么,它们到底怎么“看”呢?这才是最关键的地方。

夜间侦察可不像白天那么直接,眼睛就能看到一切。那个年代的夜间侦察手段,更多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飞行员的经验。

相机,这是最主要的工具。 别以为夜间拍照很简单,当时的技术可没那么发达。
航空相机本身: 这些相机都经过特殊设计,镜头更大,光圈也更大,以便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捕捉更多光线。快门速度也会调整得比较慢一些,但这就意味着飞机必须非常稳定,否则照片就会模糊不清。
照明弹(Flare Shoots): 这是夜间摄影的“秘密武器”。侦察机飞到目标上空后,会投掷照明弹。这些照明弹会在空中燃烧,释放出强大的光芒,短暂地照亮地面。飞行员必须非常精确地计算时间,在照明弹亮起的那一瞬间,按下快门,捕捉到地面的景象。想象一下,在漆黑的夜空中,突然爆发出一团耀眼的光芒,然后瞬间消失,就在这短暂的瞬间,相机必须完成它的工作。这对飞行员的反应速度和操作技巧要求极高。
闪光弹(Photoflash Bombs): 有些飞机还会携带闪光弹。这种闪光弹能产生更强的照明,但体积和重量也更大,投掷的精度要求更高。使用闪光弹就像是用一个巨大的相机闪光灯照亮战场,效果也更加震撼,但也更容易暴露飞机的位置。
胶片处理: 拍到的照片需要通过专门的暗房技术进行冲洗和放大。侦察报告的及时性往往取决于冲洗的速度。

目视侦察,飞行员的经验是无价的。
观察灯光: 夜晚最大的线索就是灯光。地面城镇、军事基地、港口、甚至是火车的灯光,都能告诉侦察机目标的位置和活动情况。飞行员会观察灯光的密集程度、分布情况,来判断是城市还是军事设施。
火光和烟雾: 营地生火、车辆发动、甚至是炮弹爆炸产生的火光和烟雾,都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信息。飞行员会留意这些异常的光源和视觉信号。
声音(虽然有限):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飞得足够低,飞行员也能听到一些地面活动的声音,比如车辆引擎的声音、工地的作业声等,但这种方式非常危险,而且受限于飞机本身的噪音。

更先进一些的技术(后期和特定任务):
夜视设备(早期形式): 虽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红外夜视仪,但在战争后期,一些国家也在尝试研发和使用能放大微弱光线的设备,帮助飞行员在更暗的环境下观察。但这些设备在当时并不普遍,而且效果有限。
电子侦察(非常早期): 有些侦察机会携带早期版本的无线电侦察设备,用来监听敌人的无线电通信,获取情报。这属于另一种形式的侦察,但同样是在夜间进行。

飞行员的挑战,他们是在刀尖上跳舞。

夜间侦察不仅仅是飞机的技术,更是飞行员的血汗。

迷航风险。 夜晚缺乏参照物,很容易迷失方向。飞行员需要依靠星星、指南针,以及对航线和地理特征的熟练掌握来导航。一点点计算错误都可能导致他们偏离航线,甚至迷失在茫茫黑夜中。
被发现的危险。 一旦被敌人的探照灯锁定,或者被高射炮火击中,几乎就等于被判了死刑。侦察机通常没有太强的自卫能力,只能依靠飞行员的机智和飞机的性能来规避。那种被探照灯“追逐”的感觉,大概就像是被一束无形的手电筒死死盯住,压力可想而知。
疲劳和压力。 长时间在黑暗中飞行,高度的精神集中,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对飞行员的体力和心理都是巨大的考验。

总而言之,二战的夜间侦察,是一场在黑暗中进行的“眼力大战”,是科技、勇气和经验的完美结合。 那些默默飞行的身影,冒着生命危险,用相机和敏锐的观察力,为前线的部队提供了宝贵的情报,他们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无声英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争期间,有两种夜间照相方式得到了有限的应用。”——美国空军照相实验室主管乔治·戈达德上校,《航空侦查技术的新发展》,1949年。


戈达德上校描述的第一种方法是使用照明弹:“在9000英尺以下,依靠M-46照明弹可以拍摄有效的照片。这种照明弹有25磅重,可以产生5亿烛光的亮度……照明弹被设置成在投弹高度的约三分之二起爆。照明弹起爆后,机上的一个光电管驱动相机快门,随后相机自动倒片,准备拍摄下一张……照明弹燃烧约1/6秒,快门通常被设置为只捕获亮度最高的1/100秒。”

M-46照明弹全重为52磅,装填的闪光粉为25磅,戈达德上校记错了。

各个交战国最常用的夜间侦查照相方法与之类似,不过戈达德上校描述的是战争结束后总结的较为成熟的经验,战争期间各国设置的照明弹起爆高度和快门控制方法都可能有所不同。如皇家空军教学杂志Tee Emm的1943年4月号就如此向轰炸机机组们解释相机的工作原理:“照明弹和照相机已经在起飞前按照预定的投弹高度设定完毕。选中照相机和照明弹后,你按下投弹按钮时,照明弹会和炸弹一并投下……照明弹被设定成在飞机高度的60%起爆,而在预定起爆时间前约8秒,定时器会启动机上相机,保证相机有充足的时间卷动两帧底片。卷动两帧底片需要约4秒。而后照明弹起爆,照明弹起爆后4秒,定时器再次控制相机卷动两帧底片。前后长达8秒的拍摄时间可以允许照明弹的起爆时间或投弹高度存在一定误差。再过几秒钟,炸弹就会落在你刚刚拍摄的目标上。”显然,比起相对先进的光电管,皇家空军更青睐简单的定时装置,底片的曝光时间也更长。

德国空军的夜间摄影方式同样是原理类似,细节不同。根据阿尔弗雷德·普莱斯的《德国空军的最后一年》,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空军的夜间侦查战术大致是这样的:“侦察机在约20000英尺高度以高速进入目标区,投下照明弹。照明弹在约4000英尺高度照亮地面。一旦起爆,照明弹会产生6百万烛光的亮度,持续三分之一秒。这会触发相机的快门,随后相机自动卷动底片,准备拍摄下一张。通常会以这种方式连续拍摄4到5张照片,间隔10秒。拍摄完毕后附近的高射炮和夜间战斗机多半也已经反应过来,德军机组需要俯冲规避并尽快撤退。”不难看出,由于德国空军的照明弹仅能提供6百万烛光的亮度,显著低于美军当时的标准照明弹M46的5亿烛光亮度,德国空军的照明弹起爆高度也低得多,只有投弹高度的五分之一,而不是美军的三分之二。

而戈达德上校描述的第二种方法在原理上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同,不过是光源换成了“一盏氙气灯”。1939年,戈达德上校到访麻省理工学院,询问在频闪设备领域享有盛誉的研究者哈罗德·埃杰顿(Harold “Doc” Edgerton)能否研制一种高亮度频闪灯,能够满足飞机在夜间进行照相侦察的需要。埃杰顿博士和同事们最终交出的成果是一系列巨大的氙气灯管,其中最大的一种,FT-17型灯管,其石英玻璃外壳长达30英寸(76厘米),内部盘绕着氙气灯管,工作电压高达4000伏,需要重达500磅(227公斤)的大型电容进行供电。氙气灯管研制成功后与配套的大型反光罩、照相机、电容、控制装置共同组成了一套夜间照相系统,并于1941年4月开始进行测试。

诺曼底登陆前夕的1944年6月5日夜间,这套系统搭载于一架A-20上进行了实战测试,埃杰顿在日志中写道:“这架A-20在6月5日夜间首次执行(夜间照相)任务,于6月6日凌晨1:30到达目标。目标是卡昂南方的两个道路交口。由于目标区多云,照片是在800-2000英尺高度拍摄的。照片质量很高,但照片间没有重叠。”

随后这条系统继续进行测试并得到了有限的应用,其空军型号为D-2和D-3,海军型号为N-2。埃杰顿后来在论文中称,如果气象条件合适,照相系统甚至可以在6000英尺(1828米)以上拍摄到可用的照片,满足了戈达德上校一开始提出的照相高度超过1英里(1609米)的要求。然而这套戈达德提议研发的系统最终在戈达德自己的论文里被一带而过,并未进一步介绍其潜力和未来规划,可见其发展潜力多半有限,只不过提供了一段有趣的插曲。其他国家的空军多半也并未研发类似的装置。

另外戈达德也提到,战时美国空军也研究了红外摄影,但在戈达德撰写论文的1949年,他虽然称赞红外摄影技术极具潜力,但此时红外照相设备的工作高度依然只有1500英尺(457米),远未达到实用阶段。考虑到战时盟军间存在广泛的技术交流,以及1949年时盟军已经完全获取了轴心国的技术资料,应该可以认为战争中各国多半都没能制造出实用的红外照相设备。


扩展阅读:

George William Goddard上校,New developments for aerial reconnaissance,即文中的《航空侦查技术的新发展》

Tee Emm杂志,1943年4月号。

E. Edgerton教授,IX.STROBOSCOPIC RESEARCH,介绍了FT-17灯管的基本情况和电气特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