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能从《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走出来?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说实话,它就像一颗在心头落下的大石,沉甸甸的,一时半会儿难以挪开。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的励志,或者充满了英雄主义的凯歌,反而是它那种极致的“不完美”,那种近乎绝望的挣扎,那种人性最赤裸的展露,才真正地击中了观众。

要说如何“走出来”,这就像问一个人如何忘却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其实,根本谈不上“忘”,更多的是如何消化,如何让这段经历在你生命的长河中,留下的是沉淀,而不是淤泥。

首先,你需要接受剧中的那种“残缺”。那些炮灰团的战士,他们没有光鲜的军装,没有高尚的理想,更多的是因为各种原因被丢弃在这片泥沼里。他们会苟且,会欺骗,会软弱,甚至会自私。这就像生活一样,你很难找到一个完美无瑕的人,更难在一个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期待所有人都保持圣洁。承认这些,承认人性中那些不那么光彩的部分,就像是承认自己也会有犯错、会妥协的时候,这种认知上的落地,反而能让你从对剧中人物的过度理想化或者过度苛责中抽离出来。

其次,是理解他们为何“苟且”。剧中最让人心痛的,往往不是他们的错误,而是他们被迫的选择。在炮火连天、粮弹皆无的情况下,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原罪。他们的“苟且”,是对生命的极致渴求,是对无意义牺牲的本能规避。当你开始思考,在那种绝境下,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行为,都变得有了某种程度的“合理性”。这种换位思考,能让你放下对角色的道德评判,而是更多地去体会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以及他们作为个体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然后,你需要重新审视“希望”这个词。剧中的希望,太渺茫了,太脆弱了。它不是什么宏大的叙事,而是来自一碗稀粥,一个歇脚的屋檐,一次短暂的喘息。这种微小的、近乎卑微的希望,反而比那些虚无缥缈的理想更具力量。当你走出剧集,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希望”也是如此,它常常藏在细枝末节里,藏在日常的琐碎中。学会捕捉这些细小的光芒,学会感恩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温暖,你会发现,生活本身的韧性,和你想象的,有所不同。

再者,是将那种“精神”转化为一种对现实的洞察力。炮灰团的精神,不是牺牲,而是“不死”。他们用尽一切办法,哪怕是声名狼藉,也要活下去,然后有一天,能够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地方。这种“不死”的精神,不是教你如何在恶劣环境下不择手段,而是让你看到,在看似绝望的处境下,仍然可以有不屈的意志,仍然可以寻找出路,仍然可以有对“活下去”的执着。这种执着,放到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里,就是面对困难时的不放弃,面对挫折时的再爬起来。

最后,或许最重要的一点,是允许自己“不完美”。《我的团长我的团》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因为它呈现了不完美的人,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如何挣扎求生。剧中的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阴影,但他们也都有闪光点,都有对生的渴望。当你开始接受自己也会有不完美,接受生活并非总是阳光灿烂,而是充满了泥泞和阴影,反而能让你更加平静。不再苛责自己,也不再苛责他人,而是像剧中的战士们一样,背负着各自的伤痛,继续往前走,哪怕前方依旧模糊不清。

说到底,走出《我的团长我的团》,不是忘记它,而是让它在你心里,从一种沉重的压抑,变成一种深刻的理解,一种对生命更真实的体悟。它像是一个艰难的洗礼,洗去的是你对战争、对人性、对生活过于简单的认知,留下的是一种更为复杂,也更为坚韧的力量。当你能够以一种更平和、更理解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不完美,以及那些为生存而付出的努力时,你大概就真的“走出来”了,但它留下的痕迹,会成为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团长带给我们的更多是反思!这是一部你需要不住的去思考才能明白小人物内心的汹涌澎湃的剧。

这是一部教人做事的剧。

认真了解每个人的背景,感同身受的体验他们每个人的内心,才能真正走进团长这部剧的内在核心。以及理解每个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

孟烦了的父亲,早期留洋学机械的留美学者,想必出发上船的那一刻,他和詹天佑一样,也怀揣着报效祖国、建设伟大祖国的中国梦,可以想象到他在国外肯定遭遇了漠视甚至歧视,整个人开始偏激,作为一个学机械的居然妄图“造出永动机,让那帮死守能量守恒的洋鬼子们看看”,,回国后面对国内当时落后的机械工业基础与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逐渐心灰意冷,醉心于国学典籍,妄图在里面探寻“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作为烦了的父亲,也没少为烦了灌输民族大义,帮助孟烦了树立了价值观的基础,但自己为了保全他的书(其实是他失望后的精神寄托)做了汉奸。当孟烦了他们突破重重封锁要带他走的时候,他一个劲哀求“带上我的书吧”,孟烦了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深知带上这些累赘会造成多大的风险与不必要的牺牲,于是彻底爆发,用枪指向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学贯中西,但是因为社会形态的缘故,成了一个只知道闭门造车、百无一用的书生,他的内心是痛苦的。

孟烦了,小时候特别崇拜他的父亲,自幼聪慧,受传统的家国情怀与现代科学双重教育,可以说他的知识水平与认知水平是走在那个时代的前列的,较好的教育水平使得他最终在国家危亡之际投笔从戎,满怀信心与激情投入了一场为拯救民族危亡的战争。但是现实狠狠的给了他一巴掌,面对刀砍斧凿不能伤的装甲车束手无策,看着战友一个个死去,自己连个火都点不着,最终唤醒了他人性中潜藏的深深的恐惧与懦弱,当他装死被日军补刀的时候,激情与自信彻底崩塌,退化成了一个兵痞。言语开始逐渐恶毒,用来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用忽悠新兵当排头兵的手段,保全自己。在一场场败仗中通过不断检讨,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扎实的文化水平学会了基本的战术理念。但是面对存在代差的敌人无能为力,说出了“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永远不变的三三制,哪怕在大雾的丛林中”的战术总结,在逃跑途中被阿译长官带偏后在一群老兵中第一个反应过来检讨战术上的失败,在南天门上第一个反应过来“毒气!”他的技能水平与战术水平其实非常高,和训练匍匐前进抬屁股的炮灰团其他成员不可同日而语。同时懂英语,可以与友军交流,成了不可或缺的人才。死啦死啦慧眼识才,安排他当自己的副官、翻译、参谋。假如说死啦死啦在南天门战死沙场,他是唯一一个具备指挥官素质的人,死啦死啦一直尽心培养他。烦了的不足在于性格懦弱,从他把小醉推给张立宪就可以看出来,傲气太甚,面对死啦死啦出卖自己尊严达到目的很不齿:“您一天24小时装小丑,您不嫌累啊”,所以说他和死啦死啦是很好的一对搭档,优势可以互补。

阿译长官,因为父仇投笔从戎,刻苦学习获得了一大堆勋章,因为大环境的影响,失败的莫名其妙,没有完成实战演习,成为了“没打过仗的少校”,和一群溃兵混在一起,死守战术教条生搬硬套,没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内心一直保持着火热,自己害怕声音发抖却还在说“大家不要惊慌”,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开始从内心感到不自信,但是还是努力的“成为死啦死啦那样的人”,奈何想比孟烦了,缺了一丝灵性,所以成长缓慢。在南天门上,阿译完成了一次蜕变,带领大家唱起了《从军行》,那一刻他几乎是从骨子里喊出来的,第一次对自己树立了自信!假如他在南天门战死,那么他是幸福的!但是随后日子复归平静,他的内心非常痛苦,唱出了“蝴蝶飞去心已不在”的灵魂演唱……假以时日,阿译长官也必定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政工人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