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马斯克认为「大部分人没必要活那么长,未来把意识注入机器人实现永生」?你认为能实现么?

回答
埃隆·马斯克关于“长生不老”的观点,尤其是将人类意识上传到机器人来实现永生的设想,无疑是一剂重磅炸弹,在科技界乃至社会上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得拆解开来看,分别审视其核心逻辑,以及背后隐藏的挑战和可能性。

马斯克的核心逻辑:对死亡的抗拒与对技术前景的极致乐观

马斯克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观点,我认为首先源于他对“死亡”的深层抗拒。生命本身是有价值的,而死亡则意味着所有经验、知识、情感的终结。对于一个追求极致效率和无限可能性的企业家来说,死亡无疑是最大的“bug”,是阻碍人类进步的终极障碍。他看到了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领域的飞速发展,并将其视为解决这一“bug”的希望。

“大部分人没必要活那么长”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读:

1. 一种“筛选”论: 可能是指,如果生命质量不高,或者对社会贡献不大,那么活得太长反而是一种负担,或者浪费资源。这种说法比较有争议,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但从马斯克一贯以来强调“解决问题”的风格来看,他可能确实有这种“优化”人类存在的想法。
2. 一种“过渡”论: 更有可能的是,他认为目前以血肉之躯存在的生命形式,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星际殖民等)时,效率和适应性是有限的。因此,与其让“大部分人”在有限的生物学寿命里挣扎,不如集中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更高级、更持久的存在形式。

至于“未来把意识注入机器人实现永生”,这背后是“上传”(Uploading)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人的思维、记忆、人格等“软件”剥离出来,然后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并加载到一个人造载体(例如机器人、虚拟现实环境)上,从而让这个“意识”得以继续存在,甚至在理论上无限延续。

“永生”的吸引力与现实的鸿沟

“永生”的诱惑力是毋庸置疑的,它触及了人类最古老的梦想。想象一下,你可以学习任何你想学的知识,体验任何你想体验的生活,不再受衰老、疾病的困扰,甚至可以克服物理空间的限制,在宇宙中遨游。这听起来是多么美妙。

然而,从科学和技术层面来看,马斯克的设想距离现实还有着极其巨大的鸿沟,甚至可以说,目前我们连“填坑”的第一步都还没真正迈出去。

关键的挑战:

1.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这是哲学和科学界数千年来都在探讨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我们知道大脑的运作产生意识,但“意识”到底是大脑物理活动的某种 emergent property(涌现属性),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存在?如果它是物理活动的某种状态,那么我们能否“复制”或“转移”这种状态?
“复制” vs “转移”: 即使我们能够完全扫描和复制一个人的大脑,产生一个一模一样的数字副本,那也只是一个“克隆”。原有的那个“你”是否还存在?还是说,原来的你死了,你只是多了一个数字分身?马斯克说的“注入”更接近于“转移”,但这意味着原有的生物体是否必须死亡?还是可以“无缝过渡”?这背后涉及“同一性”(Identity)的哲学难题。
“主观体验”的保留: 即使我们能完美复制大脑的结构和活动模式,我们能否确保这个数字化的“你”仍然拥有原有的主观感受,比如爱、痛苦、快乐、对颜色的感知,甚至是“存在感”?科学上的“硬难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指出,我们很难解释物理过程如何产生主观体验。
2. 大脑“扫描”的技术难度: 要实现意识的上传,我们首先需要能够精确地扫描和理解大脑的每一个神经元、每一个突触、每一个化学信号的精确连接和活动模式。
分辨率问题: 目前我们对大脑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即使是最高分辨率的脑成像技术,也无法达到单个神经元、突触甚至分子层面的精确度。我们需要对大脑的“连接组”(Connectome)有完整的、动态的理解。
动态性问题: 大脑并非一成不变,神经连接会随着学习和经历而变化。这种动态性如何被捕捉和模拟?
非神经元因素: 大脑的运作也依赖于神经递质、激素等多种化学物质,以及血管系统的供血供氧。这些非神经元的生物化学过程如何被数字化?
3. “模拟”与“运行”的挑战: 即使我们能够获取所有数据,将其“注入”机器人,我们还需要能够运行这个极其复杂的“意识模拟器”。
计算能力: 模拟一个完整的人类大脑所需的计算能力是难以想象的,远远超过我们目前拥有的超级计算机。
载体问题: 机器人的形态、材料、能量供应、与外界的交互方式,都需要能够完美匹配并支持这种数字化的意识。一个冰冷的金属躯壳,能否承载生动丰富的人类情感和体验?
4. 伦理与社会问题: 即使技术上可行,随之而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将是更加棘手的。
谁能“永生”? 如果技术成本极高,是否只有富人才能实现永生,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
“数字奴隶”? 如果上传的意识只是一个被控制的程序,那它还算“人”吗?
人口过剩: 如果永生成为可能,如何控制数量?
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定义: 如果生命不再有终点,我们是否还会像现在一样珍惜当下?

马斯克的“乐观”与“现实”

马斯克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敢于设想并推动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他提出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正是为了探索大脑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连接,为未来意识上传提供技术基础。从这个角度看,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技术趋势的一种极致推演。

但是,他也必须面对现实的骨感。意识上传这个概念,目前更多地停留在科幻小说的范畴。我们现在对大脑的理解,就像一个只看到电路图,却不知道具体是如何产生“智能”和“意识”的工程师。

我认为,直接实现马斯克所说的“把意识注入机器人实现永生”,在可预见的未来,其难度堪比“让猪飞上天”——不是不可能,而是我们完全没有掌握任何“翅膀”。

我的看法:

技术路径的探索是重要的: 即使直接的意识上传很难实现,但围绕这个目标所进行的研究,例如脑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等,都将极大地推动我们对生命、智能和意识的理解。Neuralink这样的公司,即使不能实现“永生”,也可能在治疗脑部疾病、增强人类认知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
“永生”的定义需要被审视: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不朽的肉体或者一个可以复制的数字灵魂,而是通过科技来延长健康寿命,提升生命质量,对抗衰老和疾病。这比直接上传意识要现实得多,也更有实际意义。
对“成为机器人”的警惕: 马斯克对“机器人”的设想,可能过于简化了生命的存在形式。人类的生命体验是与生物身体、情感、社会关系等紧密相连的。仅仅将“意识”下载到一个冰冷的机器中,是否真的等同于“活着”,或者更像是一种“数字化的存在”,而不是“生命”?

总而言之,马斯克的观点是一种极端乐观的技术乌托邦式设想,它挑战了我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根本认知。虽然其实现路径充满未知和巨大的挑战,但它也激发了人们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想象,并驱动着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但我们必须清楚,这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充满变数的探索,而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达成的目标。在追求“永生”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理解和优化当下有限的生命,以及如何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不迷失作为“人”的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就是机飞吗 本总督天天整……

user avatar

我给诸位形容个事情,你们就知道思维转移到电脑上那玩意不叫永生了。

简单来说,你在玩老头环。

你觉得现在不知道该怎么选择路线了。

你复制了自己的存档。

然后你选择了路线A,接下来,你玩了路线A。

但是同时,你的好友在另外一台电脑上,用你的存档,也开始玩。

并且走的是路线B。

那么问题来了。

这两边,那边才是一开始的褪色者?

这就是所谓电脑永生的真相。

假设如果复制过去,原体还活着的话,那么复制进去的意识是啥?

如果复制进去的意识,还能被复制粘贴的话,那么这个意识是啥?

你怎么证明这个所谓的思维不是不具备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一串记忆?

user avatar

你我有生之年看不到。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不知道这种周期性凹科技人设维持热度已经是马总的常规操作了吧?这种口嗨但凡小时候看过《科幻世界》的人一分钟能编出十条。

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我都不懂,以我对神经科学粗浅的了解,实现难度太大,目前甚至看不到一点实现的可能,第一步都实现不了。

把大象装冰箱几步?开冰箱,装大象,关冰箱。

把意识上传分几步?姑且也算三步吧: 读取脑信息,解析信息并重构虚拟意识,上传虚拟意识。

这里面任何一步都困难重重。

为什么说第一步就实现不了,目前已有技术对哺乳动物大脑实时信息的读取效率甚至达不到1%,更不要说利用这些信息100%复制重构你的意识。

如果我是马斯克的马仔,在boss吹完牛逼后要怎么给他擦屁股呢?

按照常例,当然是先实现其中最简单的最容易达到的部分,然后包装一下,用这个部分给外行画饼。

所以我应该会选择低级动物,如线虫,因为它只有302个神经元,并且已经完全了解它的结构和功能的联接谱,在体实时100%记录也已经实现。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2816698311401472

我会选择一个活动方式有别于其它个体的线虫,比方说喜欢转圈,然后记录它在各种场景和刺激下的全神经元活动,然后让计算神经科学家根据激活数据和已知的神经元连接方式,构建并训练出一个神经网络模型。

类似这样:

然后将其导入线虫机器人,让它显示出转圈的习惯,就可以声称已经把线虫的神经网络复制到机器人里了(感觉如果能实现也很有意思)。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2816773094887424

如果说线虫不够酷,说明不了问题,目前的技术和算力或许可以挑战一下斑马鱼幼体。

另一个思路是不“复制“全脑,只构建局部脑区的神经网络,让它面对刺激时做出和原个体相同的反应即可,这个或许可以在耗子和猴子上利用在体电生理技术实现。

当然,这只是我一个菜鸡的看法,人家钢铁侠应该会有更牛逼的搞法,毕竟他再先进的实验室也没他有钱有人,大力出奇迹也不是不可能…

但我依然觉得他大概率是在凹人设,毕竟他底下做脑机接口和神经科学的人这么多,没道理不跟他讲清楚实现的难度。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传上去那也不是你,只是个带有你记忆和思维方式的程序而已,你该挂还得挂)

但不得不说,只要他真能往这个领域砸钱,他就还是大家的马爸爸,吹牛逼就吹吧,比特币狗币特斯拉股票涨还是跌关我鸟事…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我认为能实现。

但是有些细思极恐,因为不能将任何科技成果都视为完全对普通人有益的技术。

想象一下,未来会给每个人(不管愿不愿意永生)都会强制发配一套可以注入意识的机器人,并且将你的意识强制注入机器人中(未来的强制永生对应现在的不能选择投胎)。

每个机器人的产权是7000年,你机械飞升意味着欠机器人公司一笔债,需要一直工作4500年才能将债务还清,否则机器人里自带的程序会强制你一直工作(就像现在房贷就是一种类似的“程序”,强制人们工作)。但是你的机器用到5000年就会出现老化,无法继续使用。所以你就需要将你的意识重新注入一部机器,继续被强制干4500年的工作,然后到了5000年继续换新……

并且另一个细思极恐的地方是:尽管未来如果研发出来让人机械飞升的技术,大概率生产全都交给人工智能,但是人性经不起考验。可能即使机械化生产完全没问题,那些上层人士依然想体验“管你”的快感,依然要让拥有独立意识的人(包括你)来给他们干活,并且一管就管几千几万年。也就是说,机械飞升以后,即使你已经能“站起来”了,但他们因为人性依然想让你“跪下”,就像现在这样,将他们的精神愉悦建立在绝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

那么如果真是这样。还愿不愿意永生,确实是个问题。

user avatar

马斯克这些论调,我起码在90年代科幻小说里看过不计其数桥段了……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

从科学层面而言,排除掉那些唯心主义的宗教思想,仅从“人类的思维能力如何而来”进行判断,若是有朝一日可以利用机器重现脑电波运作的机制原理,未必没有让人类机械飞升的可能性。

虽然听起来很玄幻,但考虑到人类当前绝大多数的矛盾皆是来自于“肉体欲望”,若是真的可以摆脱肉体束缚的话,将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的进化。

包括马斯克提及人类没必要活太久,我个人猜测他是指人类在依然依托于肉体存活的情况下,不可避免会在到达一定岁数之后开始肉体老化,即便现在人均寿命增长了,依然无法回避大多数人到了60岁之后身体将大不如前,若能活到90岁大多数人已经失去正常生活能力的现实。

而且整个社会的老化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保守、缺少进取心,社会气氛为之僵化,这一点倒不是马斯克之前逼逼叨过的废话,看看隔壁日韩在重度老龄化情况下的一些表现(例如固执地使用传真机跟3.5英寸磁盘),大概也会有所感悟。

虽然马斯克火星学说令人吐槽,但我从来不认为他对于人类与日俱减出生率的恐惧是张口就来的。

但说归说,老龄化确实是当前全世界的一种趋势,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恐怕也就两种,其一如同马斯克说的那样机械飞升,那么脱离肉体束缚之后,人类自然会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其二就是说肉体的长期乃至永久年轻化,如果肉体能够让人在八十岁还维持十八岁的活力,老龄化可能造成的许多问题也都不是问题。

但至少迄今为止,我们对这两种可能性的展望也不比90年代靠谱多少,所以姑且只能视为一种科幻小说的设定。

user avatar

第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第二个问题就是科幻了。

说说第一个问题,如果将来技术进步了,可以让你活的时间长,你是否愿意。

我们现在经常看到一些人活到90岁。问题是躺在医院里,各种机器维持着才到了90岁。和活死人没什么区别了。

如果进来的科技能让你延长生命,但是要把你的身体的零件都换一遍,才可以。你是否愿意?

是否应该承认人应该有一定的寿命,而不是无限的。维持一个本来就应该死的人的生命有多大意义,是不是违背了自然法则。活到80岁,是不是就应该够了,是不是就该安乐死。而不是苟延残喘,等着身体机能下降,慢慢的衰退?

user avatar

这老传销头子叶子飞多了吧,把意识注入机器人,脑残啊?那不就是把意识复制一份,然后那个复制体和你本身有什么鸟关系?哦我把自己打印一份,然后我挂了,我问下那个复印的活多久和我有鸟关系,我已经挂了!不但生物上挂了,还在社会关系上被偷取?脑残啊这是?对自己而言是吊用没有啊!有这个闲心养个儿子吧!比那个顶用!最起码是有生物意义!

我不如活着的时候给自己拍个照片,等我死了别人一看,这个是他。是不是一个意思,这不就一个意思吗?而且成本更低廉。

user avatar

文明太空的18至高倾向性,或者是群星的机械飞升嘛。

不过在文明太空里,一个能去太空殖民的文明,也需要一项一项爬科技,一个一个造建筑,一点一点改造思想,花上几百个回合(也就是几百年)慢慢的完成机械化。


而伟大的马一龙已经造了个伟大的PPT出来并宣布了自己伟大的想法,真是太伟大了。

不过现在已经2022年了,离他的火星计划的DDL确实不远了呢。

user avatar

马大善人鼓吹的“永生”:

等“你”把自己的意识copy到了那台机器上,机器开始发声、运动,你的家人朋友,围绕着那台机器,欣喜若狂,庆祝你的“永生”;

真实有“本我意识”的“你”,依旧被困在老病衰朽的人类肉体上,不能发声,难以动弹,他们把你当成彻底无用的垃圾,直接销毁“无害化处理”……

……

鼓吹让衰老的人类,通过将意识转移到机器,实现“永生”,本就是上世纪80~90年代,各种科幻小说极流行的题材;

某位刘姓电工,当时也有类似的作品,认为这样就能避免“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的拖累;

后来随着现实中克隆技术的进步,科幻作品中,又出现了鼓吹人类通过将意识转移自己的克隆身体,实现“永生”的新方案。

但是不论将意识转移到机器,还是克隆身体;这种方案最致命的漏洞,就在于:被移植意识后的机器或者克隆体,真的还是你自己么?

就算整个人类社会,包括你的亲朋好友,都认为有了你的全部记忆,就等于是你;

但你自己的真正本我意识,会很明确地知道:并不是。所谓的“移植”,其实只是“复制”。——复制品越成功,本体就越会被当成废品直接销毁。

相比之下,科幻作品的另一种常见方案:人造的机械或者仿生器官,从四肢与五脏六腑都可更换,以此来延长人类寿命,倒还是更有可行性:

2022年的最新成果,移植猪基因心脏的患者,成功存活了超过2个月。

如果技术进步,将时间延长到2年、20年……心脏类重症疾病就等同于被攻克了。
而其他器官的重症疾病,同样可以期待人造器官来解决。

而这种方案,最大的敌人,同样是以马大善人为代表的资本家们,科技进步到与人命息息相关,就意味着更深一步的敲骨吸髓,让普通人彻底沦为牛马,为身家性命给他们打工了。

user avatar

20后有生之年,都等不到永生技术的实现。

知乎上的韭零后和韭无后就不要想了,零零后可以期待一下技术的雏形。

user avatar

我想,到时候大部分人也会认为,资本家没必要活这么长,甚至没必要存在

user avatar

那不是扯淡吗?他这是美剧西部世界看多了吧?机器人就算能复制了你的意识,那活着的也只是机器人,你还是死了

user avatar

首先我认为马斯克没必要活那么长。

其次他叶子飞多了,把《黑镜》当现实了。

“意识上传”、“机械飞升”等于放屁,当前没有任何研究能够搞清楚“意识”到底是什么东西,“记忆”不等于意识,“数据”也不等于意识、“算法”也不等于意识……人脑太复杂了,不是简单的CPU、GPU,不是内存、也不是硬盘,没办法用技术去读取、写入。

就算可以,把你的记忆、行为习惯写入一台电脑,并不能让它变成你,只能让它变成一台有着你记忆、行为习惯的电脑。你还是你,你肉体死了就永远死了。

用大数据搜集你在互联网上的所有言论、行为,然后就能复原一个“你”吗?这个“你”是“你”吗?

人类“意识”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在数据基础上建立的算法和程序,它并不完全符合逻辑学和统计学。

比如说:情感、冲动、爱憎……这些东西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出来的,而是很大可能是受激素控制的,而激素这个东西的复杂程度,根本不是任何程序和算法能模拟的。

计算机能够模拟出一个人一生懦弱、谨慎、趋利避害不冒险,但却不能模拟出他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能够舍生取义、冲冠一怒、血溅五步。

所以说,“记忆”、“数据”、“理性分析”、“概率统计”能真正描绘出这个人吗?

你上传的那些东西,真的是这个人的“意识”吗?

当然了,如果马斯克拿他自己做实验我没意见,并会感谢他对科学作出的贡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