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赞扯的都是啥犊子,狼没有被驯化,难道狼子野心、狼心狗肺、中山狼、鹰视狼顾就是正面词汇吗?
比喻这种修辞,都是用喻体所具备的某一种特征修饰本体,但是并不等于喻体就这一种品质。姑娘像花一样美,难道花就只有美这一种特质吗?钱钟书《管锥编》里讲比喻“两柄多边”,说得透彻漂亮:
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denotatum)同而旨(significatum)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
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明之在月,犹《墨经》言坚若白之在石,“不相外”而“相盈”,或犹《楞严经》言空与土之在“法界”,“二性周徧”而“不相凌灭”者也。
镜喻于月,如瘐信《咏镜》:“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
茶团、香饼喻于月,如王禹偁《龙凤茶》:“圆似三秋皓月轮”,或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仅取圆之相似,不及于明
“狗杂种”、“狗改不了吃屎”这些词汇,都是强调的狗身上的某种负面特征(尽管这种特征未必是狗本身所有,而可能只不过是人赋予的文化内涵),不代表这种特征就是人对这种事物本身的全部理解,更不能因此断定人对这种事物只剩下正面/负面的理解了。实际上狗身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被人类驯化出适合各种场景的工作犬,并不会因为其存在遭受无端恶感,这时候狗们虽然不像拿狗说事儿的无聊人一样能言善辩,但受惠于它们工作的人得到的好处确实实打实的,比如导盲犬、缉毒犬等等。
“阿猫阿狗”这种的,是形容一个人像家畜一样微不足道,类似的还有家养的做牛做马、驴脾气、落魄的凤凰不如鸡、赶鸭子上架、呆若木鸡、獐头鼠目、大洋马、蠢猪……野生的为虎作伥、人面兽心、狼狈为奸、狡猾的狐狸、报丧的乌鸦……这些都是负面形容,莫非是人类对这些家养的野生的动物都有偏见吗?
如果拿对人的忠诚、驯服说事儿,以证明人看不起狗的演化史,觉得这些家伙背离了祖宗,是二五仔,所以起了负面印象,那“野狗”、“喂不熟的狗”又怎么说?这不没跟你熟、没对人忠诚吗?为什么还要奚落它?
驯化了也不行,不驯化也不行,某些人东西,是不是有点太难伺候了。或者用北方话形容:“真狗!”
其实之所以老是拿狗说事儿,无外乎这是一种比较常见、跟人互动比较多的动物,有时候出于对人的恶感、或者敢怒不敢言,就把敌对情绪转移到动物身上。比如说想潜入别人家而不得,所以就骂“看门狗”,对敌人的厌恶波及亲随,就骂“走狗”,这些跟狗被驯化并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一员有啥关系呢?
倘若为这个责难狗,那不就是祖先辛辛苦苦驯化出来能够跟人和平相处的家畜、结果遇上地主家的傻儿子了吗?
哪怕是现在有些人,对狗也不了解。
比如
我闺女/儿子不咬人。
不会随地大小便。
正相反,是老祖宗对狗太了解了!
首先狗是怎么来的?是一部分不想捕猎的狼为了获取不劳而获的食物,而进人的领地,靠捡食人类的生活垃圾为生。而人类也发现这样的狼可以利用,于是开始训练这些狼来看家护院(因为狼本身有就守护领地的本能),也可以用来抵御其他狼群的侵扰,还可以用来辅助捕猎。
当一个群体背叛了自己的种族,而去投靠另一个种族,甚至帮着其他的种族来攻击自己的族群,这样的行为在人类社会,用最好理解的词来形容就是“汉奸”,所以老祖宗对狗的理解不可谓不真实。象汉奸这类群体,有用好词形容的吗?没有!因为背叛本身在人类社会中就是可耻的形为。
狗的性格里有一个特征就是讨好主人,这也是狼的本性,狼群中尊卑有序,其它所有的狼对头狼那就是卑躬屈膝,极力讨好,翘起尾巴露出肛门以示弱,主动帮头狼舔梳皮毛以示好,只是为了能获取更多的食物和交配权。所以狗才会翘着尾巴,经常舔主人,就是这么回事。而这种特征在人类社会,用最好理解的词来形容就是“奴才”。象奴才这类的群体,有用好词形容的吗?没有!卑躬屈膝,摇尾乞怜这种行为是中国儒家文化所不齿的!
然而,狗就是狼,本身就是野兽,只是为了免费的食物才进入入类社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狼是会咬人吃人的。还有人天真的以为狗不咬人吗?这样的人不是蠢就是坏!老祖宗们被狗咬一样是屡见不鲜的,甚至是咬主人的事情也是会发生的,故“狼子野心”“狼心狗肺”这种形容词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可以说老祖宗们对狗的理解真的是透彻!
所以说所有关于狗的俗语和成语都是非常贴切的,比如“狗仗人势”,狗在有主人的情况下的确凶的很,没有主人的情况下的确很怂。比如“狗急跳墙”,狗是不会爬墙的,在情急的时候的确可以越墙而过。比如“鸡飞狗跳”,农户家里大都养鸡养狗,这只是经常出现一种场景,就是狗抓鸡的情况。
老祖宗们把狗都用在负面的字眼都是有道理的,因为狗的本性就是不好,而现在人为啥那又觉得狗好了呢?还不是因为西方传过来那句”狗是人类的好朋友“,这句话蒙蔽了多少人的双眼,甚至有的人看到了狗的坏处都不肯承认,自欺欺人。
由于现在西方的文化冲击,很多价值观已经被扭曲,就象我国文化中”奴才“行为就是卑贱的,所以人们对狗的行为是鄙夷的,但现在的人养狗就是养个”奴才“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狗不同于其它宠物,只有狗才好讨好巴结主人),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是宣扬”奴才“文化就是文明的体现那可真是荒天下之大谬,滑天下之大稽了!
老祖宗造的成语正是狗的习性而已,没有偏差。而我也只不过客观的阐述了狗在生物领域的秉性习性,好家伙,这评论区就不乐意了,各种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的抨击,竟然还有说我要求狗的,这都哪儿跟哪儿啊,爱狗人士这理解能力和品性。。。。。。呵呵,真是贻笑大方!
-------------------------------------------
更新一下,首先感谢大家的赞!评论里的的各种无理我就懒得一个个怼回去了,觉得可以讨论的只有关于儒家的话题,我看过一篇文章,《荀子.子道》,是这样说的: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 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译文: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吗?’问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认为怎样?”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要有了四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三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两个诤谏的大臣,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所以,我认为儒家讲的是忠孝,但不是愚忠愚孝。这和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的奴才文化完全不一样,而狗就是完全听从主人啊,这样的行为在孔子眼里根本就不是忠啊,而且子贡在答题时认为就应该完全顺从,却被孔子骂做小人呀!真不知道为什么儒家文化被曲解至此,所以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
---------------------------------------
狗到底是什么品性不是我说了算的,事实胜于雄辩,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好朋友”
为狗疑祖,
为狗质疑老祖宗,可否成为新成语?
你别往负面的理解不就行了,比如你说你爸人模狗样。
你爸要反驳,你就说:你不了解狗狗,狗狗是很可爱的,说你人模狗样,表示你是一个可爱的人。
在单位,跟领导吃饭的时候,你可以跟领导敬酒,说领导是一位狗仗人势的好领导。
你可以这样解释:狗狗是所有动物中智商最高的,所以狗狗会借助人类的势,成为最尊贵的动物。狗仗人势就说明领导是个聪明人,懂得借力,看得清时势,是英明之主。
你不是比老祖宗更了解狗狗吗?有义务以身作则。
还有你亲戚结婚的时候,你要祝新郎新娘百年好合,狗改不了吃屎。
你可以说:在西方结婚的誓词,是无论贫穷疾病,都会不离不弃。而狗狗是一种比人类更忠诚的动物,无论屎在别人眼里如何臭,说了一辈子吃屎就是一辈子改不了。无论命运如何起伏,爱情就像狗狗改不了吃屎一样天长地久。
如果说原来发明的这些词就是贬义词,不适合用在当今的狗狗身上,当今的狗狗已经如家人一般。
那好,那就重新创造一些词吧。
比如狗忠,即形容一个人如狗狗一般忠诚。
狗狗是最忠诚的动物。
以后见了领导,就可以给他拍马屁:某局长,您对国家真是太狗忠了,国家有您这样的领导真是国家之幸啊。
还有儿狗,即狗狗就是儿子,形容晚辈像儿子一样亲切。
比如同学生了个儿子,你去庆祝,你很喜欢同学的儿子,收为干儿子,你对大家说:以后他就是我干儿子了,以后还望大家多多关照儿狗。
这个词就类似于古代的犬子。
当然,现代狗狗多亲近,叫儿狗显得更亲密。
狗狗会救人,会缉毒抓罪犯,有大功劳。
所以形容一个人功劳大,就叫功高如狗。
比如你在某公司工作,为公司拿下了一个大客户,公司表彰你,为你发了奖金和一个奖杯,奖杯上写着四个字:功高如狗。
你很骄傲地把这个奖杯放在客厅中间,并且发朋友圈炫耀。
等你到下家公司面试时,你告诉面试官,你在上家公司功高如狗。
狗狗作为人类的朋友,曾经有不长眼的祖先发明了狐朋狗友这样的贬义词。
不行,狗狗是人类的好朋友,怎么能贬义呢?
以后称玩得好的朋友,就称闺狗、狗兄。
只是质疑祖先是没有用的,把以上客观的新词发扬光大,变成褒义,至少让狗狗脱离贬义,才是爱狗人士该做的。
反了,是你对老祖宗不了解。
帮你理解这个现象需要补充一个前提:我国古代绝大多数时期绝大多数人口都挣扎在饥饿边缘,是吃不饱饭的。
所以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宠物这种概念。
所有流传下来的具备宠物概念的历史记录几乎全是负面记载。
比如卫懿公养鹤,宋太祖玩鸟,秦桧女儿养猫。
宠物只有大富大贵的人物才能豢养,吃的都是民脂民膏,这种对物质生产没有一丝一毫贡献只能消耗粮食的动物在记载中不可能有正面价值。
古代平民把口粮省出来养狗不是获得精神慰藉当宠物养的,这种狗必须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
无非就是两种:看家护院的狗(柴门闻犬吠),打猎的狗(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
这两种狗都必须凶悍残暴,也就是恶犬,否则毫无价值。
对主人的忠诚献媚与对外人的凶恶残暴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个古代社会只需要这种狗,不需要宠物狗,因此与狗相关的词必然没有好词。
现在的情况完全相反,人们养狗的首要目的是多一个朝夕相处的伙伴,口粮问题完全不用考虑。
现代狗的主要价值体现在长相可爱、性格温顺,你见到的狗几乎都是这个类型,而这种狗在古人看来是标准的造粪废物,是活不下去的。
因此现代狗和古代狗在文化概念上完全是两个物种。
第一,老祖宗很了解狗。大概14000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在这片土地上就已经养狗了。
第二,老祖宗很喜欢、信任狗。先秦墓葬中墓主人最重要的腰坑部位基本上都是殉狗的(在黄泉上保护主人),试问如果不信任狗,会让狗陪着自己走黄泉吗?
第三,带“狗”的成语和歇后语大多是负面,不代表创造者不喜欢狗。创作者们在创作使用时候主要是用人与兽对比,作为最熟悉的几种兽之一,狗中枪的概率就大了。比如刘邦同志对于功狗功人的解释就很清楚。
最后,因为狗和老祖宗太熟了,少数借用兽表达勇武英明的词轮不到狗。毕竟一个工具兽,和龙凤这种传说中的生物,老虎这种林中霸王怎么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