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宝宝上了半年幼儿园就不肯去,做妈妈的又舍不得哭的撕心裂肺,奶奶在一旁用棍子打,哪种正确?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情况非常令人揪心,面对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妈妈心疼孩子哭闹,奶奶在一旁采取惩罚方式,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分析和解决的棘手问题。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两种做法的“正确性”,然后探讨更有效和人性化的处理方式。

1. 宝宝上了半年幼儿园就不肯去,妈妈舍不得哭得撕心裂肺,这种做法:

从情感上来说,妈妈的反应是出于爱和同情。 孩子哭闹通常意味着不适、恐惧、或者对分离的焦虑。妈妈看到孩子如此痛苦,心疼是人之常情。她希望孩子快乐,不希望孩子受委屈。
从行为上来说,妈妈的“舍不得”如果表现为过度同情和妥协,可能会强化孩子的负面情绪和行为。 如果妈妈因为孩子哭闹就立刻把孩子接回家,或者过度安慰、纵容,孩子可能会学到“哭闹就能达到目的”,以后更容易用哭闹来抵制上幼儿园。同时,妈妈的眼泪也会让孩子感受到“妈妈也不想让我去”,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
这种做法的“正确性”: 在情感上理解孩子并给予关怀是正确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让问题变得更复杂。

2. 奶奶在一旁用棍子打,这种做法:

从教育和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非常错误和不恰当的做法。
造成身体和心理创伤: 打骂孩子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孩子可能会感到恐惧、愤怒、羞耻和不安全感。
适得其反的效果: 打骂并不能解决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根本原因。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打而强行压抑自己的情绪,或者把对幼儿园的负面情绪转移到对打骂者的恐惧上。
破坏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 奶奶的行为会让孩子对奶奶产生恐惧和抵触,也可能导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传递错误的价值观: 孩子会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认为强权即是道理。
加剧抗拒情绪: 孩子本来就不想去幼儿园,再受到棍子的威胁和惩罚,只会让他们更讨厌幼儿园,更抗拒去。
这种做法的“正确性”: 完全不正确。 没有任何一种情况支持对儿童使用体罚,尤其是在解决情绪和适应问题时。

那么,面对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情况,什么才是更正确、更有效、更人性的处理方式呢?

我们需要从理解孩子、解决问题根源、以及引导孩子适应这几个层面来考虑。

第一步:理解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原因(这是最重要的基础)

孩子上了半年依然不愿意去,说明问题可能比较根深蒂固,需要深入探究原因。常见原因包括:

分离焦虑: 孩子可能还没有完全适应与父母的分离,尤其是在幼儿园里没有找到足够有安全感的依恋对象。
不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比如不习惯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吃饭方式、午睡习惯,或者不适应与老师、同学的相处。
幼儿园内遇到挫折或不愉快: 可能是在幼儿园里受到欺负、排斥,或者对某些活动感到困难和挫败,比如不爱吃饭、不爱午睡、不会和小朋友玩。
家庭环境的变化: 比如家里有新成员出生,或者家庭成员的疏忽,让孩子感到不安。
孩子天生性格: 有些孩子本身就比较内向,或者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
对老师的不信任或不喜欢: 可能老师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到不适。

如何探究原因?

耐心沟通: 在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温柔地问他为什么不想去幼儿园。不要打断,认真倾听。可以引导性地问:“今天幼儿园有什么让你不开心的吗?”“在幼儿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观察孩子: 注意孩子在幼儿园前、中、后的表现,是否有特定的时间点或事件会触发他的抵触情绪。
与老师沟通: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详细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是否有异常,是否与同学老师有良好互动,是否有明显的困扰。老师往往能提供更客观的视角。
回顾孩子在家的情况: 孩子在家里的安全感、情绪表达方式等是否也存在问题。

第二步: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以“妈妈”的温柔支持和“老师”的专业引导为主)

一旦了解了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妈妈的角色:支持与引导,而非溺爱或惩罚

保持稳定和积极的情绪: 妈妈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即使内心不舍,也要表现出坚定和信任,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是爱我的,也是支持我去幼儿园的”。
温和但坚定地执行: 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妥协,而是温柔地告诉他“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但是我们还是要按时去幼儿园”。
正面鼓励和肯定: 每天早上,可以告诉孩子今天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或者表扬他前一天在幼儿园的进步。例如:“今天你去幼儿园,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积木,对吗?”“你昨天自己吃饭,真棒!”
建立“告别仪式”: 比如固定的拥抱、亲吻、说“我爱你,下午来接你”。这个仪式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他们知道分离是暂时的。
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幼儿园或老师: 这会让孩子觉得不去幼儿园是合理的。
适度的共情,但不陷入: 可以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不想去幼儿园,但是幼儿园里也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哦”。
与老师配合: 和老师沟通好应对策略,比如在孩子刚到班级时,老师能给予更多的关注。

2. 奶奶的角色:理解和支持,而非暴力干涉

让奶奶了解教育的危害性: 妈妈和爸爸需要耐心向奶奶解释,打骂孩子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并且会破坏孩子的心理健康。可以找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资料或文章给奶奶看。
请求奶奶的配合: 奶奶可以帮助孩子做好去幼儿园的准备,比如帮助穿衣服,鼓励孩子说“再见”。
让奶奶成为支持者: 奶奶可以从情感上安抚孩子,但要避免任何形式的体罚或语言威胁。

3. 园方(老师)的配合非常重要

老师要主动关心和了解孩子: 老师可以多观察孩子,发现他的困难,并用积极的方式引导。
老师可以尝试安抚和引导: 在孩子哭闹时,老师可以通过游戏、讲故事、和小朋友互动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帮助他融入集体。
与家长保持沟通: 及时将孩子在园内的情绪变化反馈给家长,并与家长一起商讨对策。

4. 循序渐进,耐心和时间是关键

不要期望立竿见影: 孩子的适应需要过程,有时候会有反复。妈妈和家长要有耐心。
短期适度调整(慎用): 如果孩子的抵触情绪非常严重,可以和老师商量是否可以先试行半天,或者在周末带孩子去幼儿园附近玩,熟悉环境。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核心还是要帮助孩子适应。
关注孩子的其他方面: 确保孩子在家里的安全感、幸福感也很高,这样他才更有勇气去面对幼儿园的挑战。

总结一下,哪个是正确的?

妈妈的“舍不得”: 如果转化为理解、支持、耐心的引导和沟通,是正确的。如果变成了因为哭闹而放弃或过度纵容,则是不恰当的。
奶奶的“用棍子打”: 绝对不正确,并且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最正确的方式是:

1. 深入了解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原因。
2. 家长(尤其是妈妈)保持稳定、积极、理解和坚定的态度,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和恰当的引导。
3. 与幼儿园老师紧密配合,共同帮助孩子适应。
4. 耐心,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适应。
5. 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体罚或精神虐待。

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配合,尤其是要让奶奶明白,爱孩子不是通过惩罚,而是通过理解和耐心。如果家里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很大冲突,可能需要家人之间坐下来好好沟通,或者寻求一些育儿专家的建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送 就硬送 让孩子知道哭死了也没用 以后就不哭了 最近爆出来那个 北京国际幼儿园虐童里面 孩子一次次哭着不去 妈妈不就硬送吗?不也是怕孩子用哭威胁自己 绝不妥协 最终造成的伤害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