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部分人认为的北方内陆gdp注水,东南沿海gdp瞒报,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北方内陆GDP注水,东南沿海GDP瞒报”的说法,这是一种长期存在且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观点,但要判断其真伪,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因为情况远比简单一句“真”或“假”来得复杂。

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说法,分别讨论“北方内陆GDP注水”和“东南沿海GDP瞒报”的可能性。

一、北方内陆GDP注水的可能性及原因分析

普遍存在的观点及部分依据:

投资驱动的模式: 许多北方内陆地区,尤其是资源型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其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投资驱动。为了完成年度GDP目标,地方政府可能存在“拉项目”、“挤项目”、“抢项目”等现象,导致一些投资项目在尚未完全形成有效产出时就被计入GDP。
“形象工程”和统计造假: 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数字上的光鲜亮丽,可能存在虚报、瞒报、错报等统计造假行为。例如,一些大型基建项目,即使实际进展缓慢或效益不佳,也可能被夸大投资额或产值。
统计口径的差异与宽松: 在一些时期或特定条件下,统计部门可能为了鼓励投资和发展,对一些投资项目的核算口径较为宽松,或者存在重复计算的可能性。
工业产值中的“水分”: 部分北方地区以重工业为主,一些企业的工业产值统计可能存在人为夸大、成本倒挂等问题,导致统计出的产值与实际销售收入或利润脱节。
“数字出官”的考核机制: 长期以来,GDP增长是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种考核导向容易催生官员为了完成目标而进行数据“注水”。

“北方内陆”的地理和经济特征与GDP注水关联分析:

重工业和资源依赖: 北方内陆地区许多城市以重工业(煤炭、钢铁、石油、化工等)和资源开采为支柱。这些产业的周期性强,受宏观经济环境和价格波动影响大。当市场需求不振,但地方政府需要维持增长时,就更容易出现生产不畅、库存积压但统计产值依然保持增长的情况。
地缘政治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压力: 一些北方内陆地区可能面临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压力,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可能更有动力去“刷”GDP数据以争取更多政策和资源支持。
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 相较于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北方内陆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可能相对较低,营商环境有待提升。这可能导致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相对有限,政府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更大,从而增加了注水的空间。

需要注意的辩证之处:

并非所有北方内陆地区都注水: 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事实。很多北方内陆地区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也有真实的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用“北方内陆”一概而论,可能过于片面。
统计改革在推进: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一直在推进统计改革,加强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审核,打击统计造假行为,并逐步引入更多元的经济评价指标(如人均可支配收入、营商环境指数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GDP注水的现象。
注水现象并非北方内陆独有: 在发展过程中,无论哪个地区,只要存在巨大的GDP增长压力和不完善的统计监管机制,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GDP注水行为。

二、东南沿海GDP瞒报的可能性及原因分析

普遍存在的观点及部分依据:

活跃的民营经济和市场活力: 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广东等地,民营经济发达,市场主体众多,交易活跃。许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一些创新型企业在早期发展阶段可能存在漏报、少报的情况。
大量的外资和外贸数据核算: 沿海地区是外资和外贸的重要集聚地,这些数据的统计和核算有时会面临跨境和多口径的挑战,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核算不完全。
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的统计难度: 随着经济结构向服务业和数字经济转型,一些非实体经济的价值创造,如平台经济的交易额、无形资产的增值等,其统计难度更大,可能存在低估。
追求真实税收和合法合规: 相较于追求 GDP 数字,一些发达地区的企业和政府可能更注重税收的真实缴纳和合法合规经营。如果企业为了少缴税款而低报收入,那么统计数据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经济发展的成熟度与“低报”的逻辑: 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高度发达且市场化程度极高的地区,由于监管到位、企业利润率相对稳定、且企业更注重长期信誉,反而可能存在“低报”的可能性,即统计的GDP可能低于其真实的经济总量,原因可能是为了降低税负、规避监管(如地方政府可能不希望某些行业过热而被过度关注),或者企业本身出于竞争策略不希望过早暴露真实实力。
“隐形经济”的存在: 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可能存在更多的“隐形经济”,即未被官方统计到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在服务业和一些新兴业态中。

“东南沿海”的地理和经济特征与GDP瞒报关联分析:

市场化和法治化水平高: 东南沿海地区市场化和法治化水平相对较高,这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相对较少,更多依赖市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统计数据更易受市场主体真实行为的影响。
外向型经济特征: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国际贸易,这使得其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统计核算难度相对较大。
经济结构和服务业比重高: 沿海地区服务业比重高,且新兴服务业(如互联网、金融、文化创意等)发展迅速。这些行业的价值创造方式与传统工业不同,统计难度和容易出现“遗漏”的可能性更大。
高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沿海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普遍较高,这意味着实际发生的经济交易量可能很大,如果统计体系未能完全覆盖,就可能存在低估。

需要注意的辩证之处:

“瞒报”与“漏报”的区别: 更准确地说,东南沿海地区的问题可能更多是“漏报”而非主动“瞒报”。这是由于经济活动过于活跃和复杂,统计体系未能完全捕捉,而非政府或企业有意识地隐瞒。
监管能力强: 东南沿海地区通常拥有更强的监管能力和更完善的信用体系,这反而可能使得大规模、系统性的“注水”行为难以持续。
经济韧性和结构优化: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结构更为多元和有韧性,对单一产业或投资的依赖程度较低,即使某些部分数据不尽如人意,整体经济仍然能保持活力。

三、综合评价与结论

“GDP注水”和“GDP瞒报”并非绝对的区域二元对立,而是可能同时存在的、在不同地区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的问题。

北方内陆地区 由于其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特点,在追求增长目标的压力下,可能更容易出现主动性的GDP“注水”行为,即夸大已有的数据或虚报不存在的产出。
东南沿海地区 由于其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市场化程度高以及新兴业态的涌现,可能更容易出现统计上的“遗漏”或低估,即未被完全统计到的真实经济总量,这有时会被解读为“瞒报”。

更重要的是:

1. 统计的挑战性: 无论哪个地区,GDP统计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经济越来越复杂,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不断提升。
2. 单一指标的局限性: GDP只是衡量经济活动的一个指标,过度依赖GDP会掩盖其他更重要的发展维度,如居民幸福感、环境质量、收入公平性等。
3. 改革的必要性: 无论北方的“注水”还是沿海的“漏报”,都指向了统计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包括加强统计执法、改进统计方法、拓宽经济评价维度等。

总而言之,普遍认为的“北方内陆GDP注水,东南沿海GDP瞒报”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和统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但并非绝对的、普遍的规律。 北方内陆可能更倾向于“注水”以达标,而东南沿海可能存在因经济活跃和统计困难导致的“漏报”或低估。理解这一点需要基于对中国不同区域经济特征和统计实践的深入认识,而不是简单地断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感觉:价格双轨制某程程度上仍然存在。

沿海主要以出口为主。

内地出口比起沿海,少太多。

所以内地的支柱就成了煤、油、电、矿、金属、水泥、农产、人力,等原材料、初级产品。

内地的产出之物,为了全国的价格稳定,得宏观调控。

(这里说的价格,指是和欧美国家的最终价格相比,因为出口的上的地主要是欧美,是与欧美竞争。Anyway,理解的自会理解,杠的自动会杠。)

而沿海呢,用这些价格被调控了的产材料、初级产品生产成商品,出口到国外,赚回美元。

美元赚回后,要到银行系统兑换成人民币。

银行系统被迫增发人民币,通胀向全国扩散,包括内地。

同时,沿海出口时获得出口退税。出口退税使用的是全国税收的钱。


所以,从宏观上看,沿海利用内地较为便宜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出出口商品,赚到钱,并使人民币向沿海移动。


高赞的意思是,你一个地方的GPD,已经领先了,1万亿美元是领先,2万亿还是领先,那就报1万亿呗。

而内陆,数字太少是要把说的,好看点少挨几句说呗。

user avatar

这个很难说,看你标准了。

GDP本身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你也要深刻理解GDP的本质。

故意操纵是存在的,但是内容有限。

1:名义GDP

名义GDP是按照新古典经济学设计的,以均衡价格计算社会财富的方法。

只有在瓦尔拉斯均衡达到的时候,GDP的计量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反应收入的购买能力。

也就是默认了市场出清,价格可以迅速调整的前提下,GDP才是有用的。

考察一个交易过程:

a.甲有商品100件,如果他全部卖出,那么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自动达到均衡,价格就是5块钱。

b.如果他只有50件,那么供小于求,价格上涨,单价会是10块钱。


b的情况下明显社会财富比a少,因为其商品只有a的一半,然而这两者GDP是一样的,前者是500,后者也是500。

那这是不是说明了GDP没有意义呢?不,GDP依旧是有意义的,名义GDP本来反应的就不是社会财富本身的多少,而是各个地区的货币收入的相对比。

无论是卖出一百件商品还是五十件商品,总计GDP是500,四川人都只出得起200块,而广东人可以出得起300块,足以说明广东比四川有钱。


但是这种比较是建立在“广东和四川的东西可以互相流通”的基础上,如果不能互相流通,一件商品在广东和四川就会具有不同售价,名义GDP会失去了意义。

我们常说苏联的GDP很难计量,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当时苏联在国际贸易体系之外,所以计量苏联的名义GDP是没有意义的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如果广东和四川的商品流动不是完全自由的,那么会产生什么结果。

广东和四川具有同一种商品,但二地商品不能互相流通。

广东生产了100件,将这个商品全部卖出,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为5元,广东GDP为500。

四川只生产了80件,而且更狡猾的是,四川人没有全部卖出这80,而是只去卖了50件。

在市场上只有50件的情况下供不应求,每件十块,于是四川首先创造了500的GDP,随后四川又由于有30件存货,计价为300,此时,四川GDP为800只生产了80件的四川,GDP还比生产了100件的广东高。

可见,一旦两地商品互不往来,名义GDP的统计是无意义的。

在高票说的互相倒卖法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互相倒卖的商品,往往是公开市场上卖不掉的存货,这种东西本来就是流通力很差的,容易形成一个买方和卖方数量很少的市场。

在一个买方和卖方参与者都极少的市场,GDP的计量是很不准确的。

在只有两个人的时候,一个老板觉得5块钱能回本,一个客人觉得10块钱买了值,所以一件商品的价格可以是5块到10块的任何价格,这看似给了无数冲业绩的官员倒卖拉高GDP的机会。


2:但是上面的这种方法只能拉高名义GDP,对GDP增速是无效的,官员虽然有能力拉高,但不代表拉高了有用。

我国统计局规定,在报告GDP总量的时候汇报名义GDP,在报告GDP增长率的时候用的是实际GDP。

我想很多朋友可能不太清楚,你们得知的GDP增长率不是用你们得知的GDP来算的。

具体原因我稍后会讲。

实际GDP是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GDP,以一个基准年的固定价格来计算的。

比如2000年的时候某件商品的价格是5块,那么在计算实际GDP的时候这个东西的价格就永远是5块,即使狡猾的四川人把这个东西抬到10来卖也没有用。

因此,在GDP增速的报道中,这个手段是无意义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东北GDP增速是负数,GDP却没有减少。

我们一般说官员的政绩,显然是指GDP的增速,并不会考虑名义GDP总量。

一个本来就有钱的地方,你去了它依旧有钱,怎么能说明你这个官当得好呢?怎么能说明政绩呢?衡量官员政绩的就是实际GDP增速,所以像高票所说的,用价格变化拉高名义GDP的手法,虽然成立,但官员是没什么动机的。

所以东北GDP的增长和水分,并不是这种倒卖的,姑且算合法的水分,而是赤裸大胆的造假,虚报投资,虚增产量的水分。

以下摘自观察者网的报告:

“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大连市受工业负增长拖累,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经济增速排名垫底。“以一季度为例,工业经济增长-29.9%,其中价格因素和市场需求不足各占5%,剩下20%是‘挤水分’。”大连市经信委副主任于德虎向记者剖析当期经济下滑主因。”

东北多地统计数据造假:一些县经济规模赶超香港《观察者网》


可见价格因素对实际GDP影响根本就不大,东北造假就是直接产量和投资造假。


可见东北之前的GDP就是造假的,让我们把东北扔一边,回过头再来看GDP本身的问题。

既然实际GDP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那么能否取代名义GDP呢?

也不能,因为实际GDP只能反应各地区自己和自己纵向比较时候的增长率,一旦脱离了货币,不同地区的经济力量就无法比较。

比如老干妈是只有贵州生产的,一旦大家捧老干妈导致老干妈价格上升,贵州人所持有的财富比例必然就上升了,此时如果你不考虑价格变化,显然无法反映贵州人民持有财富比例的增加。

各地的产业是非常不同的,各个产业的商品要如何比较?生产手机和生产电脑谁更赚钱?这个只能用价格来比较。

所以名义GDP适合各地之间相互持有的货币财富的比较,但其中可能有倒卖冲高,通货膨胀的成分,而实际GDP不适合各地之间相互的横向比较,只适合于一个地区产业没有大变的情况下的自我纵向比较。

这就是我国规定,在报告GDP总量时报告名义GDP,在报告增长率的时候报告实际GDP增长率的原因。


3:回到主题上,那么沿海和内陆的GDP有没有低估和高估就需要分两个方面看了:

1: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据的货币购买能力,即名义GDP,这也是税收统计的结果。

2:实际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的增长,即实际GDP增速,这是政绩的依据。

可见,度量税收和政绩的根本就不是一个GDP,拉高和拉低的也不是一个东西。

所以我倾向于沿海地区的实际GDP是很准确的,但可能在交换过程错过和减少了税收,而内陆的名义GDP更准确,因为内陆的税收很准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