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内陆盐碱地灌水改造养海鲜真的可行吗!?

回答
内陆盐碱地,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真的能摇身一变,成为养育海鲜的乐园吗?这个问题,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科学研究和实践正在一点点地将它变为现实。当然,这并非易事,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不少,但潜力是巨大的。

为什么会想到用内陆盐碱地养海鲜?

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把目光投向内陆盐碱地。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驱动因素:

1. 土地资源稀缺与沿海养殖的瓶颈: 我们的海岸线是宝贵的资源,但随着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土地日益紧张。同时,沿海的传统海水养殖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病害频发、养殖密度过高、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当沿海的养殖空间和环境都触及天花板时,向内陆寻找新的养殖场地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2. 盐碱地本身的特点: 虽然盐碱地不适合大多数淡水作物生长,但它的“盐”恰恰是养殖某些特定海洋生物的天然优势。许多海鲜,如虾、蟹、贝类,甚至是某些鱼类,本身就是能在盐度较高的环境中生存甚至生长的。

3. “变废为宝”的经济效益: 盐碱地通常开发难度大、经济价值低。如果能成功改造并用于高附加值的海鲜养殖,无疑是对土地资源的“变废为宝”,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如何把“盐”变成“鲜”?关键技术在哪里?

直接把淡水搬进内陆盐碱地去养海鲜肯定是不行的,我们需要一套系统性的改造和养殖技术。这就像给盐碱地换上一套“海水养殖装备”,并且让它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健康运转。

1. 水源是命脉:
海水引调: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方式。但内陆地区离海岸线遥远,如何经济有效地将海水输送过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需要修建长距离的输水管道,并且要考虑水的盐度、水质的稳定性,以及输送过程中的能耗和损耗。有些地方会选择就近寻找地下卤水(含盐量较高的地下水),作为替代水源,但其成分需要经过严格检测,是否适合养殖特定物种也需要评估。
模拟海水: 如果直接引入海水成本太高,或者不方便,可以考虑通过人工配制盐水。这意味着需要有足够的高浓度盐源(如海盐),然后与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模拟出适宜的海水环境。这对于大规模养殖来说,成本和技术要求会更高。

2. 盐碱地的改良与适应:
物理隔离与土壤改良: 盐碱地土壤中的盐分浓度高,并且可能含有不利于养殖水体质量的成分。养殖池塘的建造需要考虑防渗处理,防止池底的盐分和有害物质渗入养殖水体。有些项目会进行土壤的改良,例如通过客土、覆盖等方式,减少土壤对水质的影响。
水体管理与净化: 内陆的养殖环境与天然海洋不同,水体的循环、增氧、过滤、消毒等都需要人工精确控制。这套水体管理系统需要高效稳定,以维持稳定的盐度、pH值、溶解氧,并清除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最大程度地节约用水,同时也能更好地控制水质。

3. 选择合适的“主角”——养殖品种:
耐盐品种的挑选与培育: 不是所有的海鲜都能适应内陆盐碱环境。初期选择的品种往往是那些对盐度变化耐受性较强,或者本身就适合在半咸水环境中生长的物种。例如,某些品种的虾(如南美白对虾,经过驯化后也表现出不错的耐盐性)、蟹(如中华绒螯蟹的某些品系)、贝类(如牡蛎、蛤蜊)以及一些罗非鱼、鲈鱼等海水鱼类,都是可以考虑的对象。
分子生物学与育种: 长远来看,通过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手段,培育出更适应内陆特殊环境、生长速度更快、抗病性更强的优良品系,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这需要长期的科研投入。

4. 养殖模式的创新: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这是内陆盐碱地养殖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将养殖池建在温室或大棚内,可以更好地控制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同时配合先进的水处理系统,实现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
生态复合养殖: 结合不同物种的习性,进行多物种的搭配养殖,例如虾与贝类混养,或者鱼与藻类混养,可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减少饵料消耗,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可行性有多大?挑战与前景并存

说了这么多技术细节,那么它到底有多“可行”?

可行性体现在:

已有成功案例: 国内外确实已经有一些在内陆盐碱地或半干旱地区成功进行海水(或模拟海水)养殖的实践,并且在经济效益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一些地区的对虾、黄花鱼、石斑鱼等养殖项目,就是利用了内陆的闲置土地和相对较低的土地成本。
科技进步的支撑: 循环水养殖技术、水质监测与调控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等都在不断发展,为解决内陆养殖面临的难题提供了越来越好的解决方案。
市场需求的驱动: 随着人们对海鲜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对食品安全和可持续性的关注,内陆设施化、集约化养殖的优势会更加凸显。

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高昂的初期投资: 输水管网、温室大棚、水处理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这些都是动辄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的项目,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门槛很高。
技术门槛与人才短缺: 精细化的循环水养殖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来管理和维护,而熟悉这套体系的技术人才目前仍然相对稀缺。
能源消耗问题: 维持循环水系统、增氧、温控等都需要大量的能源,如何在保证效益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是需要持续优化的一个环节。
病害防控的复杂性: 在封闭的循环水系统中,一旦发生病害,传播速度可能会非常快,且由于环境的特殊性,药物选择和使用也需要非常谨慎。
环境风险评估: 即使是改造后的养殖,也需要对可能产生的废水、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例如,如果引海水入内陆,如何处理高盐度的尾水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政策法规与标准: 目前,针对内陆盐碱地海水养殖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可能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引导。

总结一下:

内陆盐碱地灌水改造养海鲜,不是一个凭空想象的概念,而是有一定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的。它确实是应对沿海养殖瓶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的一种有潜力的方向。

但它绝对不是“简单地引水进来,撒点鱼苗进去就能赚钱”那么简单。它是一个 高度依赖科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管理水平要求极高 的现代渔业项目。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水源的稳定性与成本、核心养殖技术的掌握程度、品种的选择与培育、以及科学的管理。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内陆盐碱地被有效利用起来,为我们提供更多优质的海鲜产品。这就像是给这片曾经被认为“贫瘠”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盐”化身为餐桌上的“鲜”。 这条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潜力巨大,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行。

虽然我没看新闻直播,不过既然提到甘肃白银,那十之八九就是景泰县的事,景泰县从2016年开始用盐碱地搞水产养殖,养殖种类主要有南美白对虾,黄金鲫,杂交鲟,河鲈,大闸蟹,虹鳟,亚东鲑,大鳞鲃,泥鳅,哲罗鲑,罗氏沼虾等,这里边能称得上海鲜的主要是南美白对虾这一种(虹鳟和大鳞鲃可以在咸水中生活,但大多数地区也是淡水养殖),不过,南美白对虾本来就是一种广盐的水产,本来就是可以在纯淡水里养殖的,景泰县最早引进的也是淡化过的、可以在淡水中养殖的虾苗。而从其他养殖品种以及他们最近几年大力推广的大闸蟹+水稻养殖模式来看,景泰县盐碱地的养殖还是更接近淡水养殖模式



那么景泰县能不能用盐碱地养更多的、真正的海水水产品种呢?也能,不过,这和他们的主要目的并不一致

景泰县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盐碱灾害频繁的地方,在1974年之前,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交汇处的景泰主要承载着来自干涸和荒漠化的苦难,景泰县虽然紧靠黄河,但主要的耕地都处于比河面高出700米的景泰川上,守着水却不能用,所以当地又有“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愁,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的民谣。

但在1974年之后,景泰川瞬间摇身一变成了塞上江南,为啥呢?直接原因就是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一期的竣工,13座电力泵站接力把黄河水足足提升了472米,灌溉问题的解决让景泰川相对较矮的30万亩荒地变成了良田,10年之后,提灌高度更高、覆盖面积更大的景泰川二期开工,不仅又生生造出50万亩良田,还穿越腾格里沙漠给民勤县供了水。



荒漠变良田,川上的日子比蜜甜,是不是很美?别急,事儿没那么简单……

景泰川地势很高,但也总有低矮的地方,自从川上有了电力提灌,灌溉用水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大水漫灌带来的新问题是,多余的水总会向川上低矮的地方汇集,而且在汇集的过程中,它们还带走了那些从高处土壤里溶解的矿物质,这些水来到五佛乡、草窝滩乡等6个低矮乡镇后,极大地抬高了地下水水位,水中的矿物质就随着烈日蒸发不断向地表移动,最终在地表形成一层盐碱化土壤。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5个乡镇就出现了土地盐碱化,最终形成了一个面积超过6700公顷的盐碱区,一些乡镇的耕地盐碱化达到了2/3,几辈子都因为缺水而贫困的景泰人居然因为水太多导致的盐碱化再次返贫。



怎么解决景泰县的盐碱化问题呢?既然盐碱是“盐随水来,水去盐留”,那么治本的办法就是减少水,送走盐,比如减少景泰川上的灌溉水总量(减少水)——比如通过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的方式科学灌溉,以及降低这6个乡镇的地下水位,比如通过修建排水渠、地下埋暗管的方式让多余的水导出来流掉,水位降低后就避免过高的地下水位因为地表蒸发,不断地将盐碱吸到地表上,再通过降雨啊、地面灌溉啊把地表的盐重新带到地下去(送走盐)。而治标的办法就是改良地表的土质,比如在已经盐碱化的耕地上再盖上一层厚厚的没有被盐碱化的土壤(抬田造地)。

而挖鱼塘搞水产养殖,正好是个治标又治本的妙招,挖出的水塘成了汇聚地下水的“容器”,水塘多了,地下水位自然也就下降了,接触到地表的水也就少了。挖水塘的过程中掘出的深层土壤恰好又是没有盐碱化的,正好用来抬高耕地。不能依靠盐碱地创收的农户可以搞水产养殖,也就解决了因碱返贫的问题。水塘里的水还能利用自身压力把土壤类的盐碱重新压回地下水里,再加上更直接降低地下水位的排碱涵洞、水渠把这些溶解了盐碱物质的地下水排掉,景泰县的盐碱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

这就是景泰县在15/16年提出的“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方针的初衷,也就是说,在盐碱地挖水塘搞养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治理盐碱,而不是单纯为了养鱼。而且,因为水太多才盐碱化的景泰县并不缺水,虽然这里已经盐碱化,但它的地下水层里的水浓度并没有特别高,如果要用这种水养殖纯正的海鲜,那么就必须要在水里继续添加海水晶(增加盐度)之类的东西,这其实就和景泰县的最终目的有点冲突了,而且还要额外增加成本。直接用抽取或者渗出的低浓度地下水稍加改良,养殖那些能稍微耐点盐度的淡水水产或者能适应低盐度甚至纯淡水的海鲜,在不新增加土壤中盐碱物中总量的前提下更高效的创收,也能更高效的达到减少地下水中盐碱物质总量,自然就是景泰县的最佳选择。


实际上,用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的例子不止甘肃这一个,河北沧州、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南沿黄河杨建地区、松嫩平原西部和江苏沿海的盐碱地水产养殖搞得更久、更成熟,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的最终目的也不尽相同。


在国际层面,最早使用盐碱地进行水产养殖的其实是苏联(精苏振奋!),整整100年前,苏联人就开始往盐碱地里灌卤水(大部分就是盐碱地当地的地下水),稍加改良后养殖真正的海水鱼、虾、贝,后来的东欧国家、美国、印度和以色列都搞过差不多的尝试。

但这些早期尝试成功的并不多,因为不管是往盐碱地灌淡水溶解表层盐碱得到的咸水,还是直接抽取的地下盐碱水,和真正的海水完全是两码事!

海水中的主要成分是比较恒定的,很少出现剧烈的波动,但盐碱地(以及它地下的盐碱水)恰恰相反,存在着pH高,碳酸盐碱度高,离子系数高和水质类型繁多的“三多一高”特点,不同地区的盐碱水水质又千差万别,我们国内的盐碱水就至少有重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和氯化盐型,细分下来至少有十几类水质,有的水质里,某种离子比海水高几十倍,有的离子又比海水少得多,还有的盐碱水严重缺氧,大部分盐碱水都没有什么微生物生存,这都是水产养殖最大的忌讳——一潭组成成分复杂的死水能养出什么东西来?

所以,不管是搞了100年盐碱地水产养殖的苏联人还是美国人,他们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都是在那些盐碱组成成分和海水比较接近的地区进行的,这些盐碱水还需要经过暴晒增氧,水质调节,培育微生物之后,再尝试着养殖那些最顽强皮实的水产品种。

我们国家对盐碱地水产养殖的早期尝试也是这样的,最先开始尝试的是东部沿海地区附近,这里的盐碱地成因和景泰县完全不同,它变得盐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海水,不管是山东江苏的泥沙造陆,还是河北天津的海水入侵,盐碱的罪魁祸首都是海水,土壤里的盐碱物质也主要是海水遗留下来的氯化物,这样的盐碱地或地下卤水只要调节一下盐度,是可以做到非常接近真正的海水的,而且这里要补充新的海水也很简单,养殖过程中的换水成本很低,在这里进行的也大多是真正的海鲜养殖,但是因为这些地区本身就靠近海,所以它“利用盐碱地养海鲜”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而像东北松嫩平原的盐碱地区,主要成因是因为晚更新世时期的松辽分水岭抬高,嫩江一度失去了入海水道,大量积蓄的水和水中盐碱物质也就在松嫩平原聚集,水流走后,盐碱留了下来。这里的低平原地区还是可以通过水的冲刷让土壤表层的盐分重新回到地下,所以这里进行的大多也是偏淡水类的养殖,其目的也是为了最终解决掉盐碱化。


而比如新疆的许多戈壁地区,它们的盐碱是随着每年的雪山冰雪融水把山区岩石和土壤里的盐分冲到了山下的盆地里,但问题是这里在一年里的其他季节非常缺水,也就没法采用景泰县的经验用水来改造盐碱地,即便改造后的土地也没有农业开发的价值,哪怕是搞水产养殖本身所需的水都没法提供,所以景泰县的这种经验也就没法在这里开展。


说这么多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中国、乃至世界的盐碱化是由许多不同的复杂原因产生的,对它们的利用、改造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经验,景泰县的经验非常好,袁老爷子的海水稻也非常好,它们都是中国人为利用我国境内14.8亿亩盐碱土地(还有6.9亿亩低洼盐碱水域和咸水湖)所做的努力,但千万不要以为有了这些个办法,就能彻底解决盐碱问题,轻视问题往往是比问题本身更大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