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不容易近视?

回答
对于为什么有些人不太容易得近视,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点。它更像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是天生的,有些则是后天生活习惯养成的。

先天的“保护伞”:基因的力量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基因的影响。近视的发生发展,确实和遗传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双方都有比较严重的近视,那么孩子近视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基因就决定了一切。

眼球结构的基因差异: 有些人的眼球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就天生具备一些“抗近视”的特质。比如,眼轴(眼球前后径)的长度是近视的重要决定因素,眼轴越长,越容易近视。有些人可能从基因上就决定了眼轴不容易过度增长。再比如,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度、巩膜(眼球壁的白色部分)的弹性等,都受到基因调控。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让这些眼部结构更稳定,不易因外界刺激而发生改变。
眼部发育的“稳健性”: 就像有些人天生体质就好,不容易生病一样,有些人眼部的发育过程可能本身就更“稳健”,对外界一些导致近视的因素,比如长时间用眼,有更强的耐受性。

后天的“盾牌”:生活习惯和环境的作用

虽然基因提供了基础,但后天因素才是我们最能主动去把握的。

充足的户外活动: 这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预防近视的手段之一。为什么户外活动能防近视?
光照强度: 户外阳光的强度远高于室内,而且是全光谱的光线。有研究表明,充足的户外光照可以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能够抑制眼轴的过度增长。简单来说,就是让眼球“知道”它不需要再往长了,否则看远处就会模糊。
远眺和放松: 在户外,我们更容易看到远处的景物,这让眼睛的睫状肌得到放松,避免了长时间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室内活动,尤其是看书、玩手机,眼睛需要不断聚焦在近处,睫状肌一直紧绷,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眼轴变长。
开阔的视野: 户外的开阔视野也促使眼睛不断地进行眼球运动,适应不同距离的物体,这比固定地盯着一个近距离的平面更有利于眼部健康。
科学的用眼习惯: 即使不能保证每天都能去户外,但良好的用眼习惯也能大大降低近视风险。
“202020”法则: 每用眼20分钟,就看20英尺(约6米)以外的景物20秒。这个习惯能让睫状肌得到短暂的休息和放松。
保持阅读距离: 看书、看手机时,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通常是3040厘米),避免眼睛过于靠近屏幕。
充足的照明: 避免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环境下用眼。柔和、均匀的照明最舒适。
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以及屏幕内容的高吸引力,都容易让人们长时间沉迷其中,忽视休息。
均衡的营养: 眼睛的健康也离不开身体整体的营养。维生素A、叶黄素、玉米黄质等对视力健康至关重要,从均衡饮食中获取这些营养,对维持眼部正常功能也有帮助。
良好的睡眠: 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和调整的时间,眼睛也一样。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还有一些可能被忽视的因素:

角膜和晶状体的健康: 有些人的角膜或晶状体本身可能就比较不容易发生改变,例如,一些人可能天生角膜曲率就比较稳定,或者晶状体调节能力虽然强,但长期用眼后“疲劳”的程度相对较轻。
视觉发育的早期环境: 婴儿和儿童早期,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视觉刺激,并且用眼环境相对健康,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视觉功能。

总结一下:

所以,那些不容易近视的人,可能是在基因上就具备了一些“优势”,加上他们恰好在生活中能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并且拥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再加上均衡的营养和良好的睡眠,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构成了他们“不容易近视”的保护伞。

反过来说,近视的高风险人群,可能是基因上就容易眼轴增长,再加上不健康的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活动、光线不足等),这些负面因素相互叠加,就更容易导致近视的发生和加深。

这并不是说近视是“命中注定”的,后天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改变和预防的。即使有近视的家族史,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也能够有效地延缓近视的发生或减缓其发展速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身边有个朋友也是经常玩电脑,看电视,但就是不近视,是为什么??基因真这么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